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天的生活里,我们都会接触到事迹,对发生的事迹都相当熟知,我们怎么来写事迹材料呢,通过写事迹我们能够更加了解人物的故事,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女科学家事迹材料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女科学家事迹材料篇1
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1920-年出生于上海,后来出国留学,1938开始对火箭进行研究。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后,用他所学的专业和知识为祖国服务。他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99年我国建国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为他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钱学森从美国回来时,对接待他的人所说的一句话。
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是艰难的,当他在美国得知祖国于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时,他的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愿望:早日回到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
于是他向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明,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金布尔听后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放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还大声喊道:“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这个家伙离开美国!”钱学森只不过是要回国,美国人怎么会发那么大的火那么着急呢?因为他知道钱学森是个人才,他的知识和能力要是为中国服务,很可能对美国产生威胁。他有一个恶毒的想法就是:我们美国得不到的,也不能让其他国家得到。于是金布尔马上通知了移民局,不准让钱学森全家离开美国。美国海关果然禁止钱学森回国并扣留了他的所有行李。但后来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钱学森突然遭到联邦调查局的非法拘留,被送到移民局看守所关押起来。如果不是钱学森的老师和校友大力帮助,恐怕他是难以得到自由的。
但那以后,钱学森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他不断受到移民局的迫害,行动处处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特务的监视,不许他离开洛杉矶,还定期查问他。钱学森就这样失去了5年的自由。为了回国钱学森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啊!然而,钱学森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反而更加强烈了。他日夜思念着新中国,他坚持斗争,不断地向移民局提出回国的要求。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摆脱了特务的监视,在寄给在比利时亲威的信中,巧妙的在香烟纸上写了一封信,并顺利的转到了周的手里。1955年中美大使级会谈进行,中国大使按照周的要求,以钱学森要求回国的这封信为依据,迫使美国政府允许钱学森回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与他的夫人和两个孩子终于乘坐美国“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离开了洛杉矶,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众所周知,钱学森在导弹方面的研究举世瞩目,但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们敬爱的钱爷爷更加关心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也关心我们下一代的成长问题。比如说在普及科技知识方面,他就谈到了如何更好的办好科技展览。他说,展览是一种行业、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不是随随便便就办得好的。如何办好展览?钱爷爷强调了展览的设计问题。他说,展览的设计很重要,展览好比是一场演出,演出需要导演,而我们的展览也需要总设计师,他的工作就是想让大家知道,这次的展览是做什么的,是关于什么样的展览。如果主题和目的不明确或者离开主题和目的去搞一些花样,参观后留不下什么印象,成了过眼烟云,那展览的效果就不好。我们现在设计展览,心中要有一个总的主题,总的目的,那就是宣传四个现代化,鼓舞全国人民为此而奋斗。
还有一个故事,一次导弹发射的试验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是当时的天气很坏,到底能发不能发,试验基地的司令员、参谋长和钱学森的意见不同。按照当时的规定,每次发射报告上面必须有三个人同意的签字,然后再请示聂荣臻元帅的批准。可是当时司令员和参谋长都说不能发,而钱学森却非常有信心的说能发射,这样就形成了2:1的局面,于是就把只有钱学森一个人签字的报告送给了聂帅。没想到,聂帅很爽快地批准发射,并说要是只有那两位签字而没有钱院长的签字,我倒不敢批了。你猜这发导弹发射成功没?结果是这一发导弹还真的打成功了。
女科学家事迹材料篇2
在都市生活中,人们免不了跟抽水马桶打交道,虽然它们具有极具科技感的流线身型和高雅的瓷白外表,但其实却是一项“老物件”了。虽然它看上去地位很低微,但却是不折不扣的“名门之后”。
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抽水马桶的人,是生活于16世纪的英国爵士约翰·哈灵顿(john harington),他是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教子,曾经是宫廷里最炙手可热的大臣。他发明抽水马桶,背后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呢。
1560年8月,约翰·哈灵顿出生于英国凯斯顿(kelston)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妈妈伊莎贝拉是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身边的事务官,因此,他有幸成为了这位著名的童贞女王的教子。不过,这份荣誉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崇高:伊丽莎白一世一生总共收过102个教子,她可能连他们的名字都记不住。约翰·哈灵顿真正开始引起女王的注意,是在他从剑桥大学法律系毕业、进入皇家法院后的事情了。
哈灵顿虽然在严谨庄严的皇家法院工作,但他以一贯不羁的文风和诗歌出名。伊丽莎白一世很欣赏他的文笔,这让哈灵顿一时风头无两。不过,后来哈灵顿为了翻译意大利诗作《疯狂的罗兰(orlando furioso)》而经常旷工,生气的伊丽莎白一世向他下了通牒:要不就放弃翻译,要不就离开伦敦到乡下去,翻译完再回来上班。《疯狂的罗兰》的翻译是一项大工程,伊丽莎白一世的初衷是想让哈灵顿知难而退,不过倔犟的哈灵顿选择了后者,并最终在1591年翻译完了全书,这个版本广受欢迎,至今仍是英语国家读者喜爱的译本之一。
讲了那么久,跟抽水马桶有什么关系呢?别急,马上进入正题。
哈灵顿打包行李回到了老家凯斯顿,并在自己的庄园里整天倒腾装修事宜。凯斯顿的佣人不如伦敦的多,屋子里总是有异味,于是他开始设想一种能够将排泄物迅速弄走的方法。他将马桶和储水池相连,然后将马桶用管道与房子的下水管连接在一起,如厕过后便打开水阀,让储存在高位的水顺势而下,裹挟着排泄物冲走。他对这项发明非常自豪,还特地用《荷马史诗》中一位英雄埃阿斯(ajax)的名字为它命名。
回到伦敦之后,他还送了伊丽莎白一世一个抽水马桶,不过女王嫌弃冲水的声音太大,所以闲置了。1596年,哈灵顿化名“米萨克莫斯(misacmos)”出版了《旧论新说》,他将主角的名字也命名为埃阿斯,还在里面细致地描写了抽水马桶。这本政治寓言讽刺了权贵莱斯特伯爵,再一次惹怒了伊丽莎白一世;由于全英国只有一个人对抽水马桶了如指掌,所以这本书的作者是谁也昭然若揭了。因此,哈灵顿再一次被赶出了皇家法院,如果不是因为伊丽莎白一世还保有对他的喜爱,他早就被送上西敏寺的秘密法庭接受残酷的审判了。
由于各种原因,哈灵顿的抽水马桶并没有在英国传播开,反而“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法国被广受追捧。工业革命后,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抽水马桶开始朝现代形态进化。1775年,苏格兰的钟表匠亚历山大·卡明(alexander cumming)对抽水马桶做了重要的改进并获得了专利:他将抽水马桶下方的管道设计成“s”形,既可以将排泄物冲干净,又在马桶内保持了一定的水位。这些水相当于一个密封垫,可以封堵住下方管道传上来的臭味。
184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公共卫生法令,明确规定只要是新建的楼房建筑,必须配备厕所、抽水马桶和设置存放垃圾的地方。这个法令成为了人们不断改进抽水马桶的动力,后面的几十年里,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抽水马桶。其中最出色的设计来源于陶器厂主托马斯·特怀福德(thomas twyford),他为抽水马桶制作了储水箱和浮球,并在自家陶器厂大量生产销售,它们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使用方便、价格实惠,从此,抽水马桶的结构形态基本就定下来了。
从那时候开始,抽水马桶就成为了世界公认的“卫生水平的量尺”,人口密集的城市很容易遭到粪便中细菌病毒的侵袭,而抽水马桶可以将人们妥善地保护起来。回头想想,其实抽水马桶不过是贵族青年哈灵顿在被“流放”期间无聊的发明而已,但纵观历史,它却成为了人类的大救星。在过去瘟疫盛行的年代,以抽水马桶为主导的水处理系统成为了人类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有力帮手。可能哈灵顿也想不到,后人提起他时,首先想到的便是“抽水马桶的发明人”,他那部广受好评的伟大译作《疯狂的罗兰》倒是屈居第二了。
女科学家事迹材料篇3
雷达是一种神奇的电学器具,它由电磁波往返时间,测得阻波物的距离。假如你问雷达是谁发明的?在芬克的雷达机械中说,“雷达的发明,不能专归于某一位科学家,乃是许多无线电学工程师努力研究,加以调准而成。”
在战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由五百位科学家和工程师致力于雷达的研究。希奇得很,在自然界中,你找得到神为某种动物所豫备的雷达。在一九四七年一月号的英国奋勉杂志上,有个科学家发表了一篇很搞笑的文本,给我们解释蝙蝠在黑暗中如何指导自己飞行,不论如何黑暗,如何狭窄的地方,绝不碰壁,这是什么原因?它怎样明白前面有无障碍呢?关于这事有两位美国生物学家格利芬和迦朗包在一九四○年已经证明,蝙蝠能够避免碰撞,是藉一种天然雷达,但是是声波代替电磁波,在原理方面完全相仿。
从蝙蝠口中发出一种频率极高的声波,超过人类听觉范围以外,二位科学家藉着一种特制的电力设备,在蝙蝠飞行时,将它所发的高频率声波记录出来。这种声波碰到墙上,必然折回,它的耳膜就能分辨障碍物的距离远近,而向适宜方向飞去。蝙蝠传输声波也像雷达一样,都是相距极短的时间而且极有规则,并且每只蝙蝠,有其固有的频率,这样蝙蝠可分清自己的声音,不至发生扰乱。因这缘故,蝙蝠飞行之时,常是张口,假如你将它口紧闭,它便失去指挥作用,假如堵上它的耳朵,便要撞到墙上,无法飞行。这个搞笑的实验,道破了它的秘密。
女科学家事迹材料篇4
“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钱学森生于杭州,落地不久便随父母移居上海,3岁时,全家迁居北京。
钱学森的母亲是个知书达理的女子,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一套。钱学森很小就有自己的作息表:清晨,准时起床,锻炼身体;早饭后,母亲教儿子背诵唐诗;休息时,钱学森自己看一些儿童读物;下午,或者画画,或者写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钱学森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记忆力尤其出众,3岁已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及一些启蒙读物,如《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还能心算加、减、乘、除。所以,钱家的聪慧“小神童”打小便名声在外,走到哪里都能得到长辈们的喜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钱学森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旺盛。父亲买的儿童读物已经不能吸引他了,他开始将目光转向父亲的大书橱,常常自己抱着厚厚的大书专心致志地看。
有一天,钱学森问父亲:“《水浒》中的108个英雄,原来是天上的108颗星星下凡的。人间的大人物,做大事情的人,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变的呀?”父亲认真想了想,回答说:“《水浒》是人们编写的故事。所有的英雄和大人物,像岳飞、诸葛亮,还有现在的孙中山,都不是天上的星星,他们原本都是普通人,只是他们从小爱学习,有远大的志向,又有决心和毅力,不惧怕困难,所以就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钱学森听罢大受鼓舞,他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女科学家事迹材料篇5
此刻,自行车像潮水一样,遍及世界各地,进入家家户户。但很少有人明白,发明自行车的是德国的一个看林人,名叫德莱斯(1785—1851)。
德莱斯原是一个看林人,每一天都要从一片林子走到另一片林子,多年走路的辛苦,激起了他想发明一种交通工具的欲望。他想:如果人能坐在轮子上,那不就走得更快了吗!就这样,德莱斯开始设计和制造自行车。他用两个木轮、一个鞍座、一个安在前轮上起控制作用的车把,制成了一辆轮车。人坐在车上,用双脚蹬地驱动木轮运动。就这样,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问世了。
1817年,德莱斯第一次骑自行车旅游,一路上受尽人闪的讥笑,……他决心用事实来回答这种讥笑。一次比赛,他骑车4小时透过的距离,马拉车却用了15个小时。尽管如此,仍然没有一家厂商愿意生产、出售这种自行车。
1839年,苏各兰人马克米廉发明了脚蹬,装在自行车前轮上,使自行车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此后几十年中,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自行车,如风帆自行车、水上踏车、冰上自行车、五轮自行车,自行车逐渐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以后随着充气轮胎、链条等的出现,自行车的结构越来越完善。
德莱斯还发明了绞肉机、打字机等,都能减轻劳动强度。此刻铁路工人在铁轨上利用人力推进的小车,也是德莱斯发明的,所以称它为“德莱斯”。
女科学家事迹材料篇6
1945 年,苏联军队占领了波罗的海岸边的佩内芒德秘密实验场,掳走德国人制造v-2火箭的全部设施及130多个火箭专家和工种技术人员。这些缴获与俘虏为苏联的卫星上天打下扎实的基础。经过十多年努力,苏联人于1957年10月4日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送入了轨道。苏联卫星上天受到世界的注目,各国人民和科学家纷纷向苏联表示祝贺,但在美国却引起巨大的震动,举国上下震惊,政界更是一片慌乱。在民众的强烈指责声中,美国政府决定马上全力发展空间技术,力争赶上苏联。
在发射了几颗科学探测卫星后,美国人于1960年8月12日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生“回声-1号”。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无源通信卫生。它是一个直径30米的镀铝塑料薄膜气球,可以把地面发射的电波反射回地面,而且没有放大作用和指向作用。这个气球主要用于英美部分地区的反射通信。由于陨石的打击,“回声-1号”运行不久就结束了它的使命。1962年7月10日,美国又发射了具有转换和放大信号功能的民用通信卫星“电星-1号”。这是一颗低轨道运行卫星,绕地球一周得157.8分钟。卫星上有1064个晶体管、1464个二极管,电源来自3600块太阳能电池。这颗卫星可供美、英、法部分地区传送电话通信和电视图像。从此,通信卫星开始取代地面无线电中断站。
女科学家事迹材料篇7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起证明了着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着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和热力学的熵联系在一起。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个时候他的家乡伦敦正笼罩在-的狂轰滥炸中。这迫使霍金一家搬离海格特的家园,迁到牛津避难。他们在霍金诞生后又回到了伦敦。童年时的霍金,学业成绩并不突出,但喜欢设计极为复杂的玩具,据说他曾做出一台简单的电脑。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伦敦附近的几个小镇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后,他们的邻居回忆说,当霍金躺在摇篮车中时非常引人注目,他的头显得很大,异于常人——这多半是因为霍金现在的名声与成就远远异于常人,邻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记忆里重新刻画一下天才儿童的形象。
霍金热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当他看到一件新奇的东西时总喜欢把它拆开,把每个零件的结构都弄个明白——不过他往往很难再把它装回原样,因为他的手脚远不如头脑那样灵活,甚至写出来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他仍旧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而这种态度与当时其他同学是一致的,这是战后出现的青年人迷惘时期——他们对一切厌倦,觉得没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霍金在学校里与同学们一同游荡、喝酒、参加赛船俱乐部,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职员或教师。然而,病魔出现了。
病魔出现了
从童年时代起,运动从来就不是霍金的长项,几乎所有的球类活动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变得更笨拙了,有一两回没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从楼梯上突然跌下来,当即昏迷,差一点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剑桥读研究生后,他的母亲才注意到儿子的异常状况。刚过完21岁生日的霍金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星期,经过各种各样的检查,他被确诊患上了“卢伽雷氏症”,即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
大夫对他说,他的身体会越来越不听使唤,只有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到最后,心和肺也会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两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这种病恶化得相当迅速。这对霍金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他几乎放弃了一切学习和研究,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硕士论文的那一天。
轮椅出现了
霍金的病情渐渐加重。1970年,在学术上声誉日隆的霍金已无法自己走动,他开始使用轮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没离开它。
永远坐进轮椅的霍金,极其顽强地工作和生活着。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但48小时后,他又回到办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乡间别墅,上坡时拐弯过急,轮椅向后倾倒,不料这位引力大师却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丛中。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惟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在莫斯科的饭店中,他建议大家来跳舞,他在大厅里转动轮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
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来自直觉的启示:黑洞不黑
霍金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但他对观测天文从不感兴趣,只有几次用望远镜观测过。与传统的实验、观测等科学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觉。
“黑洞不黑”这一伟大成就就来源于一个闪念。在1970年11月的一个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时开始思考黑洞的问题。他突然意识到,黑洞应该是有温度的,这样它就会释放辐射。也就是说,黑洞其实并不那么黑。
这一闪念在经过3年的思考后形成了完整的理论。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断地辐射出x光、伽马射线等,这就是有名的“霍金辐射”。而在此之前,人们认为黑洞只吞不吐。
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霍金获得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位女记者提出一个刁钻的问题,但霍金还是以恬静的微笑这样回答)霍金不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也以他顽强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励志照亮人生,成功改变命运!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