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范文网 >事迹材料

音乐集读后感7篇

大家都习惯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记录自己对书籍中内容的想法,写读后感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非常考验我们的理解能力的,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音乐集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音乐集读后感7篇

音乐集读后感篇1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音乐漂流瓶》,这本书描述了十位音乐家的故事:巴赫、李斯特、舒伯特、威尔第、德沃夏克、格里格、西贝柳斯、巴托克、梅西安。

其中巴赫的《鲱鱼头》让我印象最深。巴赫在九岁丧母,十岁丧父只能靠大哥抚养,他知道大哥的抽屉里,有许许多多的管风琴曲谱,他十分想看,但大哥并不让他看,大哥越不让他看他越想看,他每在月圆的时候,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抄写,第二天就开始练起来,直到有一次被他大哥知道了,就把他有六个月辛辛苦苦抄下来的乐谱个撕了,在他十五岁的时候他的翅膀长硬了,终于自己一个人可以生活了,就到了吕内堡,在教堂里当唱诗班,每年都可以赚到十二个金币,虽然赖因肯老了,音乐会也不多了,但是他仍就把赖因肯的每次的音乐会看得十分重要,每次非去不可,后来他向赖因肯学习了管风琴,并且学会了作曲,就在第二年大哥去世了,他就写了一首曲子献给他大哥。

巴赫是偷偷的学,而且十分下苦功。而我现在条件这么好,每次都在空调房间弹钢琴,是多么舒服啊!但我却不像巴赫那样下苦功、持之以恒,有的时候累了就叫得很厉害,有的时候烦了就说,不弹了。其实看到他这么苦,却还是坚持,我想:那我呢?

现在,我都自觉的弹钢琴,每次,都是我自己自觉地弹,没等妈妈叫我就开始弹了,这本书让我从此改变了对钢琴的看法,从此爱上了钢琴,从此总是自觉弹琴。

现在我就是爱上弹钢琴的一个孩子了。之后爸爸妈妈再也不因为弹钢琴而吵我了

音乐集读后感篇2

squo;世界上的王子有成百上千个,而贝多芬只有一个。squo;在激情中读完了贝多芬。

我为贝多芬的坚忍刚强而感动:

童年时他忍受了父亲打骂,一天弹10多个小时的琴,没有磨灭他对音乐的热情和挚爱。

他19岁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默默地任劳任怨地为生活忙碌,但他没有感到生活的黯淡,他仍在为音乐而不断地努力。

他忍受了亲人们的一个又一个的死亡:4岁时死了最爱他的爷爷,9岁时他的妹妹死了,11岁时他的弟弟死了,17岁时他的母亲逝世,同年他的妹妹也夭折了,22岁他的父亲逝世,他没有被悲痛击到,而把悲痛转化为乐曲。

他32岁时耳聋,一个音乐家听不见声音,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可是他却在这期间写下了举世闻名的《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献给爱丽丝》《第九交响曲》。

想想贝多芬耳朵聋了还在不断地努力作曲,而好脚好手的我,却总是碰到挫折就想打退堂鼓,碰到失败就选择放弃,自故伟人多磨难,学习贝多芬在逆境中前进!

我为贝多芬的对事业的痴迷而欢呼:

他想着音乐创作时,在饭店里坐了半天,又出去了,还向酒店老板说:“结帐。”他产生乐思时,忘记了约会,竟让好友一连等了几天。搬家时他有了灵感,收了钱的马车夫没法找到他,只好把他的钢琴和乐谱堆在了广场里……

想想自己,除了网游外,还没有什么东西能使我迷恋到废寝忘食。学习贝多芬做到忘我,才会有所成。

我为贝多芬的关爱儿童和老人而激动:

他为一个女盲童弹奏,把欢乐送给了她,写下了不朽的《月光》。

他帮了一个小女孩爱丽丝的忙,为将要逝世瞎眼老人弹奏了《献给爱丽丝》著名的钢琴曲,让老人看到梦想中的天堂。

想想自己,总是豪不客气地接受别人的恩惠,很少想到对别人的回报。施大于受!学习贝多芬爱和施吧!

我不是贝多芬,我也不可能成为贝多芬,但贝多芬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心!

音乐集读后感篇3

今天,我看了《昆虫记之夏日的音乐家》。

我想提个问题,《夏日的音乐家》中的音乐家到底是指谁呀?都回答不出来吧!我给大家一个提示:在夏天时,会在树上唱歌。我想你们一定都知道了——蝉。

蝉有很多秘密,让我带你们走进蝉的世界吧!蝉的习性非常特别,蝉妈妈一共制作40多个卵房,每个卵房平均有10枚卵,一共大约有400只蝉宝宝。蝉宝宝出生后,先爬出卵房,再爬出洞穴,跳到地面上,用锄头般的前腿挖了一个小洞穴,接着便快速跳到洞穴里。每到寒冷的冬季时,它就会爬到更深的地底下,一直爬到最深处,在地下待四年。在这四年里,脱四次皮;最后慢慢爬到地面上,开始新的生活。

蝉的天敌是蝈蝈和蚂蚁等。蝉喜欢在树上唱的歌,声音很洪亮。像是告诉大伙儿,夏天到了!好热呀!蝉有两种眼睛,一种眼睛位于头部两侧,是又大又圆的复眼;另一种眼睛有三只,在头部正中央名叫单眼。蝉喜欢喝树汁、晒太阳,在喝树汁也不停止开心地歌唱,但蝉只能活三四周。蝉有很多好朋友,如角蝉、叶蝉、马蝉、毛蝉等,它们都是大名鼎鼎的歌唱家。忘了告诉你们,只有雄蝉会唱歌。因雌蝉没有“共鸣器”,所以不会唱。

虫类的歌唱家蝉,不仅仅是歌唱家,也是让人惊讶的建筑师呢!妙吧!

音乐集读后感篇4

大家都听过《不莱梅的音乐家》这个童话故事吗?它描述的是关于四个被遗弃的小动物相遇后,立志成为不莱梅的音乐家,并在前往不莱梅的路途中一同历险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有:驴子、猎狗、老猫和公鸡,另外,还有三个强盗。可怜的驴子、猎狗、老猫和公鸡,都因为它们年迈,无法工作,先是受到了主人的冷漠,之后又被遗弃。遭遇相同的它们并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心,都希望能够成为不莱梅的音乐家。于是,它们怀着共同的梦想,向往着不莱梅,并一同前往。在途中,它们饱经风霜,饥寒交迫,直到遇到了树林里的一伙强盗。它们用自己的智慧,团结协作,共同把三个强盗赶出了强盗窝。故事的结局很美好,四个小动物就定居在树林里的“新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读了这个故事,读者们肯定觉得很有趣,同时也为这四个动物的团结一心,相互合作而感动,最重要的是它们都有着一颗向往美好生活的心和一份遇到挫折不屈服的勇气。但是,我觉得这个故事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首先,是关于四个动物来到树林里的强盗窝这个故事情节欠妥。为什么呢?故事中是这样叙述的:“驴子最高大,它走到窗户跟前往里面看。它赶紧回过头来,对大家说:‘你们小声点,里面坐着三个强盗,他们正在大吃大喝呢!’”通过这段叙述,我认为:驴子仅仅凭借这三个强盗的外表和神情,就断定他们是一伙强盗,有些冒然。以貌取人,就判断出他们的`“职业”,简直是头“神驴”!

其次,是关于四个动物齐心协力驱赶强盗的情节有些问题。它们发出一个信号,全体开始奏乐,驴叫、猫喊、鸡鸣、狗吠,强盗误以为这些可怕的声音是妖魔鬼怪发出的,就慌忙逃跑了。这段文字凸显了动物们的团结,却忽视了强盗们的智力和胆量。你想:强盗这种以强取豪夺为生的人,居然还会畏惧这几种常见动物的叫喊声,可真是小看了他们的胆识。人的智力还不如一群动物,有些不可思议。

再次,是关于四个动物的“驱赶”行为不可取。树林里的小屋,原本是属于那些强盗们的,即使他们干了许多坏事,但房子的所有权还应属于那伙强盗的。而这些动物用所谓的“驱赶”行为,用怪异的声音恐吓了房子的主人,然后以此吓跑了他们,并占领了房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新主人,换句话说,也是以“强盗”的行为,强盗了强盗们的房产。可见,它们也成为了新的一伙强盗。

最后,故事的结局也不理想。原本是向往着成为不莱梅的音乐家们,可是,它们却放弃了最初的梦想,而是永远定居在那个强占来的小屋里,并没有再实现自己成为不莱梅的音乐家的愿望。它们只贪图眼前的安逸,不再为自己曾经立下的志向而去努力,最终,这四个动物放弃了音乐家的梦想,也就没有坚持走向不莱梅。我认为,故事首尾不一致,让读者有些失望,有种半途而废的感觉,真替它们感到惋惜。

童话,终归就是童话。只有让读者们觉得有趣,那么写童话的作者也算是劳苦功高了。只有让读者感到快乐,富有童趣,那就不会再计较细节的不足与问题了。你们说呢?

音乐集读后感篇5

学习使人进步。在闲暇时看书、广泛阅读书籍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大休闲方式,自己也不例外。但大多是看报刊杂志、教育专著、养生保健之类书籍,却很少看音乐教育理论书籍。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向我推荐了《体验音乐》这本书籍。

?体验音乐》由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编著的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的教育专著。读过之后充分感受到这是一本对音乐教师非常实用的书。书中的音乐知识理论、音乐教学案例及所介绍的的音乐教学技能技巧,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体验音乐》一书中提到“应该让学生像成年人一样直接进入音乐体验,进行音乐思考,由此将他们引入音乐的主题。”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音乐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感受和鉴赏音乐,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与感悟,进而陶冶情操,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音乐是进行音乐联想与想象的基础。

在《体验音乐》书中,作者对小学各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均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律动、歌唱、乐器演奏,尤其指出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听音乐。在教学实践中,每当让学生跟着音乐课前律动时,学生普遍出现脱离音乐而无规律的“乱动”。对于学生体验音乐的方式而言,确实重点就是要强化良好习惯的培养,即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想着听”,“动着听”等多元化的“听”的形式,使学生变“强迫地听”为“喜欢地听”,由“听而不闻”为“听而有感”;此外用肢体语言感受,通过舞蹈动作帮助理解音乐,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感谢格雷珍,感谢《体验音乐》,让我受益匪浅!

音乐集读后感篇6

读完《小音乐家扬科》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对地主的凶狠、残暴感到愤慨,为扬科的悲惨命运感到痛心。

小扬科是19世纪波兰一个穷人家的孩子,8岁那年就了牧童。他觉得世上一切响声都是音乐,他都爱听。一次,扬科听到小提琴优美的声音,对小提琴喜爱极了。他觉得哪怕是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也就是心满意足了。管家的仆人有一把小提琴,就放在厨具后。在没有人的时候,扬科悄悄地来到食具间,由于小提琴的魅力实在难以抗拒,他不知不觉地去摸了一下,不小心触动了琴弦惊动了管家,小杨科遭到了一顿毒打。第三天,他就死了。

新旧社会决定儿童截然不同的命运。像扬科这样有音乐天赋的儿童在旧社会不但得不到培养和重视,更得不到发展。他的才能就这样被无情地扼杀了。如今,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在进步。新中国的少年儿童是多么幸福啊!在家里有爸爸妈妈的疼爱,在学校有老师的教育。家长为孩子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孩子们有的学钢琴,有的学绘画,有的学书法……。相比之下,扬科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贫富差距极端悬殊,他哪里有上学和发展特长的机会呢?

读了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现在所拥有的教育环境感到满足,它是多么来之不易,我会更好的珍惜机会,努力读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读一读《小音乐家扬科》,也许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是很美好的……

音乐集读后感篇7

读完郭老师的《音乐教育书简》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是百感交集:有高兴、激动,有后悔、沮丧,还有感动……

我觉得这本书不应当只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入职读的,而是在职的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该好好看看。以前总觉得音乐教育的理论在大学走得太高深、太远了,大学的老师都高高在上,很难了解到我们一线老师的“窘况”,而我们一线老师又迫切需要一些学术型的专家给予我们现状的一些解读和帮助,因为你们的高度或者比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读完,我才知道,原来还有像郭教授一样“关心”和“关注”我们一线老师的“学术型专家”,你们的理论也可以让我们不再“仰视”,也有轻松!我们一线老师没有被孤立,在迷惘之际有你们这样的专家及时地给出一些有助我们自我判断的建议,是我们的幸运,不止是书中的小米老师。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明显感觉到似乎自己进入了职业生涯的倦怠期,我所在的学校也是农村学校,第五年了,每年都重复初一初二的教学,每个年级在10个班左右,除了音乐还有其他课程的兼职,课余时间紧张繁重的排练任务,这些都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有时候课到上完,有不安的感觉,好像又“欠”了学生什么!反思自己,最近好像没什么进步了,像一个机器在运转,而不是学生需要的老师!而我,不愿意自己成为机器。这也是最近看了一部电影《三个白痴》给我的警示:老师不是机器操作者,不是生产固定产品的操作工人。

之前在教学中困惑的地方,在书中得到了解答,谢谢郭老师您与我们分享了小米老师的成长,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师生平等

和小米一样,如何做到这一点,我到今天还在摸索着,看到郭老师的解答,我知道这样的课堂,不是美国才需要,美国才会有,我们也需要,我们也应该有,观念可以改变。社会体制、等皆观念可能我们变不了,可是小小的课堂,我们可以改变。明白这一点,就不难明白学生们为什么出现上课热情不高,回答不热烈,参与度不高的种种行为,反思自己,是我们老师与学生距离太远。要想让音乐走近学生心中,首先,放下高高的老师架子,放下教材冷冰冰的知识结构,在平等对话中了解学生需要,是我当务之急要补救的!

这里是农村中学,不是市区里的学生,首先,我对他们的学习要求是不是过多地建立也一个城市地区的学习要求上,要求太高了,我需要好好思考,重新定位。

二、教材主导教学

以前总觉得,教材如同圣旨,教研活动公开课的模式,专家的点评就是教旨,不加思辨地认为都对,就要按照那样。结果,慢慢地,我发现找不到自我了,工作的第一年,上课还很有激情,很多点子,现在发现被批判得连自己也找不着了,教材真的是不可推翻、不可质疑的吗?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麻木地生产产品时,也会厌倦的啊!为什么不能还原自己?为什么要做教材的“忠实拥护者”就不再敢质疑和拓展?

三、教学模式的单一

唱歌课就你一句,我一句,欣赏课就讲解背景,听全曲,分析结构,讲音乐要素,器乐课也是你一句我一句。说是传统课,其实现在自己的课堂也莫过于此,我在机械地操作。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进这样的“旧”式的教学模式,只是走着走着,就感觉出不去找不着北了,回头一看,当初还雄心勃勃地要改变这种旧的音乐教学模式,可自己竟然成了它的“忠实拥护者”,看到有时侯自己的课堂竟然变成这样,心里也不是滋味,甚至很害怕,这是我一个年轻音乐教师应该有的课堂吗?

小米老师的创新,我看到了她的大胆创新和成功!这不是一两节的课堂可以早就出来的变化,是用心经营的课堂“感化”的学生,从学生不敢唱到爱唱到会唱,可能很漫长,可能就在老师观念的一次不经意的改变。我的学生这一届初三的学生,我从初一到初二下学期才看到他们的完整变化,小米的方法比我取得的成效更大!值得我学习!

四、通过课外文艺比赛提升音乐学科地位

以前,总觉得在这么繁重的教学任务下,还要一个班一个班帮助排练,指导,很不情愿,甚至一手扔,给班主任自己弄吧,班主任又像踢皮球,踢给我们,学生夹在中间,抱怨就自然出来,节目的质量不高,自然也会影响班级形象,更加影响班级对音乐科目的重视。现在看来,很有必要纠正自己以前一些“计较”的看法,视作自己的工作,也是为将来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打好基础,更是挖掘人才的一个机会。

五、合唱团的影响不容忽视

我们学校以前从来没有参加市级比赛取得三等奖以上的成绩,况且是这么多人组成的一个团队比赛,在今年的.十一届合唱节,我们学校的合唱团却得了二等奖!这是我现在都为之骄傲的一支队伍,由于初三的离去,少了很多中间力量,需要重新选拔和培养,又得漫长的一段时间,在初三团员离去的那一次排练中,她们还是用动人的歌声传递她们的热情给我,作为指导老师,我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我知道自己的付出值得!虽然现在看来,举步维艰,校长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我们得到展示的舞台还不够,可是,区领导、外校现在都知道我们镇龙二中虽然成绩不好,可有个合唱团,精神面貌不错!这也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不应该放弃。

做好这次比赛的总结和总结排练的记录是我应该好好做的,包括学生们的合唱团赛后感也可以让她们自己写写,这是我的财富!好好珍藏。

六、知识技能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平时上课,我一直很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感觉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慢慢忽略了,看了书,我汗颜,学生的“审美”,学生的“参与体验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知识”不能跟随学生一辈子,可德育情感教育,个人参与的合作、体验却是能跟随他们成长,影响一辈子的。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把艺术摆的位置太高了,不对了?艺术有层次之分吗?听众有等级之分吗?

没有!所以,我们给学生的音乐,不应是剥离情感的空洞知识,而是有生命的美妙旋律!

七、找到我们的学科价值

记得以前不了解的科任老师还在笑话:“你这个音乐老师怎么总觉得累,那我们都不用活了!”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正如许多人看到的:“音乐教师社会地位不高”这是普遍现象,我知道单凭我,不可能改变所有人的看法,可是,我也以每天自己的行动在默默工作,默默付出,以自己的姿态骄傲地告诉给同行们:“我骄傲我是一名音乐老师”!这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学科,同样,我们的地位不可替代,我们的学科魅力如同我们音乐教师的人格魅力一样,音乐赋予我们多少灵魂,我们在传递多少!

一本好书能影响人的一生,不记得是哪位说过的话,在此借用一下,我庆幸自己在迷惘的时候读到了这本书,就像航海中的指路灯,照亮了孤寂的我,让我忽然感到:方向就在那里,身边不止是我,还有很多伙伴,通向彼岸,是幸福的归宿!

但愿每一位音乐老师,您都是幸福、快乐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总结个人总结8篇

音乐教师个人述职报告5篇

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计划8篇

音乐教师个人述职报告精选8篇

音乐教师演讲稿8篇

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总结优质6篇

音乐演讲稿范文8篇

枫林渡读后感7篇

伊索寓言读后感7篇

论语读后感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707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