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教师在开展工作之前,都会制定出完善的教案,只有精彩生动的教案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利率例4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利率例4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纳税”及“税率”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应纳税额的计算。
2、了解一些有关利率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公式,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学习,体会到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纳税及储蓄的认识,体会依法纳税的光荣和储蓄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理解储蓄的意义。
2、认识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纳税”“税率”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并能进行应用。
教学难点:将“税率”与“利率”相关问题与百分数应用题建立联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请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纳税、储蓄的信息;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主题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正在蓬勃发展中,为了让祖国更强大,人民生活更美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建设,你知道这些钱是哪来的呢?
2、谁能来说说什么叫纳税?为什么要纳税?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课前信息的收集和交流,使学生明白依法纳税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结合情境,学习新知
1、理解“税率”的含义。
(1)自学教材第10页,进一步明确纳税的意义。
(2)反馈: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纳税?什么是应纳税额?什么是税率?
(3)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纳税项目并进行简单介绍。
2、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概念,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3。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①读题,说说“营业额的5%”是什么意思?这里的5%就是指的(税率)。
②学生独立完成。
③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有如下关系成立:
营业额×税率=营业税。
(2)练习: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
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①读题,重点引导理解“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句话的意思。这里3%的税率是所有月工资的3%吗?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有关个人所得税的税法规定。
②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③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有如下关系成立:
(总收入-免征收部分)×税率=个人所得税。
(3)对比两道题,了解税收的算法各不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在了解税率有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既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利用概念的解读顺利地解决问题,使得问题解决和概念理解相辅相成,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理解“利率”的含义。
(1)除了税收,人们把有结余又暂时不急用的收入存在银行里,这也是支持国家建设的行为。你对储蓄有哪些了解?(学生根据课前了解说一说)
(2)自学教材第11页内容,初步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意义。
(3)结合实例理解信息。
①(实物投影出示存单的凭证)这里哪个是本金,哪个是利率,得到的利息又是多少?
②这是20xx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你发现什么?
③小结:存期不同,年利率也不同,银行的利率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的。
?设计意图」虽然对于储蓄这件事学生并不陌生,但是他们真正接触的并不多,在初步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基础上结合实例进行理解很有必要。
4、学习利息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4。
到期后,王奶奶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①到期后王奶奶能取回的钱应该包括哪几部分?我们可以先算出什么?试着先算一算王奶奶能拿到多少利息。
②反馈交流。
预设1:5000×3%×2=300(元);
预设2:5000×3、75%=187、5(元);
预设3:5000×3、75%×2=375(元)。
③哪种算法是正确的呢?
④想想利息的多少跟哪些因素相关?该如何计算?讨论得出如下关系式: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⑤小结:存期不同,利率也不相同,我们在计算时要注意存期和年利率的对应。年利率是指一年的,在算利息时还要考虑存款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尝试自行计算利息,探讨利息的计算方法,在反馈中进行辨析答疑,从而得出利息的正确计算方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巩固。
⑥一共可以拿到多少钱呢?
⑦口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王奶奶到期拿到的钱应该包括利息和本金两部分。
(2)尝试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做一做”。
20xx年8月,张爷爷把儿子寄来的8000元钱存入银行,存期为5年,年利率为4、75%。到期支取时,张爷爷可得到多少利息?到期时张爷爷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①学生独立解答。
②交流反馈。
重点对比两种解题方法:
方法一:8000×4、75%×5=1900(元) 8000+1900=9900(元)
方法二:8000×(1+4、75%×5)=9900(元)
说说这两种方法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分别是怎样思考的。
(3)教师:我们是如何计算利息的?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将例题及尝试练习略作调整,使得教学更有层次性,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10两题。
(1)李老师为某杂志审稿,得到300元审稿费。为此她需要按照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2)小明的爸爸得到一笔3000元的劳务费用。其中800元是免税的,其余部分要按20%的税率缴税。这笔劳务费用一共要缴税多少元?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集体交流反馈。
③对比两题,看看两种交税方式有什么不同,想想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9题。
下面是张叔叔20xx年8月1日到银行存款时填写的存款凭证。到期时张叔叔可以取回多少钱?
①要知道到期时张叔叔可以取回多少钱,得知道什么?(根据回答出示银行存款利率表)
②存期半年,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③集体交流反馈。
2、实际运用
在过年的时候你收到过压岁钱吗?如果把这些压岁钱存起来,你打算怎么存,到时会得到多少利息?你准备怎么使用?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用生活中的实例设计练习,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把握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课外拓展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2、课后调查(选做):
(1)问一问爸爸妈妈每月收入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了解我国对个人所得税的税收规定。
(2)了解家里的储蓄情况,了解我国最新的储蓄利率的信息。
?设计意图」课后调查,让课堂与家庭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成功之处:
1、明晰概念,理解概念的意义。在本节课中,出现的概念比较多,例如:什么是纳税,什么是应纳税额,什么是税率,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这些概念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说明,这样记忆会更深刻。另外,对于拓展知识成数也要让学生认真理解,这个概念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密切,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必须要求掌握和理解的。
2、灵活掌握计算公式,正确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应纳税额、各种收入与税率之间的关系;本金、利息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掌握其中一个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就可想到另外两个除法计算公式。
不足之处:
注重了数学问题的解决,忽视了对学生关于如何根据不同的存款特点选择储蓄。例如练习二十三中第7题:在学生独立设计不同的储蓄方案后,没有让学生评议感受不同存款方式的利与弊,教给学生简单的生活知识。一般来说,定期比活期的利率高,存款年限长利率就比较高,如存三年期、两年期比存一年期的利率高,但不能像一年期那样每年可取一次利息,而国债因不用交纳利息税,获取的利息比同期的定期存款稍高些。
再教设计:
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此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利率例4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调查,交流储蓄知识,解决和利率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知道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能正确解答有关利息的实际问题。
3、体会储蓄对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意义,积累关于储蓄的常识和经验。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利率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2、难点:解决有关“利率”的实际问题。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利率》,板书课题。
齐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师:同学们,看到本金、利息这些词语时,大家会联想到什么?
生:银行。
师: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储蓄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钱财更安全,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老师搜集到了一些银行图片,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学生欣赏。
师:你知道银行存款有哪些方式吗?
出示课件:了解存款的方式以及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
让学生通过下面的事例进一步认识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
小强20xx年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到20xx年1月1日,小强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1.8元,共101.8元。
问题:1、这里的本金是多少?利息是多少?
2、那这道题中的利率又是多少呢?
3、利息是1.8元,你知道它是怎么得到的吗?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计算利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利率不是固定不变的,国家会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调整利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20xx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利率表)
学生观察利率表。
师:您有什么发现吗?
生1:我发现整存整取的存期有三个月的、半年的、一年的、二年的、三年的、存期不同利率也不一样。
生2:我知道了活期的利率最低,但是随时用钱随时取,比较方便。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说的很明白,那你们能运用你所掌握的利率的相关知识帮王奶奶解决问题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4)
师:王奶奶到期时可以取回多少钱?思考取回的钱指的是什么?
生:指的是全部的钱,本金加利息。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
生1:到期后王奶奶可以取回的钱除了本金还有利息,根据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存期”,算出利息,再加本金,就是王奶奶可以取回的钱。
生2:我们出可以把本金5000元看作单位“1”,这样每年的利息就是5000元的3.75%,存入2年,所得利息就是5000元的(3.75%×2);这样到期时可以取回的钱就可以列成算式5000×(1+3.75%×2)
师:请你根据自己的思路,帮奶奶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并抽两个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20xx年8月,张爷爷把儿子寄来的8000元钱存入银行,存期3年,年利率为2.75%。到期支取时,张爷爷可得到多少利息?到期时张爷爷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抽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妈妈每月工资20xx元,如果妈妈把半年的工资全部存入银行,定期一年,如果年利率是1.50%,到期她可取回多少元?
师:这道题是求什么呢?在这里需要注意什么?
生仔细观察并默读,尝试独立完成,师巡视。
抽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
师:生活中,除了可以把多余的钱存入银行,获得一些利息外,还可以买一些国债。
3、王宏买了1500元的国家建设债券,定期3年,年利率3.80%,到期时他可以获得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钱?
学生齐读,尝试独立完成,抽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
4、下面是张叔叔20xx年8月1日到银行存款时填写的存款凭证。到期时张叔叔可以取回多少钱?
师:仔细观察,这道题和前面几道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这里求半年应取回多少钱。
前面我们解决的都是存期为整年的,而张叔叔的存期只有半年,这该怎么解决呢?
生思考、交流,抽生汇报。
师强调:六个月的年利率为1.30 %,求半年能得多少利息,还得再除以2。
生尝试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知识回顾
1、今天我学习了利息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存入银行的钱叫做(),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
2、单位时间(如1年、1月、1日等)内的()与()的比率叫做利率。
3、利息的计算公式是()
利率例4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收集整理、交流表达等过程,让学生
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结合百分率的知识,运用调查、观察、讨论、分析数量关系等方式,学习利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策划理财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
设计理念:本课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结合百分率的知识,通过策划理财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从小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 提问:你家中暂时用不到的钱怎么处理的?(课前布置同学们向自己的爸爸妈妈了解家中暂时用不到的钱怎么处理的)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把积余下来的钱存到银行里吗?(明确:人们把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这叫做存款或者储蓄。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2. 关于储蓄方面地知识你还了解多少?(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信息)
根据学生交流地情况摘其要点板书:
利息 本金 利率
多媒体出示告诉你: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除了还给本金外,另外付给的钱叫做利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率叫做利率。按年计算的叫做年利率,按月计算的叫做月利率。
出示利率表。(略,同书上第5页利率表)
师:你从这张利率表上能获得哪些信息?说说年利率2.52%的含义。你认为利息与什么有关?怎样求利息?(学生讨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读题后明确,二年期的利率应该就是表格中对应的二年存期的利率,不是一年期的利率2。
师:要求利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列式求利息吗?(试着做一做,集体订正)
2.教学试一试
(1)亮亮实际能拿到这么多利息吗?为什么?(请了解利息税的同学解释)
教师再说明:这里求得的利息是税前利息,也叫应得利息。但是根据国家税法规定,从1999年11月开始,储蓄所得的利息应缴纳20%的利息税,由储蓄机构代扣。税前利息中扣掉利息税后余下的部分即是自己实际得到的利息,即税后利息,也叫实得利息。购买国家债券、教育储蓄不缴纳利息税。
这里的20%是什么?
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税后利息呢?可以先算什么?用计算器计算亮亮实得利息是多少元?(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2)小结:一般我们从银行取出来的都是税后利息,所以在多数计算中最后要将利息税减掉。
(3)引申:如果问题问亮亮到期一共可取出多少元?这里的一共是什么意思,包含哪些内容。(明确可取出多少元:本金+税后利息)
这个问题由你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应得利息怎样求?实得利息怎样求?(学生列式解答)
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实得利息是应得利息的百分之几?(组织学生讨论)
2.做练习二的第5题。
提醒学生教育储蓄不需缴纳营业税。这里的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3.理财我能行
谈话:你们对家中的存款情况了解多少?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当然该保密的就不要说了。(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后出示下面题目(同时出示利率表)
(1)张明家有5000元计划存入银行三年,张明的妈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助算一算,是存定期三年合算?还是存定期一年,然后连本带息再转存合算呢?(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2)如果你有1000元,根据你家的实际情况,你打算怎样投资?请你设计一个理财方案。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有意识地养成勤俭节约,计划消费的`习惯,并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挥其价值。
五、布置作业(两道实践题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银行去储蓄,从实践中认识储蓄)
1.到银行存压岁钱;
2.找一份存折或存单,看懂上面的每一栏,并从上面找到本金、利率、时间,能计算到期后这份存折(存单)一共可取出多少元?
利率例4教案篇4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掌握本金、利率和利息的关系,能熟练解决有关利息的问题。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难点教学方法
利用利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你到过银行吗?你们存过钱吗?
2、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银行,解决银行中与我们有联系的数学问题。你们了解银行的一些什么知识?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1、了解利息的含义。
2、了解本金和利率的含义,知道利息、本金、年利率、存款时间之间关系。
3、初步理解利息和本金、年利率的关系
师:算一算淘气存300元,1年后能得到多少利息?存一年的年利率是2.25%,存三年的年利率是3.33%,教师根据学生口头答进行板书。
师:我们该怎样计算利息?你能用一个公式表示吗?(师板书)
师:也就是说,可以怎么求这道题的利息?
学生回答:利息=本金×年利率×时间(教师板书)
5、再次准确理解年利率及利息、本金、年利率、存款时间之间关系。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板演。
6、师:假如淘气存300元,3年后能得到多少利息?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1淘气前年10月1日把80元存入银行定期两年,年利率是2、79%,到期后,淘气应得到的利息是多少?
小结
1、今天我学习了利息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2、(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3、利息的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年利率×时间)。
利率例4教案篇5
难点名称
了解合理购物的意义,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合理性做出充分的解释。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让学生综合运用折扣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促销”问题,使学生对不同的促销方式有更深入地认识,经历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解题过程中对学生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熟练度有较高的要求。“商场促销”虽对学生来说都不陌生,但学生购买促销商品的经验还不足,对各促销方式的实质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复习整理、引导分析、巩固练习,运用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促销”问题。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反思总结体会各促销方式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妈妈想买一件原价700元的裙子,五折之后这条裙子多少钱?(重点理解答五折的意思)
2.指名学生回答
700×50%=350(元)
答:五折之后这条裙子350元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3.下面我们来看例题
(1)课件出示例5:某品牌的裙子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妈妈要买一条标价230元的这种品牌的裙子。
读完这段话我们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小明提出了这样两个:
①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②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中,哪些是关键呢?
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
打五折它表示现价是原价的50%,那么每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快来思考一下吧!
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的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2)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列式:230×50%=115(元)
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230里有2个100,然后从总价中减去2个50元。
列式:230-50×2=130(元)230-50×2=130(元)
答:在a商场买应付115元,在b商场买应付130元;打五折的方式更省钱。
(3)你还有疑问吗?
①满100元减50元,少了50元,也是打五折,怎么优惠的结果不一样呢?
原来打五折就是无论标价是多少,实际售价都是原价的50%。“而满100元减50元”就只能是原价中满了100元的部分能优惠50元,能打五折,而不满100元的部分就没有折扣了。
②什么情况下两种优惠会一样呢?
如果商品的售价刚好是整百元的时候,两种优惠结果是一样的。
(4)回顾与反思
看起来每满100元减50元不如打五折优惠。如果总价能凑成整百多一点就相差不多了。
以后我要陪妈妈购物,帮妈妈算账。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4.巩固练习:某品牌的旅游鞋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按“每满100元减40元”的方式销售,在b
商场打六折销售。妈妈准备给小丽买一双标价120元的这种品牌的旅游鞋。
(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2)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a商场:120-40=80(元)
b商场:120×60%=72(元)
80>72
答在a商场买应付80元,在b商场买应付72元,选择b商场更省钱。
四、小结
1.在购物时,可以运用学过的百分数知识对商家的优惠方式进行分析对比,从而选出实惠、省钱的方案。
2.商家的促销方式:“打几折”,“每满100元返50元礼券”,“每满100元减50元”,“买五件送一件”都转化为百分数的知识来理解。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