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其实是非常考验我们的理解能力的,我们必须要对书中的内容反复斟酌,其实写读后感必要趋于感受篇幅的长短,每一本书籍都像是一位智者,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折月亮读后感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折月亮读后感篇1
我今天读了一本书《鼹鼠的月亮河》,书里讲了鼹鼠的爸爸有九个儿子,他们从小生活在月亮河,最小的叫米加,他是黑色的,白天睡觉,晚上做事,最喜欢画图纸。
这本书里我最感动的地方是米加为了给生病的好朋友尼里做一台洗衣机而不远千里来到了一个叫“书城”的地方。这个城市最吸引他的是图书中心,他想找一本关于如何做洗衣机的书,书虽然没找到,可是他在图书中心前面的中心广场遇到了咕哩咕,一个没有头发,长着肉肉鼻子的魔术师。米加和咕哩咕在互帮互助中创造了友谊的世界 。米加跟咕哩咕学了一个简单的魔法,把纸片变成树叶,转眼米加长成了大鼹鼠,可是在一次的魔术会上,咕哩咕不小心把米加变成了乌鸦,米加远走高飞了。到了第一百天的晚上,米加梦见自己回到了月亮河,它一觉醒来,真的回到了月亮河,米加的爸爸妈妈激动不已。米加还意外地收到了咕哩咕寄给他的做洗衣机用的零件和安装洗衣机的图纸。后来咕哩咕也来到了月亮河,经过他们共同的努力和反复实验一起发明并做好了一台滚动洗衣机送给了尼里。
读了这本书我有一个最深的体会就是友谊力量大,有一个好朋友是多么幸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
折月亮读后感篇2
故事讲鼹鼠一家住在月亮河边,鼹鼠妈妈生了九个儿子。第九个儿子和他的哥哥们与众不同,他的名字是米加,我们的主人公便是他。米加的毛色是黑色的,而他的哥哥们的毛色是棕色的。他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他的行动也和别人不一样。米加的哥哥们白天玩耍而他却睡觉。
有一天,月亮河一带搬来了尼先生一家,尼先生最小的女儿叫尼里,她承担了全家的洗衣任务,一天,尼里在河边洗衣服,她爸爸的一件衣服掉到了河里。米加正在河边看星星,米加看到了尼里爸爸的那件衣服,把它还给了尼里,这样米加就和尼里成了好朋友。,因为尼里承担家里所有的洗衣任务。她太累了。一次,米加想尼里这么辛苦地洗衣服,她还没有力气把衣服拧干,米加就想到“如果我能发明一台洗衣机,就能帮助尼里了,那该有多好啊!”
有一次尼里帮米加捡到了一块卵石,他们叫它月亮石,这天晚上,米加在河边等尼里,等了又等,尼里还是不来,米加对着月亮石说:“月亮石啊,月亮石,你能不能告诉我尼里在哪?”这时,月亮石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雾散开后,米加看见尼里生病了。她慢慢地坐起来,拿上篮子,一摇一晃地走了出来。米加对着月亮石大声说:“尼里,你今天不应该来,你应该在家里休息。”可是尼里听不到,一到河边,米加就叫她躺在草上睡觉了。
米加帮她洗完衣服后,就在她身上放了一封信,告诉尼里他去城里买制造洗衣机的零件了。第二天早上,尼里醒来,发现自己躺在草地上,衣服一件件随风飘舞着。她看着米加的信,眼泪都流出来了。衣服被风吹走了,她也不知道。
米加在城里遇到了魔法师咕哩咕,米加很想跟咕哩咕学魔法,咕哩咕收下了米加。最后咕哩咕成了米加的助手,米加终于发明了洗衣机。
看完了这本书,咕哩咕在有一个地方值得我感动。就是咕哩咕不小心把米加变成了乌鸦,米加飞向了远方,虽然咕哩咕发财了,但他很想念米加。咕哩咕把房子退了,拿所有的钱去买洗衣机的零件。看到这里我很感动,因为咕哩咕不是一个自己发了财就忘了朋友、亲人的人。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尼里和米加之间的纯洁友谊,还有要象米加一样有一颗坚持不懈的心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折月亮读后感篇3
“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但愿你的生活中同时拥有月亮和六便士。”第一次想读《月亮与六便士》便是源于在网络上看到的这样一句话。初次看到这句话,我想大概六便士代表的是金钱,而月亮则代表了某种圣洁的难以企及的事物。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事物并不能同时取得。就像古语说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然而在我读完《月亮与六便士》之后,我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这是一本我无法看懂的书。确切的说是一种我无法理解的故事。这本书讲述的是关于梦想与追寻的事。有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情世故的怪才。当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时,斯特里克兰德却在追逐他的厄运。更准确的说是一个被梦想俘虏的人在追逐自己的厄运。别人都是在不断的做加法,他却是在做减法。书中的他自私并且六亲不认,但好像他是在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情,也并没有什么错。他非常厌倦自己的按部就班一样的生活,他从来不想过去,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是永恒的现在,他的生活是一种伟大的不幸。书中的另一个人斯特略夫,我很喜欢他。因为他的人生是一种平庸的幸福。我觉得这种平庸的幸福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最高境界。两个人两种人生对比鲜明。也正像是月亮和六便士,分别代表了理想与现实。
就像书中所说,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失了那月亮。月亮就相当于我们的梦想,它很遥远但却很美好。我们在追寻梦想的路上也许会很孤独,甚至到最后会一无所得。而六便士则象征着金钱和世俗,不论是月亮还是六便士,重要的是自己想要的究竟是哪一个?而我追求的又是哪一个呢。
折月亮读后感篇4
一个人坐在窗前,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当黄昏来临时,我也读到了最后一页。
放下书本,脑中还萦绕着那个画家的形象。可能记不住他的名字,却记得他的偏执的个性、苦难的命运、非凡的才华,还有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是的,《月亮与六便士》是写一个画家的命运。或者说一个天才的一生。
这个天才名字叫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据说这个人物是有原型的,这就是法国著名后期印象派画家高更。但此书不是像《梵高传》那样是一本传记,而是一部以真人为原型的虚构的长篇小说。书中对男主人公没有少年和青年的经历叙述,而是直接进入他的中年。
作者毛姆,在书中是贯穿全文的“我”,全书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通过“我”,一个作家的回忆,来讲述与思特里克兰德的初相识、交往、好奇、追寻,他以平静的语言叙述着旁观着,而作为读者,也渐渐进入到他的讲述中,心情跟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不断的变化着。
思特里克兰德原本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是个证券经纪人,有一个外人看来很安稳的家庭。他相貌平凡,甚至显得笨拙,给人印象“是一个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普通人”。突然有一天他离家出走,原因竟然是“我要画画”!没人了解他少年时就存在内心的梦想,更没人理解他着了魔似的疯狂。他不管不顾地要用画笔谱写未知的命运!
贫穷,饥饿,无处安身,病痛折磨,现实的困窘接踵而至,但他都毫不在意,也从不后悔。画画成为他生命里全部的热爱和力量,他热切的想创作造出美来,直到眼睛失明,还用油彩在丛林中的小屋墙壁上涂画。
最终,他得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他创造了一个世界。
艺术家是情感最丰富的,虽然思特里克兰德的情感都奉献给了绘画,但他生命里不乏喜欢他的女人。他后半生经历过三个女性:平凡生活里的妻子、朋友施特略夫的太太勃朗什、停止流浪后遇到的单纯女子爱塔。他和妻子是现实中的平常夫妻,过着貌合神离的日子,彼此并不理解。他与勃朗什是刹那的火花。勃朗什原本是施特略夫的妻子,有着内心的`秘密,在施特略夫把病重的思特里克兰德接到家中照护时,她的情感由厌恶、害怕转为强烈的爱,但画家热爱和执迷的是绘画艺术,对她已经没有了兴趣,施特略夫依然愿意接纳她,但女人的心只有她自己了解,最终她以自杀结束了生命。在思特里克兰德流浪到塔希提岛时,他经别人介绍认识了爱塔,也许是爱塔的单纯质朴吸引了思特里克兰德,也许孤独的他渴望温暖,他与艾塔来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孤岛上,相依为命并有了孩子,这是一段艰苦却安宁的日子。也许是神灵的光辉照耀,思特里克兰德在这个时期创作出了最伟大的作品。也许,这个天才画家,他来人世不是爱女人的,而是创作流芳百世的绘画艺术作品的。
虽然思特里克兰德死后才华才被承认,作品顿时身价倍增,但他的才华在当初并不是无人赏识。作为同样是画家的施特略夫被思特里克兰德嘲笑为画匠,他却看出了思特里克兰德的天才,他虽然也不富裕,却心甘情愿地给予思特里克兰德吃和住,购买颜料等帮助,甚至在对方占了自己画室并夺走自己老婆时还万般迁就。这段故事情节约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让读者认识到画家性格中自私、无情的一面。如果说天才有理由唯我独尊、眼中无人,那施特略夫这样的默默承受,给予思特里克兰德无私的照顾也让人感动。也许他是上天派来的关照画家的人。
苦难成就天才,艺术确实是“不疯魔不成活”。天才是上帝安排到人间的,他为了使命而奋斗,他的自私,他的怪癖,甚至他的无情,世人都该用怜悯的、疼爱的心来对待,因为他把才华和生命给予了人间。
作为书名的“月亮与六便士”,隐喻着理想与现实,或者精神与物质。作者毛姆说,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失了那月亮。我们不能用常人的标准来评价有个性的人,精神层面的追求不能用物质标准来衡量,追求精神卓越的人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折月亮读后感篇5
小时候以为,人长大了之后就会开始谈梦想。后来长大了才发现人更多的是怀念年幼时的敢想敢做。我以为,人只有在青春期才会迷惘,是因为后来大家都找到了梦想,慢慢才发现是大家都习惯了生活。
理所应当地,每个心里装着梦想的人都会被迫害。真不怪我们,在我们看来,梦想就是白日梦。
人总要吃饭。用劳动来交换粮食比直接生产粮食更轻松一点,这样我们可以省下时间来做喜欢的事情。为了省下更多时间,我们要花更多时间去熟练技能。于是我们就陷入了这种怪圈之中。幸好啊,我们还能够繁衍后代,延续我们做不完的事情,然后投入时间不断纠正他们往既定方向前进。生活可能就是这样吧。只吃饭不干活的人是非常无耻的。
我讨厌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他太过于冷酷无情,他伤害了那么多爱着他的人。
书中的男主角是以保罗。高更为原型的,而保罗。高更比男主角的生平看上去有了很多人情味。
所以一切都是作者的构想,斯特里克兰只是一个纯粹的梦想化身。也好,世界上从来没有过这么薄情的一个人。
一个心怀梦想的人也许会名垂青史,也许不会;但必定不会被大多数人所理解。这大概就是人类社会最大的幸庆和悲哀吧。
“虽万千人,吾往矣”“十年一觉扬州梦,不负青楼薄幸名”“忍把功名,换了浅斟轻唱”
折月亮读后感篇6
“你不是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而是成为你不得不成为的人”—毛姆
初看书名,不太理解这两者之间有何牵连。说是理想与现实,可月亮虽是手不可摘却是自然存在,金钱看似随手可得大多又都遥远。到底谁是理想,谁是现实,本是有些模糊的。难道低头捡了六便士就不能再抬头看月亮么?理性人做久了就是有这种纠结,对虚幻的文学之美少了些许感受力。原来讲的是人到中年是否该继续怀揣梦想并孤注一掷的事儿。
我想说的是关于自我与自我之外,关于梦想和现实之间的故事。
一个42岁的男人,抛家弃子,出走流浪,他该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抛弃所有?可是那一切他真的拥有么?一个妻子,混迹于作家圈的中上层社会,攀附着形形色色的表达者,尴尬又小心地提起丈夫,内心并不以一个能给她带来优越生活的男人为骄傲和感恩。作为她的丈夫,不过是她拥有完整的平凡生活的工具和掩饰,是她作为妻子和母亲角色的必然出演。她的丈夫真的拥有她么?孩子自不必说,为了离开而接近的现实存在,不管当初因何带到了世上,他说的没错,养了那么多年,他的责任已尽。那么他自己呢?像大多数人一样,前面四十年过着该做的人生,一份体面且收入不错的工作,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为养家糊口而奔波。当他数十年如一日回到家面对生活的琐碎,心中是否有那么许多时刻想要逃离?是否他也迷茫,眼前的人事哪些点滴是真正属于自己?到底他在做的是那个想要的自我,还是别人眼中的自我?而他的人生到底是活成该活成的样子,还是他自己认为的样子?所谓自我,一方面是一种客观存在,能够区分的该是不同于他人的特征,可大多数都是一个个符号的标注,并不觉得abc有什么本质区别,甚至他人都没兴趣分别;一方面是一种主观定义,本心能够感受和认可的部分。而这方面,大多在现实的蝇营狗苟中模糊了。我是谁?我在哪?我们经常会有这种疑问。当物质越来越多的满足了本身并不需要的虚荣后,内心日益空虚,到底该用什么填满?于是他走了,也许他并不是真的想画画,只是一定要有一个理由支撑他离开,决绝地离开。他选择了画画。他内心有太多迸发的激情需要表达,他找不到出口,他觉得也许画笔可以。正如他身边朋友建议的,也许他应该尝试其他方式。因为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并非所有人都有这种被现实所扭曲的内心和压抑的病态,大概金融业就是有这种特征,集中放大了形色各异的人性,使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理解、厌倦并逃离。如果你追寻的是自我,说到底,关他人什么事呢?书中多次提到,他如何不在乎别人的看法,甚至不在乎自己的舒适。我想他是在乎够了,经纪人是一个高压的职业,现实和虚拟的世界中充满了人性的贪婪和恐惧,让人看到所有的不堪和边界的突破,没有底线,而他自己就是底线。他还有什么需要在乎呢?而自我的舒适该是由于长久的麻木吧,习惯了不享受乃至不感受,正急需一些不适感甚至强烈的刺激才能激发出早已麻痹的感官神经,才能引导体内和心中的种种激情。可见长久的浑浑噩噩后再次找寻自我需要透过多大的痛苦才能做到。甚至于到死才能真正释放。我能理解作者写他在完成最终的作品后选择销毁的意图,那样才符合真正自我的态度。但其实,他根本不在意他人是否理解或认同,甚至不在意他人是否得见。对于他而言,创作结束即为圆满。
说说梦想与现实吧。很多人会把内心向往却无法实现的叫做梦想,其实我是不太认同的。既然向往为什么不能把它变成现实?我们是多么轻易地给自己找到各种借口,时间、自由、甚至现实都能成为之一。我们很多时候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对于他人是多么地不可或缺,更多的只是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吧。当他离开之后,他的妻子经历了短暂的痛苦,确认他不会再回来时,便理所当然地背起了家庭的责任,按部就班地生活开了,似乎他从未在过。最初的感觉没有错,她只是需要一个角色,而至于他是谁并不重要,只要能满足她的一切虚荣心即可,甚至即便没有也不要紧,她还能收获同情,生活安然无恙。到底是我们觉得自己重要还是缺乏追寻的勇气?如果你知道自己要的并去追寻它,你就会得到。现实是什么呢?我们用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认清了生活还能热爱的英雄主义算不算平凡?放弃一切选择了浪漫主义的方式却终无所获算不算平凡?像高更一样致死寻找自我而终被世人所理解算不算平凡。他的荒唐行径以他死后画作受追捧而得以有了更伟大意义的初衷,那些曾经被嘲笑的粗鄙行为似乎也因此成为艺术家不可或缺的缺陷,他的梦想真的不依赖于现实么?如若千百年后都没有人能接受他的作品,那他的一生不就只是他的一生了,连附加的意义都没有。也许更重要的是把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或者为人所认同的结果。可是在他死后这种世俗意义的现实对他有何助益呢?而他的梦想,与其说是画画,不如说表达,或者内心真实情感的释放。他创作的过程一度受阻,需要借助于最原始的性爱才能激发,而当他发现自己仍囿于身体的欲望时,他害怕了,仿佛又走进了曾经的桎梏和枷锁。最后他在一片现实的伊甸园里,与一个对他无所求的女人结婚生子,并且生活下去,在生病的过程中完成了最终的释放与表达。原来他想逃离的并不是婚姻和家庭,只是身边人企图的控制、摆布和要求,以及世俗的标准和界限。他需要一个家庭,一个女人,但前提是,他必须首先是他自己。
我们很多时候成为了不得不成为的人,可是在此之中或之后,如果还有某个时刻你也在思考自我,追寻自我,是不是也可以在向想要成为的人的路上前行,就那么一步步地走过去呢?当你弯腰捡起六便士的时候,也顺便抬起头看看月亮吧。也许看着看着它就在你心里了。
折月亮读后感篇7
毛姆这个作者今年突然进入了我的世界,从上一本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开始,因为前面两本书读得十分枯燥,所以问若水推荐一本可以一口气读下去的书,于是第二本毛姆的书进入眼帘《月亮与六便士》。
刚才简单查了一下,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这个名字倒是起得非常有意思。看书的时候没有去查这本书的背景,但是一路看下来也知道主人公大概在历史上可以找到原型,而且多半是个印象派的画家。我对印象派的画作知之甚少,也是要通过搜索才知道他是以保罗·高更为原型创作的这个故事。
不知道是不是之前他那本书评让我开了很多窍的原因,我这次突然能够看得出这本小说了那些起承转合的戏剧冲突了,毛姆去推进这些冲突的写作手法也很特别,用一个第三方转述或者听说的方式,让故事的冲突层层递进。最意外的是主人公最后结束于塔希提,这个地名对于我来说实在有点太过熟悉,从神盾局特工第一季开始就被寇森反复提及“it’samagicalplace”,然而事实却完全不同。高更真的葬于这个小岛上,毛姆也是在这个小岛上游历之后写成了这本《月亮与六便士》,以至于我都要开始相信这真的是一个magicalplace了。
我其实很羡慕这种找到人生意义的人,无论是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还是意外之喜突然找到的。思特里克兰德可以突然之间抛妻弃子放弃证券行的工作开始颠沛流离的专心做一个画家,在某种程度上令人羡慕,现实中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又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命中注定的destiny,也许是美剧看得多了,这个频繁出现的词总是让人疑惑,难道真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destiny?还是这些不过是电视剧或者小说里的镜中花水中月?思特里克兰德有时候也厌恶自己身上的人性那一面,所以才会在偶尔表现出来以后显得冷酷无情。也许艺术家们真的要远离尘世,才能找到那种精神巅峰(疯)吧。
最近一段时间的闲散倒是也让我想问自己这个问题,人生注定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以前总觉得自己有答案的,但是最近几年反而踌躇犹豫了很多,做市场部的工作我其实心里并不那么认同和喜欢,偶尔的成就感也不过是得到夸奖和认可时产生的,大部分的时候都心怀疑虑,事情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人生这么过真的就可以了?
也许就是不断困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间,才是真正的人生?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读岳飞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