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是一个体现教师备课的思想,教案是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进度和内容的,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观潮教案两课时教案优秀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观潮教案两课时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展开想象,品味桃源胜境。
3、联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记》,走进陶渊明笔下的那方世外桃源。
二、了解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环境不稳定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三、读文感知
1、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可以结合注释跟同桌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出示字词检测)
(2)随机抽查学生初读的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2、配乐范读: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魅力
3、再读课文:学生自读,结合注释、工具书自行翻译,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
四、品读赏析:
屏显“桃源访谈”: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学生结合文章内容以村民的方式回答)
五、合作探究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为什么?请到文中找出根据。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
六、总结全文。结合现在社会安宁的局面,适当点结束。
观潮教案两课时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调,描绘了童年生活和学习的画面。作者用儿童的口吻叙述事物,以儿童的视角反映其主观感受。在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在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在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在严肃的学习中也有快乐。阅读本文,会唤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并生成很多切身的感受。
这是一篇课文,无论是从布局谋篇,还是具体细致的描写等方面有都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精心的设计和得法的指导,让学生学友所获。
本文篇章较长,适合于默读,在默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在生字词处不必字字深纠,只要能感知文意就可以了。
这篇文章在绘景和写人上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教师也可以以此篇中写景写人的段落为例进行写景写人的专题指导。
从整套书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上看,这篇文章也有着特殊的作用。读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消除与经典作品的隔膜,进而把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朝花夕拾》这部书上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升入初中第一次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文章内容比较丰富,有的部分还比较含蓄难懂,对学生而言,有些难度,但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同时,根据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教学目的应适中、集中。这个学段的学生还比较乐于交流,因此,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标
(一)学生通过默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二)圈画重点词、句,对景物描写做出自己的赏析与理解。
(三)能说出自己阅读时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
(一)运用默读和朗读相结合的方式,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二)学习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五、教学难点
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知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补充材料,学习任务单等。
七、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导语: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怀念那童年的美好,如诗如画,如醉如痴,童年真的在渐渐远离我们而去了吗?它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们的指间轻轻滑落,消逝无影无踪了吗?于是有人感慨:生命中的过往,匆匆地来,然后匆匆地去,如过眼的烟云,霎时消散不见;但是,请大家记住他们(它们),因为他们也曾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某个阶段,哪怕是昙花一现那样的短暂,但那永恒的瞬间却能留给我们无限的怀恋。
2.出示任务:同学们谈自己童年记忆中那些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和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以及你现在的感受。
3.反馈指导:学生谈童年趣事,读书经历和感受,教师也谈自己读书时的经历和感受,帮助学生回忆,唤起每个孩子独特的感受,为后边的阅读教学做好情感地铺垫。
4.小结:同学们,我们不同时期,不同的家庭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那么,今天我们就跟着鲁迅先生走进他的童年,去见识他儿时“乐园”——百草园和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去探求这位文化伟人的童年世界。
(二)出示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限定10分钟时间,完成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导语:同学们默读课文,10分钟内读完全文。
(2)出示任务:要求默读过程中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要求:1.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默读文章,以批注的方式概括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中都有哪些经历和见闻。
(3)反馈指导: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指导本文些了两部分内容,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生活。在这个乐园中,儿时的鲁迅摘桑葚、听蝉鸣、捉蜈蚣、按斑蝥、爬爬石井栏、看看大黄蜂,还可以间或憧憬着成仙的美好心愿拔起何首乌的根,闲来无事在泥墙根听蟋蟀在弹琴、油蛉在低唱,抑或是品尝酸酸甜甜的覆盆子,即或是下雪的冬季,也可以在园中拍雪人、塑雪罗汉和捕鸟,还有就是长妈妈给他讲“美女蛇的故事”,也与这座百草园有着脱不开的干系。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也可以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等等。
(4)方法指导:默读方法: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学会圈点批注关键语句及相关信息。在交流环节,可采用集体口头反馈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绘制文章结构思路图的方式来完成对内容的反馈。
2.指导品读,走进百草园。
(1)出示任务:下发任务单,学生自主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作者如何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这样精彩?
②百草园里有许多乐事,你觉得哪一件最有意思?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③大家的注意力好像都在于百草园的美景趣物乐事,那美女蛇的传说在文中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呢?
3.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并用批注的方式简练概括出思考的结果。
(三)学生交流成果,互相补充释疑
1.出示任务: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小组成员交流,互相补充释疑。给每位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交流。
2.反馈指导:学生展示本小组交流结果,教师调动各个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完善。阅读和交流中,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对重点段落中的好词好句做圈点批注,或者自由发言,举例说明自己对词句意境的揣摩与理解.教师可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一边写,一边帮助学生理清这段的脉络.最后让学生按照黑板上的关键词复述,直至熟读成诵。
以下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第①题:作者如何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这样精彩?
分析指导:其一,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先写植物,再由高到低写动物,描写顺序层次清晰,同时采用排比的形式排列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其二,利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从声音角度写蟋蟀和油蛉的叫声,采用动作描写写斑蝥的有趣和偶遇蜈蚣时的惊喜,从形态的角度写木莲和何首乌,采用比喻和对比的写法从形、色、味等多方面写覆盆子……由点映面,写出百草园中景物众多,同时丰富了我儿时的生活,给我带来莫大的快乐。
第②题:百草园里有许多乐事,你觉得哪一件最有意思?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分析指导:雪地捕鸟的环节最有意思。作者对它的描写很生动,尤其是运用了细致的动作描写,将“捕鸟”的全过程用一连串的动词详实生动地描写了出来,充满了童真、童趣。
第③题:大家的注意力好像都在于百草园的美景趣物乐事,那美女蛇的传说在文中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呢?
分析指导:鲁迅借助这个故事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得百草园更加充满神秘色彩。更重要是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满足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好奇。可以想象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描写为叙事,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
(四)教师总结,板书归纳
总结回归整体,百草园作为乐园的形象一目了然,并突出了“自由自在”的快乐,以便引出下面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分析和感受。
(五)布置作业,延伸思维
设置思考问题: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写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人认为和百草园的生活相比是枯燥乏味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尝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思考问题的设置,为下一节课对三味书屋生活的赏析做好了铺垫。
动笔进行仿写练习: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并进行交流,将仿写优秀的段落抄在卡片上,办成语文墙报进行展览。
观潮教案两课时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
(1)字词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漾”(yàng)“柄”(bǐng)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隙”(xì)不要读成(xī);拂(fú)不要读成(fó)。
(2)识别字型。
(3)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叶子
脚
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
(1)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2)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五)讲读第二段
l.出示绘有爬山虎叶子的挂图,指名读第二段。
2.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齐读第二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1)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2)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3)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2)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
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3、4题。
(九)板书设计
观潮教案两课时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具体生动、准确传神的特点。
2、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体会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快乐自由活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语言具体生动、准确传神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体味童真、童趣。
教学设想:
本文是作者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教学本文,围绕教学重难点,采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歌曲《童年》,营造学习氛围。)
一、创设情境,精心导入
二、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里。
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确凿菜畦收敛倜傥蝉蜕攒
2、根据意思写词语:
很少有人到来。()
人声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垫高枕头,无忧无虑地睡觉。 ()
四、认定目标
五、揣摩题义:
文章题目传递给我们有哪些信息?
六、徜徉百草园、趣味无限
跳读课文百草园部分(1—8自然段)思考:百草园有哪些趣事?
七、合作交流、美点欣赏
1、第2自然段作者写百草园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如此精彩?
提示:从用词是否准确、修辞手法、观察、顺序、观察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特殊句式等方面进行赏析。
2、美女蛇的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
3、找出第7自然段描写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
交流总结写景技巧:准确用词理清顺序多样角度妙用修辞特殊句式
4、品析第9自然段(出示第9自然段)
①三个“也许””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②两个“我的”、三个“们”表达了“我”什么情感?
八、走进三味书屋,苦中找乐
相比百草园,三味书屋的生活怎么样呢?(浏览课文10——24自然段,试举例说明。)
九、学生质疑、主旨探究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
十、课堂练习
必做题:(任选一题)
1、仿写句子: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2、模仿“雪地捕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一种活动,注意用词准确。
选做题:
摘抄文中喜欢的段落,来点赏析会更好!
观潮教案两课时教案篇5
一、教学思路
侧重于读,要求读出感情;采用激疑、导疑、质疑、解疑等学习方式;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教学结合起来,优化教学结构;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多媒体课件,发展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创设一些情景(如配乐朗读、续编故事等),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培养喜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知道会走的树是驯鹿。
2.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自己能续编故事。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帮助别人是最快乐的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卡片、动物头饰。
五、教学流程
(一)看图激趣,揭疑导入
1.《出示驯鹿角的课件》小朋友们,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样东西。你们看,这像什么?
2.小朋友们的想像可真丰富,其实呀,这是一棵会走路的树(板书课题)。这棵树到底是什么呢?小朋友们翻开书,自己看看。
3.噢!原来这是驯鹿的角啊!(出示完整鹿的课件)
4.过渡:是谁以为驯鹿是会走路的树呢?小鸟与鹿爸爸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品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从而体会驯鹿爸爸与小鸟的友善交??
1.驯鹿爸爸和小鸟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小朋友们自己读读课文。(要通过动感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这棵树与小鸟形影不离,相处得非常快乐。同时穿插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情,读出爱,读出文字的精彩。教师要指导读好对话,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小鸟好奇、急切的心情以及驯鹿爸爸热情、友善的态度。)
2.(小组讨论交流)这棵树带着小鸟去过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有趣的东西呢?(这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更要使学生理解鹿爸爸乐意帮助别人,应注意充分发挥动感课件的作用,突破难点。)
3。小组汇报,集体评议(只要想象合理,应尊重并鼓励学生发表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同时配上音乐。)
4.齐读一至四自然段。
(三)精读五至九自然段,感受小驯鹿与小乌相见的惊喜与激动
1。第二年春天,小鸟又回来了,她看到了什么?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第五至九自然段。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说说为什么喜欢。(让学生自读自悟)
2。指名读课文。(读中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对话中不同的语气,同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3.质疑,你还想知道什么?
(四)续编故事,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1.(出示课件)小驯鹿让小鸟停在他金色的`角上向自己的家里快步走去,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小朋友们编一编,看谁编的故事最吸引人。
2.续编故事表演。
评析:
1.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创设出种种情景,引导学生与文本不断对话,积极主动地发掘文本的含义和感情,甚至超越文本创造意义,而教师充分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营造出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2.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本课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材生动有趣的特点,把学习语文与学生生活实际(如续编小驯鹿带小鸟回家的故事)、情感经验和想象世界(如讨论驯鹿爸爸带小鸟去过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有趣的东西)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不仅学会了美丽的童话,还品味了优美的语言,而且体验了合作的快乐,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