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范文网 >工作报告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7篇

教案写的周到具体,才能顺利的展开今后的工作,优秀的教案可以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7篇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1

一、说教材

?伴性遗传》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节。本节课讲述伴性遗传的现象和特点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本节以及本章的其他两节《减数_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是在第一章认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础上,沿着科学家探究基因在细胞中位置的脚步而设计的。本节又为《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在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为他们理解本节课基因和性染色体行为一致打下了基础。生活中学生知道遗传病的概念但并不了解伴性遗传病的特点,因此适合带领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伴性遗传。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已经接近成熟,而且通过之前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分析思维,可以对伴性遗传的例子红绿色盲症遗传进行探究。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总结出伴性遗传的规律;发展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2)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学习,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养成善于发现生活中小问题的习惯,形成探究生活中现象的意识。

(2)形成生物联系生活生产的观念,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为:伴性遗传的特点。本节课主要以红绿色盲的分析为例学习伴性遗传的特点,所以难点为:分析红绿色盲遗传。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以红绿色盲为例进行问题探究,因此我会准备足够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对问题进行自主的探究和讨论,得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应用。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请同学们根据ppt上的红绿色盲检查图,检测自己的色觉。此时学生会积极的参与到检测和讨论中。之后教师引出:有一种色觉不正常的病症叫红绿色盲症,它是一种伴性遗传病,请大家说说什么是伴性遗传。在忙碌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教师采用这样的导入可以很迅速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伴性遗传的学习。

2.新课展??

接下来就是我的新课展开环节,将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探究人类红绿色盲症,首先我会出示红绿色盲症家系图。提出问题串:①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②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③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④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通过观察思考学生能知道红绿色盲症是伴x隐性遗传病。此时我会展示人类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组型图,请学生看图思考为什么色盲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学生通过观察会得出:因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形态差异,y染色体上没有色盲基因的等位基因。整个过程我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通过观察图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接着请学生自己用表格总结出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并且分析为什么色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结论,此时我会请学生代表上讲台展示他的结果,师生对他进行评价。用表格做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养成对比总结的习惯。

接下来带领学生分析正常女性与男性红绿色盲婚配、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与正常男性婚配的遗传图解。在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遗传图解后,为了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请学生以生物小组为单位分析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与男性红绿色盲婚配、女性红绿色盲与正常男性婚配的遗传图解。师生共同总结出红绿色盲的遗传的特点是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一般为隔代遗传。

第二步是探究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特点,由于已经带领学生对人类红绿色盲症做了分析,他们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路和知识基础,所以我会让学生以生物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这一部分的内容。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视指导,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经过讨论,我会请一位学生化身小老师上台讲这一部分的内容,之后我会注意总结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连续、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定是患者。

第三步是学习伴性遗传的实践应用,学习生物科学不是为了单纯的学习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用知识改变生活。所以生物学习要紧密的联系实践。这一部分我会给学生多举一些例子,如通过眼色区别子代果蝇的雌雄,通过芦花羽毛区别雏鸡的雌雄,通过分析家系图决定生男生女等。生活真实的例子更能直观的体现出这一部分学习的价值。

这一部分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会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基础题,并请有兴趣的同学把拓展题也做了。通过分层次习题的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可以让我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针对性辅导。

3.小结作业

在课程结尾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伴x显性遗传病和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并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个血友病患者家族的家系图,尝试分析血友病是什么遗传病。下一节课的时候进行分享。这样的作业既能应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也锻炼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下面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用表格的形式把本节课的重点呈现在黑板上,做到整洁清晰、大方明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2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主要观点。

(1)生物来源: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

(2)进化历程:由低等到高等。

(3)进化原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意义。

(1)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2)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

2.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

(1)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

(2)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1.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3.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重点聚焦

1.在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是什么?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有哪些局限性?

[共研探究]

材料一食蚁兽是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适于舔食昆虫的一种哺乳动物。鼹鼠是外形像鼠、耳小或完全退化、眼小且视力完全退化、营土壤_居生活的另一种哺乳动物。

材料二超级病菌是对几乎所有抗生素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能在人身上造成脓疮和毒疱,甚至让人的肌肉逐渐坏死。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

1.结合材料,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用进废退。

①食蚁兽吻部和嘴特征的形成:食蚁兽的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是其长期伸向土洞舔食蚂蚁的结果。

②鼹鼠耳和眼特征的形成:器官长期废而不用的结果。

(2)获得性遗传。

①超级细菌的形成:人们经常使用抗生素改变了细菌的生活环境,细菌发生定向性变异,而且逐渐积累和遗传,从而演化为超级细菌。

②长颈鹿脖子长:草地退化后,长颈鹿只能食用高处的树叶。由于经常使用颈部,导致颈部越用越长,并将长颈这一性状遗传给后代。

2.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不一定遗传给后代,只有环境使遗传物质改变进而引起性状改变时才能传给后代。

[总结升华]

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内容:

(1)用进废退:凡是没有达到其发展限度的每一种动物,它的任何器官,如果持续地使用,会逐渐增强,并且发达起来。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衰弱,其功能减退,最后导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

(2)获得性遗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一个动物经常使用某种器官或经常不使用某种器官的结果是发展某器官或丧失某器官,这种变异可以通过生殖遗传给后代。

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具有局限性。他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如果环境的变化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共研探究]

根据图示,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1)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性状(表现型)。

(2)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

(3)生存斗争

①类型:包括生物之间的斗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②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

③原因:过度繁殖、有限的生活资源。

(4)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5)图乙表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学说四点内容之间的关系

(1)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

(2)生物进化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3)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易取得胜利而得以生存,有利变异通过遗传得以累积和加强,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类型。

(4)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请利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形成

提示:长颈鹿产生的后代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导致现有食物不能满足所有个体的需要(生存斗争),又因个体间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而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被淘汰。控制长颈的基因经过逐代积累,最终进化成长颈鹿。

4.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关键是自然选择

[总结升华]

1.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关系图解: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比较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区别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本来就有,环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可决定变异的方向。

适应环境有利变异→适者生存。

不利变异→不适者被淘汰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决定的变异都适应环境。

进化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自身决定。

联系承认生物非神所造,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即由简单→复杂,由低等→高等进化,且都是“渐变”的结果。

【易错易混】

(1)自然选择和变异的方向不一定是相同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达尔文进化论以生物个体为研究对象。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3

?生物的特征》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这节课是本套教材的开篇内容,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从而为本学科指出了研究的对象。本节内容的呈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从而召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4、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讨论的组织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

三、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探究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说学习方法

学生以小主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目前我校还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基于这种实际条件,我一实物为教具,准备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及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小组竞赛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一个小组竞赛,教师把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组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条上,看哪组正确率,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2、充分质疑分析讨论畅所欲??

从上面的竞赛内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问题(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新课标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学生错误观点,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以利于接下来的教学的顺利进行。

3、举例和讨论突破重难点

通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1)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吃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它们吃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最后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下各小组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大小便?动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这说明生物都有什么现象?

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除体内的废物。

(3)小游戏、小讨论:拿东西在小组成员眼前晃一下,他会怎样?或拿东西想打他的头,他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植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证明你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能解释的很少,而且解释的也不够到位,特别象植物对刺激有明显反映的例子少。这时教师做适当的解释得出结论即可。更多的疑问作为质疑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最后总结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4)小竞赛:

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组举的多。谁能说出生物体是有什么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吗?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比谁的知识丰富,谁为小组作出的贡献大。由此启迪学生,平时要多用功学习,将来才有胜过别人的希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由学生总结出: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由此设疑,为以后的学习设下伏笔。

(5)学生讨论:

小猫掉到水里,长时间出不来会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把所知道的告诉给其他同学。通过表达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对呼吸进行深入地探究。

4、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通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特征,教师板书。

同时提示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对课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见而需要补充和建议的话,课后可以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习

小组间举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问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教师做裁判。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呈现生物的六个特征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4

开花和结果

?学习目标】

1、描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 程,养成爱花的良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测:

1、根的生长靠根尖细胞的-增加细胞的数量和细胞体积的增大。根生长最快的是区。

2、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发育成的。

3、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是细胞的、、。

4、植物的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含、、的无机盐。

二、自主学习,教师 点拨:

(一)、花的结构。

认真阅读教材102页完成下列各题。

1、 认真填写名称。

2、 观察花的结构,按照由外到内,由下到上的顺序,发现它由、、、、 组成。

3、 雄蕊包括、组成。

4、 雌蕊包括、、三部分。

5、 花粉在里,卵细胞在,精子在里。

6、 花的 结构中最重要的 是,包括和。

(二)、传粉和受精。(阅读教材103页完成下列问题)

1、开花结果。

2、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

3、受精的过程:当花粉落到柱头上后,受到的刺激,开始萌发长出 ,其内含有

花 粉管穿过、进入子房,到达 ,花粉管末端破裂释放出来,与里面的结合,成为。这就是。

三、梳理知识体系。

1、 花的主要结构

2、受精指与结合形成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

为 什么说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五、巩固检测

1、一朵花的结构中,从外到内依次是:①花瓣②花萼③雌蕊④雄蕊()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

2、花的主要部分是()

a花冠b花托c雄蕊和雌蕊d花萼

3、被子植物的卵细胞存在于下列哪一个结构中()

a花粉b花粉管c柱头d胚珠

4、受精后,子房发育成,胚珠发育成,子房壁发育成。

5、当摘除了一朵花的哪部分,这朵花肯定不能发育成果实?()

a雄蕊b雌蕊c花瓣d花药

6、一朵豆角花里有6个胚珠,若6个胚珠都能发育成种子,至少需要花粉()个,精子()个。

a1个b3个c6个d12个

7、从花粉萌发到进入子房前,精子存在于()

a柱头上b花药中c花粉管中 d胚珠中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5

?细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分析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_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4.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近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识别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说明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2、描述人的生殖过程,说明胚胎发育的营养供应方式,说出出生后发育的分期。

教学重难点

1、人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新生命的孕育过程。 新生命的孕育过程(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观察桃花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引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1、有性生殖

(1)例如桃树是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2)针对桃树等通过种子产生新一代的方式,结合种子结构的基本知识,知道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而受精卵则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结果。

(3)组织学生观察植物无性生殖的图片,鼓励学生归纳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2、无性生殖

椒草用叶繁殖、马铃薯用块茎繁殖,像这种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

3、无性生殖的应用

(1)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

(2)嫁接:苹果、黎、桃等果树是利用嫁接的方法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如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4、植物无性生殖的条件

环境条件: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

展示植物嫁接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描述嫁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体会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5、 组织学生如何开展植物的扦插繁殖,选择什么样的扦插材料能够提高扦插的成活率,扦插材料提前应做哪些处理?

6、质疑:植物的无性繁殖在生产实践中有什么作用?

二、互动探究 合作求解

1、春季,在用杨树枝条进行扦插繁殖时,把枝条上所有的芽去掉,这样是否影响成活?为什么?

2、马铃薯通常是用它的块茎来繁殖的,农民在种植马铃薯时,先把块茎用草木灰肥沾一下,然后再埋入土壤里,请想一下农民这样做的道理。

三、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

1、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

2、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 的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

3、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_________,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四、小结

五、作业设计

?练习册》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同时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多个探究实验,旨在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外实践增强的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本单元与前面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本册的内容不仅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世界、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重要意义,对于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样十分重要。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对生物这门课比较有兴趣,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基础知识不够牢固,思维不够灵活,实验方面的问题也很多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学期,努力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具体措施

1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钻研教学大纲,做好教学工作计划;按照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写出具体教案。

2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不仅要求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善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实验和观察,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让生物课堂变成学生自己探索未知世界的途径,使教学效果达到状态。同时,要将提问、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检查效果和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3班级工作的组织分配很重要。把每个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落实责任和要求,组长监督学习,检查复习及错误修改情况,提高整体效率。

4小测及考试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平时要做好课堂提问、小测等。期中、期末考试前要组织好复习,有针对性地进行章节的小测。

四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植物(第一周)

第二节苔藓和蕨类植物(第一周)

第三节种子植物(第二周)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第三周)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第三周)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第四周)

第五、六周为复习时间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第七周)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第七周)

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八周)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第九周)

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第九周)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十周)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第十一周)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新班主任八年级班工作计划7篇

八年级物理个人总结7篇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文7篇

二年级下册年级组工作计划8篇

六年级下册年级组工作计划8篇

家乡风俗六年级下册作文6篇

风筝作文三年级下册300字推荐8篇

风筝作文三年级下册300字8篇

二年级下下册语文工作计划2022精选8篇

五年级下册班工作计划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6326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