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范文网 >工作报告

纸与光教案推荐7篇

教师对于教案的撰写要体现出自己教学改革的思想,为了提升我们的课堂效率,一定要将教案制定好,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纸与光教案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纸与光教案推荐7篇

纸与光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特点,能通过动作表现音乐强悍、有利的气势,体验男子汉的威武和强壮。

2、了解方阵舞的基本特点、学会利用地上的标记保持队列队形的整齐。

3、能在舞蹈中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活动准备:

1、《男儿当自强》音乐磁带,录音机。

2、活动前教师按幼儿人数在地面上贴点,每个点子间的距离大约一米。

活动建议:

1、教师组织幼儿采用模仿解放军操练的游戏形式,感受音乐的气势。

2、引导幼儿学习方阵舞的基本动作。

(1)请幼儿按照地上的圆点站成方队,教师告诉幼儿:右脚踩在点子上,左脚向旁边跨一步,比肩膀宽一些;双手掐腰。提醒幼儿在点上做动作才能保持队伍的整齐。

(2)教师随音乐完整的示范一遍动作。

(3)教师示范,帮助幼儿学习马步,弓箭步的动作要领。

(4)教师哼唱,教幼儿完整的学做两遍动作。

3、鼓励幼儿探索 90°转身的方法,并掌握音乐的旋律做转身的动作。

(1)教师引导幼儿探索并掌握并转身的方法,请个别幼儿示范:右脚不动, 左脚向前跨一步,身体向右转。

(2)教幼儿学习听口令,“一二三四”,在第四声时转身的动作。

(3)练习听“咚咚咚咚”;在第四个“咚”时转身的动作。

(4)练习听音乐,在第四个“咚哒咚哒“时转身的动作。

4、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分别朝三个不同的方向完整地做动作,并用暗示性语给幼儿动作提示。

5、教师指导幼儿随音乐加上‘嘿’的叫喊声集体表演,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纸与光教案篇2

通过让幼儿自由选择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来制作简单的节奏乐器,并进行演奏,充分给幼儿自由表现音乐的机会。

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及对节奏活动的兴趣。

2、让幼儿尝试用日常生活中是物品来制作简单的乐器,并会用节奏 x x xx x 、xxxx xxxx 进行伴奏。

3、初步掌握轮奏及看指挥演奏的方法,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设计意图:

?新纲要》指出:在艺术活动中“要尊重幼儿个人意志的发展,给儿童自己选择表达内容和方式的自由”。目前,我们音乐教学中的节奏练习形式单一、枯燥,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而我发现生活中,孩子们对各种不同质地的物品通过敲打发出的声音很感兴趣,并能表现出不同的节奏。因此,我设计了本次节奏活动,《玩具恰恰恰》这首歌曲旋律明快、节奏感强,是我园中班早操音乐中幼儿最喜欢的音乐,孩子在做操时通过不同的动作(如拍手、跺脚等),已初步掌握音乐的节奏特点。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选择了这首歌曲让幼儿尝试用日常生活的物品来为它进行伴奏,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动力,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及创造能力。

活动准备:

1、独木桥,城门(进口处贴有节奏符号的标志),图谱、节奏卡、打击乐器。

2、自制乐器材料:罐子、钥匙、碟子、豆子等。

活动过程:

一、引题,激发幼儿兴趣。

二、以去“玩具国”为目的,在去的路上(小桥处、城门处)引导幼儿打出节奏 x x xx x,xxxx xxxx。

三、熟悉音乐并配器演奏。

1、出示图谱,请幼儿边看图谱边听音乐。

2、分析乐曲节奏。

3、请幼儿用响板、串铃、沙锤进行演奏。

四、引导幼儿自制打击乐器,尝试用自制乐器演奏。

1、出示收集的生活物品,引导幼儿制作简单的乐器。

2、幼儿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乐器,教师巡视指导。

3、请幼儿用自制乐器演奏两遍。

五、随音乐做动作出活动室。教师小结,舞蹈《快乐舞》出活动室。

纸与光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理解并学习“come in 、go out ”。

2、积极参与游戏活动,能基本听懂老师的指令,大胆地用英语进行交流。

二、活动准备:

盒子、小玩具一只、“come in 、go out ”图片各一张、充气玩具一只、呼啦圈两个。

三、活动过程:

(一)warm up(律动):“if you are happy”。(集中幼儿注意力)

(二)输入“in out”。

利用盒子和小玩具、手输入“in 、out”。(集体与个别练)。

game:walking walking……(个别与小组练习)

(三)输入“come in go out”

1、利用图片输入“come in,go out”.(集体与小组)

2、game1:do as i tell you.(集体、个别操练、学说“come in,go out”)

3、game2:“paper scissors stone”理解、巩固并再次学说“come in,go out”。

(四)结束

game:“bunny and walf”

纸与光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玩、尝尝,共享节日的快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端午的由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端午节)你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那我们一起来听听端午节的由来,好吗?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谈谈端午的习俗。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的门上挂的是什么呀?(菖蒲)那为什么要挂艾蒿呢?(因为端午节要到了,挂艾蒿是端午节的习俗)小朋友们,你们知不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

(1)挂艾叶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种叫芳香油的东西,可以用来杀虫防病虫害,它的香气可以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的作用。

(2)赛龙舟:屈原投湖自杀的时候呢,有许多人划船去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可是却没有能够把屈原就上来,后来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划龙舟来纪念这件事。

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们怕河里的鱼虾把他的尸体吃掉,就将糯米包在粽叶中,投到河里喂鱼。

(3)佩香包:端午节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要戴上香包,驱邪之意,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闻起来香香的,香包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可以挂在脖子上,也可以带在手腕上,好看极了!

(4)五彩绳:在端午节人们编各种彩色的带子挂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3.学习儿歌《五月五》。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五月五,是端阳,插艾蒿,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4.吃粽子

(1)观察粽子的外形和颜色。

师: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2)认识粽叶。

师: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3)幼儿品尝。

师: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4)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纸与光教案篇5

教学目标:

⑴了解《诗经》有关常识

⑵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背诵三首诗篇

重点难点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2.,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一导语设计

?诗经》

同学们虽然没有学习过,但是你们至少听说过,甚至还会背诵其中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恋歌;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的是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归来时的悲戚之感。再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切缠绵淋漓尽致等等。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

二《诗经》简介

(这一部分书上注释①都有,可以给出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即可)

⑴性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六艺”之一。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⑵体制和内容: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

(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

三、整体把握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诵读,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老师总结)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读成“2/2”节拍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学生结合诵读提示再一次朗读三首诗歌,自由诵读。

⑷整体感知,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一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经历。

?秦风·无衣》是一篇军中歌谣,表现士兵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邶风·静女》写男女幽期密约的情形,其中主人公

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纸与光教案篇6

【课前透视】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溢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学习培养同学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同学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同学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同学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同学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发生浓厚的兴趣,发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地壳变化、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书吗?你们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吗?(板题)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

?对话平台

一、初读

1、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同学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说说自身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和同学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身不懂的词语作一标志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教师巡视吸收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同学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平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引导同学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同学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同学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同学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强调。

如:“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3、“挑战难点字”。启发同学到板前书写大家认为不好写的字,师生评议。

4、同学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相评议。展示优秀的作品。

观察、交流是写好字的一个重要前提,引导同学到板前范写难点字,激发同学写字的积极性,培养同学大胆尝试,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相互交流与评议,促进了同学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质疑

1、快速读文,考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2、组织交流,解决疑难。

这一环节,可有效地发展同学的问题意识,培养读书能力。解决同学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时地了解了同学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但要注意字词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当场解决,其他涉和课文内容的问题,可以简略处置,为下节课作准备。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回顾

1、听写(指读)词语:

地质队员 勘探 岩石 波痕 煤炭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2、接读课文,引导同学回顾课文,进一步检查同学的读文情况。

二、研读

针对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问题假设:

1、文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这本书里有什么?有字吗?有图画吗?

3、读了这本书,我们能知道什么?

4、这本书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同学采取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看看从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如:自由读、小组交流读等。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同学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理解。如:宝藏、刨根问底等。

阅读是同学个性化行为,引导同学读中考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突出了同学的主体地位。

三、演读

1、小组合作演读课文。

角色选定。

熟读对话。

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创编动作。

2、朗读展示,师生一起评议,加强对话的朗读指导。

3、猜中想。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测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结合文章以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的特点,组织同学进行角色扮演,进而深入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理,促进了同学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演、创、猜”活动,也培养了同学的创新意识和理解能力。激发了同学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发奋学习的热情。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埋、陆、铁、底、趴”。组织同学观察其笔划、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2、教师范写同学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问题。

3、同学练写,师生评议。

五、拓展

1、通过课外的阅读和收集,你还知道其他相关的资料吗?组织同学交流展示。

2、安排课外收集活动,准备一次规模适当的的“自然界的奥妙”展。

课内外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同学兴趣地培养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勘探:查明矿藏分布情况,测定矿床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和地质构造等情况。

宝藏:贮藏的珍宝或财富,多指矿产。

刨根问底:追究事情的底细。

?相关链接

1、中国化石网:

article/1935646.htm">二年级语文《称象》教案设计12-12

二年级语文《迷人的夏天》的教案设计01-03

语文诗词教案设计12-02

语文《跳水》教学教案设计12-10

语文古代诗词教案设计12-02

语文与象共舞教案设计12-13

小学语文作文的教案设计09-22

夏天语文教案设计09-16

小学语文主题教案设计09-30

小学二年级语文找春天教案设计及反思精选08-22

纸与光教案篇7

【教学目的要求】

一、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讲读分析,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使学生了解蒙汉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培养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读写训练项目,加深对“展开丰富想象”、“抓人物特点”等训练重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加深对“展开丰富想象”和“抓住人物特点”等训练重点的认识,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有的句子含义也较深,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预xi指导课)

一、介绍写作背景和草原风土人情。

向学生提供有关反映草原风光和草原民俗的图片和读物。其目的是:①为突破难点,理解课文作准备。②培养学生使用参考书的能力。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字词,重点理解下面词语:

回味、洒脱、迂回、襟飘带舞、拘束、羞涩、会心

四、出示预xi提纲

内容如下(教师巡视指导):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认真读课文,按“写景”、“叙事”给课文分两部分。并按课后揭示,概括第二部分各自然段的段意。

3、结合上下文,试着理解课后2题中的句子,为下节课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五、课上交流。

学生交流预xi情况,自由发言。

1、说说在预xi过程中,遇到什么疑难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经过努力,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第二课时(讲读课)

一、抓住总结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清脉络,把握整体。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启发,引读,并板书总结句。

(三)按照“写景”、“叙事”的写作方法给课文分成两大部分。

二、在预xi的基础上,围绕总结句,逐段读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把预xi所得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享受到自学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老师给以恰当的引导点拨,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完善、深化,达到正确认识事物的目的。

学xi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要求学生按照写草原景色和写作者感受把全段分成两层。

(二)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设计如下思考题,引导学生逐层读议。

1、草原的天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2、天底下草原的景色给作者总的印象是什么?找出有关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找出具体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句子,谈谈这种景色怎么美丽?

出示草原的风光图片,指导学生看图欣赏。使学生头脑中建立的形象更加完善,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和正确理解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形象的描绘,把学生带到草原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为下一步理解作者的感受作了铺垫。

(三)在这种境界中,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题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体现在不能直接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而要进行独立思考,思考的依据又离不开课文的词句。这样,学生要读懂这句话就要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不但要读,还要联系上下文想、说。体现了“语言—思维—语言”的学xi过程。

(四)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学生边听乐曲伴奏下的有感情朗读,边看图,边想象,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富于诗情的画面。

(五)小结写法。(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想象,运用恰当比喻。)

学xi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虽然难理解的句子较少,但草原人民特有的风土人情学生较生疏,所以教学时应从整体入手,先理清文脉,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把草原人民特有的欢迎客人的方式作为理解重点,从而使学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作者是怎样写出人物特点的。

(一)理清脉络。(据课后提示,概括第二部分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读议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给第二自然段分成两层,并说出层意。

2、读议第一层,作者又进一步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辽阔、寂静)

3、学xi第二层。

(1)出示文中插图的幻灯片,图文对照,说说草原人民是怎样迎客的?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比喻句,抓住表现“远迎、急切、盛装、人多”的词语,学生谈理解,教师适当点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写出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通过写草原人民特有的迎客方式来表现的。)

(三)按要求自学三、四、五自然段。

1、自学提示:

①默读课文。

②“相见”、“款待”、“联欢”的场面是怎样的?

③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思想感情。

2、交流自学所得。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四)回到结句,总观全文,深化整体。

教师利用板书和学生一起,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和写作特点以及本课重点训练项目三个面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练xi课)(略)

自评:

?草原》这一课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出发,我力图做到“加强预xi,长文短讲,强化训练,大量阅读”。

把课前预xi、课外阅读纳入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之中,把预xi作为讲读的基础,把讲读作为预xi的深入,把课外阅读作为讲读的延伸。尽力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般情况下,我都这样安排课时:第一课时预xi指导课;第二课时读议课;第三课时练xi和课外阅读课。

预xi指导课是在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不再把诸如解决生字词、分段、概括段意等做为预xi重点,而是把这些做为一种xi惯来要求。预xi课是把下一节讲读课中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交给学生。读议课是在学生充分预xi的基础上,长文短讲。这节课仍以学生为主体。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推荐6篇

美术小班教案推荐5篇

歌唱活动的教案推荐6篇

小班科学类教案推荐8篇

科学类活动教案推荐5篇

穿水果串教案推荐8篇

学动物叫教案推荐8篇

小小班数学教案推荐5篇

班会主题教案推荐8篇

小学安全第一课教案推荐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69682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