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领会原文精神写出的一类文章,写读后感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非常考验我们的理解能力的,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无声的泪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无声的泪读后感篇1
无声告白,读了很长时间。一开始读的时候,总是觉得英语写出来的没有汉语写出来那么优美,句子表达比较直接,修饰语较少,直接描写的话语较多,读的时候不能像汉语有那么大的魅力。但的,随着阅读的进行,我的想法改变了。任何一种文字,一种语言,它都是独一无二的。
阅读是一种态度!
这本书营造了一个压抑、悲伤的氛围。无论是周围的环境,还是身边的家人都对自身有着很大的影响,再加上交流的不畅、不够,导致人物内心有太多不可言说的秘密,而这些秘密就是人物身上的枷锁、负担,越来越重、越来越沉。
文章一开始就说lydia死了,这句话像颗炸弹,轰的一声,炸的所有人全都懵了。lydia是谁?她怎么就死了?发生了什么事?一连串的问题出现我在脑海中。慢慢的,原因、真相被一点一点的揭开。这本书读起来就像在看侦探破案一样。从案件的发生开始,一步一步,抽丝剥茧,最终找到事实的真相。
文中james是一个自卑、不够成熟的人,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美国这里,他感觉不能用光明正大的身份来生存,他极力的缩小自己的存在感,从不出头,他想像一棵树一样活在森林中,无人注意,安安静静。他热切的想融入这种环境中,像别人一样,自由的呼吸,自由的享受阳光。但是,事与愿违,他没能够。不管是当时的环境,还是自身的性格,他没能成功。所以他将目光转到lydia身上,她乖巧听话,她那么漂亮,她学习那么好,总之james相信,自己没有做到的事,她也许可以,她一定行的。所以james送lydia各种关于人际交往的书,关注他与同学及朋友的关系,希望lydia可以和同学打成一片。
文中marilyn是一个骄傲、聪明、有毅力、有追求的人。她可以为了她喜欢的学业忍受别人的嘲讽和轻视,她也会尽最大努力,将实验做的完美,考试成绩全得a,她为当个医生在努力着。但是,当她一言不发,一言未留,扔下家人前往学校读书,甚至直到她住院,家人才从医院知道她的消息,我又不得不说她很自私。特别是lydia因为她的离家而在性格或行为上做出的改变,可以说为lydia今后压抑的生活学习状态埋下了伏笔。marilyn在回归家庭之后,依然对成为医生而心心念念,但她心里明白,她没机会了。此时的lydia就是她黑暗中的一点光,lydia是有机会成为一位医生的,而且她可以培养lydia。但她给lydia买的各种书都不是lydia现在所能看明白的,所能接受的,她买那些书回来只是她自己想看,只是为了她心中的一点执念。
文中的nath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他想成为宇航员,他想飞出地球。他一直在为此而努力,包括他将各种相关书籍全部看了个遍。同时,我认为他的这个梦想有一部分是基于他想逃离这个家,他想飞出这个家,离这个家远远的。也许他当时离家的想法还不成熟,但是这个想法已经出现在他的潜意识中,这个想法已经播种在他的头脑中。当他收到通知书,收到邀请信,收拾行李准备离家,以及他在电话里所说的话,这些都说明他对这个家不喜欢,甚至很厌烦。在他小时候,他羡慕父母对lydia的宠爱,他讨厌父母对他的忽视。但等他明白了lydia的无奈时,他对lydia也是非常同情,他也经常安慰lydia,虽然是吐槽自己的不被重视。可是,安慰的次数多了、过于频繁了,他也会感到厌烦,但这种安慰,更像是一种习惯,更甚于是一种例行公事,虽然他在安慰lydia的过程中,也能向lydia倾诉自己不被重视的烦恼。总之他在这个家里完全没有感觉到一点温暖。
文中lydia由于小时候妈妈离家给她心里留下了一定的阴影,她怕母亲会再一次的不告而别。她听妈妈的话,妈妈让她往东她绝不往西,她尽自己所能,满足妈妈对她的一切要求。虽然她是家里的焦点,发光体,但与之伴随这的是父母所给予的沉沉的希望。对,她所遭受的就是父母望女成凤的心愿。而这会把她压垮。nath对她来说就是一缕微光,是她想抓住的一点温暖。nath虽然将她推进水中,但当nath将她从水中救起来的时候,nath手掌的温度是她那时所感觉的的唯一温暖,并且他们有了共同的秘密,nath就是她的救命稻草,她将他紧紧的抓住。在lydia去博物馆看动物骨骼、化石时,她看到一颗琥珀。当时文中对这颗琥珀的描写,就是lydia一生的写照。
文中的hannah是一个一直奢望着家人的关心的小女孩,她偷拿家人的各种小东西就是为了引起家人对她的注意,对她的关心。特别是文中有描写她想靠近母亲,安慰母亲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小心翼翼。她总是显得特别的胆小,她不想收到各种批评的话语,所以她努力的缩小自己的存在感。但也许正因为如此,她才会以一个相对来说有点像局外人的身份来看这个家里所发生的一切。
总得来说这本书描述的就是外界环境对人物的影响是深远的,而沟通的缺乏是导致问题进一步积累的又一层次的原因。文章在最后有给读者以希望,让读者看到james一家人会和乐的生活。但我觉得现实是骨感的。
无声的泪读后感篇2
放假的时候最适合读小说,《无声告白》这本书一直放在书架上,想找一个大段的时间一口气看完,所以这次旅行的途中,什么书都没有带,只带上了它,而它也没有辜负我的期待,整本书的情节展开极为机智,处处能够撩动我的情绪。
整本书情节围绕着莉迪亚的一家五口人展开。
詹姆斯-李,萨迪亚的爸爸,虽然土生土长在美国,但是他有着一张中国人的面孔。他的爸爸在1930年顶着别人的假名移民到了美国。在那个对中国人还不是特别接受的年代,他处处的感受到了白人对他的歧视。他极力的想融进这个大熔炉中,但是从小到大不论他用什么样的方法,都不能够实现他的愿望。所以他虽然一直生活在美国这个国家,却一直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孤独。
玛丽琳,莉迪亚的妈妈,她是一个从小到大被当家政老师的妈妈教导着要做一个贤妻良母的人,但是天性期待与众不同的她,从来不愿意听从母亲这样的安排。她渴望自己有一天能够成为一个女医生,所以从进大学的第一天起,她就努力的学着医学院的知识。
当她在大学里面第一次遇见了老师詹姆斯,这个有着东方人面孔的老师的时候,便深深的被他吸引。一个因为自己的长相而心生自卑的人,当遇到一个白人女孩的追求的时候,便足以产生不可思议的爱情火花,他们也很快在一起。并且有了两个小孩,因为有了家庭的压力,她慢慢的放弃了自己想当医生的梦想,做了一个家庭主妇。
她的婚姻没有得到她母亲的祝福,所以在她结婚后,她和母亲便彻底断了来往。结婚八年后,她母亲去世的时候,她才收到了通知,当她回去整理母亲的遗物的时候,发现唯一能够纪念她母亲的东西,只有母亲时常放在手边的一本烹饪料理书。
随着清理好母亲的遗物,玛丽琳突然发现她妈妈在这个世界上过得毫无意义,完全没有追求过自己的梦想。所以她抛弃了自己的一切,搬到远离家的一个小公寓里,重新开始看书,以求实现自己的梦想。
内斯,莉迪亚的哥哥,他虽然是家中的长子,但是莉迪亚才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不论他有什么样的需求,或者是他有什么样的想法表达出来时,爸爸妈妈都不会重视。所以他慢慢的习惯了,把自己的想法、愿望、需求都埋藏在心里,不告诉任何人,只是一个人坚持着去做自己的事情,听从自己内心的需求。但是他也是家中唯一一个能够真正理解莉迪亚内心想法的人,也是莉迪亚的情感唯一输出口。
汉娜,莉迪亚的妹妹,她是一个意外的到来。因为她的到来,她的妈妈不得不放弃了自己之前的梦想实现计划,甚至埋藏了他的梦想,乖乖的回家,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而她的爸爸有时也觉得她是一个多余的存在。她的房间被安排在阁楼上以前存放杂物的地方,家里的很多人甚至常常忘记了它的存在,而她也乖乖的把自己放在最渺小的位置,总是把自己藏在桌角下面,椅子背后,尽量的让别人忽视他的存在,但是她也是整本书中唯一能够看透所有人的人,她知道所有人发生了哪些的变化,她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却不能够说出来。
莉迪亚,家中的二女儿,她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也是她爸爸妈妈梦想实现的承担者。因为莉迪亚妈妈那次毫无征兆的离家出走,她的心理遭受了极大的创伤,她暗暗的祈祷发誓,只要妈妈能够回到家里,她愿意做任何的事情来让妈妈开心,从而留在家里。
当她妈妈发现自己的梦想实现不了的时候,她希望莉迪亚能够帮自己实现梦想,成为一个女医生。而莉迪亚每次对妈妈的要求都是毫不犹豫的点头说yes。因为莉迪亚发现自己这样一个简单的做法,便让妈妈变得非常开心,从而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温馨和谐。她便值得自己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只是她没有意识到,这是她将来承受的无法承受的压力之源。
当莉迪亚习惯于无条件的满足妈妈的需求时,她便慢慢的变成了一个无条件满足别人期待的人。当她的爸爸希望她能够多多的出去交朋友时,即使内心不情愿,她也鼓足了勇气去尝试。但是因为它独特的东方人的面孔,和她的父亲一样很难交到朋友,所以为了让她的爸爸不难过,她想到了假装打电话这个方法,假装坐在阳台上给别的同学打电话,假装告诉爸爸她的同学有哪些变化,让家里人知道自己是有听他们的话的,她是有交到朋友的,她不是一个孤独的人,只是她内心的孤独,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
莉迪亚所有压抑的情感只能和内斯一个人说,因为他是被爸爸妈妈忽视的人,他知道孤独的感觉。他能够明白莉迪亚被爸爸妈妈完全关注,毫无自己的思想空间的那种窒息感。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内斯是莉迪亚的一根救命稻草,因为有他的存在,莉迪亚才感觉到自己能够承受爸爸妈妈这样的期待压力。但是这一切的平衡都被内斯收到的哈佛录取通知书打破了,莉迪亚觉得自己的世界正在崩溃,但是她无能为力。
与其说莉迪亚因为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而努力完成他们的期待,倒不如说是因为莉迪亚努力的在迎合父母的期待,而变成了他们喜欢的人,因为他们觉得莉迪亚在他们的掌控范围之内。但是当莉迪亚无法控制自己世界的平衡,无法承受他们期望的时候,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无声的泪读后感篇3
完成了对《无声告白》的阅读。这本被称为“横扫美国亚马逊排行榜”的书,与其说是悬疑类小说,不如说是一本有关爱和教育的杰作。
小说开篇便告诉读者,迪莉娅死了,就此埋下伏笔:她怎样死的随着作者谋篇布局的深入,读者渐渐自己拨开了真相的面纱: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爱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对其百般关注、死后痛不欲生的人,实际上是以爱之名,行谋杀之实。
书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与上一代人有关。母亲是一个不甘平庸、期望与众不同的女人,最终却还是嫁人生子,成为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尽管中途她挣扎过,没留下只言片语离开这个家,期望继续完成搁置的梦想,但却因腹中孕育了第三个小生命——汉娜而再度放下。她短暂的离去却在迪莉娅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阴影。小姑娘阴错阳差发现了母亲保留的外婆的烹饪书,看着被泪水浸湿的纸张,误以为是母亲的眼泪。她暗暗发誓,只要母亲能回来,她会尽力去完成母亲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期望。而母亲回来了,错误开始了,她这短暂的一生,承载了母亲不甘平凡的梦想,被压得喘但是气。父亲是一个中国人,在黄头发、蓝眼睛的美国人中间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遭到歧视和嘲笑是再正常但是的。自己的卑微弱小在儿子内斯的身上显露,“游泳事件”让他以为儿子也要重蹈覆辙。反而他却觉得迪莉娅是受欢迎的姑娘,有着和身边人一样的蓝眼睛,那么漂亮可爱。因此,迪莉娅短暂的一生承载了父亲“合群”、“要受欢迎”的理念,用一生,去弥补父亲小时候的阴影。
爱的重量把迪莉娅压垮了。这是爱吗爱她,请给她选取的权利,让她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在她生日的时候,母亲送解剖书、父亲送连衣裙,告诉她去实现长久以来她不喜欢的“梦想”,去融合长久以来她无法融合的“圈子”。
太多的爱给了迪莉娅,其他孩子呢内斯的事情,父母已不怎样关注。汉娜有时会被totally遗忘。或许内斯小时候会有些憎恨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妹妹吧,不然也不会做出推她入水的举动。而当他把妹妹就上来,妹妹不撒开他的手时,读者就应了解了,内斯是迪莉娅在这个家庭中唯一一个能够依靠、求助的人了。内斯大了,也能体会到迪莉娅的不易,也会在饭桌上岔开话题,解救她于水火,但他毕竟还有自己的路要走,他要离开这个家,他要去哈佛。所以,当他要离开家的时候,迪莉娅是真的绝望了。当他承诺callback却食言的时候,迪莉娅真的悲哀了。毕竟,内斯是一个心思没那么细腻的男孩子,他有自己的生活和梦,他不会一向关注妹妹的心理变化,毕竟他不是她,不能真正体会到她的痛苦。
一切的错,迪莉娅想,来自恐惧。恐惧母亲再次离开,恐惧自己不能让他们满意。需要纠正这个错误,从哪里开始呢她一脚踏入了湖中心的水面。那个夜里,迪莉娅死了。作者描述的很美,读到那里,有种relieve的感觉,她最后解脱了。
关于文中杰克对内斯的暗恋、父母最初的相遇结合、父亲的出轨,不再赘述。迪莉娅这个从头就死的人物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她的死亡让所有人陷入悲伤,甚至歇斯底里,但文章最后,结束的很“暖”。母亲原谅父亲的出轨,二人拥吻,内斯揍了杰克,但和妹妹为他上药疗伤,随着迪莉娅完全地消失在这个世界,每个人似乎都渐渐地从悲伤中苏醒,让生活步入正轨,去理解事实。但每个人都不会忘记她,她给每个人都上了一课。
天下的父母,你们可知,孩子的许多告白是无声的,需要你们用心去发掘,不然可能会铸成大错,轻则误其终身,重则造成不可挽回的悔恨。一个人活在世上,有那么多无法掌控的事情,如果连自己的人生都不能掌控,还有什么意思呢也需一个人不怕寒言冷语,但温柔的刀子怕是能让你痛不欲生,等回过神来,已无力挣扎回天乏术。
我会想,如果迪莉娅早早地跟父母沟通呢早点告诉他们真实的想法,不就能够避免杯具的发生了吗不,她不会。有一种心理畸形叫童年阴影,有一种可怕的力量叫习惯,当你习惯去迎合别人的想法,那你就很容易被别人掌控了。迪莉娅是自己投降了,从小到大的习惯驱使着她硬着头皮向前走,一旦路走不下去了,到了无法忍受、不得不解决、而又无人商讨、无法可解的时候,只好选取死亡,一了百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入戏了。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虽然我没惨到那个地步,也没勇气透过死亡来结束一切,但我很难过地看到自己与她身上的相似点,也再次敲打自己,如果一向以来在走别人的路,终有一天,我会手足无措,会走不下去的。也不要祈祷会有人拉你一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可能在你入水后会有人拉你一次、两次,但无法救你于水深火热,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学会游泳,让自己变得刚强。总去袒露自己的伤疤,展示一副可怜的样貌,时间久了,只会招来人的嘲笑和瞧不起。但必须要有1-2个个性体己的朋友,让你的心事有个outlet,这样,不至于抑郁。
懂了很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因为你不去按照道理去做,去行动。
去吧,去做正确的事,不要再为自己找借口,懒惰懈怠。
无声的泪读后感篇4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耗时六年写下的第一本长篇小说。
书中的一开篇就埋下了伏笔,詹姆斯一家中的二女儿,16岁的女孩莉迪亚已经死了。而她家人都不知道,只当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早晨。
詹姆斯是一个中国人,他的父母冒名顶替移民美国,但生活并不富裕。父母只是一所学校的里打杂的清洁人员。詹姆斯的外表与众不同,让他没有一个朋友,一直活在孤独自卑里的他,只有拼命读书学习,后来当上了大学教授。
他痛恨与众不同给他带来的痛苦,别人异样的眼光,歧视的语言。虽然出生在美国,但他觉得美国从来都不属于自己。
玛丽琳是个另类的女孩,她热爱物理,喜欢做实验,她的理想是当一名女医生。这个美国女孩爱上詹姆斯,恰恰也是因为他的与众不同。玛丽琳的爱让詹姆斯觉得美国接受了他。
他们结婚后,詹姆斯的命运却在他的儿子身上重演。外表与众不同,让他在伙伴中受到嘲笑,羞辱和作弄。这正应了玛丽琳的母亲在他们婚礼当天说的话:“你要为你将来的孩子想想,他们走到哪里可能都不会合群。”
因为长相的不同,他们一家走到哪里都会投来异样的眼光。商店,超市,药店、旅馆店员都会盯着看,就是走在路上对面的人无意识看到,也会投来奇怪的眼光。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全家在假期出去旅行过一次,就再也没去过。
三个孩子中的老二,莉迪亚长得比较像妈妈,继承了妈妈的蓝眼睛,成为了他们家唯一的希望,掌上明珠。詹姆斯希望她和周围的一样,穿大家都喜欢的衣服,有很多朋友。他会送给女儿《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的书。希望女儿拥有好人缘,不要像自己这样孤独。当看到女儿给朋友打电话,詹姆斯都会变得开心起来。可是他的女儿其实也没有朋友,她为了让她的父亲高兴,经常是在假装给朋友打电话。
而她的母亲,没能实现的理想,全部寄托在女儿莉迪亚身上,让她提前学高年级的物理,甚至是参加大学的实验课程学习。每次生日都会送给女儿一些学习的物理、化学实验、医学之类的书籍,其实莉迪亚并不喜欢,有的甚至觉得作呕。
但莉迪亚是个非常听话懂事的孩子,因为深知妈妈的愿望和痛苦,因为妈妈也曾经为了追求理想而离开他们。妈妈回来的那一天,她就发誓,只要妈妈陪在身边,她不管说什么,她都是回答“好,好,是,是”。她要实现母亲的每一个愿望。
当唯一理解莉迪亚,能为她解围的哥哥,马上要去上大学,离开这个家。她想到“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一个向上,另一个向下。一个得到,另一个失去。一个逃离,另一个受困,永远受困。”
莉迪亚的死让这个家庭陷入了僵局,妈妈一心想查出真凶,爸爸内疚不已,哥哥看隔壁的小子值得怀疑,家中小女儿却把这一切看的清清楚楚,也许她真的明白。
真相大白,莉迪亚是自己走进河里的。“双脚悬空的莉迪亚,她一直都被别人的梦想深深吸引,突然发现了宇宙中华丽闪烁的各种可能性,她决心改变一切……”
很多父母都是这样的,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未来充满这样、那样的期待,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适不适合。也许,这是作者要写给父母看的一本书,确实值得深思。
本书的作者是美籍华人,从书中可以看出,在美国对于种族不同的歧视一直都存在,甚至影响很多年。
无声的泪读后感篇5
读书是丰富精神世界最佳的方式,告白有很多种方式,有一种事无声的,阅读《无声的告白》会有很大感想,无声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看看作者的感悟。
我似乎有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一方面我渴望自己能够“与众不同”,成为人群里最优秀、最特殊的那一个;另一方面,我又希望自己能够“融入众人”,从而规避作为一个异类所要遭遇的排挤和嘲讽。
若仔细想起来,这两种情况其实是并不矛盾的。
“与众不同”可能有两种方式,分别是向上的和向下的。当你处在向上的模式中的时候,这样的“与众不同”带来的是别人的仰望、崇敬和羡慕。你可以享受这种相对高的位置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感。相反的,当处于向下的模式中的时候,带来的则是孤立、嘲笑和挖苦。这两种情况可能都是孤独的,前者虽受人仰视、甚至巴结,但是那些人从来都不能真正地理解你的内心;后者的处境似乎更加艰难,根本没有人试图走近他们,他们像是在一个牢笼里面,必须足够强大才能不被打倒。
小说中的詹姆斯·李是典型的后者,所以他始终想要“融入众人”,他不说中文,不提父母的出身和工作,假装和那些白人们一样。至于玛丽琳,她确实是处于一种向上的模式中,然而似乎她并没有受到别人的仰望,相反地,那些同班的男生们会对她恶作剧,她的母亲也不希望她追寻所谓的梦想,认为她只要做好一个家庭主妇就可以了。
我可以理解那些男生们的行为,但是我暂时无法明白其背后的道理。至于玛丽琳母亲的想法,是容易解释的。在此之前,我先讲一个关于我父亲的故事。父亲出生于农村,从小成绩也都不错。由于上学晚,读到高三的时候已经20岁了,儿时的玩伴都已经工作好多年,有的甚至已经成家了。祖父是个焊铁匠,他并不希望父亲继续读书,认为读那些书毫无用处,不如跟他学习技术工作赚钱。两者的矛盾逐渐加深,最后父亲三次高考失败,也没有选择祖父为他制定的未来。父亲在他的玩伴中成绩出色,是一种向上的“与众不同”,这也给他带来了很多心理上的满足感。而在祖父看来,二十多岁的男人不能成家立业,还在读书,无疑是一种向下的“与众不同”,不如“融入众人”之中,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在这样的工作中出人头地。玛丽琳和她的母亲也是一样,她们拥有自己不同的价值体系,所以才会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在玛丽琳看来,学业优秀,成为医生,成为比男性更优秀的医生是向上的“与众不同”,是她努力追求的东西。而在其母亲看来,这些不是一个女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女孩应该相夫教子,她本人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失败(与丈夫离异),因此她希望女儿能做得优秀。
这两种价值体系哪种是正确的呢?我恐怕很难说成为医生要优于相夫教子。但是在这个具体的事例中,我认为玛丽琳的价值体系是更优的。因为她的价值体系是通过自己的学习判断得到的。而她的母亲,我可以揣测,似乎并没有真正经过自己思考的价值体系,正因为自己思考的缺失,她只能依附于大众的标准,认为女人应该相夫教子。
然而,似乎悲剧的事情是,即使经历了自己的思考判断,确立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人们还是经常不能够践行此道。有的人出于怯懦,害怕别人的不理解和讽刺,从而违心的选择了众人的道路。也有人,比如玛丽琳,为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所迫(玛丽琳是因为怀孕,实际上可能有更多的原因,比如生存压力),最终也并不能够走上自己希望的道路。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