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强化我们对名著故事的认识,书籍中有很多值得我们记录的地方,撰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强化人们对名著知识的了解,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分析式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分析式读后感篇1
我读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心里感慨万千,尤其是对小英子这个人物形象。
在《惠安馆》里,小英子的善心让秀贞母女俩团圆,从作者的细致描写中流露出了小英子的天真童稚。别人都怕疯子秀贞,她不怕;别人都只是戏弄,欺凌可怜的妞儿,只有她和妞儿真正做朋友。在这张纯洁的脸下,有着孩童心中难有的正义善良。虽然故事结束了,但是英子最终没有忘却此事,永远记着她们两个——她的正义善良永存心间。
?我们看海去》里,娜娜青年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小英子分不清,也曾经傻乎乎的问坏人长什么样。天真的他最终还是信任了男青年,她的善良大度也最终没有去追究。当得知真相,她并没有认为他是坏人,甚至认为世界上本没有坏人——世界上有无数人,这世界终究很复杂,小英子终究没能弄懂。在她眼里,世界很单纯,因为他本身就很单纯。
?兰姨娘》《驴打滚儿》里小英子的正直和人小鬼大,《爸爸的花儿落了》里小英子坚强的责任感,更能突显出这个女孩的与众不同。
秀贞、妞儿、男青年、兰姨娘、宋妈,以及父亲,个个都离她远去,但她没有忘记他们,她心底透着一股正直、善良、单纯、大度、坚强……
小英子和整本《城南旧事》给我的人生给予了无限启迪……
分析式读后感篇2
最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怎样听课和分析课”大感兴趣,文中苏霍姆林斯基向年轻的校长们提了几点意见,读来也使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新教师,总有许多听课的机会,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其他学校。就像去年出去听课,当时听的是小学信息技术展评课,每位教师选手都很优秀。当时第一吸引我的是每位老师的教学态度,就像文中说的“教师的个人榜样在课堂上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是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安排巧妙,如同文中所说的“课是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课是学生的治理生活的这样的一个主要的领域”。学生在短短40分钟的时间内,通过教师的引导,成功挑战了每个任务。整堂课下来觉得感触颇多,受益匪浅。
读后才明白原来听课也是门学问,不管听谁的课我想着应该都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管听谁的课,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不管是听经验很深的老教师,还是像我这般初出茅庐的新教师的课,对于所听的那堂课就该做好相应的准备。年轻教师要想获得快速提高,就是要多多听课,才能明得失,获得上课的灵感。听的课所教的内容,可以找来相应的资料预习下,包括所讲课的内容,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上这一堂课,我准备怎样教,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不理解上课教师的教学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在听课过程中听课笔记一定要做到“精”,写下重点词句,这才是关键。
二、从学生身上感受这堂课。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动手操作;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学生活动的时间是否充裕得当;学生自学习惯,解决问题能力如何等。学生上课,“进教室前和出教室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三、吸收宝贵经验。新教师听课的目的是回去教学生。所以听课后,还要学会认真思考。没有十全十美的课。一节课的好坏,不同时期、不同学科有不尽相同的标准。上班一年来,我也多次走进其他老师的课堂,向他们借鉴优秀的教学经验。在阅读了“听课评课”和“观课议课”的区别之后,我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听课时只是抱着为了听课而去听课的目的,不分析听课的内容,不清楚要研究的问题,也不去反思如何从别人的课堂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长此以往,不仅缺乏了继续学习的动力,也会导致自己闭门造车,目光狭隘短浅。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观课不仅要用眼睛观察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和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活动,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然后将其中的精髓转为自己灵活运用,当然不能生搬硬套,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以谦虚的心态多学习老教师的长处,闪光点,真正做到为我所用。
分析式读后感篇3
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读了苏翁的《给教师的建议》,他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在我平时教学中都会接触的一个个话题,给我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每读一条,我都在反思我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其中存在的问题。感觉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给我指导,帮我排解烦恼,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豁然开朗,可以说这是我教师成长道路上的一笔无比珍贵的财富。
第八十九篇《怎样听课和分析课》,苏翁是给校长们提的如何去听和分析老师的课的建议,看了以后我觉得对我这名新教师也同样受用,我们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需要的就是多听别人的课,从中取长补短。因为只有了解了来听你课的人会以哪几个方面来评价你的课是否算是一节好课,你的教学水平才会飞快的进步,这对于探索教学规律,弥补自己的不足,促进业务能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学五环节中,首先对于备课,我印象很深的是这么一个事例: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回答的答案,看似有两个不同的答案,却深深的触动了我,我也意识到,我们老是说时间不够,每天有忙不完的事,其实老天却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情。只有真正把自己作为工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做好一切积累,包括在什么时间读哪些书都要规定在计划之中,这样才会觉得时间没有白白浪费。
其实,本来我认为教育在不断的发展、前进,教育思想在不断更新,这样一本著于几十年前的“老书”能对现在的教育产生影响吗?“建议”放到当代还有借鉴的价值吗?后来,我看到了朱永新教授的报告,其中说到“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继承发扬和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他还说:“新教育之‘新’,实际上是让教育返璞归真,回到教育的本质起点。”于是,当我耐心的读着这本书时,我慢慢发现许多新课程的新理论,都能从中找到诠释;许多新课程的模糊理念,都能在此得到澄清;许多新课程的疑难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而后,我明白了,老师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五到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巩固这节课的知识结构,老师尤其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让学生们集中注意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际上就是因果联系,即基础的知识。这些时间看似浪费了,实际会得到百倍的补偿。此外,教师的任务应是不断地保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热爱,点燃创造性的火星,教师不在是课堂的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把发展的空间全部留给学生,将心比心,以情换情,那我们的课堂内外就将永远如沐春风,充满欢笑了。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我又拜读了一遍,越读越是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真是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分析式读后感篇4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3部曲中的第2部,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科学幻想小说,体现作者惊人的预见性和杰出的科学知识,描绘的许多科学幻想在今天已经实现,如,潜水艇等。设置了出色的悬念,完全可以与希区柯克的悬念相媲美,对“怪兽”的出没,尼摩船长的身世之谜,为什么他会这么的仇视陆地的人类,究竟受到过怎样的刺激,为什么他扬言可以还清法国百亿的国债。激发读者的兴趣,是一本是很值得欣赏的书。
事件的起因是以一个“怪兽”的出现开始,它的庞大,行动诡异让人们害怕,频繁袭击海船,于是派出了“林肯号”去消灭这个“怪物”,邀请了主人公阿隆纳斯,以及他的仆人康赛尔,但是它却刀枪不入,让人猜疑,最后林肯号上的所有人落水,阿隆纳斯和康塞尔以及一位意大利鱼叉手尼德·兰误上了被称为怪物的鹦鹉螺号,被尼摩船长软禁起来,与尼摩船长一起进行漫长的海底旅行,他们遇见了凶狠又可怜的土著人,救了可怜的采珠人,穿越了海底的隧道,为受伤的船员举行海底葬礼,在海上与鲸鱼,章鱼做搏斗,后来到了南极却被困在了冰雪层里,很有可能全都丧命,有可能被深水处的水压压死,可能会因为氧气被用完而憋死,因为在冰低,无法到外界去吸收氧气,只有靠储存的氧气来度日,却只能有几天的时间就会用光,就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每个人不得不穿上沉重的潜水服去进行挖掘,但是,每天挖一点,晚上却又要被封住,他们不放弃,最终冲破了冰层,获得了新生,但是他们一行人仍没有放弃获得自由的希冀,最后在尼摩船长修补“鹦鹉螺号的时候,逃出了潜水艇。
文章的人物性格鲜明,有血有肉,尼摩船长虽然痛恨人类,但是却心底善良,为了船员的死而掉泪,他爱钻研,发明出了伟大的“鹦鹉螺号”,他性格忧郁,却有知识渊博,可以偿还法国几百亿的国债,可以将珍珠毫不吝啬的送给可怜的采珠人,看到自己的船员死去,却又掉泪。他对人类有根深蒂固得不信任感,心中充满无尽的痛苦,他镇定,勇敢,却善良真诚。阿隆纳斯是个学者,他对海洋对科学有着深厚的感情,是典型的“知识高于一切的学者”,为了知识,不惜牺牲自由。康赛尔是一个忠实可爱的仆人,擅长于生物的分类,对主人忠心耿耿,即使为主人牺牲生命也愿意。尼德·兰,一个是性格急躁,追求自由的意大利人,他热爱陆地,热爱人民,急切渴望自由,为逃出鹦鹉螺号有重大的作用。
这篇文章描绘了美丽的海洋景观与海底动物,有奶海,红海,有美人鱼,大鲸鱼,章鱼等,给我们展现了美丽的海底世界,也表达了他们想追求自由的渴望,利用主角的心理活动,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正是这种无与伦比的精彩,在法国的文坛独树一帜。
分析式读后感篇5
?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鹦鹉螺号”的故事。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阿龙纳斯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艇。潜水艇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的中大量的盐中的氯化钠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进入地中海、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回到了他的家乡。
在《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在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这艘潜艇不仅异常坚固,而且结构巧妙,能够利用海洋资源来提供能源。他们依靠海洋中的各种动植物来生活。潜艇艇长对战俘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潜艇艇长尼摩不允许他们离开。阿龙纳斯一行人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
在旅途中,阿龙纳斯一行人遇到了无数美景,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惊险奇遇,例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他们的船搁浅了,遇到当地土着人的攻击,尼摩船长用他连接在金属梯子上的电挡住土着人进入鹦鹉螺号;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在南极他们被困在厚厚的冰下,船上极度缺氧,但船上所有人轮流用工具和开水把底部厚10米的冰层砸薄,用潜艇的重量压碎冰块,逃到大海;在大西洋鹦鹉螺号被章鱼所困扰,他们拿斧头和章鱼展开肉搏战,一名船员不幸惨死;在北大西洋鹦鹉螺号遇到一艘英国驱逐舰的炮轰,除那三位俘虏外所有船员个个义愤填膺,用鹦鹉螺号的冲角把驱逐舰击沉。他们眼中的海底,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通过一系列奇怪的事情,阿龙纳斯终于了解到神秘的尼摩船长仍与大陆保持联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
?海底两万里》这本书中有名字的人物寥寥无几,仅有尼摩船长、阿龙纳斯、尼德·兰、康塞尔,但却被作者写的如此精彩;内景只是一艘潜水艇。但就是这么几个人,这么一艘潜水艇,一个神秘的船长尼摩,在各种探险历程中,在将近一年的时间中,纵横海底两万里,为我们演绎出一个个故事,展现出一幅幅惊险刺激画面,海底墓地,珊瑚谷,巨型章鱼……描述了他们周游各大洋的冒险经历,故事曲折惊险,引人入胜,画面多姿多彩,气象万千。这样一部小说,读来既使人赏心悦目,也令人惊心动魄。令人永生难忘,不愧为一部世界名著。
分析式读后感篇6
在我们生活着的这个美丽地球上,有大部分面积不是陆地,而是属于那无穷无尽的茫茫大海。
在我眼里大海本身就是一个无价之宝库。每当黑黑的夜幕降临,大海就会开始用它那独一无二的身躯,轻柔的弹奏着一首又一首的“美妙夜曲”,那是海浪击打礁石的声音,那是海底的鱼儿在狂欢着开party,那又像是亲爱的妈妈在安抚她那刚刚呱呱坠地吃完奶憨憨入睡的孩子。与海为邻那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去过海边的朋友们肯定到浅海区捡过贝壳和小鱼小虾小蟹吧!蔚蓝的海面下有着数不胜数的鲜活的小生命。当你从礁石边某个角落里,不经意间捞上来一只活泼的小螃蟹时,你肯定会欣喜万分,你也肯定想了解更多关于大海的知识……
于是,在我再一次来到海边的渔家客栈时,我打开了《海底两万里》:那里描述的是一个奇幻而又不可思议的海洋世界;从发现到体验到逃难,主人公阿龙纳先生在鹦鹉螺号轮船上经历的一次次终身难忘的水下航行……
客栈外海浪拍打着礁石,发出一声又一声清脆的“哗”声。我闭上眼睛,慢慢地回想刚刚所看的那一章中所描绘的海底世界。那是第二十四章:珊瑚王国。随着思绪的延伸,渐渐地自己无形中也成了故事中的一员……
海底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我忽然想起来此时我应该走起来是很累的,因为我要穿上潜水服,带上氧气箱和一盏路灯。那氧气箱、潜水服会是怎么样呢?应该会比较好看吧。“算了,我现在不是呼吸自如嘛,那就不用带不用穿了吧”。我心里想。于是我跟在尼摩船长、阿龙纳先生和他的朋友奈德兰身后,打开手电筒照着路,一步一步向前走去。这里既没有漂亮的沙滩,长满水草的洼地;也没有海底平原和海底森林。那接下来我们会去哪儿呢?
珊瑚王国!
说起珊瑚,尼摩船长如数家珍:珊瑚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体态玲珑,色彩高雅的腔肠动物,又名珊瑚虫。它能分泌出红、白等色的石灰质骨骼,并群集相互粘在一起呈树枝状,即人们所说的珊瑚石。换句话说,珊瑚石实际上是珊瑚虫这种奇怪的植物型动物的后期形态,慢慢石化成树木的形状而已。珊瑚一般生长在海底下300英尺左右的深处,1000英尺是珊瑚能够生长的极限深度。珊瑚的形状有很多:管状珊瑚、头型珊瑚、星状珊瑚……最珍贵的当属红珊瑚、血红珊瑚、血红泡沫……
我一边饶有兴趣地回味着,一边继续往前走。边上是厚厚的“珊瑚灌木丛”,“灌木丛”上覆盖着点点星状的白边小花。灯光在这色彩鲜亮的“灌木丛”上造出千般迷人的效果。你说这些珊瑚会不会是像万花筒一般,有着千变万化的功能呢?
于是我继续看下去。书上有一段话说:我想我看见了这些绢纱般圆筒状的灌木枝在海水揉动下的颤抖。小巧敏捷的鱼儿像天空中的鸟儿一样嗖地一下就过去了。我想摘些珊瑚的鲜花和精致的触须,有些正好开了,有的还没有开苞。但是,我的手一接近这些活着的、敏感的花儿时,一种警告就会迅速传遍整个群体,白色的花立即缩进它们红色的壳里不见了,灌木丛就变成了一堆凸石……
合上书,我还在想象着那颤抖着的灌木枝,是微微摇摆的,还是不停抖动的?那灵敏的鱼儿真的就像天上的鸟儿那样吗?那些珊瑚的花儿和精致的触角张开时,是像桃花一般娇艳欲滴,还是像桂花一般花香怡人?它们是一个个防御系统很灵敏的生物,还是如含羞草一般的植物?想着想着,我抬起头,不觉间夜已深。
推开窗户,一阵海风迎面扑来,凉爽的海风中夹杂着浓郁的大海的味道,那是腥味的,不是很好闻,但却是最自然的。没有鸟儿,没有珊瑚,只有那天边闪烁的繁星。海浪拍打着岩石,“哗哗”,清脆有力,但却让人心情放松,于是乎,渐渐地,我进入了宁静的梦乡。
分析式读后感篇7
在《小王子》中,我学会了一种责任,叫做“驯养”。当狐狸向小王子描述它的心声时说:“如果你驯养我,那我的生命就会充满阳光,你的脚步声会变得跟其他人不一样。其他人的脚步声会让我迅速躲到地底下,你的脚步声则会像音乐一样,把我召唤出洞穴。你看到那边的麦田了吗?你有一头金色的头发,金黄色的麦子会让我想起你,我也会喜欢听风在麦穗间吹拂的声音”可是最后,小王子还是离开了狐狸,他说:“那你还是什么也没得到吧”“不,至少我还拥有麦子的颜色”
我们在得到的同时都会失去,可是当我们同一些事物“建立某种关系”后,得到与失去都已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无论结局是喜是悲,至少我们还拥有麦子的颜色。
从小王子的话里我们能感知到,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表面性与真实性,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表面的事情而忽略了内在的意义。小王子牢记了狐狸的话“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于是他说:“正因为有一朵我们看不见的花儿,星星才显得如此美丽。”“沙漠美丽,因为沙漠的某处隐藏着一口井。”啊,小王子的内心真是很丰富的。很多事物,因为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到,才显得神秘。其实得到这些又是那么的简单,只需要一颗充满爱的心。
在这篇文章里有太多的想象空间,也有太多令人寻味的意思。或许我没读懂,或许因为年龄限制我读不懂。请大家都读一读《小王子》,你将发现生活不再苦闷、无趣,然而最重要的是你得抛开世俗的眼光,保持一份童稚的纯真。没有人永远停留在童年,可是我们可以永远保持一份纯真的童心。然而文章里的意思肯定不止这些,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真诚式演讲稿8篇
★ 花生酥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