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我们对名著知识的认识,优秀的读后感都是包含了自己对于书籍的理解和分析的,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画家长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画家长读后感篇1
一滴墨水,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人的思想成长靠的是书。寒假时我交了一位好朋友《爱的教育》。
这位朋友以日记的形式,记叙了少年安利柯一学期以来的事情,以及父母兄弟姐妹写给安利柯的一些劝戒、教育性的信件,还有每一个月老师给他们讲的关于意大利少年的故事。
他处处洋溢着少年那稚嫩的心理,使我懂得了父母对我的爱、朋友对我的爱、兄弟姐妹对我的爱,不管是爱,还是被爱都是幸福的,珍惜别人给予的受,不吝惜你自己的爱,一切都便是美满的。文章中曾多次描写了主人公的朋友,比如:卡隆,代洛西。当然还有个坏孩子弗兰蒂。他们之间有着许许多多的快乐事。他们爱着任何人,甚至是无恶不作的无赖弗兰蒂,我认为这个人是作者有意刻画的,以他为代表,教育我们不珍惜别人的爱的悲惨下场。
他的言语感人肺腑,特别是每月故事中的《万里寻母记》。文中,马尔可在得不到母亲消息时,他毅然决定去千里之外的美洲寻母,一个13岁的少年,孤横跨大西洋,可想而知,那需要多大的意志力与勇气啊!到了美洲后,事先的计划出了意外,而这小小少年却能起死回生,一路打听母亲的情况。那需要智慧的头脑,强健的体魄。而这个社会经验不足,体弱多病的少年是如何找到母亲的呢?靠的是永不言弃的精神和他对母亲的思念以及母亲往日对他的爱。
他把“爱”这个主题抱得紧紧的。亲情,友情,衬托出孩子在爱与被爱中得到的教育,以引人深思。看了这本书,我的心灵得到了洗涤,往日与父母、朋友的矛盾、冲突让我深深地感到后悔错误。
?爱的教育》的的确确是“爱的教育”呀!
画家长读后感篇2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家长一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幼儿园,所以,只有老师与家长取得有效的沟通,并进行真诚的合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有效地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自愿地配合学校工作也成为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检验教师工作能力的重要凭证。
其实和家长沟通并不容易,我们面对的是有思想的家长、有情感,又有着不同生活背景的各种各样的家长,而我们自己也是如此。学习了晏红老师的《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一开始打开这本书,看目录就让我心中一震,书中主要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与家长沟通的多种途径、与不同类型的家长、不同性格的家长、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存在不同教养误区的家长、不同年龄幼儿的家长、有特殊需求的幼儿家长、难以沟通的家长沟通方法,这九大方面展开讲述。而每一大方面又分的很细致,数了数,光是家长的种类就有43种。看起来要做的功课真的很多!
但真的开始读了,就发现书中并不像想象中那样有大段的理论知识,也没有很多让人感到意义深刻的大道理,它所讲述的都是一个个现实教育中的案例,晏红老师自始至终都通过大量的案例来告诉读者各种与家长的沟通之道,让我好好学习了其中的沟通方法。书里的一个个案例给我的启发很大,促使我思考、重视该如何做好家园联系工作:那就是要“理解”、“信任”、“合作”。
比如书中有一例子:某家长为自己的女儿“不被教师重视”苦恼:如拍活动照有的孩子拍进去了,自己的孩子却没有拍进去;如坐小椅子,有的坐在老师面前,她的孩子却在边上等等,她就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孩子缺乏关注和爱心,心里很不舒服。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工作中也时有发生,作者就告诉我们相互理解是家园沟通的第一个目标,家长主要是从个体角度看,教师主要是从集体角度看,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调整看待幼儿教育的视角。比如告诉家长孩子在家庭相册里永远都是中心和主角,但在幼儿园里总有孩子这次没有被拍到,可能下次就会拍到,这是不定性的,座位也不是一直不变的,有时候会调整,总有孩子在中央,有的孩子在边缘。同时要以理解并接纳家长的心态,以宽容的态度配合家长的需求,在无损原则、无伤大雅的情况下先满足家长的个性化要求,因为得到理解的家长更容易理解教师。
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要努力让家长树立对孩子教育的信心,只有家长对孩子有了信心,他才会以诚恳的态度配合学校工作,和教师一起为了孩子的进步共同努力。无论是调皮孩子的家长还是懂事孩子的家长,教师在交流时一定要做到:以表扬作为切入点,放大孩子的优点,以表扬为主,针对孩子的缺点,略带地提出建议性意见。同时还要注意,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家长的威信和作用。教育孩子尊重家长,理解家长的辛苦和付出,向家长献爱心,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和作用,增强家庭教育的力量,而且家长看到越来越懂事的孩子,会发自内心的感谢和信任教师,使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更加顺利而有效的进行。
我想自己也会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不断磨练,积累更多的沟通经验,成为幼儿与家长欢迎的幼儿园教师。
画家长读后感篇3
李镇西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对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十分熟悉。他对青少年教育的难点和重点有了长期的思考、探索和智慧。我曾经阅读过他的《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等。他的文章声情并茂、词句通俗易懂。将深奥的教育思想理念暗藏在一个个生动的有血有肉的案例情节当中,让人看了以后感到既亲切又深受教育。他渊博的知识、豁达的品格、对事业孜孜不断的追求、对孩子对家长认真负责的态度;构成了他的完美、高尚、崇明吸引力的人格魅力。不断的激励着我们教师行业的工作者们朝着更优秀、更人性、更具教育艺术性的方向去努力去奋斗!
今天,我阅读了他的另一篇著作:《做最好的家长》一书。书中用生动的具体事件阐述了作者在家庭教育方面积累的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和经验,讲述了一个父亲从孩子刚生下那天起,就开始为孩子写日记,记录孩子每天成长中的点点滴滴的趣事,以至到后来让孩子自己坚持写每天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并一直到孩子考上大学的故事。书中一些作者真实的感受经历催人泪下,让我们了解了作者是怎样既做好孩子的老师、又做好孩子的慈父的心理历程。同时,我们也被作者强烈的培养祖国接班人的责任感所深深的打动。
文章中说到家长就是教育者,家长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家长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人、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家长神色态度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中都会影响儿童。只不过家长没有意识到罢了。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都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尊重首先是对其心灵世界的尊重,尊重孩子的心灵世界,就要保护孩子的个性。认识到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那些企图迫使孩子成为第二个自己的家长是愚蠢的。要使父母子女之间有尽可能多的共同点,也是不错的。问题是这不能以磨灭孩子的个性为代价。而且,从人才学的角度讲,越是有个性的人将来越具有创造性。家长为社会贡献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儿子女儿,就为这个缤纷的世界又抹上了一笔艳丽的色彩!
尊重孩子的选择与让孩子尊重家长的选择是不矛盾的。在充满民主气氛的家庭中,尊重是相互的。家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充分理解并善于听取孩子的合理主张,这实际上是为孩子树立一个尊重他人建议的榜样。在这样的家庭里,每个人都有发表不同观点并做出自己选择的权利。同时每个人也有尊重他人并服从正确观点的义务。权威不属于年龄和辈分,只属于真理。这样的家庭所培养的孩子,将来很容易成长为善于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自尊与善待他人对立统一关系的现代公民。
他的这些观点和科学的论证,为我的工作特别是家长工作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和帮助。使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以及家长工作方面,有了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和目标。相信自己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实践中,会不断的思考总结,做一名最好的老师;做一名最好的家长!
画家长读后感篇4
我们老师平时在闲谈中经常会感慨:现在孩子越来越难教,家长工作是越来越难做了;以前的家长多么好说话,现在的家长是越来越难沟通了……其实《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这一本书,相信对我们从事幼教事业的一线教学人员有切实帮助与启发。
本书的作者晏红,是清华大学早教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北京市幼教学科带头人。在儿童情绪管理、家庭教育咨询和亲子教师培训方面有广泛的影响和丰富的专业经验,深受广大家长和老师们的欢迎。读这本书的时候给人一种很轻松的感觉,因为书中没有让人感到意思很深或者要很费神去理解的那些个大道理,它所讲述的都是一个个现实教育中的案例,作者自始至终都通过大量的案例来告诉幼儿园老师各种沟通之道,让我好好学习了其中的沟通方法。
书中主要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与家长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与不同性格的家长沟通——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与存在不同教养误区的家长沟通——与不同年级幼儿的家长沟通——与有特殊需求的幼儿的家长沟通长沟通——与难以沟通的家长沟通——与家长沟通的多种途径,这九大方面展开讲述沟通的各种方法。
书里的一个个案例给我的启发很大,促使我思考、重视该如何做好家园联系工作:那就是要“理解”、“信任”、“合作”。比如书中有一例子:某家长为自己的女儿“不被教师重视”苦恼:如拍活动照有的孩子拍进去了,自己的孩子却没有拍进去;如坐小椅子,有的坐在老师面前,她的孩子却在边上等等,她就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孩子缺乏关注和爱心,心里很不舒服。作者就告诉我们相互理解是家园沟通的第一个目标,而理解偏差是视角差异造成的,家长主要是从个体角度看,教师主要是从集体角度看,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调整看待幼儿教育的视角。比如告诉家长孩子在家庭相册里永远都是中心和主角,但在幼儿园里总有孩子这次没有被拍到,可能下次就会拍到,这是不定性的,座位也不是一直不变的,有时候会调整,总有孩子在中央,有的孩子在边缘。但是因为视角差异及认识水平低家长还是会有“我理解但是难以接受……”的心理,因此教师不能就停留在讲道理的层次,因为对于家长来说不是听不懂道理而是难以接受现实,所以我们有时候也要理解并接纳家长的心态,以宽容的态度配合家长的需求,在无损原则、无伤大雅的情况下先满足家长的个性化要求,因为得到理解的家长更容易理解教师。这是我例举的书中关于“理解”的一个例子,除了“理解”还有“信任”与“合作”,“理解”不等于“信任”,要取得家长的信任则侧重情感沟通,赢得孩子对老师的热爱情感则是赢得家长信任的基础,孩子越爱你这一位老师,家长也就越信任你这一位老师;另外“合作”是家园沟通最理想的目标,每一个家长的合作意识不同,教师也是需要因人而异的,教师要和家长形成合力,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本书作者同样密切联系幼儿教师的工作实际一一举例、一一剖析,所给出的解决方法都是那么恰到好处,给我一种豁然清晰的感觉。
确实,有效的沟通取决于沟通者对沟通对象的充分了解与尊重,并根据沟通对象的个性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的沟通方式,家长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群体,在年龄、性别、性格、职业、文化背景、自身素质、家庭情况、育儿态度等方方面面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不能无视他们的差异而采取单一、雷同的方式,同时又不能对每个家长进行过于主观的猜测和推断,我们也不能对自己的经验过度过于自信,要学会换位思考,也一定要与家长坦诚相待,在待人处事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就一定能和家长建立和谐关系。小班开始的家长工作是繁琐而艰巨的,孩子入园有一个适应期,教师要引导家长以积极方的态度帮助孩子一起度过难关,鼓励家长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放松心态,让孩子在锻炼中迈向成长的第一大步。
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一车两轮,共同承担起培养孩子的重任,两个轮子同步向前,形成有效的合力。我想自己也会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不断磨练,积累更多的沟通经验,成为一名合格和深受幼儿与家长欢迎的幼儿教师。
画家长读后感篇5
我的孩子是一个爱看书的孩子,最喜欢看《格林童话》,因为里面有很多精彩感人的故事。早上,我就开始给他讲里面的故事,后来我自己开始看图画版的《格林童话》。现在它依然是我每天睡前的必读书本之一。
走进《格林童话》,你会认识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聪明可爱的“小红帽”,沉睡了一百年的公主“睡美人”,可恶凶狠的老巫婆,馋嘴的狐狸和聪明的鹅……
里面的故事常常感动着我,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故事是《灰姑娘》,里面讲述的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小女孩。她的妈妈死去了,父亲给她找了一个后妈。那个后妈带着两个小女孩,这两个女孩爱美、狠毒。这样,灰姑娘就被欺负,天天睡在厨房里,身上很脏,所以别人称她灰姑娘。她在妈妈的坟墓旁,认识了小白鸽。有一次,国王帮王子选妃,举行了三天宴会。最后,灰姑娘被选上了王妃,而两个姐姐气得晕过去了。
这个小故事让我认识到:人一定要善良,要有爱心。一个人如果有一颗善良的心,充满爱的心,那么他的生活就会快快乐乐。但是,如果一个人有一颗不好的心,爱妒忌的心,那么,他整天会活得很不开心,结局也不会美好。就像灰姑娘的姐姐要是心肠好一些,灰姑娘成为王妃后,她们也会成为漂亮的公主,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愿每个人都成为善良的人,这样,世界才会真正成为爱的家园。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做家长演讲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