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范文网 >事迹材料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推荐8篇

事迹材料可以启发人们追求真理、追求美好,培养高尚的品格和价值观,事迹材料是记录一个人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信仰和理念的真实见证,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推荐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推荐8篇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1

他是-老战士,在长津湖战斗中独自坚守阵地,打退美军多次进攻,为主力部队围歼美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此他身负重伤,膝盖以下和双手双臂全部截肢,而且失去左眼。

在几年战斗生涯中,他先后三次立功十次负伤,尤为在长津湖战斗中负伤最为严重,回到地方后,他直言,不想成为部队的负担,他要带领乡亲们致富,走出贫苦,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和“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朱彦夫。

朱彦夫1933年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沂蒙山腹地淄博沂源县张家泉村。幼年丧父,家中清贫如洗,朱彦夫小小年纪就懂得帮助母亲承担家中的重担,他和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却也不能糊口,他明白农民要想翻身就得打破旧的社会制度。

朱彦夫14岁那年,沂蒙山区来了解放军,也带来了重生的希望,领导乡亲们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他觉得解放军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希望,此时沂蒙山区进行红红火火的扩红参军热,

于是14岁的朱彦夫瞒着母亲,虚报年龄参了军。

刚刚到部队,他还没有枪高,班长先要他进行简单的通讯工作,他也无条件服从班长的安排,后面随部队参加鲁西南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等,在这些战役中,朱彦夫每次都是冲在最前面,战友们都对这位小战士刮目相看。

随后朱彦夫随部队参加解放济南的战役和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他先后三次立功,但身上早已多次负伤。虽然他年龄比较小,但他在长期的战争中养成钢铁般的战斗意志和战斗作风。为了适应全国解放一盘棋,各解放区的部队进行统一的整编,

朱彦夫所在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兵团。

渡江战役后,他已经做好复员转业的准备,好回家去孝敬母亲,过上平静的生活。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朝鲜战争的爆发,严重威胁着中朝边境的安全,就好像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样。主席站在国家安全的角度做出“-,保家卫国”的决定,就这样朱彦夫再次告别了母亲和亲人们,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部队紧急集结开拔,登上北上的火车,部队去哪,上面领导没有说,只是说有紧急任务,朱彦夫和战友们在北上列车怀着兴奋的心情等待新的战斗任务。

火车一到中朝边境鸭绿江大桥,部队马上下发了一些单薄的棉衣和棉裤、以及棉帽,因为第9兵团接到的紧急命令,是让他们快速而秘密地入朝,快速插入长津湖地区,在长津湖地区密设空袋阵以待美军的王牌部队。

为了快速出发到长津湖地区,9兵团上上下下只携带少量的物资,朱彦夫只分到一件单薄的棉衣和秋裤,以及少量的炒面和土豆。当时长津湖地区非常寒冷,下得厚厚的积雪,地面温度达到零下40多度。

这里先介绍一下背景情况,-第一次战役,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把不可一世的美军从鸭绿江边一直打退到清川江以南,毙敌1.5万余人,粉碎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感恩节前后占领全朝鲜的战略企图,初步稳定朝鲜战争的战局。

本来美军在第二次战役应该是稳扎稳打,可麦克阿瑟不这样认为:

他认为中国军队出动小规模兵力在边境地区袭扰一下美军,不可能出动大规模兵力与美军硬碰硬,更没有胆量和世界上第一等军队较量,

但麦克阿瑟想得大错特错,彭老总正是抓住对手的麻痹大意,命令前线部队故意丢弃一些粮食和枪支弹药,造成志愿军大溃败的痕迹,西线美军果然上当,被志愿军引入德川、宁远一线的预设战场。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2

“陈陆是我很好的兄弟。”

连日来的抗洪抢险,方锐的脸和手臂被晒得黢黑,眼中布满血丝。

方锐说,从7月18日开始,陈陆已经连续4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长期泡水,并在救援艇里屈膝而坐导致陈陆的膝盖已经浮肿。

陈陆的生前战友们在追悼会上举着的横幅合肥市消防支队供图7月22日清晨,几乎一夜未眠的方锐和陈陆来到位于同大镇政府的防汛指挥部了解汛情,随后准备赶往连河村救援被困群众。出发前,方锐找到镇政府对面的小店买来一些牛肉和鸡肉准备在路上吃,补充体力,并再次劝陈陆注意休息。

但陈陆还是出发了,向着最危险的地方前进。

在陈陆同事记忆中,陈陆永远挺在战斗一线。肥西县消防救援大队教导员吴胜平早在20__年就领教了这位好兄弟、好战友的“拼命”劲儿。

20__年,吴胜平与陈陆同一批加入消防队伍,在后来的15年人生路中,这对兄弟总是彼此陪伴,相互鼓励。

“他意志力太坚强了。”

20__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陈陆与吴胜平一起作为安徽消防总队抗震救灾队的一员,赴汶川参与地震救援。当时行军时间紧迫,大家就躺在马路上休息,但陈陆的腿却被蜱虫叮咬,引发过敏起泡流脓。

陈陆他咬牙坚持,拖着伤腿,背着60 余斤重的破拆设备,连续10天在震区搜寻生命。

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队供图吴胜平回忆道,当时他们接到一个女孩的求助,称自己的父亲被埋在废墟下。然后他们3个人轮流徒手挖,才把女孩遇难的父亲挖了出来。“陈陆见女孩可怜,就把身上带着的400块钱全给了她。”吴胜平说。

吴胜平告诉澎湃新闻,地震过后很多人失去了家园,他们在路上遇到一个农民搭了破棚子、睡在地上,陈陆又把行军携带的棉被给了那位农民。

“说实话,我总感觉到这一切发生的不真实。一个好兄弟突然就没了……昨天我梦到他。他还在,我们还在说话。”吴胜平说道。

男人们之间的那份情谊总是无法感性表达,说完梦到陈陆的话后,吴胜平拿起消防制服帽,奔回了工作岗位。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3

展示“伤疤”,激励学生相信梦想

20xx年,刘秀祥“千里背母上大学”的举动被媒体广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成为流传广泛的动人故事。

从1998年到20xx年,从10岁到20岁,从初中到大学,从贵州望谟到山东临沂……10年时间,刘秀祥一边艰难求学,一边不离不弃地照顾母亲。

而支撑他从苦难中一步步“熬”出来的力量,是“梦想”。

“母亲就是我的梦想。一直以来,我都想把母亲的病治好。”刘秀祥说,一定要相信梦想。正是这个执念,支撑他跌倒了爬起来,遇到委屈咬牙挨过去。

其实,从内心深处,青少年时代是刘秀祥不太愿意回忆的时光。父亲早逝,母亲患病,家庭一贫如洗,年幼的刘秀祥肩负起整个家的重担。他的中学、大学时光,都担负着照顾母亲的责任。

“其实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的伤疤掏出来给别人看。”刘秀祥说。

可是,每次演讲他都会说到自己的经历,以激励他人。“只要能够帮助一个孩子转变思想,让他们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那么我所做的事就是有意义的。”

“刘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他的演讲让我明白,永远不要放弃自己。”萧雅迪是刘秀祥的学生,也是他的众多“粉丝”之一。

“无论人生多不容易,都要微笑面对,要始终相信奋斗的力量。”刘秀祥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都写在他那张朴实的脸上,更浓缩在了他的每一堂思政课里。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4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20__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人物故事】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讲好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众,振奋精神。

大家一定记得,当年,陈景润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1977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陈景润的突出贡献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写下光辉一页,中国科学院提升他为研究员。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随后予以转载,“怪人陈景润”轰动全国。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时,“七七级”大学生刚刚入学报到,坐定课桌,开始如饥似渴地求知。都是关于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的精彩故事,不仅教育了“七七级”。《哥德巴赫猜想》还被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陈景润的故事遍布大街小巷,刻入每一个人的脑海,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是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屠呦呦是时代的符号,是科学家的优秀代表,是当代的陈景润,必须大张旗鼓的宣传屠呦呦与她的诺贝尔奖,讲好她和青蒿素之间有着精彩传奇的故事,用以教育人激励人,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科学的春天。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5

今天,我在网上阅读《感动中国人物》的故事,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主动捐献器官的学生》。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了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她就是一个12岁的女学生,何玥。何玥是广东桂林人,因肿瘤扩散脑部组织,20__年11月脑死亡。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3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给需要的人。

12岁的小学生何玥,竟然做出了如此令人惊讶的事情,感动了全中国人民。这种花样年华,何玥不故一切坚决把自已的器官捐献给比自己更需要的患者。何玥的行为是多么伟大,全国人们不禁为这位年轻的小姑娘而感到激动。何玥在我心里就像一位勇者,用性命挽救了更多的生命。虽然已经离去了,但是她的灵魂又回来守护着祖国,为全国人民默默祈福。

何玥的故事使我想起四年级的一篇语文课文《永生的眼睛》他们每一代都将去世后的眼角膜捐献于他人,使他们重见天日。他们和何玥都把自己平凡的生命最后的一道闪光,把人间照亮。

我相信他们的精神将会一代代的传递下去,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地绚丽。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6

护目镜在他们的脸上,印刻下一道道红印,她也丝毫不退缩。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学生,每每看到这些心里总会泛起涟漪,有敬佩,有感动,也有自豪。

20__年的春节,对所有的中国人来说过得很不一般,因为在这个举国同庆的节日里爆发了一场瘟疫——“新型冠状病毒”。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打响了。是他们这些白衣天使,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奋战在一线,是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为人民服务、奉献。当我在新闻中看到,84岁高龄的__爷爷挺身而出,亲自去医院了解情况,鼓励一线的医护人员,又积极搞研究攻克疫情;当看到钟爷爷出现在电视上,那双熬的通红的双眼;当看到那些医生、护士为了节约,不浪费一套防护服不敢喝水的时候……太多太多感人的事迹,让我潸然泪下。

在除夕夜时,医院的一道紧急命令,他们就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他们本想陪陪自己的孩子、家人。可是医院紧急命令又将他们从自己的孩子、家人身边拉走了。当别人在家看春节联欢晚会,嗑着瓜子有说有笑的时候,他们却在战场上战斗着。这是和死神的一场“拔河赛”,他们争分夺秒,竭尽全力,将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

他们是大家的守护神,是当之无愧的天使,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挽救别人的生命,他们多么伟大啊!正因为有了他们,这场灾难才得以压制,正因为有了他们,那些生命垂危的病人才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通过一年多的护理学习,让我对这个专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也许护理这条路,很苦很累;也许会面临着无数生与死的考验。但是我不畏惧前路的艰辛,既然我坚定的选择了,就一定会勇敢地走下去。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7

20__年,王娅偶然看到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成立基金会,捐助甘肃贫苦学子的报道,深受感动。随后,王娅很快将6000元助学金打入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账户。这样的举动让基金会理事长陈章武记住了这位普通的天津电力退休女工。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一中的高一学生白云成为王娅的捐助对象。20__年3月,央视《朗读者》节目纪念赵家和教授的录制现场,陈章武第一次见到了王娅,王娅也第一次见到她资助的学生白云。

陈章武回忆说:“那天在拍摄现场,我想请王娅女士作为爱心人士的代表上台出镜,可她坚决不同意。王娅女士跟我讲,见到那些孩子她就心满意足了,不要让孩子们有什么精神负担。”

20__年初,王娅计划着再拿出一笔钱,多捐助几个孩子。然而20__年3月份,王娅被查出患有胰腺癌。病魔来势汹汹,当年6月,王娅又萌生捐出唯一一套房产、资助更多西部贫困学子的想法,来帮助更多的孩子。忍受着癌症的病痛折磨,王娅跟随基金会踏上了甘肃家访之路,只有她自己深知,对于她来说那也是最后一次出远门了。当时他们去了学校和学生家里家访,看到了受捐助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习劲头特别足,王娅特别高兴,浑然忘记了自己的病痛。

20__年2月18日下午,西青区华亭丽园居委会的同志和王娅生前两位好友来到王娅家,开门进屋,屋里和以前一样,用梯子做成的输液架、许久没骑的自行车、墙角还堆着准备给贫困学生寄去的衣物……一切都像在等待着王娅的归来。书柜里摆着两张打开的'荣誉证书,分别是市文明办授予的“天津好人”荣誉称号和市妇联授予的天津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在王娅挚友陈海兰收拾遗物的时候,发现客厅茶几上放着一个没有拆开的大信封,上面印着“甘肃省灵台县第一中学”的字样。在大家同意后,拆开了这个信封,里面是7封来自受王娅资助学生的信件。7名孩子在信里写了各自的近况,诉说着对王娅的感谢、思念和祝福之情。“亲爱的王奶奶,您是无私的人,是太阳、是雨露,光芒照耀着大地,滋润着我的心田,您用您的毕生心血来资助中国的贫困学生,这份恩情我此生难忘。此后,我定将用您资助的钱,好好努力学习,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决不辜负您的善心,我也会将您高尚的品质发扬光大!”一位名叫冯亚娟的同学在信中动情地写道。“亲爱的王奶奶,我一直记得您的话,要努力使自己活得有意义,在生活中也尽可能帮助别人。”信的落款是“您远在西宁的孩子白云”。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8

“中国人的足迹从此踏在了深邃无垠的宇宙星空上,他们的问候传来时给中国人的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这是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致敬航天英雄刘伯明的`颁奖词。

时至今日,五十五岁的刘伯明已经两度肩负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向太空征战,而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的他为国家在航天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

哪怕是刘伯明的家人都想不到。曾经那个一度辍学去打工的刘伯明如今竟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骄傲,甚至得到了被国家领导人亲自颁发证书的殊荣。

短短十几年的改变,竟然变化如此之大,那么当年的刘伯明到底经历了什么呢?又因为什么事情让他进入了航天事业呢?

刘伯明与航天英雄

1985年,一位英俊秀气的青年从教室自信满满地走了出来,而后被通知已经通过招飞体检的青年又参加了文化课的考试,最终这位青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从家乡齐齐哈尔来到了长春空军飞行学院。

这位青年就是刘伯明,刘伯明面对前来送行的老师和父母深深鞠了一躬,因为没有他们的支持自己也不可能通过飞行员的考试。

刘伯明的高中老师张福林这次也亲自赶过来送刘伯明,他一直非常喜欢刘伯明这个聪明努力的学生,这次刘伯明通过录取后第一时间就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

刘伯明在高中时期非常聪明,也非常懂礼貌,几乎教过他的老师都会喜欢上这个安静踏实又努力的孩子。

临走前张福林对刘伯明说道“继续努力,按照你高中时期的精气神来继续坚持,以后一定没问题,如果感觉自己有进步就给我写信,退步就不用了啊”。

在老师带着深切的希望和打破离别的幽默之下,在场的人都开怀大笑,而刘伯明也在这样的欢声笑语之中坚定地踏入了学校,以后的每年只要刘伯明获得了好成绩都会给老师张福林写信告知。

“他的信每次都挺长,有时候会跟我说训练上的事情,感觉每次都很累,但是只要提到这个他都会接一句说老师,我能吃这个苦,请老师放心这种话”

作为高中班主任的张福林其实非常看好自己这个看了三年的学生。

每次张福林收到刘伯明的信件回到家中总是第一时间来读信,信中的刘伯明会把近期发生的事情和自己面对学业的困扰都告诉他的老师,张福林每次读完信都会既心疼又希望刘伯明能够坚持下来。

因为作为刘伯明的老师,他非常清楚这对于刘伯明来说是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所以每次给刘伯明的回信中张福林都会想办法开解他,跟他说一些最近发生的事情和家乡的变化,包括每次都会鼓励刘伯明。

在张福林的心里,他是相信刘伯明的,因为高中时期的刘伯明一直都是一个能吃苦又踏实的好学生,所以他希望刘伯明能把握这次机会。

两人的信件来往持续了整整四年,这份简单却又浓厚的师生之情陪伴了刘伯明整个大学生涯,对他来说这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家人师友亲切地期盼,所以刘伯明非常重视也非常努力做好自己的学业。

刘伯明在学校每天早上都要进行一万米的晨练,刚开始的他很难跑下来,但是每次都是咬着牙坚持下去,后来慢慢适应之后的刘伯明每天早上不跑还感觉不习惯。

刘伯明的父亲刘志生曾经在北京亲眼见到了儿子真实的训练是怎样的,“坐在一个高空上面,那个椅子会来回旋转,然后下来还要辨别方向,甚至要一整天头朝下睡在一张斜的床上”。

刘父每次提起儿子的训练都是一脸的无奈和心疼。

因为刘伯明优异的成绩让他先后在牡丹江机场和锦州飞行大队中表现得非常出色,而后在1991年刘伯明开始执行单独飞行任务,包括单独驾驶当时国家最新型的战斗机歼八,这是对他新的考验,也是对他的信任。

1998年,刘伯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与翟志刚等人一同被挑选为我国的第一批航天员,航天员与飞行员虽然都在空中作业,但是二者的区别和难度还是相差非常大的。

来到了新环境的刘伯明很快就适应了新的训练,因为要去外太空完成任务,这对航天员的身体素质有很大的要求,但是刘伯明重新拿出了之前那股努力劲儿,硬是咬牙挺了过来,在2005年还被选为神舟六号的备用员。

直到2008年,刘伯明执行了神舟七号的飞行任务,与他一同前去的还有航天英雄翟志刚和景海鹏,顺利完成任务并成功着陆的刘伯明三人被当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了“英雄航天员”的荣誉称号。

这也是刘伯明首次真正执行飞行任务,而后被送到学校学习之后的刘伯明攻读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在今年的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人员名单上,刘伯明以五十五的年龄成功入选。

谁能想到以四十岁的年龄还能将博士学位攻读下来,谁能想到以五十岁的年龄还能成功入选艰巨危险的航天任务,谁能想到这样的刘伯明曾经还有一段辍学打工的故事。

刘伯明的辍学打工路

1966年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一个小村子里,刘伯明出生了,而后几年中他的兄弟姐妹们也都陆陆续续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刘伯明在家中排名老二,他的上面有个哥哥。

其实那个年代的农民生活非常不容易,因为家里的小孩太多,而且家长们都需要出去干农活或者打工,所以几乎很少有时间来管他们,家里的小孩子都是哥哥姐姐们带大的。

刘伯明作为二哥所以需要每天照顾好自己的弟弟妹妹,替父母分担一些压力,因为从小刘伯明就要承担家庭的责任,这也导致了刘伯明从小就养成了拥有责任感的好习惯。

“那个时候我跟他母亲很忙,我们每天都是早早地就出去了,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来,所以家里的事情都是他(刘伯明)来做,包括照顾这些弟弟妹妹们”。

刘伯明不只是懂事,在学习成绩上也是名列前茅,虽然平时刘伯明都会跟随小伙伴一起疯玩,小伙伴包括家长都说在家没见过他学习,但是刘伯明依然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

这对这个家庭来说既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

起初刚进入高中的刘伯明非常好学,并且勤奋懂礼貌的他被很多老师认可,但是随着冬天的到来,刘伯明每天都要步行很远的路程才能走到学校,“有一次我半夜起来,突然听到家门响了,我还以为有小偷过来了,没想到是他刚从学校回来”,刘父这样说到。

心疼儿子每天这样辛苦的刘父于是咬牙给儿子买了一辆自行车,虽然是二手的,但是也花了他一百多元钱,这笔钱对当时的刘家来说还是不小的数字。

可是随着弟弟妹妹们的长大,家里的花销也越来越大,刘伯明每次回到家中都能看到父亲蹲在门口一直抽烟,而眉头也紧紧地皱在一起。

父亲要供这么多孩子上学实在是负担不起,刘伯明是明白家里的情况的,白天上课的刘伯明每次想到父亲皱到一起的眉头都忍不住心酸。

于是经过了思考的刘伯明决定—辍学,把上学的机会留给自己的弟弟妹妹们,1984年,正值高一的刘伯明从学校辍学后,决定去当地的一家瓦砖厂当小工,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

当刘伯明来到厂子里,厂≮≯子的负责人看到刘伯明又瘦又小就不同意让他来工作,可在刘伯明的苦苦地哀求和保证下,厂子的负责人也心软了,便同意留下他。

这件事被刘父知道非常震怒,但是又无奈儿子已经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刘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儿子装出一脸无事的样子跟他说辍学了。

其实他知道儿子有多渴望上学,是他实在没有能力啊,每次想到这里刘父都会泪流满面,心疼儿子的懂事。

然而他也知道瓦砖厂的工作不好做,连他有时候都觉得难熬,但是刘伯明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了下来。

可每次想到自己聪明伶俐的儿子没有坐在教室里读书,而是正用他小小的身躯为这个家努力地扛东西时,刘父总是控制不住情绪。

后来是刘伯明的老师张福林知道这件事后,决定前去家中亲自劝说刘伯明,而刘伯明在体验过后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所以刘伯明在老师等人的帮助下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学习,直到1985年,此时按照刘伯明的成绩是足以考上一个好大学的,但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刘伯明背着家人偷偷报名了飞行学院,只为可以省下学费。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刘伯明的老师和父母亲自去送刘伯明报到,而这也是刘伯明从“辍学”到成为一名飞行员的经历。

如今的刘伯明已经成为了航天英雄,成为了我们国家的骄傲,刘伯明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在每次人生的选择中都能牢牢把握住了每次机会,加上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最终摆脱了命运。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川行人物事迹材料8篇

孝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模板8篇

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5篇

感动中国感动人物事迹材料6篇

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参考6篇

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最新5篇

感动中国人物及事迹7篇

感动中国人物及事迹优质7篇

感动中国人物及事迹精选5篇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作文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20052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