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天的生活里,我们都会接触到事迹,对发生的事迹都相当熟知,我们怎么来写事迹材料呢,在优秀的事迹中,我们能学习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经验,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女科学家事迹材料7篇,供大家参考。
女科学家事迹材料篇1
亚历山德罗·伏特,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1745年2月18日出生于意大利科摩,伏特发明电池时已经50多岁了,他绝没有想到持续电流对以后的影响会有那么大,因此也没有再作进一步研究,一直在帕维亚大学任教。1819年,伏特退休回到故乡,于1827年3月5日逝世。
伏特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八个兄弟姐妹大都就了神职,只有他例外。伏特四岁才会说话,家里人认为他智力迟钝。但到了七岁,他赶上了其他孩子,接着就开始超过他们。他十四岁时便决心当一个物理学家。当时伏特对占据了当代科学舞台的电现象非常有兴趣,而这种兴趣是由普利斯特利的电学著作引起的。为此他甚至还写了一首关于电学的拉丁文长诗。
1774年,伏特被任命为科莫中学的物理教师。第二年他发明了起电盘。在给普利斯特利的信中,他首次描述了这个发明。这个装置由一块覆有硬橡胶的金属电极板和一块带绝缘手柄的金属电极板组成。摩擦硬橡胶板,使之带上负电荷。如将带柄极板置于其上,正电荷便被吸引到下表面,负电荷被排斥到上表面。上面的负电荷可通过接地排除,这个过程不断继续,直到带柄极板带上很多电荷为止。这种电荷蓄贮器取代了莱顿瓶,成为电容器的前身,今天仍然使用着。
起电盘发明后,伏特的名声因此传开。1779年,他接受了帕维亚大学的教授职位,并继续从事电学研究。他发明了与静电有关的其他设备。1794年,他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的科普利奖章,被选为该会会员。
当选会员后的一天,伏特像往常一样,来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突然,一本德国科学家的实验报告汇编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本书记载了一个叫斯罗扎的科学家在1750年做的一个实验。斯罗扎在实验报告中说:把两个不同的金属分别夹在舌头的上下,然后用一根金属导线连接两块金属块,此时,舌头上会有一种麻的感觉;如果用两块相同的金属片夹在舌头上下,就没有这种感觉。伏特看完这个实验报告,欣喜若狂。回到实验室,伏特马上找到一块薄锡片和一枚新银币,并用一根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果然,他的舌头出现了麻木的感觉。“这是触电的感觉。”伏特对助手说,“导线中肯定有电在流动。”伏特发现,单独使用锡片或银币在口腔做实验时,没有这种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伏特推测,可能是口腔含有稀酸的缘故。根据这一推测,伏特改用稀酸做实验,果然,发现有麻木的感觉。稀酸实验的成功,给了伏特极大的信心。他决定生产一种能产生和储存电能的装置。
1799年,伏特按照自己的设计,把几个盛稀酸的杯子排在一起,然后在每个杯子中装一块锌片和铜片,并将前一个杯子中的铜片和后一个杯子中的锌片用导线连接。最后,两端用导线接出。伏特用手指捏住两端的导线,他不仅感到手指麻木,而且身上也有这种感觉,这说明这种电源装置产生了相当大的电压。“把这‘宝贝’叫做‘伏特电池’吧!”伏特的助手建议。
1800年,伏特制成能产生很大电流的装置。这就是历史上第一组电池。伏特使用小圆铜极板和小圆锌极板以及浸透了盐溶液的硬纸板圆片,从底部开始,往上依次为铜、锌、硬纸板;铜、锌、硬纸板……如将金属线接到这个“伏特电堆”的顶端和底部,电路闭合时就会有电流通过。
不久,尼科尔森将伏特电池付诸实际使用。电池的发明使伏特的名声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801年,伏特被拿破仑宣召到法国奉命表演他的实验。他获得一连串的奖章和勋章,其中包括荣誉勋位团勋章,还被封为伯爵,1810年,他当上了伦巴第公国的参议员。伏特和拉普拉斯一样,有不受政治变迁影响、保持自己地位的权利。无论是拿破仑倒台还是奥地利再次统治意大利,伏特仍然地位显赫,春风得意。然而,伏特所获得的最高荣誉却并非出自于统治者,而是来自他同辈的科学家。电动势的单位现被称为“伏特”,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由现代核粒子加速器产生的运动带电粒子的能量,以电子伏为单位量度。
在伏特之前,人们只能应用摩擦发电机,运用旋转以发电,再将电存放在莱顿瓶中,以供使用,这种方式相当麻烦,所得的电量也受限制。伏特发明的电池改进了这些缺点,使得电的取得变得非常方便。
伏特电池的发明,使得科学家可以用比较大的持续电流来进行各种电学研究,促使电学研究有一个巨大的进展。伏特电池是一个重要的起步,它带动后续电气相关研究的蓬勃发展,后来利用电磁感应原理的电动机和发电机的研发成功也得归功于它,而发电机之后电气文明的开始,导致第二次产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结构。
女科学家事迹材料篇2
诺贝尔小时候身体非常瘦弱。十岁时,随母亲前往俄国的贝德尔堡,与父亲团聚,并开始接受家庭教师的指导。十七岁时,到美国留学,两年之后回国,进入父亲的公司从事研究工作。
诺贝尔受了父亲的影响,对研究炸药很有兴趣,后来因为制造炸药和开发油田,赚了很多钱。但是,他看见自己发明的炸药用于战争,感到十分痛心,故毕生努力呼吁世人把火药用于和平。诺贝尔用他的巨额财产成立基金,每年发奖金给世界上对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和平事业有杰出贡献的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呢!
实验室里雾腾腾,诺贝尔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来找他,说:“诺贝尔,我正在整理我们家族的家谱,你是名闻世界的人物,没有你的自传怎么行呢?你写份自传吧。”
“哥哥,不用吧。”
“那怎么行呢?”诺贝尔的哥哥劝说道,“弟弟,你写自传并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我们家族呀!你写吧。我们家族的家谱里有你的自传,就会增添光彩的!”
诺贝尔还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复劝说,最后,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误你的时间吗?如果那样,你就说说,我来记录、整理吧。”
“我实难从命。”诺贝尔态度谦逊,但语气坚定地说,“我不能写自传,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甚么值得写的哟!”
原来如此!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为人类该做的一点点事而己,为甚么要拿对人类的一点点贡献去换取荣誉呢。因此,他始终不答应。
诺贝尔的哥哥只好叹息着走了。诺贝尔又埋头做起实验来。
诺贝尔的遗嘱,是他理想的精华,心血的结晶。虽然他身拥巨富,却不愿把财产分配给亲友们。他认为:大宗财产是阻滞人类才能的祸害,凡拥有财富的人,只应给子女留下必须的教育费用,如果留下过多的钱财,那是奖励懈惰,使他们不能发展自己的才干。
因此,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决定用自己的全部财产,设立诺贝尔奖金,奖励当代的世界精英。
女科学家事迹材料篇3
天元术出现以前,我国古代解高次议程时,把各项系数排成筹式,由于没有未知数,常常搞错项的次数。到宋、金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向数学提出了大量的议程问题。为了解决解方程中遇到的矛盾,人们开始用文字作记号表示多项式的各项,估计在12世纪时就产生了天元术。“天元”二字最早见于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意思是问题中的未知数符号x。最初的天元术比较麻烦,每一项都要写字。一般常数项用“人”字表示,一次以上各项系数旁边分别记“天”、“上”等字,“仙”字表示9次项。常数项以下各负次幂分别记“地”、 “下”等字。12世纪末,彭泽把这种次序变为“立天元在下”,即把高次项系数放下面。
彭泽的方法使开方比以前方便,但天元术本身并未因此得到简化。13世纪,元代数学家李冶首先对天元术做了改进和总结工作。他的研究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很多人讥笑李冶,说他“玩物丧志”,李冶泰然自若。他坚决拒绝了朝廷高厚禄的诱惑,毅然结庐于山西元氏县封龙山下,殚精竭虑地继续研究。李冶平生的心血最后化为《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这两本珍贵专著,临终前他郑重叮嘱儿子,千万不要把它们烧毁了。李冶的上述两书,成了我国和世界至今保留下来的有关天元术研究的最早、最完整而详细的著作。
在书中,他把记多项式的文字省略为一个字,在一次项旁边记个“元”字,或在常数项旁边记个“太”字,使天元术成为简捷的固定形式,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欧洲直到16世纪下半叶才由韦达引入了半符号代数,这比我国的天元术至少晚了300年。
女科学家事迹材料篇4
我以前觉得爱因斯坦会比别人稍微聪明一些,他可能比别的普通人的能力强很多。今天我读了《爱因斯坦的故事》,我知道了其实不然,爱因斯坦出生时还要比普通人迟钝许多呢!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读书很吃力,常常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还问一些老师答不上来的“奇怪”的问题,以至于一位老师预言他长大后不会有什么出息。爱因斯坦虽说不是很聪明,可是他也有他的过人之处,那就是:他很爱动脑筋,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他会问老师,同学,或者家长,如果实在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源,那他便连续几天饭吃不饱,穿不暖…直到把这个问题解决为止。爱因斯坦也曾经自己回忆过:“主要的弱点是记忆力差,特别苦于记单词和课文。”爱因斯坦虽然有少许的不及它人,可是,爱因斯坦却懂得勤学苦练,乐于探索,有所发现,更能究根问底——善于探索,乐于发现,也是爱因斯坦的成功秘诀之一。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便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并立志长大以后要去探索和揭开这个“谜底”。最终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在西方乃至世界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
今天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在我心目中最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也不一定都是聪明的,但通过自已的努力和探索,最终也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就。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学习爱因斯坦的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长大了也要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
女科学家事迹材料篇5
多普勒
多普勒生于1803年,是萨尔茨堡一名石匠的儿子。父母本来期望他子承父业,可是他自小体弱多病,无法当一名石匠。他们接受了一位数学教授的意见,让多普勒到维也纳理工学院学习数学。多普勒毕业后又回到萨尔茨堡修读哲学课,然后再到维也纳大学学习高级数学、天文学和力学。
毕业后,多普勒留在维也纳大学当了四年教授助理,又当过工厂的会计员,然后到了布拉格一所技术中学任教,同时任布拉格理工学院的兼职讲师。到了1841年,他才正式成为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多普勒是一位严谨的老师。他曾经被学生投诉考试过于严厉而被学校调查。繁重的教务和沉重的压力使多普勒的健康每况愈下,但他的科学成就使他闻名于世。1850年,他获委任为维也纳大学物理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可是他在三年后便辞世,年仅四十九岁。
着名的多普勒效应首次出现在184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上。多普勒推导出当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频会改变。他试图用这个原理来解释双星的颜色变化。虽然多普勒误将光波当作纵波,但多普勒效应这个结论却是正确的。多普勒效应对双星的颜色只有些微的影响,在那个时代,根本没有仪器能够量度出那些变化。不过,从1845年开始,便有人利用声波来进行实验。他们让一些乐手在火车上奏出乐音,请另一些乐手在月台上写下火车逐渐接近和离开时听到的音高。实验结果支持多普勒效应的存在。多普勒效应有很多应用,例如天文学家观察到遥远星体光谱的红移现象,可以计算出星体与地球的相对速度;警方可用雷达侦测车速等。
多普勒的研究范围还包括光学、电磁学和天文学,他设计和改良了很多实验仪器,例如光学仪器。多普勒天才横溢,创意无限,脑裡充满各种新奇的点子。虽然不是每一个构想都行得通,但往往为未来的新发现提供线索。
女科学家事迹材料篇6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起证明了着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着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和热力学的熵联系在一起。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个时候他的家乡伦敦正笼罩在-的狂轰滥炸中。这迫使霍金一家搬离海格特的家园,迁到牛津避难。他们在霍金诞生后又回到了伦敦。童年时的霍金,学业成绩并不突出,但喜欢设计极为复杂的玩具,据说他曾做出一台简单的电脑。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伦敦附近的几个小镇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后,他们的邻居回忆说,当霍金躺在摇篮车中时非常引人注目,他的头显得很大,异于常人——这多半是因为霍金现在的名声与成就远远异于常人,邻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记忆里重新刻画一下天才儿童的形象。
霍金热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当他看到一件新奇的东西时总喜欢把它拆开,把每个零件的结构都弄个明白——不过他往往很难再把它装回原样,因为他的手脚远不如头脑那样灵活,甚至写出来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他仍旧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而这种态度与当时其他同学是一致的,这是战后出现的青年人迷惘时期——他们对一切厌倦,觉得没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霍金在学校里与同学们一同游荡、喝酒、参加赛船俱乐部,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职员或教师。然而,病魔出现了。
病魔出现了
从童年时代起,运动从来就不是霍金的长项,几乎所有的球类活动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变得更笨拙了,有一两回没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从楼梯上突然跌下来,当即昏迷,差一点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剑桥读研究生后,他的母亲才注意到儿子的异常状况。刚过完21岁生日的霍金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星期,经过各种各样的检查,他被确诊患上了“卢伽雷氏症”,即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
大夫对他说,他的身体会越来越不听使唤,只有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到最后,心和肺也会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两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这种病恶化得相当迅速。这对霍金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他几乎放弃了一切学习和研究,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硕士论文的那一天。
轮椅出现了
霍金的病情渐渐加重。1970年,在学术上声誉日隆的霍金已无法自己走动,他开始使用轮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没离开它。
永远坐进轮椅的霍金,极其顽强地工作和生活着。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但48小时后,他又回到办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乡间别墅,上坡时拐弯过急,轮椅向后倾倒,不料这位引力大师却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丛中。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惟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在莫斯科的饭店中,他建议大家来跳舞,他在大厅里转动轮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
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来自直觉的启示:黑洞不黑
霍金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但他对观测天文从不感兴趣,只有几次用望远镜观测过。与传统的实验、观测等科学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觉。
“黑洞不黑”这一伟大成就就来源于一个闪念。在1970年11月的一个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时开始思考黑洞的问题。他突然意识到,黑洞应该是有温度的,这样它就会释放辐射。也就是说,黑洞其实并不那么黑。
这一闪念在经过3年的思考后形成了完整的理论。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断地辐射出x光、伽马射线等,这就是有名的“霍金辐射”。而在此之前,人们认为黑洞只吞不吐。
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霍金获得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位女记者提出一个刁钻的问题,但霍金还是以恬静的微笑这样回答)霍金不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也以他顽强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励志照亮人生,成功改变命运!
女科学家事迹材料篇7
10月16日下午,郭永怀精神研讨会在我市举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代表,郭永怀部分同事、学生及亲属,威海及我市领导霍高原、江山、吕劭伟、曲卫伟等出席研讨会。市委书记江山主持会议。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分别结合自身经历,深入交流了对郭永怀精神的认知感悟。
中国科学院院士、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郭永怀的学生胡文瑞,详细回顾了与郭永怀交往的经历,讲述了郭永怀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和他个人的巨大影响。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郭永怀的助手顾淑林,深情回忆了自己在郭永怀细心爱护下的学习成长经历。认为郭永怀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其榜样的力量对身边的同事产生了重大影响。
郭永怀的亲属郭辉远表示,郭永怀以国家为重的赤子情怀一直鞭策着他和后人,在家乡建设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为传承郭永怀精神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也激励自己把郭永怀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家风传承下去。
威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霍高原在研讨中指出,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民族复兴(威海)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威海市重要的党性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希望我市能够继续挖掘郭永怀事迹、宣传郭永怀精神,让更多的人走近郭永怀、知晓郭永怀、学习郭永怀,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他的精神,激励带动更多的党员群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江山在主持会议时指出,郭永怀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追求真理的崇高品格,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为荣成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全市各级要利用此次研讨会取得的成果,学习研究好郭永怀精神,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提炼、丰富和拓展,把郭永怀精神提升为先进文化资源传承下去。要宣传弘扬好郭永怀精神,通过实地参观、媒体宣传、演讲、征文等形式,把郭永怀的故事讲好,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正能量。要实践运用好郭永怀精神,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弘扬无私奉献、真抓实干的过硬作风,不断推动荣成工作再上新台阶。
研讨会上,市委副书记吕劭伟代表我市,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捐赠单位和胡文瑞等4位捐赠人颁发了捐赠证书。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曲卫伟分别与嘉宾为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友好合作馆、中国两弹城友好合作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馆友好合作馆揭牌。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