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帮助强化我们对书上事情的体会,撰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名著理论的领悟,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后感大学1000字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后感大学1000字篇1
世界名著到底是不一样于一般的作品,读得时候能完全的融入到故事的情景中去,虽然他的语言情节,甚至结局都很平淡,故事也逃不出世俗的套路,以读者期盼的方式发展。
?简爱》让我阅读越喜欢,它不催我一滴眼泪,或一丝个性的感动。但那种心里淡淡的愉悦灌入我的身体。像早起喝了一杯纯牛奶,很淡但牛香味久久不散。
我读过许多关于感情的诗和小说,大多心灵震颤,感动得一塌糊涂,也很向往那样深刻的感情,那样浓烈的感觉。以前有过,于是越细读简爱的心理描述,越能体味她对恋人的深情。她的一切心理,脆弱,伤感,多疑,幻想,甚至过于敏感的患得患失。我都能理解,并深刻的感叹作者的描述是多么形象逼真啊。
我一向很佩服明晓溪的《泡沫之夏》描述的唯美入微,《红楼梦》里黛玉的心思细腻感人,此刻感觉到简爱的丝毫不比她们逊色,甚至更贴切,更贴合一个普通女孩坠入爱河时的表现,至少是与我相贴合。
回想起来,我真和她读过的那一段时间很像,每一天想的都是那么复杂的东西。呵,多伤神啊,可却从没有停止想过。生命的平淡却所以消失,代之以丰富的东西。很少有人能在心中划下印痕。简爱太冷淡,生活也很灰暗,罗彻斯特便是上帝带给她去改变生命的人。而简爱也在他心中激起永远无法平息的涟漪。我想他们对于彼此而言都太特殊了,以至于一辈子都没办法忘掉或不爱,如果失去了彼此,那该是怎样的荒芜啊。
好在他们有相对愉快的结局,只要两情相悦,还是能够在一齐的,可总感觉作者结局火灾部分的安排有些……,虽然有她的道理。
如果他们没有在一齐会怎样呢?这是不可能的,按照小说的铺垫。现实中就不一样了,就是心灵相通也未必。人的追求多了,欲望也一样。难免最终各奔东西。
简爱是个个性的人,她不求什么,也不被现实的枷锁所累,无欲则刚,她能够一心持续特立独行的她。或许这正是我该学习的,想太多,难免会陷入牢笼之中。倒不如简单淡薄的好。
读后感大学1000字篇2
合上泛黄的书页,指尖仿佛还有一丝书墨气息。我凝望着那薄如竹片却又厚重无比的书脊,闭了眼,陷入无尽的沉思中……
“朝花夕拾”,多么动听的名字,十篇带着流水般纯朴气息的散文,里面又包含了多少复杂的情感!对故乡的怀念,对亲人的思念,对师长的敬重,对童年的向往……少了些批判,多了些追忆,少了些凌厉,多了份真情。是的,恐怕这是鲁迅的一个梦吧。远离尘世的纷争,人们的排斥,回到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以一个孩子、一个青年的纯朴而年轻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身边的人。有一个古老的绍兴城,承载着如烟的往事,悄然入梦……我看见了这个梦,也宁愿相信这是个梦。
这个梦的童年部分,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最质朴、最纯真的。这个梦里少有批判,少有仇恨,少有那个愤世嫉俗的中年男子。有的只是一个天真聪慧的小童,在百草园中拔何首乌,在灯光下听长妈妈讲故事,或者趁先生不注意,偷偷在纸上描绣像。他是纯真的,更是有思想的,他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思想的束缚,他反对迷信和怪力乱神的说法……正是他先进的思想,让他具备了成为一个大文豪,一个批判家的条件,不是吗?
慢慢地,慢慢地,鲁迅的童年随风而逝,渐行渐远。他的求学之路逐步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有幸的是,在这条路上,我看到了《琐记》这篇精彩而深刻的文章。它讲述了鲁迅长大后,由于家道中落,不得不外出求学,继而出国留学的故事。在这里,我认识了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鲁迅,也看到了辛亥革命后社会的种种弊端。衍太太虚假的善心和丑恶的嘴脸使我憎恶,“维新派”腐败的作风令我气愤。我知道了鲁迅为何要出国留学,直至弃医从文。我看见了一个蜕变的鲁迅,更看见了一个即将被唤醒的中华!
我们不是书中的鲁迅,却在感悟着书中的鲁迅。往事如烟入梦来,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相映成婆娑倩影,迎赛神会也随鲁迅的成长渐渐远去。我们在读《朝花夕拾》中成长,在读《朝花夕拾》中感怀。我们只有感悟着,并成长着,将它化作一纸清梦,永远珍藏……
读后感大学1000字篇3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这是钱钟书爱人杨绛的话。《围城》这本书是钱钟书先生的得意之作,之前我是无心看这本书,只因了录取通知书里的阅读任务,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书名,头也大了。只是觉得“围城”这个词挺新鲜的,便也看了这本书。
因为一种好奇与向往,在书柜前捧起了它。每每看完几页合上书后,心中便会生起一种挂念,对下一段的内容便会有无限的遐想。就这样怀着始终不变的热忱读完了整本小说。十分诧异地发现了小说中的“围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当今这个流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的时代,真没想到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有一位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伟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这个观点,而非当今这般庸俗。凭借作者对生活细微的观察,丰富的阅历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传世之作。
小说《围城》主要讲的是留法青年方鸿渐从海外归来后,总是不能安顿,一再踏上漂泊的旅程,作者借他一路漂泊的机会,涉笔成趣,广泛描绘了社会形形式式,写尽了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国在文化、价值方面的断裂、错位、颠倒与冲突。小说中,作者讽刺自成一体,与革命作家的暴露型讽刺不同,道德、风俗、人情,无不笼罩在他的讽刺笔下,古今中外的警句妙语,随手拈来,织成充满机智和书香的讽刺文章。
读后感大学1000字篇4
高尔基离开外祖母,准备去上美好令人向往的大学,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他认识到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于是高尔基只能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探索知识和真理,经历死神带来的各种考验,他几乎什么事都做,只要是能够让自己生存下去,他也认识了许多人,既有好的也有坏的,也正是如此,才让他认识都了人们的内心有多么的丑陋,若想生存下去,必须有顽强的意志,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说起对高尔基最好的人,那自然是他的外祖母,在高尔基心里外祖母是一个善良,真诚,自信,对世界充满希望的一个人,也就是她在高尔基内心种下了一棵善良的种子,才使高尔基不管身处多么肮脏的环境也没有成为一个残暴冷漠的人,为了上大学,高尔基离开了外祖母,这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的事,也不知道以后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外祖母或者根本就见不到。然而,现实还是给了高尔基一个巨大的打击,外祖母因为疾病缠身去世了,面对这个事实,高尔基表现得出乎意料的淡然,好像早已做好了随时接受这个消息的准备,可是有一件是却让他悲痛和愤怒,外祖母凭借着讨饭来养活其余的亲人,然而在一次乞讨时因为摔了一跤而在床上躺了好几天都不能行动,一直到死为止,这期间其他亲人没带外祖母看过一次病,我们无法想象得出高尔基有多么的绝望,也许他比万箭穿心还痛苦。
来到客山,高尔基在一个朋友家住了下来,朋友家并不富裕,甚至还要为每天的粮食而犯愁,为了不给朋友家添麻烦,高尔基一大早就出去了到晚上才回来,他还在外面找了工作,是为了解决吃饭住宿的问题,高尔基干过各种活儿,都是一些异常辛苦的工作,一天有一大半时间在忙着,但是高尔基没有丝毫的抱怨,而是以一种乐观,淡然,平常的心态来面对它们,对他来说也许能够吃饱穿暖住好就是一件幸运的事了。上不了大学,残酷的命运最终让高尔基慢慢地失去了信心,他内心的忧愁,苦闷,繁琐无法得到排解,他对世界,对未来感到一片迷茫。然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自杀,不过幸运的是,上帝好像对高尔基的露出了怜悯之情,子弹并没有打中心脏,他在休息了一段时间就恢复了,这也成了高尔基不愿提起的尴尬往事,随后他又去了农村,在那里他帮一个小杂货店买点东西,然而农村的生活丝毫不比城市的好得了多少,最终杂货店被烧成灰烬,连那些对他来说最宝贵的书也烧光了,没有办法,无法在这里待下去的他又踏上了新的旅程。
在这段时光里,高尔基接触到了各种不同的人,从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内心善良,为了人们美好未来而奋斗的人,这类人往往读过很多的书,知识丰富,思想高尚,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让思想进行碰撞,交融和做爱,以便生产出新的思想火花,这些思想就是人类摆脱贫穷和苦难通往幸福之门的钥匙,这些对高尔基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一类是冷漠,丑陋,自私自利,眼里容不下他人半点好和以抓弄他人为乐的人,他们表面上表现的老实,与自己无关的样子,内心却无时无刻不在算计着他人,他们对好人进行攻击,对思想者的好心帮助表示不屑,他们就是这样的愚昧无知,好心的思想者惨死在他们手中,这是多么大的悲哀,与生活的贫穷和苦难相比,思想精神的贫瘠更让人觉得可怕。
读后感大学1000字篇5
周亚夫是周勃之子,后来继承了侯位。在细柳时因治军有方,得到汉文帝赞赏;在吴楚之乱因平叛有功,得到汉景帝封赏。最后却因对赏封的肉不满而大发牢骚被汉景帝判罪饿死。
评:周亚夫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但他的“情商”令人堪忧。
首先是在军细柳时,面对御驾,他置之不理,甚至引兵反抗。幸亏汉景帝是位贤德之君,能体贴文武百官,周亚夫才能无罪受赏。不过细想一下,倘若周亚夫是在为高祖戍守,那高祖很可能把他就地正法。周亚夫没有想到:他的侯位是皇帝给的,工资是皇帝给的,皇帝拥有一切任免权。这种时候,略微做出一副军纪严格的样子就行了,装完后,应立即见天子,言辞应尊重、敬畏,如此这般,才能达到:既让天子看到你的忠于职守,又让天子看到你的高情商,一举多得。
其次,是平吴楚之乱时,周亚夫以梁国为诱饵,吸引吴军,再突袭取胜,此计无妨(本是景帝默许)。只是委屈了梁王,梁王是皇亲国戚,且爵位在侯之上,周亚夫以下犯上,事成后必定引起梁王与皇帝的不满,况且他迟迟不支援与梁王,更是大错特错。倘若当时周亚夫先给梁王讲明:他的用意在不断的为梁王增援,事后再给梁王赔个罪,这事不就过去了吗?但周亚夫得意忘形,因功自居引起了梁王的怀恨,又引起景帝与梁王的君臣不和,恶性循环,周亚夫必定会被双方排挤。
最后是“病”。同样是生病,张良、司马懿与周亚夫病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张良为帮助太子,自己生了病,却帮了太子,让太子欠他一份人情;司马懿生了病,却还发动政变,夺下曹魏政权;但是周亚夫一病,直接失了官位,为什么呢?因为周亚夫不懂得处理君臣关系。君主就像老板,臣子就像员工,员工的工资由老板发,员工的工作与老板关系重大,而周亚夫这位员工,却惹了老板的秘书(即窦太后)与高管(即梁王),秘书与高管都是老板的亲信,而与他们作对无异于和老板作对。当景帝给他吃肉没有切块时,周亚夫不乐意了,那景帝自然不悦:工资都发到你账户还嫌没亲自送到你手上。得寸进尺,狂妄自大这也是周亚夫死亡的原因。
其实周亚夫也可以避免犯错。当景帝封赏非刘氏诸侯时,如果周亚夫能学习他父亲周勃对吕太后说“分封谁都可以”,懂得看主上脸色行事,而不是用高祖的话反驳,君臣关系便不会被撕裂,他也就不会日后落得惨死的命运。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