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范文网 >事迹材料

高尔基和他儿子读后感7篇

写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的评价,更是对自我成长路径的深入思考,一篇引人入胜的读后感能够让书籍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激励更多读者去翻阅原著,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高尔基和他儿子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尔基和他儿子读后感7篇

高尔基和他儿子读后感篇1

本学期,我读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蒋风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文章了。我读了这篇后,不仅受到了好的熏陶,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所以,的最喜欢这篇文章了。

这篇文章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和“写信号教子”两件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以及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文中“ ‘给’ 永远比‘拿’愉快 ”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给”指给予,即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拿”指拿取,即向人们索取。高尔基希望他的儿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所有人都需要的人。这是一种超脱了人间亲情的爱。所以,这样的一篇哲理文章,使我受到了深深的教育。

记得有一次考试时,我的同桌的笔没水了,而我的文具盒里还有一支新的,是姐姐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我一直都不舍得用。到底要不要借呢?我的大脑里好像突然冒出了两个小人,一个说:“借吧,借吧,他可是你的好朋友呀!小学生要懂得助人为乐呀!”另一个又说:“这可是你的笔呀,干嘛要借别人呢?”正当我要拒绝时,我突然想起了这句话。于是,就将笔借给了他。他很开心,我很开心。事后,他还做了一朵鲜花送给我,我十分感动。

所以,我十分喜欢读这篇文章。我也要像高尔基说的那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一个所有人都需要的人。

高尔基和他儿子读后感篇2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课文是说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去看他。儿子到了岛上后就一直种花,假期结束后妻子便带着儿子回家了。到了春天,儿子种的花都开了,高尔基很高兴,立即写信给他的儿子。信中除了表达自己看到盛开的花的喜悦之外,还教导了儿子:人生的意义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

学完课文,我感受到了高尔基父子俩之间浓浓的爱。他们之间的爱,不仅体现在父子间的亲情,更体现在父亲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教给儿子做人的道理。

这种父爱可以称之为“大爱”,除了疼爱之外的爱,教会儿子如何做人,为儿子以后的人生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空,这就是“父爱如山”吧!

这让我感受到,我的父亲也还是这样爱我的。一般,我有什么要求爸爸都会答应我,但有时也会跟我讲条件,以激励我取得更大的进步。他教给了我许多知识和道理:教我写字、教我数学题、教我玩游戏的策略……就拿写字来说吧,爸爸告诉我,字就好比人的第二张脸,见字如见人。正直的人字里带着正义;坚强的人字写得笔直。人写字就要这样,尤其是男人,写字就要这样刚强,就像做人一样。所以我也不会让爸爸失望,会做一个正直坚强、努力奋进的男儿。

爱就是教育。在爱中进行教育,在教育中融入浓浓的爱,这就是《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给我的启示。

高尔基和他儿子读后感篇3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通过讲述两件生活小事反映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多读这样的文章,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反映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听了老师上的这节课后,我颇有感触。我重新读了一遍,突然发现高尔基的话就像是我的人生指标:“给永远比拿愉快”“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是的,就像高尔基所说的那样,”给永远比拿愉快”。在一件小事中,我能够深深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和妈妈躲在空调间,谁也不愿意走出房门半步。可是,电视里那一根根冰棍的广告把我的馋虫也给勾出来了,于是,我便央求妈妈让我买根冰棍,妈妈抵不住我的“死缠烂打”,只好给了我五块钱,打发我自己去买冰棍,可是我又不想去接受烈日的“煎熬”,但是为了能吃到冰棍,我只能以最快的速度跑向超市。正当我要跨进超市时,突然听到一声声哀叹声,我好奇地循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隔壁眼睛失明的爷爷跪倒在了地上,双手不住地在地上摸索着------我想:我还是先走吧,好不容易才磨蹭到钱出来买冰棍吃。可是,我一听到盲人爷爷那无助的声音,又不忍心不顾她,在百般犹豫之下,“见义勇为”还是战胜馋虫。

于是,我飞快地跑过去,扶起了倒在地上的盲人爷爷。原来盲人爷爷丢了五元钱,如果没有这五元钱,他就回不了家了。我想:好人做到底吧!于是帮盲人爷爷找了起来。可惜的是,找了半天仍一无所获。盲人爷爷急得脸通红,我见状,摸了摸手中已渗汗的五块钱,心中矛盾重重:是买冰棍,还是------反复斗争之后,我决定将自己的钱给盲人爷爷。于是我装作高兴地喊起来:“找到了,找到了------”我把钱塞到盲人爷爷手里,他高兴地笑了,连声感谢我。望着盲人爷爷渐渐远去地的背影,回忆着盲人爷爷那甜甜的微笑,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我终于真正体会到给予的快乐了。

高尔基和他儿子读后感篇4

高尔基曾对儿子说过:“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满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的确,“给”永远会“拿”愉快的。大家知道,春蚕吃掉的只是桑叶,献出来的是珍贵的蚕丝;奶牛吃掉的只是青草,却献出了营养丰富的牛奶;蜜蜂采集了花粉,却献出了比糖还甜的蜂蜜。蚕,牛,蜂“拿”的东西低廉,“给”的东西如此宝贵,因而受到了人们的一致称赞。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过这样的诗句:“今我何公德,曾不事农桑,史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留下这样的名言:“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死者和生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力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领受着的东西。”他是这样说这样做的。

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于科学事业,但是他的生活却清淡简朴,他“给”了人类以卓越的贡献,却很少从世界上“拿”去什么,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他永远是愉快的。

劳动模范赵春娥,懂的人的价值在于对世界作出贡献。她当煤场工人16年,一贯早上班,晚下班。她在重病缠身,生命垂危之际,向组织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让我上班。”他一个心眼想着“给”,唯恐从这个世界上“拿”得太多。他有病住院花了900多元,便痛心地说:“我不能给国家作贡献,还花了这么多钱!党和人民给予自己的实在太多了,自己做的实在太少了。”她像春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都吐出来献给了人民。她“给”社会的远远超过从社会上“拿”走的。他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永远是愉快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赵春娥那样有理想,有抱负的愿把自己青春的鲜花留给人间的人何止千千万万。但也有糊里糊涂地混日子的人。这些人认为,人生在世,“拿”得少,“给”的多,太吃亏了。更有少数人,不想“给”,只想“拿”,有机会还要捞它一把。迁海丰县委书记王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知法犯法,贩私的勾当,千方百计从中捞一把,然而,他终于难逃人民的惩处。王仲的所作所为从反面告诉我们,多“拿”少“给”或光“拿”不“给”的人,可能会感到一时的满足和愉快,但终究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甚至灾难。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想多“拿”少“给”或光“拿”不“给”,国家再强再富也会被“拿”空,社会主义大厦将永无建成之日。

“给”永远比“拿”愉快。这虽是高尔基对他儿子说的话但对我们今天的中国青年也不失为箴规。我们刚开始探索人生的道路,都有考虑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应该像爱因斯坦,赵春娥那样,从世上少“拿”多“给”,把自己的才智,力量全部用到为社会创造财富—“给”—上去。那么,等到社会主义大厦建成之日,我们才可以坦然欣慰地回顾一生,满怀豪情的宣告:我们“给”这个社会的远超于从这个世界上“拿”走的。那我们将永远是幸福的。因为“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和他儿子读后感篇5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讲的是:前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有一年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10岁的儿子来看望他。儿子来到爸爸身边以后,顾不上休息,忙着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儿子回去了。春天来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放了。

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地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一只只蜜蜂飞来了。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读着这些美丽的词句,我仿佛看到了那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多么美好,多么感人的故事啊!《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记叙了高尔基和儿子之间的一件小事,即载花赏花,反映了他们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感人至深,同时文章也揭示了“给”永远比“拿”更愉快的主题。

儿子没有向父亲索要任何东西,而是种下了许多鲜花留给爸爸,给爸爸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同时他也得到了父亲更深沉的爱。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到:如果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把美好的东西留给人们,向人们提供美好的一切,那么我们的生活一定会非常愉快,整个世界也会变得无比美好。我们绝不能学那种只知道向社会伸手索取的人,他们的行为只能是可耻的,他们也永远得不到幸福,感觉不到愉快。

只有奉献才是最美好的,也才是最能让你愉快的。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应该像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样,永远记住,“给”比“拿”更愉快。

高尔基和他儿子读后感篇6

“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当我读完第14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后,有一种“‘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感觉。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年暑假,高尔基的妻子与儿子一起去意大利一个小岛上探望在那里休养的高尔基。高尔基的儿子在爸爸的小岛上种了许多花草。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高尔基看着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就给儿子寄了封信。信中高尔基用教育的口吻既夸奖儿子又教育了儿子“给”永远比“拿”愉快。从而告诉了我们,在生活与交往中“给”永远比“拿”愉快。

生活中,我们要牢记“给”永远比“拿”愉快,光索取别人的东西是不会快乐的,只有在给予别人的同时才会感到快乐。给予不光是给予物质,还有力量、精神上的给予。有一次,一个同学的'笔没有墨水了,我想起自己还有一支备用的笔,就毫不犹豫地借给了他,他连声道谢。我一天都为这一次小小的给予而感到快乐。的确,给予是快乐的,世界上没有给予,就不会有欢笑。如果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向别人索取,那这个人终生都不会欢笑。例如那些小偷,他们天天偷别人的东西,虽然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但他们天天都要过着偷偷摸摸、担惊受怕的生活,内心并不快乐。终生快乐的人不是索取到别人的东西才快乐的,而是在给予别人的同时得到的快乐。这不正是“‘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道理所在吗?

一个快乐的人,他懂得快乐的真正意义,不是得到物质上的满足才会快乐,而是在给予别人的同时才感到快乐的。而一个不快乐的人,他认为只在得到物质上的满足时才会快乐,而他并没有想过“给”永远比“拿”愉快。我们时刻都要铭记“给”永远比“拿”愉快,愉快的来源不是索取,而是给予。给予是快乐的,而只有当我们在生活中时刻都会给予别人时,才能真正感到“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和他儿子读后感篇7

每当翻开五年级时的语文课本,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翻到第十四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细细地品味这篇文章,感触颇多。

这篇文章讲的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有一年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修养,他的妻子带着只有十岁的儿子来看望他。高尔基的儿子来到小岛上后,也顾不得休息,一直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假期很快就过去了,母子俩回家了。

春天到了,花儿全开了,美不胜收,在一起争奇斗艳。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不久,高尔基写了一封信,寄托了他对儿子的期望与思念,愿他能乐于奉献,懂得感恩,只有这样,儿子才能生活得快乐。

学后:我思绪万千,想:高尔基在信中写的多好啊!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乐于奉献,受到了别人的帮助要懂得感恩,要去回报他。正如高尔基所说过的一句话,“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与回报,并不在于索取。”我们要做一个懂得感恩,会感恩的人。在生活中,我们要感谢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要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深深教诲;要感谢朋友们对我们热心、真诚的帮助;要感谢那些伸出热情的手帮助我们解决困难的热心朋友;还应感谢那些给我们带来生活乐趣的动物们……那么多,都是我们应该去感恩的。我们要从现在做起,学会感恩,学会奉献,从今以后在感恩中逐渐成长。

这就是《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文章给我的启示,让我受益匪浅。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人高尔基读后感最新5篇

《童年》高尔基读后感优质8篇

高尔基的读后感100字5篇

读高尔基的童年读后感5篇

高尔基的小说《童年》读后感8篇

童年高尔基读后感500字5篇

高尔基的童年读后感参考5篇

儿子婚礼父母讲话稿6篇

父母在儿子婚礼讲话稿5篇

父亲对儿子的结婚讲话稿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44699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