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大家需要制定一份完整的教案,在新学期教学工作前,相信教师一定都有事先准备一份教案,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中生物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生物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 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师生一起欣赏图片中碧蓝的天空、流动的白云、遍地开放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原、悠闲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别致的毡房。
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学生观察后,小组内交流展示观察的结果,最后达成共识:花草、树、牛羊是生物,白云、毡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
板书课题: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认识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这些生物的主要特征就必然对不同的生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那么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尝试进行归纳和总结。
学生阅读后,归纳、总结,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最后达成共识:
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3、如果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4、 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学习目标二:生物的特征
多媒体展示图片:
(在尼日尔南部城镇马拉迪的一个治疗性给食中心,一位母亲背着她那因为营养不良而极度瘦弱的孩子。)
问:这2张图片说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什么?
答: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肉食动物通过捕获草食动物获取食物,草食动物通过取食植物获得食物,民以食为天,人要每天从食物中获取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一旦食物匮乏,就可能出现图片中的状况。总之,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多媒体出展示图片:
(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是什么动物?生活在哪里?你们看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它为什么要浮出水面呼气?
(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讲:生活中的人每时每刻也都要进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进行呼吸
多媒体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该图片揭示了什么生命特征?
(教师提示:注意季节气候、身体状态)
讲:人在运动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为在运动中人体内产生了比平时更多的废物,这些废物要及时排出体外,排泄的途径除了排汗外,还可以通过排尿和呼气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虫的刺激作出什么反应?
(花瓣收拢起来了)
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叫应激性。
4、应激性
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
(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兔子发现天上的老鹰后向坡上猛窜;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自然下垂;一滴糖水会招来许多蚂蚁;我们吃饭时,会分泌许多唾液……)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图片,讨论交流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讲:一粒种子可以萌发生长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长成一棵大树;一头小象可以长成一头大象……这些都是生长。当生物体长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如蜻蜓点水等。
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学生思考后回答:
——除了鸡、鸭可以产卵之外,猫、狗可以产仔。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茎繁殖,还有用叶繁殖的。
——还有用细胞繁殖的。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无性生殖。
补充说明细菌可以进行_生殖,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等。
讲: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征,你还能举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吗?
(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生物现象,归纳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征。
问:蚯蚓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能不能生活在沙漠中?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会使土壤变得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问: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孩子一般和他们的长辈相像,但又不完全相同,有着明显的差异,这说明了什么?
答:这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
问:生物都能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结构基础,生物有没有共同的结构基础呢?
答:虽然各种生物形形色色,但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蘑菇、枯叶、钟乳石、机器狗,指出哪些属于生物?并说出理由。
学生讨论后回答:蘑菇属于生物,枯叶、钟乳石和机器狗不具有生长、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属于非生物。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后,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能够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生命,观察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
板书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的共同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多种废物,并且能够将废物排出体外。
4、生物能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初中生物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
2.动物标本1-2件;
3.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个小机器人,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
盆栽植物是生物。说明生物与非生物是有区别的。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下面是讨论的大致内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1)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
(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如猫抓鼠吃;青蛙抓虫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细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频率16每分钟。
(3)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滤水从水中摄取氧气。
(4)鲸每15-20分钟就要从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动物有专门适应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如海龟它的肺能贮藏空气,它的泄殖腔内有肛 门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鳖喉部有粘膜形成绒毛突起,其上毛细血管丰富,水中气体可由此进入,可以10小时在水中不出来。
(6)水生植物有气道如藕的茎中有气道;水稻的茎杆是中空的可通气。
3.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
(1)许多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
(2)有些植物能产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麦、水稻能分蘖;
(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类、苔藓、蕨类能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5)细菌、草履虫等生物通过分 裂生殖,产生新个体。
(6)许多动物通过产崽繁殖后代。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1)植物缺水会发蔫;水多了会涝。
(2)施肥少了长不好;施肥多了会烧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捕虫植物有特殊的捕虫作用。
(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5)动物会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等。
5.生物能将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
(1)植物能够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2)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将废物排出体外。
6.生物能生长
(1)植物能由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2)小鸟由卵孵出长成大鸟。小孩能够长成一个大人。等
7.生物还会生病、衰老、死亡
(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会生病。
(2)动物有生有死,动物也会生病。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等等。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生物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初中生物教案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性染色体类型,理解xy型性别决定。
2.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3.掌握色盲致病基因的遗传方式,色盲遗传的特点。
4.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的对比、观察,xy型性别决定图解的分析,以及色盲遗传图解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同时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原理的学习,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了解x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与人类遗传病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意义,理解该项法规的科学基础。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2.对学生进行识图能力和遗传图解的训练。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色盲遗传。
[解决办法]
以人的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
[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2)通过讲解例题和练习,应用伴性遗传原理解决特定情境中的新问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伴x显性遗传。
[解决办法]通过比较和练习有关习题,对以上遗传知识作一般的了解。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谈话和复习(注意启发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
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
xy型性别决定图解,色盲检查图,关于色觉的四种婚配情况的汇总图解。板书内容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学生活动设计
1.授课前可组织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进行色盲普查,并对色盲患者作家谱调查。
2.让学生在图中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的区别,认识性染色体的作用。
3.分析xy型性别决定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引导学生动手写出色盲遗传的几种婚配的遗传图解,分析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
5.通过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和归纳小结。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通过银幕显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是:
1.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
2.以人的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知识。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应在教学中体现。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
提问:生物界普遍具有的生殖方式是什么?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新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
设问:同样是受精的卵细胞,为什么将来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为什么生物有一些性状在遗传时会对雌雄后代的影响不同?比如,人类中的色盲病,往往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物遗传的第三个问题: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
讲述: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各种生物一般都有一定数目的成对的染色体。雌雄性别实际上是生物的一对差别明显的性状,受染色体的控制。
在银幕上显示“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的课件。
提问:人的细胞中有多少对染色体?
在学生回答后补充一句:有23对同源染色体。
(图中男女不同的一对染色体在不停闪烁,引起学生的注意。)
提问:男女个体染色体组成中有什么区别?
在学生回答后进行讲述:第23对染色体在男女间存在着差异,女性是,同型的,男性是xy,异型的,y染色体很短小。由于这对不同的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明显而直接的关系,所以把它叫做性染色体,而其它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叫做常染色体。因此,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应是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
这时可让学生动笔在书中图63、图64下写出人的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种类和数目的组成情况。(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22对常染色体+)
讲述:人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而这种性染色体类型叫做xy型。xy型性别决定在生物界中较为普遍,除了人以外,还有果蝇、马、牛、羊等很多高等动物以及色麻等植物都属于xy型性别决定。
那么,性染色体是怎样来决定性别的呢?
用计算机动态模拟“xy型性别决定的示意图”课件。
同时教师应作一定的讲述: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只能产生一种雌配子,含x染色体;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y,能产生两种数目相同的雄配子,一种含x染色体,一种含y染色体。当含x染色体的雄配子和含x染色体的雌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含,它就发育成雌性;当含y染色体的雄配子和含x染色体的雌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含xy,它就发育成雄性个体。
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先相互讨论,再回答。
问1:一位不讲理的丈夫要他的妻子包生儿子,这事实上办得到吗?
问2:生男生女是由母亲决定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小结:受精的卵细胞将来发育成什么性别,取决于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的组成,由含x的精子与合x的卵细胞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雌性个体(人类是女性);由含y的精子与含x的卵细胞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雄性个体(人类是男性)。后代的性别主要取决于雄配子的类型和雌雄配子结合的随机性。总之,后代是雌性还是雄性比例是1∶1。
性染色体还有一种主要类型是zw型,比如,鸟类,与xy型性别决定刚好相反。雌性的性染色体是异型的zw,雄性的性染色体是同型的zz。
过渡: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都携带着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由于性染色体的组成在雌雄个体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伴随性染色体而传递就与性别相联系,所以,生物有些性状对雌雄后代的影响就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
(二)伴性遗传
讲述:以色盲为例进行学习。
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因此,患者就不适合当司机,因为,交通信号是红灯和绿灯,无法判断是停车还是通行。全色盲极个别,在病人的眼里世界上任何物体只有明和暗的区别,根本看不到其它任何颜色,病人看彩电就象看黑白电视一样。
银幕显示色盲检查图,让学生自我检查。
设问:色盲基因是隐性的,它与它的等位基因都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这是为什么?
在银幕上显示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
指出:由于y染色体很短小,因此,在x染色体上位于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y染色体就没有,比如,色盲基因b和它的等位基因b就只存在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
讲述: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
让学生在预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填写有关色觉的女性男性的基因型(五种),然后说出六种婚配方式。
讲述:在六种婚配方式中,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子女全是色盲,男性正常与女性纯合体色觉正常者婚配,子女色觉均正常。另外四种婚配方式,情况较复杂,需要很好地分析。
请四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四种婚配的遗传图解。(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亲代的基因型,学生接着写亲代产生的配子和后代的基因型。)
师生共同检查四位同学写出的遗传图解,
银幕显示四种婚配情况的汇总图解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上图解,共同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
讲述:如果第1例中的女儿作了母亲,她的丈夫是色觉正常的男子,这就是第2例了。
提问:第1例中的色盲男子与第2例子代中的色盲男孩是什么关系?(回答:外祖父与外孙的关系)
又问:色盲男孩的色盲基因是谁遗传的?(答案:外祖父)
用彩色笔勾画出xb的传递方向。并指出,外祖父的色盲基因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了外孙。这是色盲遗传的一个特点,即隔代遗传。一般地说,色盲这种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他的外孙。(要求学生在书中p·186上勾画出。)
进一步问:在第2例中,后代患病的可能性多大?儿子患病的可能性多大(答案:1/4、1/2)。
继续分析第3例,提问:母亲色盲会有正常的儿子吗?
(答案:不会有正常的儿子。因为,儿子中的x是母亲给的,母亲的基因型是xbxb。)
分析第4例提问:女儿是色盲,可以肯定她的亲代哪一方一定是色盲?(答案:父亲一定是色盲。)
又问:儿子是色盲,色盲基因是父亲给的?还是母亲给的?(答案:是母亲给的。)
在学生回答了以上问题后,指出:色盲性状决不会由父亲传给儿子,父亲是把y染色体传给了儿子,而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因此,父亲的色盲基因只传给女儿,不传给儿子。这是色盲遗传的又一特点。
再问:以上几种婚配的后代中,色盲患者是男性多?还是女性多?为什么?
(答案:色盲是由隐性基因b控制的,b与b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只要x染色体上有b基因,就表现出色盲;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必须两个x染色体上都有b基因,即隐性纯合体才表现出色盲,xbxb基因型的个体虽携带有b基因,但表现出色觉正常,所以男色盲多于女色盲。(要求学生在书中p·186上勾画出。)指出:男色盲多于女色盲这是色盲遗传的又一特点。
讲述:根据我国社会普查资料得知,我国男性色盲发病率为7%,而女性色盲发病率仅为0。5%,实际情况,也是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色盲患者。
色盲遗传与性别有关,是因为色盲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要伴随性染色体而传递,而男性与女性在性染色体上的组成又是不同的,因此,色盲遗传就表现出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特殊的遗传现象叫伴性遗传。(伴性遗传的概念,要求学生在书中p182上勾画出。)
指出:色盲遗传病实际上是伴x隐性遗传病。
指着图中第4例讲,如果近亲结婚,后代的发病率达到50%。
讲述:近亲结婚,遗传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增高。比如,我国湖南大庸市偏远地带有三个“傻子村”,其中的汪家小村,全村共500人,有250人智能偏低,其中呆痴58人。
一般说来,在一个群体中,各种遗传病的患者尽管数量不多,但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却较多。近亲结婚者,往往有些基因是相同的,子代中隐性纯合体出现的可能性增加,所以发病率比一般群体高很多。所以,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和质量,应坚决杜绝近亲结婚。可向学生打趣地说:在婚姻问题上,千万不能亲上加亲。
(三)总结、扩展
绝大多数生物的性别是由受精时遗传物质的组成来决定的,最常见的是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根据生物的雌雄个体间性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性染色体又主要分为xy型和zw型两类。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y,异型的,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能产生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即x型、y型的雄配子,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同型的,只能产生一种x型的雌配子,在受精机会相等时,子代的性别比为1∶1。
由于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性染色体在雌雄个体间又存在着差异,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行为必然与性别相联系。以人的色盲遗传为例,学习了伴x隐性遗传。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是有区别的。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是隔代遗传,一般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外孙。第二、往往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第三、父亲决不传给儿子。
在伴性遗传中还有伴x显性遗传和伴y染色体遗传,比如,人类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有伴x显性遗传,蹼趾及其它的轻微畸形是伴y染色体遗传,它们各有不同的遗传特点。
(四)布置作业
(银幕显示)
1.果蝇的体细胞有四对染色体,它的一个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应是[ ]
a.3对常染色体+xy
b.3个常染色体+x
c.3对常染色体+
d.3个常染色体+y
(答案:b)
2.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儿子,问再生一个白化病女儿的可能性多大?
(答案:1/8)
3.有一个男孩是色盲患者,除他的祖父是色盲外,他的父母、祖母和外祖父母色觉都正常,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过程是[ ]
a.祖父——父亲——男孩
b.祖母——父亲——男孩
c.外祖父——母亲——男孩
d.外祖母——母亲——男孩
(答案:d)
4.口答:为什么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五)板书设计
(逐一显示在银幕上)
三、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
(二)伴性遗传
1.色盲遗传
(1)色盲基因隐性,位于x染色体上。
(2)三大特点:
a.隔代遗传
b.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c.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2.伴性遗传概念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
八、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银幕显示使学生明确本堂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的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
2.通过练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更好地理解伴性遗传概念,区别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从而比较完整地认识性染色体基因的传递规律。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提问:
1.与很多生物一样,人的性别由什么决定?女性和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有什么区别?
2.人类中的色盲和白化病的致病基因分别位于什么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方式有什么不同的称呼?
3.伴x隐性遗传有那些特点?
以上问题请学生一一回答。
讲述:在人类的遗传病中,还有一种血友病与色盲病一样,也是伴x隐性遗传。血友病患者血浆中缺少抗血友病球蛋白,所以凝血发生障碍,患者皮下、肌肉内反复出血,形成瘀血,在受伤流血时不能自然止血,很容易引起失血过多而死亡。
银幕显示例题1:
由于控制血友病的基因是隐性的,且位于x染色体上,以下不可能的是[ ]
a.携带此基因的母亲把基因传给他的儿子
b.患血友病的父亲把基因传给儿子
c.患血友病的父亲把基因传给女儿
d.携带此基因的母亲把基因传给女儿
(答案:b)
指出:血友病遗传与色盲病的遗传规律相同,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银幕显示例题2:
假若某一性状总是从父亲直接传给儿子,又从儿子直接传给孙子,那么这一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 ]
a.由常染色体决定的
b.由x染色体决定的
c.由y染色体决定的
d.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答案:c)
银幕显示例题3:
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r基因控制红色,r基因控制白色,一只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红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红眼雄果蝇
b.白眼雄果蝇
c.红眼雌果蝇
d.白眼雌果蝇
(答案:d)
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遗传图解(要求写出亲代、配子和子代的基因型)。
银幕显示例题4:
下列对右图中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答案:b)
要求学生回答时说出判断的理由。教师再作以下分析:
系谱中出现明显的不连续现象,可判断为隐性遗传。假设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后代女儿不会患病,因为父亲正常。因此致病基因不会在x染色体上,应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银幕显示例题5:
女性色盲,她的什么亲属一定患色盲[ ]
a.父亲和母亲
b.儿子和女儿
c.母亲和女儿
d.父亲和儿子
(答案:d)
强调:女性色盲,她的父亲一定是色盲,她的儿子全是色盲。
银幕显示例题6:
杂合白色公牛所产生的精子中,同时具有y性染色体和黑色基因的精子占[ ]
a.1/2
b.1/4
c.1/6
d.1/8
(答案:b)
先让学生思考,再讲解:白色基因和黑色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与xy染色体自由组合,能产生4种比例相同的精子,因此,同时含有y染色体和黑色基因的精子占1/4。(含黑色基因精子的可能性是1/2,含y染色体的精子占1/2,两种均含的则占1/2×1/2=1/4。)
银幕显示例题7:
下图为某个色盲家族的遗传系谱图,色盲基因是b,请回答:(图中□表示男正常,○表示女正常,表示男色盲,表示女色盲。)
(1)11号的色盲基因来自于1代个体中的______号。
(2)在这个系谱图中可以肯定为女性携带者的一共有______人,她们是______。
(3)7号和8号再生一个患病儿子的机率为______。他们极易生出病孩的原因是______。
(4)6号的基因型是______。
(答案:(1)2号(2)4人、ⅰ2ⅰ4ⅱ7ⅱ10(3)1/4、近亲结婚(4)xbxb或xbxb)
(三)布置作业
教材p·189中的复习题1、2、3、4。
九、参考资料
1.不同生物性别决定的机制有所不同大多数生物性别决定于性染色体的差异,主要分为xy型和zw型两种,少数生物取决于体细胞染色体的倍数性。比如蜜蜂,未受精的卵发育成雄性个体,受精卵发育为雌性个体。极少数生物的性别决定于个体发育所处的内、外环境条件。比如:温度变化能改变性别发育的方向,某些蛙类为雌体,xy为雄体,但若蝌蚪在20℃下发育,子代一半为雄性,一半为雌性,在30℃下发育,则全部为雄蛙。
2.血友病患者寿命较短最多能活到22岁。血友病因症状严重,病人生育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几乎没有致病基因纯合型的女性患者,血友病患者基本上全都是男性。
初中生物教案篇4
一、 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理解社会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
3.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二、 重点与难点
重点:1.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2.动物群体信息交流及意义。
难点:动物群体信息交流重要的意义。
三、 教学准备
1. 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动漫视频
2. 设计导学案并制作课件
3. 指导学生进行相关预习
四、 教学过程
1. 明确学习目标
2.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一:社会行为的概念
情景导入:展示几种动物的图片,请学生判断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并且引导学生再举例说出其他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由此引入社会行为的概念。
展示社会行为的概念,由学生齐读。
学习目标二:社会行为的特征
1.学习白蚁的群体生活
①播放视频:白蚁的群体生活
②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及文字资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解决以下问题:
(1)学习初印象:判断下列描述是否正确?
1.我是蚁后,我的职能主要是筑巢、喂养、照料。( )
2.我是工蚁,我的职责主要是产卵。 ( )
3.我的工作是负责保卫、安全,我的名字是兵蚁。( )
(3)蚂蚁的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
③学生小组代表展示学习结果,达成相关学习目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之一。
④展示“白蚁建造的家园”图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充分认识合作与团结的重要性,从而达成情感态度的教育目标。
2.学习狒狒群体生活
①播放视频
②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及课本文字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并思考以下问题:
(1)狒狒群体中首领是如何形成的?
(2)首领有哪些特权并且要履行什么义务?
(3)狒狒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
③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达成学习目标:有的动物群体还会形成等级也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④情感与态度教育:
教师出示问题:首领狒狒是群体中的强者,受其他成员尊敬与信任,我们也是社会生活的成员,你想成为像首领狒狒那样的强者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社会中生存作为强者的重要性。
⑤教师总结并补充:不管是白蚁还是狒狒群体,它们的群体生活都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这也说明了营社会行为的动物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组织。因此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_______;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________;
ƒ有的群体还形成 ________。
⑥学生完成“知识小结”部分内容,集体回答。
⑦教师引导学生应用社会行为的特征完成导学案“学以致用”中的题目:
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是( )
a.母鸡带领一群小鸡在觅食
b.山洞中居住着一大群蝙蝠
c.蜂王从小到老由工蜂喂养
d.草原上生活着大批食草动物
⑦学生代表回答并进行原因分析,达成学习目标二:社会行为的特征。
3.社会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①学生阅读案例并结合案例说明社会行为对于动物在取食和御敌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②知识延伸与情感教育:展示老虎与狼的图片,让学生比较两者的生存现状,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具有社会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呼唤学生要关注动物,爱护动物。
学习目标三:动物的信息交流
1.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
①教师过渡: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如何进行信息交流?并提问:你知道蜜蜂、蚂蚁等动物是如何沟通交流的吗?
②学生自由发??
③展示蜜蜂、蚂蚁进行信息交流的图示及动漫让学生直观认识动物信息交流的方式,并且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资料,认识长尾猴通过声音进行交流。
④小结动物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动作、声音和气味等。并补充说明动物的信息交流一般发生在同种动物之间。
⑤学以致用:
下列几项动物的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 )
a.蜜蜂的舞蹈动作
b.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c.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⑥学生回答并分析,达成学习目标。
2.动物信息交流的意义
①学生观看视频
②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动物的信息交流在取食、御敌及繁衍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3.动物个体间的信息交流
①引导学生阅读58页文字资料,知道蝶蛾通过挥发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并且了解人类对此的相关应用。
②结语: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
3.学习笔记及板书设计:
4.学习反馈
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题目,达成学习总目标。
初中生物教案篇5
体验皮肤的温度觉
问题:人体能感到温度的变化,离不开皮肤中的温度觉感受器。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冷;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热。怎样利用实验的方法来体验温度觉?
实施方案:
材料:3个烧杯、适量的温度不同(冷、温、热)的水。
方法:
①用3个烧杯分别装上冷水、温水、热水;
②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同时将右手食指浸入热水中,3分钟后将两只手指同时取出;
③再将手指同时浸入温水中,分别体会感觉。
冷水
热水
温水
右手感觉
热
冷
左手感觉
冷
热
现象分析:
(1)左手皮肤温度高于冷水温度,人觉得冷;
(2)右手皮肤温度低于热水温度,人觉得热;
(3)3分钟后两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左手皮肤温度低于温水温度,人觉得热;右手皮肤温度高于温水温度,人觉得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系统的组成。
2.能说出的各结构名称及作用。
3.说明的成分及其物理特性。
4.知道的生长的基础知识和体育锻炼对的影响,以及折急救的知识。
能力目标
1.明确观察目的,有序地观察长的结构,分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培养学生观察及分析能力。
2.通过鉴定的成分实验,及对实验观察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的结构及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2.通过设计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自觉养成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
4.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体系
(二)教材分析:
关于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而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成分是本节的教学重点,鉴定的成分;的成分与物理性质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实物(长),及实验(鉴定的成分)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教法建议:
鉴定成分的实验,建议采用探究式方法进行。教学过程 大致分为三步:一是提出探究的课题。教师取一根长,用力折,很难折断,敲打几下,不容易破碎。再取一根鱼肋,用手轻轻弯弯,看着弯曲的程度。指出有一定的硬度和弹住。这时提出: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呢?再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及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根据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出造成的两种特性的原因是具有的两类化学成分——有机物和无机物,得出结论: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的。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方面。指出的物理特性是由的成分决定的。
本节内容较多,建议用两课时。
初中生物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 1
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
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
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
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
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
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
1、有做事的过程;
2、有明确的目标;
3、有明确的结果;
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
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
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
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
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
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
(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初中生物教案篇7
生物的分类
课程介绍: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我叫赵艳,来自于镇江市第四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改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①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如何达到)
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
??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1、情境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本节课通过播放各种动物图片,引出“给动物分类”的内容。【呈现】
(组织学生观看并说出其名称)
b.优点: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介绍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然后提问: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呈现】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组织学生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呈现】)
b.优点: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5分钟)
a.处理:介绍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然后提问: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呈现】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为什么?
(组织学生拖动鱼类图片,并讲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呈现】)
同样的方法,组织学生拖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图片,并讲出主要特征。【呈现】
b.优点: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4、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6分钟)
a.处理:发出请求: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呈现】然后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呈现】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明确分工。然后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
b.优点: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5、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组织1~2个小组交流分类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或纠正。【呈现】
b.优点: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6、疑难解析(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穿山甲、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呈现】
(组织学生辩论、得出结论)
b.优点: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综述
以上是对“生物的分类”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大胆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状态,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播放各种动物图片。
设疑: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观看并讲出其名称。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二、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讲述: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设疑: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答:脊椎动物有啄木鸟虎、
金丝猴、蜥蜴、青蛙、松鼠、鱼、蛇、大山雀。
无脊椎动物有草履虫、梭子蟹、珊瑚、河蚌、蚯蚓、蜗牛。
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三、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讲述: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
设疑: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为什么?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答:
脊椎动物可以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拖动图片,将脊椎动物分类,并且讲出分类的依据(主要特征):
红鱼属于鱼类,它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青蛙属于两栖类,它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蜥蜴属于爬行类,它体表无羽毛,有鳞片或甲。
啄木鸟、大山雀属于鸟类,它们体表有羽毛、卵生。
虎、松鼠、金丝猴属于哺乳类,它们身体被毛、胎生、哺乳。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
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四、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请求:前段时间,我们学校的同学在打扫生物标本室的时候,不小心把里面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
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
1、标本繁多,各小组组员内要明确分工,分散记录。
2、标本不可触摸,只能观察。小组讨论,明确分工。
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五、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点评。小组汇总。
交流。
补充和纠正。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六、疑难解析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穿山甲、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辩论、得出结论。
答:鸭嘴兽、蝙蝠、白暨豚、穿山甲属于哺乳类;海龟属于爬行类。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附
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
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
初中生物教案篇8
课题:美国南北战争
时间:20xx年12月2日
执教人:梁鉴亮
地点:167班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起因、经过结局。
二、了解和掌握战争的性质和作用以及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等基本史实。
三、了解和掌握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对战争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
教学难点:南北战争的起因。
教具:粉笔黑板历史地图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复习回顾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历史事件。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美国的现任总统是谁吗?(xx)进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美国南北战争
三学生预习课文内容
四讲授新课:
(一)美国领土的扩张
1、19世纪中期,美国领土已经扩张到太平洋沿岸。
2、随着领土向西扩张美国发生了“西进运动”。
(二)战争的爆发
1、原因:(1)根本原因:黑人奴隶制存废问题成为矛盾的焦点。
(1)直接原因:1860年11月,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2、经过:(1)爆发:1861年,南方挑起战争。战争初期,北方连连失利。
(2)转折:1862年。林肯政府先后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
隶宣言》,扭转了战局。
3、胜利:1863年北方军队取得了葛底斯堡大捷,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4、对美国南北战争的评价:
(1)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意义: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b)、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政权,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