教案的质量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实际需求的把握,教案的设计能够反映出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预判和解决能力,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国地理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地理教案篇1
高考考点
1、学会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识别地势、地形
2、掌握我国地形特征,各类地形区的特征、分布
3、地形对中国的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对照地图,熟悉和记住我国的主要山脉;利用山脉的位置识记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范围
考查热点
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考查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地理特征。
2、从考核形式上,多以区域地形图、等高线图、地形剖面图等图像资料考查与地形相关的知识。
3、注重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图表分析能力、综合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我国地形特征,各类地形区的特征、分布
教学难点
地形对中国的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形空间定位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对比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设计
导入
分析自然地理特征从哪些方面入手?地形、地势特征是很重要特征。这节课学习中国的地形有关内容。放视频中国地形片段。
教学设计
通过视频导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结合地图册第104、105页中国地形图进行分析
我国地势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发展的影响通过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探究能力。
重点分析900e、1100e、北回归线、400n所经过地形单元,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从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位置和主要特点,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第3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形、地势区别与联系
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地形地势
描述地形有三个步骤:
1、简单描述地势(如,东高西低)
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
3、描述第二步地形的分布情况(如,沿海有小面积平原分布等)
另:有某些参考资料,还要求描述海拔等
应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势特征?
二、地形概况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
通过表格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地形区
思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有利影响
(1)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
深入内地
(2)决定了我国许多大河东流入海,既有利于沟通我国的海陆交通,又便于我国东西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3)由于地势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别是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不利影响
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立
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思考:我国地形对气候、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地形多样,山区面积广,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2)、山地的迎风坡,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并富水力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严重
(3)、我国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东西向的山脉对寒冷的偏北风有削弱作用,成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秦岭
以北:最冷月低于0°c暖温带降水小于800mm
以南:最冷月高于0°c亚热带降水大于800mm
(4)、许多山区降水少,干旱面积广,不利于从事生产、生活活动
读中国地形图进行空间定位
要求学生掌握800e、900e、1000e、1100e、1200e、1300e和北回归线、300n、400n、500n经过的地形单元
三、主要地貌类型
(一)纵横交错的山脉(具有界线意义的山脉重点分析)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北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中列:昆仑山脉----秦岭
南列: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中列: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东列: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横断山脉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祁连山等
5.孤形走向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等
(二)四大高原
确定四大高原的位置
思考:四大高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高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三)四大盆地
确定四大盆地的位置
思考:四大盆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盆地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三)三大平原
确定三大平原的位置
思考:三大平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三大平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四、地质灾害
(课堂小结)略(课堂练习)略
(作业布置)区域地理第126至128页能力提升训练
中国地理教案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地理图册、填充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
1、学生活动:学生地理知识演讲及自己旅游到过的地方。学生点评同学的演讲。
2、课件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由学生说出差异。
3、知识检测———引出本课内容
师:请同学回顾上学期的内容
生一、生二:(略)
师:大家对上学期的内容掌握很好,那么作为地理区域划分与那些事物有关?下面就是本节学习研究的内容
二、新授课
地理差异显著(板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表述:
“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和“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将学生分成三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及其景观差异。
3、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4、讲述: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提问: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课件展示反应典型景观的植被)
得出结论: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5、总结: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并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6、讲述:在那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提问:同学们能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归纳。
7、提问: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家能否举例说一说?
学生阅读教材图5.2和阅读材料,并补充其他方面的案例。
8、讲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提问: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同学们能说出哪些?(秦岭、阴山、贺兰山等)
9、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秦岭—淮河”一线则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5.3和图5.4,提示他们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居民特点、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加以比较。
10、讲述:“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认识和理解。
三、活动巩固
1、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1题,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
2、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2题,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3题,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四、课堂作业
学生完成地理填充图册1-3页
五、全课总结,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更加明确和了解了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请你回家用地图册和今天这节课上的收获,做一名小小讲解员,将这一重要知识讲给你的家人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一些高大绵长的山脉往往成为区别地理差异和划分地理区域的自然界线,你能说说我国最典型的事那一条吗?
2、指名交流,及时补充。
3、引导: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提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类型区域?这些类型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如:温度带是根据气温差异划分的等)
4、揭示课题: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二、新课教学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版书)
1、播放(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图片
讲述:我国面积辽阔,跨经纬度广,气候类型多,地势高低差异大,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文差异等自然社会条件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2、请学生读几遍四大区域的名称。
3、播放四大区域不同的自然景观,请同学分辨其所属区域,再说自己家乡属哪个区域,并描述自己家乡的地形,气候特征。
4、指导学生读四大区域图,说出各区域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省、直辖市、自治区。
出示(播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问: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及北方地区界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比较是否相似?这条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这条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基本吻合,其主导因素是夏季风影响。
师:出示(播放)“一月等温线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
问: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大致与1月那条等温线和多少毫米等等水量线大致一致?这条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大致与1月0c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接近,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吻合。这条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气候和降水。
师:出示播放我国三级阶梯图片
问: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理区域大致与那两级阶梯的分界线相吻合?确定这条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看图回答,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大致吻合,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势和地形。
三、活动与巩固练习
1、讲述:四大地理区域虽然是一种综合的区划,但是,确定某一条界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是一种或两种。
2、学生将教材图5.5与5.1对照,依次讨论图5.5中a、b、c三条界线的确定所考虑的主导因素,完成“活动”
3、指导学生完成“活动”,让学生归纳四大地理区域在气温、降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点和相互的差异。
界线a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a考虑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水分)
界线b大致与1月1℃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界线b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b考虑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
界线c与地势的第一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
确定界线c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4、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地4页
四、师课堂评价、小结:
师:四大地理区域是体现我国宏观地理差异的一级区划,每个大的地理区域范围都很大,所以,其内部的地理差异仍然明显,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地区。例如:北方地区还可以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等。
生:同桌相互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珠江的源头、所注入的海洋、沿途流经的省区、主要支流以及主要入海口;掌握珠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形成及主要城市,掌握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明确珠江三角洲的一大特色--华人华侨众多,是著名侨乡;掌握珠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特色和有利条件;掌握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的图表、数据资料以及联系身边的实际,对珠江三角洲进行分析、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确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发的前沿阵地,经济发达,其中,海外华人华侨为家乡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运用地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明确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竞赛活动法:针对学科现状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而且让学生会的注意力更持久。所以本节课将全程运用竞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问题,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中国地理教案篇3
教材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 节内容是高三地理复习“中国的自然灾害”的系列篇,在此前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化害为利、趋利避害”的原则认识自然灾害。这部分内容教材介绍的比较概略,只是从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两大方面进行了介绍。然而这三种灾害在我国无论是危害地区还是危害程度都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了适当的 拓展。同时也把这节课做为自然灾害的专题来复习,内容更加丰富,对学生知识储备、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本节专题学 习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连发性的特征,对人类生产和生命造成较大的危害,因此,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我们首先要了解它、认识它,同时还要防御它,保护自己,珍惜生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种自然灾害的含义、特征及在我国的分布地区。
2、分析、比较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提高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3、根据三种自然灾害的特征,分析滑坡 崩塌 泥石流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案例,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
2、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
3、通过课堂训练环节,达到对当堂内容的巩固和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和认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积累户外出行的经验,养成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尤其是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指导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会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提高对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的认识和防御意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视频播放:“滑坡、泥石流”
教师与学生交流:这种灾害听说过吗?在哪里怎么听说的?你经历过吗?但愿没有经历。
观看视频和师生互动 观看视频、设计情景,把学生的思路带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去,从而开始本 节课的学习。 1、滑坡、崩塌:山体岩石在重力、地震和 流水作用下,产生的 断裂、滑落、堆积。
2、泥石流: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随山洪流动。
1 、提出问题:根据上述灾害的含义和对图片的阅读,你能看出这些灾害大多分布在什么地形?
2、提出问题:根据地形分布的特点,分析我国哪些地形区具备这样的地形特点?
3、阅读地图,指出我国上述灾害的多发地区。
4、提出问题:如果一个地区具备了山高坡陡的 地形条件,就一定会发生滑坡、泥石流吗?是否还有其诱因?
5、讨论:从气候区、降水特征分析上述地区的气候特点。
例:冰雪融水、地震
6、讨论:有时三种自然灾害在同一地区同时发生,这是为什么?
(①三种自然灾害形成的地形条件相同—地貌、气候。②滑坡、崩塌为泥石流提供物质来源。)
资料:不科学地开挖山坡,劈山造田,毁林开荒,人工爆破采石等,则是诱发滑坡的人为因素。据世界有关部门统计,全世界大约有70%的滑坡,都是由于人类不科学的工程施工等所引发的。
近十几年来,三种自然灾害 在长江上游地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这是否和人类活动有关?你认为和哪些人类活动有关? 观察图片(或视频)尝试给滑坡 崩塌 泥石流下个定义。
根据画面情景说明三种自然灾害的特性。
[来学生交流发言,阐述理由。
学生交流发言,阐述理由。
阅读“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准确说出分布地区。
学生可联系刚才观察过的图片或视 频,结合灾害的爆发,逐步得出气候因素的影响。
中国地理教案篇4
导入:[提问]什么叫地形?地形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学生回答)
(提示)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叫地形。根据海拔高度和形态大致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种类型。
下面,就让我们一边聆听音乐一边欣赏我国美丽的风光。(展示图片)
好了,大家都看到了,我国不单地大物博,原来自然风景也是如此秀丽。“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要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地形的两大特征:(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 (2)山脉纵横交错。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同学习我国地形的第三大特征:地形复杂多样。
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p23,好了,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是观察图2-9 中国地形,从图上找出我国有哪几种地形类型?(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很快就找出来了。在前面我们讲到的山脉属于哪一种地形类型?(山地),对。这时我国五种基本地形具备齐全,那是哪一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呢?
哪位同学知道?(如果没学生知道)那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地图册p13“我国各类地形面积百分比”图,一起来说,(生:山地)占比例最少是(生:丘陵)。以后上地理多用用地图册,你会发现更多秘密。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步,请看屏幕(多媒体展示第二点)。请同学们把地图册打开到p11,观察“中国地形”图。
(投影中国地形图)请同学们用彩色笔在p11的地形图上画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然后找出每一级阶梯上有哪些地形区?(要求学生一一记住以下地形区的具体位置)
第一级阶梯上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级阶梯上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级阶梯上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用1分钟时间把各地形区的位置默记在头脑里。(多媒体展示flash),我们来检查一下,都记住了吗。
各组表现都不错,下面我们进入第三步,学习各地形区的特点。
利用地形图与课本阅读材料相结合,一一理解和掌握各地形区的特点。
中国地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教学重点?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教学媒体?投影仪、投影片、中国地形图挂图、板图。?课时安排?四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二、地形复杂多样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xx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教师用手势来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窝头,竖着,沿窝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窝头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
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而是切在地形上。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窝头画一幅俯视图,画出的是什么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沿北纬36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启发提问〕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板书总结〕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转折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那每一级阶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区呢?阶梯的界限又在何处呢〔板书〕1、三级阶梯概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对照教科书第24页的地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教师绘制中国轮廓板图〕教师在板图上填绘阶梯分界处的山脉,请一名同学说出山脉的名称,其他学生将山脉名称在书上画出。?组织学生完成第20页的“活动”?
?转折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限,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的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各阶梯内部的主要地形种类和海拔高度。?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势的基本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样一个特点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其它要素有没有影响
分组讨论。将全班分为三组,分别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讨论地势特征的影响。?各组学生代表发言。?
第一级阶梯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
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xx米,以高原、盆地为主?
第三级阶梯?
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
东?
西?
地形概况
教学目的
了解地势的概念,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掌握三级阶梯的界线。了解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掌握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对地势特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通过对我国地势及地形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地形的兴趣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本节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为主。
课时 1课时。
教具 中国地形图,中国阶梯状示意图的投影片,中国地图册。
教学提纲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的概念
三级阶梯的概况
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我国地势对降水、河流的影响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地形齐全
山区面积广大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国地理教案篇6
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高中 2,学科:地理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中国的地质灾害
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课题
1、通过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中国地震的分布和成因,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3、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本章在介绍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之后紧接着讲中国的地质灾害,因为我国地理位置特殊,既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强烈,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发生。尤其是地震灾害,它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灾害,是我国四大类灾害中应该首先给予关注的灾害。
教学重点:
1、理解我国地震西多东少,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2、结合案例认识地震预测和防震意识在灾害中所起的作用。
3、分析不同地区同级地震造成不同灾情的原因,重点认识人文因素导致的灾情差异。
4、归纳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地域分布总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的原因。
2、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原因。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中国的地质灾害》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地质灾害的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中国的地质灾害》的地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别能力。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中国的地质灾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分布、原因、特点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图表等
教学过程
?资料导入】汶川地震图片 【百度图片】
?提问】汶川地震属于什么类型的灾害?
?学生回答】地质灾害。
?教师】很好!我国的地质灾害除地震外,还有滑坡和泥石流。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展示材料: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0页图文内容,分析说明:(1)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2)我国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原因(3)我国多地震的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课件展示的新闻和教材第30页相关内容,然后分组讨论,积极发言,回答问题
?归纳】(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进行点拨、归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西多东少(2)我国有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青藏、新疆多发区分布在西部,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带的北东边界;华北和台湾多发区分布在东部,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我国地震多发区可归纳为:西多东少四区一带(3)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因此地震频发。
?板书】一、?我国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多发区:四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一带:南北地震带
?过渡】:地震灾害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灾害。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与地震烈度和财产的易损性有关。如果巨大的破坏性地震发生在财产密集且抗震能力较差的城市,则会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在中国造成财产损失最大的地震是唐山地震。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析图2.8,从数据中找出相关关系:(1949--2000年)人口密度≥400人/km2的地区的死亡人数是人口密度200~400人/km2的地区的10倍;是人口密度100~200人/km2的地区的100倍。可见,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人口密度以倍数增长,死亡人数则以级数增长。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小震也有可能造成大灾。
再请同学们读案例1找出唐山地震的震级、震中、经纬度、灾情(死亡人数、受伤人口、经济损失)。
?百度视频搜索】影片《唐山大地震》片段
?归纳】自然原因:
1、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内
2、与震发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机会少。
人为因素:
1、与人口密度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2、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3、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读p20“案例: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和:日本的地震防灾计划”,提到了地震预测和防震意识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试想,如果唐山有周密的地震减灾预案,会有如此严重的灾情么?
请同学们阅读案例2——台湾岛“9.21”南投地震。
(1)读图2.10,说明受灾人口与受损房屋的分布,结合台湾的地形和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原因。
(2)了解该次地震的强度和灾情。比较唐山和南投地震的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的差异。
?探究问题1】阅读教材第31页图2.8(课件展示此图),思考: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为什么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阅读图和教材,相互讨论,然后回答。)
?点拨】(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进行点拨)
我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探究问题2】
阅读教材第32页图2.11,分析我国近年来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口下降,但经济损失却上升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图和教材,相互讨论,然后回答。
?点拨】(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进行点拨)
随着科技进步,我国地震的预测水平在不断提高、建筑物的防震程度在提高、人的防震意识在加强,抗震的应急措施在完善,因而使人员的伤亡减少;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即受灾体的密度增大),因而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却呈上升趋势。
?板书】: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
(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中国地震灾害多发的原因以及地震分布、震灾分布的特点。此外,滑坡和泥石流也是我国多发的灾害。下面我们一起探讨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板书】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百度视频搜索】重庆云阳——大面积山体滑坡威胁一学校安全
?引导】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3~34页有关图文内容,分析说明:(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什么?(3)我国滑坡、泥石流的时间分布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图2.12上找到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归纳】(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进行点拨、归纳)(1)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2)课件展示我国滑坡、泥石流的时空分布特点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解。
板书: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板书:2.时间分布特点
? 板书:3.空间分布特点:
板书: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强调】(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探究问题3】读教材第34页图2.12,找出我国泥石流和滑坡的叠加地区,并分析叠加的原因。
?学生活动】认真看图,相互讨论,然后回答。
待老师点拨后,修改答案。
?点拨】图2.12表明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是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力的生成条件。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读表2.3。
?点拨】因水动力的性质与地表物质的组合不同,我国泥石流的成因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地理教师心得7篇
★ 地理类演讲稿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