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迹材料中,我们应该真实地反映自己在实际环境中的表现和成绩,事迹材料是一个人过去努力的见证,也是一种对自己的肯定和自豪,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国工匠精神的事迹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国工匠精神的事迹篇1
从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从学徒到拥有“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名匠”……53岁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家盛用30多年的执着,诠释着“工匠精神”。
“车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对耿家盛来说,他的工作往简单了讲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我只是坚持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努力做好而已。”
意义非凡的“两把刀”
“这两把车刀意义非凡,一把是父亲留给我的。另一把双头车刀,一头是师父磨的,另一头是我磨的。”初见耿家盛,聊起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刀”,这两把刀是他至今最宝贵的两件藏品。
两把刀其貌不扬,外行人很难看出它们的精彩之处。“当年师父示范了一遍要领,磨好一头后,就拿一大筐废刀让我练,每天磨五六个小时。”耿家盛说,出师的这把刀,他足足磨了一个星期。
对耿家盛而言,这两把刀,一把意味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一把标志着认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每当困惑时他都会拿出来看看。
出生技术工人家庭的耿家盛,1982年技校毕业后,先是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两年后,他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了车工。零基础的他,从最基本的摇手柄学起,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就问同为车工的父亲。勤学苦练的耿家盛很快成为骨干。
“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否则就算不上合格。”耿家盛从工具箱里又翻出几把车刀说。如果掌握不好磨刀要领,车刀用起来就容易报废,尤其是特殊材料,就会造成浪费。
工作30多年,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耿家盛自己也算不清了。“每把车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磨10到20把,少的也得3到5把,加工一个工件最多时就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为此,他没少吃苦头,双手经常磨起血泡,渐渐结成厚厚的老茧。
耐磨的“工匠”技术刀
“角度清晰可辨,刀刃铮亮锋利,这是高手磨出的刀,用这种刀干活快、准、好。”迷上了车刀,车间几乎成了耿家盛生活的全部,这种热情直到今天仍没有变。
车刀切削着金属,阵阵尖锐响声掺杂在机器的轰鸣声里,一卷一卷的铁屑随之落下……这场景,耿家盛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这样和车刀“较劲”的,车间一呆就是一天,琢磨让刀使用寿命更长,让工件光洁度更高……
钻进车刀改造的“牛角尖”,耿家盛几乎年年都有一两样“改革”。“这把刀,乍看和其他的没差异,但其实刀的角度、材质区别很大。加工轧辊时连续切削11个小时不用换,可加工洛氏硬度65至68度的材料。”20xx年,以耿家盛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这活需要经验积累,多年之后我才懂得老一辈强调的‘一把刀’,不仅要磨好刀,还要‘因材施刀’。”耿家盛说,针对特殊工件,常规的刀用不上,就必须琢磨专用车刀。
“同一台机器,他做出来的和我们做的天壤之别,他的精度可以到一两丝,我们的误差会有十丝。”同事马自辉说。
耿家盛从骨子里喜欢对技术精益求精。一谈技术,他有说不完的话,技术之外,他内敛拘谨。这些年,耿家盛带领团队完成了拉丝机、橡胶绉片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塔机起升部分、重卷机滑槽等生产工艺400余项。
当好一把“师匠”的传承刀
利用休息时间,耿家盛又学了镗床、钻床等加工技能,还自学cad制图,成了一名技术全面的加工能手,每年完成车间大量的“硬骨头”加工任务。
“干这行,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除了车间,现在耿家盛多了一个去处——“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靠着老一辈经验成长起来的他,知道“传帮带”的重要性,20xx年以来,他带了20多个徒弟,昆明重工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技术人才。
奎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家盛,都被他拒绝。“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说。也许,有人认为“工匠”就是一种重复劳动。其实,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家盛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有人觉得车工的活很枯燥,就是反复磨刀,但在耿家盛看来,当一块块粗糙的金属通过车刀打造成一个亮堂堂、有价值的“艺术品”,是很快乐的。
耿家盛说,“中国制造20xx”、产业转型升级……要将这些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推动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技术工人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问及他心中的中国制造是什么时,耿家盛坚定地说,就是磨好手中的这把车刀。
大国工匠精神的事迹篇2
身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淮海工业集团量具钳工、中国兵器首席技师、“三晋工匠”的周建民,从业39年来共完成1.6万余套专用量具,没有出现一次质量问题。他制作量具不借助任何机器设备,全凭眼看、耳听和手感,就能使量具达到微米级精度。而今,他的任务就是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
“带徒弟是一个技术分享的过程,是快乐的。教徒弟能够促使师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徒弟的成功也是师傅的成功。”多年来,在该集团工会组织开展的师带徒活动中,周建民总是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徒弟,凭借特殊的`带徒体系,成为大家争相追逐的“明星”,不同班组、不同工种的职工纷纷想要拜他为师。
严要求、敢放手。在带徒弟的过程中,周建民是出了名的严格。量具是产品的“先行官”。周建民所在班组生产的专用量规,大多用来检测军工零件是否符合标准,所以对量规的精度要求极高。“量规的精度最高可达头发丝的六十分之一,比绣花还细。”周建民说,虽然对徒弟要求严格,但也要让他们放手去干活。周建民在教授一些理论知识后,会让每一个“新手小白”尽快上手实践,大胆尝试。
一人一册一方案。周建民会根据每名徒弟存在的不同问题,因人而异,制订出适合其实际的目标,并将自己多年来归纳、总结出的“三要诀加工法”“冷热配合法”“基准转换法”等生产中的绝技绝活、先进操作法编写成册发给每一个徒弟,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快速成长为公司生产的骨干力量。
20xx年,周建民的徒弟刘希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山西集训队,但高强度的训练让他有点吃不消,想要放弃集训。周建民看出了刘希的心思,说了一句让刘希至今难忘的话:“天道酬勤。”师傅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刘希。最终,在此次大赛中他取得个人第五名的成绩,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大国工匠精神的事迹篇3
马德明,循化县群众称 “哈三”。于1968年9月出生在循化县清水乡大寺古村。他是群众眼中的技能大师,技术明星……他以自己20多年对农机具的钻研、维修制造,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草根企业家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创业风范。
目前马德明创立的青海哈三工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占地6亩,员工约60人,从事农机具的研发、生产、推广、销售、技能培训等。主要加工制造谷物脱粒机系列、小型割晒机、卧式锅炉系列、双层面高效节能热循环采暖炉、家用小型核桃剥皮机、玉米蚕豆两用脱粒机、粉碎机等产品。在短时间内铸就了品牌,赢得了市场,多年来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精致精细、执着专一。马德明说“他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是完美主义者,凡事都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说起自己的这一路,马德明一扫脸上的腼腆,开始滔滔不绝——头顶似火骄阳,有时候一干就是一天,一整夜,忙起来都顾不上喝一口水;滚烫的铁水不时会溅到胳膊、脖子上,工作服和贴身衣服被焊花烫出大大小小的洞……,这些事迹从马德明的口中说出来,显得异常的平淡。
“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我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我父亲的教育,在我印象当中,我父亲是全村二百来户近1500人中唯一会驾驶和修理青海手扶拖拉机的人,是全村的能人。”马德明说,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放弃了继续上学。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将村民的播种机,脱粒机、喷雾器等各种用具一一修理好,在修理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了解到当时很多用具并不适用于西部山区实际需求,想为我们老百姓做出一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需求。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贫穷,马德明就去出门赚钱。
20多年来,他没少吃苦头,但也并未放弃,一路披荆斩棘,摸索,钻研,开始他的制造之路。1994年带着几件自制的修理工具,在循化县城环城路一间简易的铺面里电焊及农机修理铺。当时,县内手扶拖拉机除了耕种庄稼,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到外地去淘金挣钱。手扶拖拉机成了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和种地拉运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械。因此,在出发前修理或保养一下自己的手扶拖拉机是拖拉机手们的最大心愿。很多客户都找他捣鼓。他们说是马德明修理收拾过的拖拉机从出门到回来的几个月里从来不出任何故障。就这样,马德明的家名—“哈三”在循化基本上家喻户晓了。
马德明深刻体会农民之苦,尽他所能为农民排忧解难,解决“疑难杂症”。相比种田,收获时更辛苦,因天气多变,抢收稻麦,缺少劳动力,不能及时进行脱粒入仓,这成为百姓的一大烦恼,西部山区稻麦成熟周期长、麦秆长,脱粒季节气候已变凉,当时市场中的脱粒机是根据内地环境而设计制造,用于这边明显不太理想,麦秆多、喂入稻麦时滚筒很容易缠草,而无法从机子中排出,工作效率和精选效果很低、村民保养意识和故障排除能力不足,于是马德明深入各村去解决、排除机器故障,为民解忧。在此期间,总结出当下百姓最需要的是一种适合西北山区可移动和维修方便及精选工作效率高的、能够较理想地解决实际需求的多用脱粒机。于是,他找一台报废了的脱粒机,用2年时间,不断拆卸、组装、摸索、改进、试用、创新,最终设计制造出一种工作效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4倍以上的脱粒机,此机子不管稻麦怎样喂入工作,都能利索地进行脱粒,不出现滚筒缠草现象,能真正解决百姓在脱粒中的所急,所想问题。
产品创造成功后,很多百姓开始找他订购脱粒机,但因缺乏厂房、设备和技术队伍,供不应求,收到100多台订单,他找几个人自己在当年麦子收获前只完成了30多台脱粒机的制造,使30户人受益,百姓赞声不断。万事开头难,这30多台机子对我来说很难得,创作过程更是艰难,不停地想、看、拆、装、磨……亲力亲为,力求“完美”,却也觉得不满意。马德明觉得当时要想解决百姓的脱粒问题及需求,最重要的还是缺乏一定的技术,于是他又踏上寻求技术的道路,找大企业无偿工作,在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短时间内企业管理人员看到他的优势能力,将重要工作交予他,并获得一定报酬,同时,也使他收获颇多,学会了操作车床、铣床、刨床等机器,并了解了企业管理和运行模式。因马德明工作踏实认真,工作能力强,很快被祁连县农机修造厂负责人聘请,并担任技术指导。在期间,不断的充实自己的技能,并学习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两年后,他带着积累的资金和经验,在循化县城郊区买了六百多个平方的地皮,盖了简易车间,想办起自己的农机研发和生产厂地,却因资金、设备等因素,无法满足老百姓缺乏先进产品的需求。于是,他再次出门找企业合作,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开发设计谷物扬场风扇。在此过程中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看到的都是马德明在车间工作捣鼓的身影,他对这份事业的热衷已无法形容。
3年后回到家乡循化县,办起了“循化县农机修造厂”,制造销售他制造的新型精选脱粒机、锅炉等。从严格选料、下料、精加工、焊接、组装、打磨、喷漆、检测、到出厂,每一关都亲力亲为,直到每一个细节都毫无问题才出售。他研发的多用脱粒机可以脱粒小麦、青稞、油菜、玉米、豌豆、藜麦、粉草等,得到了村民的欢迎,也解决了稻麦收获时,抢收抢打、粮食及时入仓等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群众的欢迎,还不断地销往省内外,产品供不应求,规模也越来越大。
马德明深刻体会到冬季取暖效果不理想,一进屋都抢坐在炉子边,才能感受到热度。他想到要改造炉具,因为我们高原气候冬季长达6-8个月且寒冷耗煤,于是他不断地思索和研究,根据老百姓生活取暖方式,于2010年研发出双层炉面热循环取暖炉,产品功能理想,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科技成果证书,该产品比传统燃料节约30%-50%燃料,室内温度比传统炉提高1-2倍,使火焰在双层炉面内强制循环,提高了室内温度和热量面积,吸入烟筒的火焰和灰尘降低70-80%,技术先进,购买的客户络绎不绝。根据本地实际,少数民族丧事喜事和餐饮都离不开烧水锅炉,他从小看到的都是立式锅炉,市场上烧水锅炉也都是传统的立式锅炉,不便移动、烧水时间长,致使炉内水变浑浊、耗燃料、烟筒排放火焰和灰尘太多,污染环境、炉内水垢很难清理等,根据这些不足因素,他就开始研究和设计,设计出一种新型可移动卧式锅炉。传统立式锅炉烧开200斤水需1-1.5小时左右,耗煤30斤左右而马德明开发的卧式锅炉烧开200斤水需要20-25分钟左右,耗煤4-5斤左右,排放在大气灰尘和火焰降低60-70%,并将排放到烟筒内的火焰再次利用起来可烧水,大大改善了传统锅炉中所存在的问题,易清理水垢、节能环保、便于移动,该锅炉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不放弃努力成为马德明的任务,在现有的基础上争取再争取更是他的职责。为了扩大市场,他将研发的产品推广到外州县,亲自操作机器、手把手教农户正确使用,并让农户先试用,试用待满意后才付款。他生产的产品年年供不应求,收到群众好评。并且各类产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登上了《青海日报》《青海农民报》《青海科技报》等。群众抢购产品,称赞不断,笑颜连连……马德明说:“这一切,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我最大的喜悦,群众满意我的产品,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马德明生产的脱粒机于2013年被列入“青海省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哈三”品牌先后获“循化县好商标”、“海东市知名商标”、“青海省著名商标”等;近几年来,企业先后被各相关部门评定为“年度文明诚信私营企业”、“年度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科普示范基地”、“循化县先进基层工会”、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青海省科技型企业”、“全省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创业奖”、“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诚信经营示范单位”等。2012年中共海东地委、海东行政公署评为“海东地区就业创业先进个人”;2015年获“青海省科学技术成果证书”。2016年,本厂名称变更为“青海省哈三工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创业”有着太多的心酸历程,不断钻研,不断发明,不断试验,亲自与农户进行产品试验,亲自用本厂脱粒机脱粒,亲自用本厂小型收割机收割,做实验,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改善,不停的研究,最终达到最完善效果。
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凭借自身的努力干出了一番不普通的事业。从十几岁在村里维修家电、手扶拖拉机,到县城电焊铺,到第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品牌、修造厂,再到国家发明专利获得者,马德明二十多年如一日,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一名技能大师,他的成功,源自于对生活工作的那一份踏实、认真、热爱”。
大国工匠精神的事迹篇4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在无比艰难的两个多月里,徐立平和队友们挖出了300多千克药,且成功排除发动机故障,而他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结束后双腿几乎无法行走。
像这样危险的任务,徐立平已不记得完成多少次了。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发明设计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28年过去了,徐立平已不再年轻,同时进厂的工友们都已离开或调换岗位,只有徐立平一直坚守,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呐!”
大国工匠精神的事迹篇5
刘洪峰,2007年进入山东征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作。通过跟热处理车间师傅们不断交流、认真学习,他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级技工。公司于2011年引进新设备,刘洪峰被调入新的岗位进行学习工作,工作时间长了,他发现设备运行工艺当中有一点小缺陷,导致每次工艺运行都会有一小时辅料消耗,经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也为车间辅料消耗节省开支。2014年节假日值班时,因设备电机由冷水冷却运行需要人员值班看守,他纠结如何才能解决电机冷却问题,后经多方了解探讨,将电机冷却水改变成变压器冷却油,得到领导同事们的一致好评。2015年因设备淬火有部分管件损坏,导致淬火油里进水无法正常运行,后经多方了解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将原有设备水冷却,改变成风冷却,使生产需求得到了提升。2017年,因工作需要,刘洪峰被调入发兰工序,因后期人员紧缺,他发现零零碎碎的小产品总是会占用一名工作人员一到两个小时,甚至半天时间不能干其他工作,经过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他设计出一款新式工装,我们把它叫做滚筒式发兰筐。
2018年,刘洪峰迎接来工作中的再次考验,公司对外开放加工处理产品,与我公司现有产品大不相同,发兰质量得不到客户认可,经过与各个相关人员探讨,进行反复实体操作,终于得到客户认可,提升了客户对我们质量的信任。2018年6月,由于外协加工产品增加,发兰原有设备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经协商增加一台设备。但是根据原有设备炉丝组数无法提升效率,后经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改变炉丝组数,增加底相加热达到提升效率,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2020年6月,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喷砂工作大量增加,因设备老旧只能由人工将工件摆到需要喷砂相应位置费时费力。从而激发他对喷砂机改造的想法,后经多方交流,调查资料,一个新的构思提上日程将原有设备底部改装成旋转托盘式构造,节约了人力提升了效率。多用炉碳势监测用氧碳头,成本高,寿命短,1万多元一支,寿命10-12个月,他通过半年多的摸索钻研成功延长氧碳头使用寿命,平均每个氧碳头多用2-3个月,每年可为公司节约资金上万元。压力机成型夹头时由于中频加热工件进入锻压完不容易出模,他经过反复思考,历经1个半月时间终于成功改进了设备,研发出了脚踏式顶料工装,经过与原来班产量比较,效率倍增,提高人工效率,为公司做出了突出贡献。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