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范文网 >事迹材料

如江河读后感5篇

要是读后感中没有自己的感受,它的存在价值就不够高,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我们对书上知识的体会,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如江河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如江河读后感5篇

如江河读后感篇1

近日读了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颇有所得,遂记下几笔。

我赞同许先生把文化发展比喻为江河汇流、奔流入海:中华文化犹如长江、黄河,发轫于雪山之巅,汇集千百条河流,激荡、冲突、对抗,而后融合、消化,奔流向东,最终汇入世界文化组成的大海。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圆润贯通、包容圆融,在整个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就是在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不断冲突、融合而成的,进入近代之后则是在与西方文明的剧烈冲突中,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蜕变。

中国文化发轫于石器时代的涓涓细流,夏、商、周初步将北方文化汇聚成流,并开始与南方文化开始交融;至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是中华文化第一次大交锋、大融合的时期;至秦汉帝国建立,中华文化也归为一统:儒家思想和二元动态互补哲学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主流和中国人的思考方向,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模糊的系统论则把儒学推升到宗教的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开始兴盛,并且与儒学汇流,成为中国人思维模式的三块主要基石;尤其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乱华,是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北方的羌、氐、鲜卑等民族不断汉化并融入中国;隋唐帝国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开放、多元、包容的时代;五代时期政治的分裂,导致了在宋代朱熹开始探索内圣外王之道,由此开创了程朱理学,也是中华文化开始内敛、封闭的发端;元朝短暂的统治使得蒙古进一步汉化;明朝时代早期,表面荣光,其实程朱理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桎梏,延至末期,这个僵化、封闭的文化体系已积重难返;自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挟近代工业文明,中华文化不堪一击,由此痛定思痛,五四运动斩断传统,学习西方成为主流:渐进温和的`改革(实业救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立宪运动)失败了,激进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也不成功,帝国模式、日本模式、欧洲模式、美国模式纷纷破产。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有史以来一次最伟大的革命获得成功;中国奋发图强,中国文化义无反顾的抛弃过去,同时中华文化如饥似渴的吸收、学习西方文明,建国前三十年学习苏联,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试错、不断探索,也走了不少弯路。建国后三十年在经济上学习美国,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伟大征程的途中,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中华文化的重构方面,我们还在路上,而且中国人应该有信心,并且也一定能够完成这一伟大使命。这个使命绝不是简单的学习美国,学习它以及这个世界最先进的文明,是为了丰富自己、强大自己,最终是建构自己,同时在中华文化的历史纵深中汲取营养,在全球化的文化融合中重塑自己,并且承担起融合世界文化的重任。

自19世纪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势不可挡的趋势,先由贸易全球化开始,而到现在的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经济殖民、武装侵略、种族灭绝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冲突和对抗,其实也就是强势文明征服、同化弱势文明的过程,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法则是这一进程的推动力——残酷但高效。同时,弱势文明虽然被边缘化、甚至被消灭,但它们作为世界文化的分支,对主流文化起到了一定补充和涵养的作用,或多或少的汇入了世界文化体系当中。毫无疑问,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挟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政治优势,美国的自由主义自然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与世界其它文化不断冲突、涵化和融合。

历史上的中华文化拥有这样的容纳之量和消化之功,而今新生的中华文化亦有涵盖世界的容量。看到这一切,幸甚!

如江河读后感篇2

帝王将相、皇家贵胄以及诸如此类的成功人士,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据了太多的位置,他们的强势使得平民大众在历史中难以有一席之地。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老百姓说过话的人很多,但是为他们书写历史并且传诸后世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由是观之,许倬云先生和他的《万古江河》一书实在是殊为难得。

先生论史,追求的是将艰深的学理用平和温婉的笔触娓娓道来。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今日读史之读者,不同于旧时,在这平民的时代,大率受过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对历史有兴趣。”而生活在现在的我们,未必都是帝王将相的后裔,我们并不能从以往如成功人士家谱的历史中了解自己究竟从何而来。因此,许先生所做的,正是为老百姓立传,留存整个社会的记忆。

在《万古江河》中,许先生以长江黄河比喻中国文化,以大海比喻世界文化,讲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从源头的涓涓细流蜿蜒而下,逐渐包容各种文化,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许倬云先生得益于梁任公《中国史绪论》的启示,将这一过程当作中国文化圈不断扩张的过程,分为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以及中国近百年现代化浪潮的蹒跚历程。这种划分方式,已然超越了中国传统史家刀切豆腐式的断代手法。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将叙述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中的升斗小民身上,从社会史的角度透视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这种气魄与视角,非大家不能为。

千秋历史,万古江河。在许先生看来,历史文化之于自然地理,正如帝王将相之于小民百姓,前者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不能与后者相比。正如先生在一次讲座中所说:“自然是长程,文化是中程,而政治只是短程。”然而,今天很多研究历史的人似乎将这句话颠倒了过来。最近出版的诸多史学著作,仍然摆脱不了以政治史为纲的旧习,日常生活少见着墨,自然地理更是存而不论。现在的历史畅销书《品三国》、《明亡清兴五十年》也不能脱离这一窠臼。因此,先生在《万古江河》中所作的.努力,既填补了中国通史的某种空白,也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如江河读后感篇3

记得特朗普访华时参观故宫,特朗普问到中华文明没有断过吗?一边手指着故宫的地面,好像在提示这是外族清朝的皇宫,不是你们汉族政权的皇宫。

其实国人中也有崖山之后无华夏这样的论调。

中国一向以来的正史多是基于汉民族的文化观和历史观,所以我以前读中国历史也只喜欢看诸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景之治这类盛世华章,这是汉民族作为天朝上国的高光时刻,我们看到了文化的输出,汉文化主导的普世价值和社会秩序在国际社会确立传播,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这样的历史片段上的。而对于汉民族盛极而衰的那些低谷时期,诸如五胡乱华,靖康之耻,安史之乱,土木堡之变这些则不想看只想翻篇,更不用说清末以来的苦难历史。

但是万古江河的作者却提醒我们,看中华文化不能站在汉文化的单一角度,而且汉文化本身也是一直变化发展的。虽在先秦时期主要思想大咖都已为我们奠定基础,但是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比如后来佛教加入,儒释道的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内核,比如胡服骑射我们向北方民族学习,如此等等。北狄西戎东夷南蛮,这些最开始并非蔑称。战争是交流融合的一个极端手段,是激烈的碰撞,那些汉人的低谷时刻恰恰是文化对撞最激烈象揉面一样产生新的变局时刻。这种吸纳和融合在盛世输出的时候往往很少,没有这些变局,中华文化不会象今天这么丰富。南宋偏安一隅,胡化严重的中国北方反而因为少了儒家功名入仕的理想渠道而滋养了数学,医学等等科学的发展。元朝大批士族文人没有做官,所以元代文人画反而空前发展。

中原向东和南的融合较为温和因为都是农耕文化,向西和北的融合则存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不断反复。到了近古时期的明,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和外贸海运在南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将南北经济差距拉大,日后就一直保持了南北差异的格局。近代工业的开展又进一步带来了巨大城乡的差异。

北魏,元,清这些朝代看到的统治阶级汉化的过程也伴随着中华文化和人口结构有了改变和新的成分加入,单纯的只讲汉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汉化是自大和片面的,汉文化在汉化别人的同时也一直在吸纳变化。

我们不但要正视正史中北魏,元,清这些在汉民族看来是异族的统治时代作为中华的一部分。本书在讲明朝时期的时候提出一个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正史大纪年表元之后是明,此时元统治者的后代退回草原成立的'后元我们一般都不关注,我们通常不把辽,金,后元这些草原民族政权纳入中华正统历史,但这是狭隘的,和崖山之后无华夏一样是狭隘的。作者认为这个时期其实可以被看成是中国近古时期的又一次南北朝,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历史的一部分。虽然后来反清复明或者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样的口号有其历史的重要性必然性,但对于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如果不把这些北方草原政权纳入正史,那么就还是以汉民族的眼光在看历史,这个不符合多民族的价值观。

本书最后一章对晚清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变革这些写的很客观,有不少我以前没有想过的视角。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我们的戊戌变法会失败?为什么我们在西方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历史环境下会错失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遇?这些以前在学历史的时候都讨论过,许先生则给我带来了新的反思。

感谢许倬云先生,为我带来很多新的视角。

如江河读后感篇4

最初从新浪网上读到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介绍,便深深服膺于许倬云先生倾注在这本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的学识。找了好几家书店,终于在卓越网上找到了这本书。两个多月,终于读完了许倬云的《万古江河》,同时联想到费正清的《中国,传统与变迁》和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三本书均从大处着眼,二三十万言就将数千年中国的发展演变,朝代更迭鲜活而又连贯的展现出来,但这两本书主要谈中国有这样历史演变的原因,《万古江河》以“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为题旨,以长江黄河比喻中国文化,以大海比喻世界文化,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进展,从孕育中国文化的地理空间谈起,到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分合,然后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一步步扩大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视野和思路之开阔,超越了常见的断代手法,也摆脱了文化上的本位主义,正如江河一样宽广。

?万古江河》以中国文化的黎明、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等诸多章节统领中国历史,超越了历来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框架划分,更为重要的是他把“文化”概念提升到了文明的高度,是用历史的脚注来阐述“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于是我们看到“普世国家体制”,这是从秦始皇开始,这只是“中国的中国”,包含有“家国天下体制”、精耕农业文明、市场网络与文官组织等诸多的中国文明特色。等到了唐朝之后的东亚的中国,中国成为亚洲的核心文化,影响四邻,并奠定了后世中国的生活方式。

?万古江河》近27万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有民俗生活、思想信仰、文学艺术、经济社会的演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互动等,字里行间既有高空鸟瞰式的宏观洞见,又有具体日常生活的细微描写。更重要的是,本书不但摆脱了中国文化本位主义,也着重于庶民观点及大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每每以全球文化的高视点,来诠释多元、复杂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语言的平实如话通俗易懂,是此书一大特色,所谓“真佛只说家常话”。在图书编辑的推荐语和作者的前言中都曾写道:这是写给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读本。行文中无一处直接引用历史文献,皆明白如话,偶尔也会看到作者笔锋一转处的幽默。在写到孔子时代的蔬果栽培时,作者列举了当时食用植物的种类,写道:“此中野生作物,种类颇多,大致均为主食的补充,不是主要植物。但是农业栽培食粮不足时,采集的食物可能占了相当比率。首阳山上的采薇人,不是只有伯夷叔齐!”当时看到这段,不由掩卷大笑。

读书是什么?可能在每个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看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将读书推向神秘,“百无一用是书生”将读书引向庸俗。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普通的生活,就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我是一个历史教师,历史学是我们的专业,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说:“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不在教育学和心理学,而在历史学。以往凡是把历史讲得不熟不透的教师,都是因为学科功底不好的缘故。”要提高自身历史专业知识,必须要沉下心来阅读,必须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读像《万古江河》这样的好书就如品茶,一遍不是最好,三遍最好——一遍时力求把重点或者引起兴趣的内容标下,二遍时认真理解这些标下的内容,三遍时就要写写,这时还得反复看看。

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的`交流与意志的涤荡。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平庸与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师人生更加绚丽。

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只是读书,但是,读书却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如江河读后感篇5

许倬云这本《万古江河》从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写至近代中国,可谓是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读完这本书,我对于中华文化理解更加深刻。也让我在这疫情之中,充满希望。

秦汉之前的历史在历史课上讲到的较少,我也是着重读了这一部分。我们中华文化的文明属于大河文明,黄河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我们中华儿女,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位于中国北方的黄河,给了中华文化以粗犷与豪放;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而位于南方的长江则让中华文化增加了温婉与细腻。让我们的文化不单一,更加多元。如许倬云所说,“黄河与长江,一硬一软,一方一圆,一相对一绝对,这两条线相互交织,使得中国思想既能谨守规则,又能应付时代的变化。”再从地理上讲,东南沿海因临近海洋,发展出玉石文化,西南高山地区,因为马帮盐客云集,是以造就马帮文化,天山青藏,牧人驱赶牛羊,逐水草而居,也形成了游牧文化。

在看这本书之前,作为北方人的我一直以为,北方文化的出现早于南方,但其实,人类茹毛饮血时没有固定的食物来源,生活不安定,也不能组织聚落,这时是不能用文化来形容人类的活动的,而实际上,长江流域出现文化系统早于黄河流域,我自己猜测,或许是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更适合农业种植?但不管是哪一个更早,按照苏秉琦的分法把中国地区的考古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这六大区系并非完全独立,而是互相交叉,在上古时期区系间的文化交叉融合,奠定了中华文化繁荣丰富的基础。

从进入青铜时代开始我们便渐渐有了史书的记载,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历经春秋战国的战火,诸子百家的争鸣,我们建立了统一的帝国,即将成为世界东方的雄狮。秦汉时期我们的帝国与西方的罗马帝国同为世界大国,但最终我们以较为完善的郡县制,儒释道互补的思想,固定的交通与经济网络形成了持久的凝聚力,绵延至今,而罗马帝国早已消逝于列国。

当然我们中国也并非一直是统一的,也并非是汉人统一天下,但最终所谓的“蛮夷”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我们如今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称为中国人,当然我们近代蹒跚百年,近代史可谓是一部屈辱史,但作为唯一幸存的四大文明古国,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我们融会贯通那么多优秀文化,既说明我们有足够的胸怀,又说明我们不惧挑战,我们谨守时代的规则,也能应付时代的变化。我们有着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科学家的国士无双,有着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奋不顾身,有着十几亿中国人的持久凝聚。我们的四大发明展现我们有智慧研究出对抗新冠病毒的方法,我们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拳拳之心注定我们可以战胜这次疫情。这次的病毒将会被战胜,甚至灰飞烟灭,而我们的江河依旧万古流淌。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呐喊读后感600字优质5篇

活着余华读后感精选5篇

伊索寓言读后感推荐5篇

伊索寓言读后感通用5篇

读论语读后感800字推荐5篇

国学读后感500字5篇

关于死读后感参考5篇

鲁读后感600字5篇

英雄爱国读后感5篇

征文要写读后感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2181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