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强同学们对书上知识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读完一本书后拿笔完成一篇读后感,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红游记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红游记读后感篇1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相信大家在电视上已经看了很多遍了,但都看不厌。妈妈说:“看电视不如看书”,所以给我买了一本《西游记》来。
它里面主要讲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前往西天取经,他们经历了重重磨难,翻过了千山万水,最后取得了真经。唐僧实事求是,学习认真,孙悟空有火眼金睛,本领高强,猪八戒肥头大耳,好吃懒做,但有时也对人热情,沙和尚忠厚老实,勤劳勇敢。其中的团队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班级是一个团队,我们学校是一个团队,我们中华民族更是一个团队。如果我们每一个团队都能发扬吃苦耐劳,协调合作的话,我们也一定能取得“真经”。
我最敬佩孙悟空了,他全身长着棕色的毛,拔一根毛就可以变出一只小猴,他有一双火眼金睛,不管妖怪怎样变幻,都逃不过他那双眼睛,他手脚灵活,一个筋斗云就能翻十万八千里。孙悟空还有一样宝贝,那就是他的“如意金箍棒”,可随大随小,小时可以变成一根绣花针,藏到耳朵里;大时可以顶天立地。他本领高强,一路上帮师傅除妖降魔,忠心耿耿。猴王还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比如说三打白骨精里面,猪八戒说他好多坏话,把他给逼走,但最后孙悟空也没有计较。后来把师父救出来之后,假装要走,师父正要给他下跪,他一下子就转过身来,把师父托住,一声“师父”马上就叫了出来。
?西游记》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做人处事的方法。
红游记读后感篇2
我阅读过许多文学名著,有些如蜻蜓点水一样很快就忘记了,唯有这一部——《西游记》,深深地刻在我的脑子里。
初次接触《西游记》,那还是在我牙牙学语之时,从大人们讲述中认识了师徒四人,隐约记得那是一个讲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一路上披荆斩棘、降妖伏魔,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当时的我记住了唐三藏的善良,孙悟空的机灵,猪八戒的可爱,沙和尚的老实。
今年暑假,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时,我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脑袋里不停地冒出小问号:他们为什么要去取经?为什么他们能成功?……我想,一定是因为他们的勇敢。虽然,从表面看唐三藏懦弱无能,猪八戒贪生怕死,每次遇难只有孙悟空和沙和尚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勇敢。但仔细琢磨一下,才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他们师徒四人目标一致,勇往直前,团结一心,最终才取得了成功。
当今世界,成功已经成为每一个人追求的目标,可是大部分人都只是盲目追求,整天把“我要成功”挂在嘴边,却不付诸行动,稍有一点难度便畏缩不前,这样怎能取得成功呢?相反,那些勇敢无畏、勇往直前的人,在历经磨难之后,总能站在高处眺望四方。
电视剧《仙剑奇侠传Ⅲ》里的主人公景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原本只是一个小混混,可以过着与世无争、混吃混喝的日子,可是他却选择了一条别人所认为的“不归之路”——斩妖除魔。他勇敢,他相信自己,他坚持到底,把连天帝也无可奈何的邪剑仙也消灭了。因为勇敢、坚持,他由一个小混混变身为一个救世大侠。
有人会问:现在的我们只是小学生,干大事业离我们还太遥远,我们空有勇敢也没有用。其实,在学习上,我们也要勇敢,不要因为一些作业上的小难题,成绩上的小挫折就把自己给打败了。我们应该用勇敢来应付它们,消灭它们,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记住,胜利的曙光只属于勇敢者。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困难,我们就已经向胜利迈出了一大步。
红游记读后感篇3
猴王出世这一回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奋发学习本领的经历。昭示了孙悟空桀骜不驯的性格与朴素的正义感。可以说为日后孙悟空降妖除魔埋下了伏笔。
一部古老的神话故事,但却引起了儿童的喜爱,那就是《西游记》。小时候,我只是看动画片与图画书。但现在,我不仅看与读,而且还学会了思考。
?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大家都十分了解。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啦!因为他总是聪明过人、助人为乐、能分辨好人与坏人,来守护唐僧和弟兄们。他就像我们现在的人民警察一样,火眼金睛,抓坏人救好人,时刻保卫着我们。或许由于唐僧遇到麻烦的事情就不动脑筋,盲目地接受别人的帮助的缘故吧,有时才会不听孙悟空的好心劝告,掉入妖怪的手中。这足够说明了遇到麻烦的事情要动脑筋,如果不动脑筋,听了别人不好的意见,反而会更糟糕。不过我还认为唐僧过于善良,哪怕对待坏人也十分好,因为他只看表面,不了解人的本质。
我也很喜欢猪八戒。我觉得他是个性格单纯但很可爱的人。他不会想出一些好方法,但却有正义感。只要他想做的事,他就一定会去做。他会奋不顾身地保护师傅的安全,而不考虑自己的安危。看上去他有些笨不动脑筋,但是人们觉得他笨的可爱。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怕敌人的胆量。不过有些事在做之前要仔细考虑,分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要凭自己的实力去做。
总之,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哪怕是他们的短处也必须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话,要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红游记读后感篇4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西游记》这本书。读完这本书真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里面的人物我都很喜欢,尤其是孙悟空。他正直、勇敢、降妖伏魔。而且,他还非常的忠诚。当他师傅遇到困难被妖怪抓走,他还是会出手相救,就算他的师傅赶他走,他也一心想着护送师傅去西天取经。
唐僧坚韧不拔,心思缜密,他为人善良,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赶走孙悟空。
猪八戒贪吃懒惰,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坚持不下去;但是他对唐僧还是忠心耿耿。
三师弟沙和尚则为人实在,任劳任怨。
最后虽然他们经过九九八十一难,路途坎坷,但也都修成了正果。唐僧被封为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沙和尚被封为金身罗汉;还有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马,最终取得真经。
大家应该都知道龟兔赛跑,兔子骄傲自大,认为乌龟跑不过它,但乌龟坚持不懈,认准了目标努力向上,最终赢了兔子。龟兔赛跑和《西游记》这本书告诉我们道理都一样,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努力向上,不怕吃苦,才能像《西游记》里一样取得真经。俗话说的好:“困难就像弹簧一样,看你强不强,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
读了这本书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游记读后感篇5
我读的书不计其数,但是,有一本书令我记忆犹深,它的阅读魅力很高,而且还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就是《西游记》。
文中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如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脑子里。不明是非的,但又十分仁慈的唐僧;机智勇敢富于反叛精神的孙悟空;总是弄巧成拙,胆小好色的猪八戒;憨厚老实的沙和尚,都像烙印一样印在我的脑子里。还有他们四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去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一段故事我的印象最深了。第一次,白骨精变成了一个花容月貌的女子,来给唐僧送菜。这一招骗过了唐僧,却骗不过孙悟空最厉害的火眼金睛,孙悟空一棒打下去,白骨精落荒而逃。可是糊涂的师傅唐僧却认为徒儿打死了无辜的女子,气呼呼地要把徒儿赶走,猪八戒却在旁边暗自高兴,后来还是沙和尚在求情,唐僧才没把孙悟空给赶走了。这不是体现出了唐僧的不明是非,和猪八戒的贪心,孙悟空性情憨厚,沙和尚任劳任怨,正直无私。第二次也是如此。可第三次谁都没有办法了,让一个不明是非的唐僧把一个能明辨是非的徒儿给赶走了,正所谓:“师父让徒弟走,徒弟不得不走”。孙悟空只好怀着一肚子的怨气又担心师傅被抓而回花果山去了。
在《西游记》更多的故事中,处处都可以看到了师徒四人的合作精神。无论情况多么危急,它们都会镇定自若,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真是“三人行,必有我是焉”我一定能从他们身上学到有用的东西。这就是《西游记》的阅读魅力。
评语:小作者通过自己的阅读,把感受、收获真实地表达出来。让自己对阅读的喜爱与大家一同分享。
红游记读后感篇6
?西游记》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有的情节甚至连小孩子都耳熟能详,但是我们对它的了解主要来自电视剧。今年暑假,我认真拜读了《西游记》的原著,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为什么取经途中九九八十一难都没有难倒师徒四人?又是什么使他们能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取得真经,悟道成佛?是要取得真经的决心和毅力。虽然唐僧没有徒弟们那么高的本领,但取经路上只有唐僧决心最大,最有信心!正是唐僧的坚持,才取得了最终的成功。我们也不能输给生活和学习中的那些困难,要向唐僧学习,一旦定下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朝目标前进。正如电视剧主题歌中所唱: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但是,如果仅凭唐僧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取得真经的,是他的徒弟们给了他莫大的帮助。联想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时候也会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这时我们也可以寻求老师、同学以及家长的帮助。如果说唐僧是在徒弟们的帮助下取到了真经,那我们则是在大家的爱心呵护下健康地成长。
唐僧刚开始只要被妖怪抓住就知道哭,悟空总是在一旁安慰道:师父,别哭,再苦就脓包了。每当我读到这种俏皮生动的语言,我就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而书中这种活泼有趣的语言比比皆是,都让人忍俊不禁,也让我充分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到了后来,唐僧哭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这都是因为他经受的越来越多的磨难让他逐渐变得坚强起来。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也不要因为困难而退缩,要相信只有经受更多的磨炼才能更好地成才!
读《西游记》的原著,我着迷于它生动风趣的语言魅力,我敬佩于师徒四人不畏艰难取得真经的决心,我学到了面对挑战永不退缩的进取精神:总之一句话,真正是受益匪浅。
红游记读后感篇7
?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师徒奉唐王李世民指令,跋山涉水,历尽九九八十一难后取得真经,终成正果的故事。
读完以后,我的感触很多,幻想艺术在这本神魔小说中很好地体现了。在《西游记》中,到处都是天马行空的幻想: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魏征梦斩黑龙……在佩服吴承恩幻想能力的同时,我不由得展开了思索:幻想与现实应该是有关联的,吴承恩为何会如此幻想,如此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及性格呢?通过这些幻想他想表达什么呢?
我查找了关于吴承恩的资料,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吴承恩生活在明末嘉靖年间,当时厂卫横行,民不聊生,他幻想有一位嫉恶如仇追求自由平等的人能站出来反抗当朝社会,所以作者塑造了这样的悟空形象。而《西游记》中几乎没有一个好道士的现象,也是由于当时社会崇尚道教,道士擅权,成为当时社会上无恶不作的特权阶层,所以作者才幻想出各种妖道形象,如:车迟国三道乱政、比丘国妖道食婴等。作者在幻想艺术中巧妙植入社会现实,暗中表达了自己心中的不满之情,批判了道士“干扰时事,牵引群邪”的现象。在唐僧师徒到达西天并准备取回直经之时,阿难、枷叶二佛却向身无分文的师徒索要贿赂,最后唐僧无奈地把唐王所赠的紫金钵给他们才拿到有字真经。作者幻想出这件荒。唐无比的事,反映了当时政府,充满铜臭味。如此暗示社会的例子,在《西游记》中不胜枚举。
我没有想到,《西游记》中的幻想艺术竟能让我体味表现手法,发现那么多表达目的,看来,不可小看幻想艺术啊!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嘻游记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