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书籍是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很多人生哲理的,读后感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写读后感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要让我们的生活有意义,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团圆乐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团圆乐读后感篇1
?小团圆》看完了第二遍。
现在看书,总是习惯于先初略翻过,再来细读。
大学的时间很多,看书的时间却远远少于以前。也许正因为如此,文学书籍看得越来越少了。
这本小团圆,初翻时,容易看得云里雾里,主要是时空变换太快,一会儿南京,一会儿香港,一会儿上海,一会儿小时候,一会儿读书时,一会儿又是抗日时。再细看时,明白了套路,便清楚了好多。可以细细品味爱玲笔下,种.种细微的心理感触。
其实挺喜欢,爱玲式的笔调,时时如露珠般闪现的句子。 很喜欢爱玲,她是那么一个真实的人!
刚开始看了介绍,说里面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一交往过程,便想看看。实际看来,注意力全不在此。直到全书过了一半,他才出现。其实,全书更象是张爱玲一部自传,只是编年全被打散。把这些珠子按顺序串起来,便可以看到一个小女孩子的成长,最后成为一个被针扎在胸口,仍复平静的人。
爱玲的原话是:欣喜起来若狂,悲伤起来却不觉得,木木的。
其实想想!
我便也是如此。当一些事情发生,心中抑郁,但仍平复。
又能怎么样呢?如同多年前的月亮,像朵云被信笺上的水浸湿过,只留下一团晕黄。那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故事,也终将成为一个晕黄的月亮,淡淡的,在记忆里温暖着彼此。
所以,总须有个好的结束方式,以免回忆时,自己受不了。
团圆乐读后感篇2
?小团圆》,作家张爱玲(1920—1995)遗作,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的一段爱情故事,可看作是张爱玲的自述性小说。
名人也是人。或在某一方面有才气,在其他方面仍然是个凡夫俗子。张爱玲抛却作家身份,显然就是一个修炼不够的凡夫俗子,敏感、偏执,喜欢幻想。在精神的折磨下,晚年的时候她甚至经常幻想自己每天都会有无数的虫子咬她,搬了180次家,想躲避折磨,甚至想搬去沙漠。最后在租房里逝世,享年75岁,租房里因为遗体腐烂异味在一个星期之后才被人发现。大乘佛教强调普渡众生、慈悲天下,而小乘佛教追求众生自渡、自我解脱。张爱玲的《小团圆》绝对是一部自我解脱的小说。人活到一定年龄,往往就会抛弃世俗观念,不再在乎别人的评论,只求内心的宁静和欢喜。张爱玲别说普度众生的想法,就是抛开一切的勇气也是缺乏的,所以像这样一本非常隐晦的小说在去世前也没肯公开发表。
文中主要写了盛九莉与邵之雍的爱恨情仇。九莉骨子里是喜欢之雍的渣,渣男总会有让痴女着迷的地方,比如之雍很有才,经常靠一个人撑起一本杂志;之雍也很真诚,对每一个朋友都深信不疑、也不会放弃;之雍有着成熟男人的魅力……。与之雍分手后,九莉也与几个男人相爱过,但念念不忘的始终是之雍。经常做的一个梦“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映著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著,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著把她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醒了。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九莉果然还是记着邵之雍的,对于燕山她没后悔过,可是对于邵之雍她是有过最初的爱的期待的,可惜现实总是催人落泪,可是九莉就是这么倔强的人。
文章有点乱,文字也很平淡,读起来有点难懂,但就像一个怨妇,反反复复唠唠叨叨,看完了你总能明白她的意思。另外占很大篇幅写的是九莉和她二婶也就是她生母之间的爱恨纠葛。大家族中这种过继应该是比较多的,而这么多年来,九莉想要母爱而不得直至最后母亲终于与她化解隔阂,九莉的亲情瞬间圆满了,这也和小团圆的名字有莫大联系。
一个过继给大伯家的.丫头,亲生父母又早早离异,家族又威名赫赫,时代又处于新旧交替,作者又天生聪慧,如此成就一个张爱玲,属于造化钟神秀,也就自然而然了。 文中涉及到的人物也都有民国时期的原型,读了《小团圆》,让我百度了一遍书中原型,张家、黄家、盛家、邵家,胡兰成、邵洵美、周瘦鹃、柯灵……,在书中写来,和百度资料自然大是不同。
团圆乐读后感篇3
在《小团圆》这部自传体小说中,里面的爱情故事是以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恋情为蓝本。虽然男主人公邵之雍用情不专,到处留情。但比起现实中的胡兰成,张爱玲所描写的邵之雍的形象显然要美好得多,虽然也有负面的细节描写,但毕竟仍保留了很多恋情时期的浪漫华丽。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微风中棕榈叶的手指。沙滩上的潮水,一道蜿蜒的白线往上爬,又往后退,几乎是静止的。她要它永远继续下去,让她在这金色的永生里再沉浸一会”,“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有这样平安过。时间变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三十年前的这段初恋,虽然最终以破裂告终,但那曾经的浪漫感觉却一直在张爱玲心中回响。
在《张爱玲私语录》中,张爱玲有很多美化恋人的言论,“所爱之人每显得比实际有深度,看对方如水面添阳光闪闪,增加了深度”,在《小团圆》中当九莉和燕山在一起,“他把头枕在她腿上,她抚摸着他的脸,不知道怎么悲从中来,觉得‘掬水月在手’,已经在指缝间流掉了”,接着九莉想到“他的眼睛有无限的深邃……也许爱一个人的时候,总觉得他神秘有深度”。九莉爱燕山,对他是一种初恋的心情,虽然她一向对漂亮的男人持怀疑的态度,最后燕山和一个小女伶雪艳秋结婚了,但九莉对这段恋情只觉得“凄迷留恋,恨不得永远逗留在这阶段”。(注:桑弧为燕山的原型,是一位导演,曾和张爱玲合作过多部电影。传说两人曾有过一段恋情。)
张爱玲将昔日的恋人,无论是胡兰成还是桑弧,都被刻画成较为深情的形象,正如她的另一情爱语录:恋爱使恋人体现崇高的人性品质,“一个人在恋爱时最能表现出天性中崇高的品质”。永远铭刻在心的是恋人留下的美好感觉。之雍的背叛令她痛不欲生,张爱玲在文中这样描述,那种好像烫伤的痛楚感觉没来由地突然袭来,像海潮般一浪接一浪,虽然并没想起之雍,但那种痛彻心肺的感觉却是她所熟悉的。张爱玲回想往日的恋情,无论经历过怎样的痛苦,在她心中爱情仍然是美好的、永不磨灭的。
那美好的初恋感觉让已届暮年的张爱玲无法忘怀。在小说结尾,她“梦见五彩片《寂寞的松林径》的背景,……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着,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这段爱情留给张爱玲无尽伤痛,但在她心里始终难以忘却的,还是两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和曾经的梦想——和之雍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许多可爱的孩子。
有人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张爱玲并不认同,“这是一个热情的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以后还有点什么东西在。”也许还是万转千回的热情和等待,以及美好的怀念之情。《小团圆》呈现出一个作家可能提供的最大真诚,张爱玲对胡兰成的一段情,还是始终不悔、不出恶声的。
团圆乐读后感篇4
在《自己的文章》中,张对自己的文艺观做了详尽的剖白。“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张强调作品的启示性,也指出之所以喜欢参差的对照写法,是因为它更接近于事实。启示,苍凉,真实,是张文艺观的关键词-----用参差对照的手法,张意图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她承认笔下小说中人物有种种不明不白、难堪、委琐、失面子的屈服,但又并不完全加以否定或肯定,只是提出有这样一个人一些人就是,对负面人物,也尽量写出人之常情,不予过分谴责(参见《太太万岁》题记)。在《小团圆》里,这些人包括九莉自己、母亲、姑姑、之雍等等,而以九莉的回忆为主线,是她生活过的经历的再度呈现,其间回忆与现实之间时时发生尴尬的不和谐-----文中人物给人的印象不是善与恶的截然二分,而是多层面的人性复杂的刻画。以楚娣这一形象为例,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下,既写出许多细节,揭示她的自私小气,使九莉时有强烈的寄人篱下之感,也写出她为了九莉挨打不乏真情。与此同时,写了九莉对楚娣的冷漠淡然,也写了她的感动落泪等等。在张爱玲笔下,《小团圆》里的人物是立体的丰盈的。?
在《惘然记》序里,张爱玲对小说做出了如下的评价:“在文字的沟通上,小说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就连最亲切的身边散文,是对熟朋友的态度,也总还要保持一点距离。只有小说可以不尊重隐私权,但是并不是窥视别人,而是暂时或多或少的认同。像演员沉浸在一个角色里,也成为自身的一个经验”。张爱玲之所以没有选择写散文体自传,而以小说,以自己以往的经历为原形来写这样一部小说,可以说,不是为了遮蔽和虚构,而是更多的接近真实,在虚构的外衣掩盖下更逼向本质的真实。?
张爱玲说过,最好的写作材料是自己熟悉的材料,是带着真实感情的材料。她可能为自己一生所经历的华丽的沧桑所蛊惑,所以心甘情愿地像描红一样一笔一笔的对自己的生命进行了临摹,粗浅的轮廓之后是又一次又一次的着色,在临摹的过程里,逝去的生命点点滴滴返回到身边,青春得以再现,而伤痛亦不可避免。《小团圆》是张爱玲自编自演的戏,因为是演自己,那体验便愈加深切,而在找寻逝去的似水流年的一幕幕时,那甜蜜那创痛无不带上悠悠年月造成的惘然,书里的人物,她亦如写与自己不相干的人一样,努力给予充分的谅解,但因九莉与她血脉相连,这番与笔下人物的灵魂相遇便显得复杂而纠结。
团圆乐读后感篇5
我发现,读后感一定要趁热写,不能拖,震撼的印象总会随时间变淡,想不出滋味。上个月读完《小团圆》,当时写下感受肯定和现在不一样,如果等明年去写,也仅记得大体故事梗概了。
作家的笔无论多尖刻,写自己家人都是手软的,赞美居多,尤其是写自己母亲。例如三毛、席慕容、刘墉,读者只会觉得书中的母亲就该是那样,比凡人聪明可爱,如果是写清苦的母亲,就该如季羡林所写那样,艰辛之处都比别人伟大,赢得读者的热泪。难得张爱玲没有赞美,平静地记录点滴,不夸张、不升华、不歌颂,她的笔太理性,没有热情,全是真实人性的影子。
而且张爱玲的记忆好得惊人,儿时一件小小事都不忘,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点心思,写得就像正坐在历史的回程车上一样,透过门缝在窥探家人的对话,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幸亏先读过张的很多小说,才把一些细节串了起来,《茉莉香片》原型出自她的弟弟和父亲、继母;《琉璃瓦》和《花凋》是写她舅舅家的女儿;《郁金香》应该源于她继母的弟弟;《创世纪》是写她的姨奶奶;《倾城之恋》是她在香港读大学时,遇到的一对情侣改编的故事;《沉香屑第二炉香》是在香港听同学说的;《赤地之恋》和《秧歌》是解放后她的见闻;《小艾》是她出国前迎合当时社会创作的一篇小说。这样把小说和自传对应着看,非常有意思,创作还是得源于生活啊,架空的文学是写不好的。
小时候老师总让写读后感,可是憋来憋去也挤不出字,无感可发,最后只能凑字,先把书名和作者介绍一番,再把故事梗概叙述一番,再谈一些自己的感性,比如要好好学习,学习书中某个人物,为国家做贡献等等。然后长舒一口气,算是终于完成作业。想想,是因为那会读的东西实在是无感可写,小孩子理解能力又浅,只在乎故事本身是否吸引人。《格林童话》、《天方夜谭》,的确是写给小孩子的,故事吸引人,读完却想不出什么,也只有觉得开心或者瞠目结舌罢了,合上书本满足地玩去了。不像张爱玲的书,发人深省。
是什么样的一种勇气,让张爱玲把家庭的记忆碎片都拼凑起来,说人老了就爱回忆,而且回忆十分清晰,她后来久居美国,是不是一直在思念着家乡,怀念着这些往事呢。《小团圆》这样的回忆录并没有像其它的回忆录一样打下美好、温馨等烙印,然而读起来却觉得是美好而真实的,不是琼瑶阿姨那样,反复把"生活多美好"、"像公主一样的女人"这样的词语硬刻在书上。也只有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活,才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创世纪》描写祖母出嫁前的场景,只有出身于那样的家庭才能把繁华富贵写得如家常便饭吧,她最擅长写显赫家族没落衰败。
张爱玲的一本"新书"《少帅》在台湾出版了,不知她还有多少未写完的稿,未刊登的小说。我是不折不扣的的张迷,自豪且幸福着。
团圆乐读后感篇6
读《小团圆》,就像是在陪姑婆晒太阳。你从她的片言只语中知道这老人有不寻常的过往,家中发黄的照片也证实着这些片言只语。于是,你陪着枯瘦的老人晒太阳,听她无厘头的点评和慨叹。但终究,你已不是八卦的少年,也并非无知的少女,你雀跃的心要越过这窄窄的院墙,将他们留在历史的尘埃中。她是属于过去的,而你却活在当下。过去不能奴役现在,更不能遥控未来。
过去只能拿来晒太阳,且是冬日下午三四点的太阳,以免过早氧化。我甚至觉得过往只适合尘封,不适合晒太阳,更不能拿来当素材、小说或电影。过往也只属于小众,不适宜大众,更不要成为"传奇"或焦点。
我是用了好大的耐心才读完或说翻完《小团圆》。不翻则好,翻了更糟糕,本来就不喜欢张这个人,这回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把对姑婆应尽的一点尊敬也几乎要放弃。
文字是那么生硬,没有一点质感,仿佛所有人都应该且已经红宝书般熟悉她四十年代的所有作品以及身世。话说得那么迟疑、吞吐,所谓"张爱玲笔触的文句",像是姑婆在傲慢地掂量我的文字领受力。我若不能成为合宜的听众,你又何苦把这陈年烂谷子晾晒在阳光下。总以为人是到年老才有这份尖刻,却发现姑婆的尖刻是与生俱来,耳濡目染。这里要谈到老姑婆了,张的母亲,虽然小说不等于纪实,"蕊秋"的形象不一定等于张的母亲。《小团圆》中母亲蕊秋看女儿时的眼光犀利,毒辣,不带儿女情长,让我忍不住想起《金锁记》里长安放弃学业后一度言谈举止越来越像她的母亲被形容的一句话:"她再年轻些也不过是一颗较嫩的雪里红——盐腌过的"。
一个人,年轻时候即使尖酸毒辣,也会被人原谅,因为雪里红的那一份"嫩"毕竟在那里,养眼。年轻是养眼的,虽单薄或憔悴,仍是年轻。所以,四十年代张的文字,在我看来虽刻薄却是丰腴的,不讨人嫌的,因为,你想着她会长大,她会收敛,你会宽容地等待。但一个人若坚持的那一份刻薄,又会怎样?尤其是年华又拿走了那一份养眼的"丰腴" 。
团圆乐读后感篇7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但是印象一直模模糊糊的、没有买来一读的欲望,也许是书名让我主观地以为内容必定高深晦涩,自己读不下去也领会不了。最近看到几个喜欢的人在热烈讨论这本书,才提醒我赶紧在当当网 下单。书到手了,除去书的封衣,整本书的纸张都是微微泛黄的颜色,仿佛是久远的书籍带着历史的尘烟辗转到我手上,封面的硬封有凹凸的木浆纸的纹路,非常古朴,素净的只有书名及作者的黑体字,心下立时起了喜欢。
白天工作,阅读仅限于晚上及周末的有限时间,长篇巨著被我支离破碎地一路读来,其间几度欲罢不能读到凌晨,而我是很少熬夜的。
平时我不喜欢看外国——尤其是俄国——的著作,因为书中漫长的人名我记不住,往往将书翻来覆去才能把人名和人物对应起来理解。《百年孤独》里面的人名更是冗长繁复,几代人的名字重复叠加,你几乎不能分辨出 谁是谁。我刚开始看的时候,因为间断的原因会不断翻阅之前的内容来确定人物身份,看到后来,在剧情的吸引下更关注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名字符号显得不那么重要。看完之后,掩卷回想,才发现每个人的形象都那 么生动鲜活地在脑海里,名字根本造不成困扰。
?百年孤独》由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67年写成,作者因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全书以布恩迪亚家族几代人一百多年的悲欢离合、离奇诡异的经历浓缩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故事情节几经荒诞神奇,死 去的人可以白天黑夜现身同活着的人交流沟通,人可以食泥土和墙皮为生,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死后因孤独难耐又重返人间、并写下预言将来的羊皮卷……语言往往幽默而带有魔幻色彩,中间一些情节会让人忍俊不禁,比 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为了验证放大镜对敌军产生的效果,亲自待到阳光的焦点下,结果身体被灼伤后溃烂,挨了很长时间才痊愈……有些场面又让人唏嘘不已,比如上校17个儿子被一一猎杀,3000多名罢 工工人被血腥镇压,阿玛兰妲对丽贝卡的仇恨,丽贝卡的与世隔绝,等等。我通篇看完,实在不能确定自己究竟看懂了几分,也许只是看了热闹,而个中真意,自己还不曾领悟。
我看着书里的内容,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着众人建立马孔多开始,到这个家族其后百年时间里所有的经历,从人们对万事万物的懵懂,到对各物种的一一归类命名,到制冰、冶金、照相术、铁路、电、飞机 等等各项技术的逐次发明;从人性的无为而治,到军队强制建立社会秩序、到权利争夺的战争;从农业社会的自给自足,到资本家剥削工人并残酷镇压工人的罢工;从不伦恋情,到各种的爱恨情仇、生离死别,美人儿蕾梅黛 丝的至纯至性、飞天而去……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我仿佛沿着历史的长河一路走来。而贯穿全书的,或者说,贯穿人类发展历史的,是人性里面挥之不去的孤独。
你看,布恩迪亚家族,他们的生活还是有滋有味啊,他们是一个巨大的家族,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孤独,只能说他们不了解彼此的而孤独而已。就像我读完这本书,我都不知道自己为何失落一样。家族里的第一人疯疯癫 癫,被绑在树上;家族里的最后一人,默默地被蚂蚁吃掉,孤独的开端自然伴随着孤独的结果。撇开每个人自身的孤独不说,整个故事也是孤独的。狂风袭来,卷走最后一片枯叶,他们的光荣与耻辱、他们的枕边人与子孙、 他们的记忆,很快就蒸发的无影无踪。七代人,一个家族,几行字的距离,就被时间遗弃在身后,一切一切都不会留在谁的脑中。这就是孤独,最大的孤独,我们始终都只是历史中的无名小辈,就算被记入史册,也无非是后 人半真半假的记录,自己的液体无人能触碰,也就无人知晓。
寂寞,和孤独不同。寂寞,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觉得冷清无趣,想要找人来说说话陪伴一下,哪怕打开电视不看节目只听着声音在房间里回荡也好。而孤独,是身处千人万人之中,心里仍是一个人在世界尽头的感觉,仿 佛洪荒初开,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无人听的哀痛。寂寞可以安慰,孤独无法消除。
心里的沟壑纵横,只有自己一个人千山万水地跋涉。身边可以有伴,可以有懂得的人悲喜与共,也可以给予扶持和帮助,但是,真正的经历和成长,只有自己一个人可以完成。
团圆乐读后感篇8
读完《小团圆》,放下书,忍不住为张爱玲叹气。才女身世可怜,生在那样一个末落贵族之家,父母早年失和离婚,母亲做着国际旅行家的梦,渴望有人来爱她,却从不把子女放在心上,从来没有给过她和弟弟母爱的温暖。父亲养着几个女人、只要有大烟抽,日子就过得。纨绔子弟有花不尽的家当,可是孩子却穷得只能在修道院借住,白蹭别人房租。
九莉心中最看重的两个人一个是母亲、一个是那男人。可是这二人却将她伤得体无完肤,命运由不得她选择,就只是命定了的。
读完一声叹息,可怜的缺少关爱的女人。纵然才女,也只是一个需要人来爱惜的小女子。童年缺失的爱,一辈子都补不过来,更何况成年之后,依然被自尊与自卑的、对爱的渴望所迷惑,却从未曾得到过真挚的爱情。
那男人是滥人。九莉知道的,也在不断自省,却身不由己,纠缠了二十年,为她感到不值。
书的末页,九莉那个关于孩子的梦,唯一一次的梦,使她幸福了好久。看得我都快要落下泪来,又是一声叹息。
她对于内心的剖析,也是客观和不留情面。可见是站在一个高度俯视人世间的。一个悲剧的人生,在她的笔下重现。因此更能够理解她的文学作品。从个人角度来说,更喜欢这一本自传。对于作家本人的兴趣大过她对小说的描写。真实的人生,是最刺痛人心、也是让人警醒的。
夜里,我在反复回想着这个迷样女人的悲情一生,感慨万千。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薪尝胆读后感8篇
★ 海洋传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