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强大家对名著所写的理解,要知道很多人对于读后感的写作觉得不是很难,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寒假悦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寒假悦读后感篇1
寒假我读了一部荒诞、奇特、滑稽的小说,那就是英国小说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写的《格列佛游记》。
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外科医生,名叫格列佛。他多次随船出海航行。在航行中,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奇妙的冒险旅程。在小人国里,格列佛一只手可以托起几十个人,一张口可以喝一桶酒,撒一泡尿可以把大火扑灭,为了运送他,小人国竟用了几千匹马。在大人国,他被人装进口袋里,当做宠物一样饲养,农夫的手帕盖在他的身上就成了船帆一样的被单。在飞岛国,那里与世隔绝,人们只知道思考。在慧骃国里,主人是非常聪明的马,而人成了下等动物……作者用非常生动而幽默语言演绎了这些千奇百怪的故事,时而惊心动魄,时而令人叹为观止。
虽然故事荒诞奇特,但在这故事的背后却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在小人国里,人们重视学校教育。他们建立了不同种类的学校,适合不同身份的公民去学习。学校里的规定有序而严格,不论男孩女孩、贵族和平民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学会自己穿衣;孩子们一起玩耍时必须要有以为老师或者助教陪在身边,以免染上坏习惯。另外小人国里人人生活富裕,没有一个乞丐。这在当时18世纪的英国,是不可能的。
我很敬佩作者乔纳森的想象力,能用如此巧妙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感谢他带我经历了美妙的思想旅行。
寒假悦读后感篇2
那是在旧社会的败落年代,祥子最终成了悲剧。可他努力过,一直都追着自己的梦想,他从没放弃过,哪怕他一次一次被生活沉重得打击了,哪怕他永远也实现不了这个梦想……
可现在的社会与当时社会一比较,像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现在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谐,没有当时的黑暗艰苦与不安了,但梦想还在。
可为什么,像祥子那样为了梦想不畏挫折的人,却那么稀少?
我们大多数人在当下社会中如温室里的花草,没受过多少风雨也没经历过那样沉重打击、挫折,也没有道理如书中的祥子一般最终堕落下去,成为行尸走肉,可为什么又有这么多人只是经历了一些小磕小拌就以为自己受到了天大的打击,只是遇到了一些小小的困难与挫折就认为自己人生黯然失色,前途绝望。
我想,其实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放弃了,退缩了吧?放弃了梦想的人也不过是屈服于生活中的困难了吧?想想祥子经历的挫折吧!想想祥子一路的坚持吧!
现在的社会中不再有那么多不公平了,不要怨天尤人了!有梦想,就不要放弃了,这只是证明给生活生活看自己的懦弱!努力吧!坚持吧!奋斗吧!你遇到的只是些小小的困难,坚持啊,不要打放弃的念头。梦想啊成功啊,你不去付出不一直坚持下去,只想想是没可能实现的呀!
困难总能过的,挫折总会有的——这就是人生呀!那么学学骆驼祥子吧!他给你的不止是为了梦想可以去付出血汗,为了成功可以坚持到底;他给你的还有人生的启迪啊!祥子堕落是因为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那生活在与旧社会状况截然不同的当下,又有什么理由中途放弃?!奋斗吧!梦想、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
寒假悦读后感篇3
最近,我读了《草房子》这本书,它里面的内容深深地感动了我。
一个叫作油麻地的乡村小学校给男孩桑桑留下了快乐又难忘的童年记忆——天生秃顶的秃鹤出于对尊严的执着坚守,而演出的令人发笑又令人心酸的悲喜剧;在孩子眼中显得扑朔迷离的少女纸月的身世之谜;令桑桑自疚不已而实际上注定难成正果的蒋老师与白雀姐的短暂爱情;从精神与物质的顶峰,猝然跌落到最底层的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艰难历程;当校长的严父终于流露出来的舐犊之情和初涉人生的桑桑对生与死的最初体验……本剧把主人公桑桑童年亲历的几个平常又动人的小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真诚又富于诗意地歌颂了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展示了富有独特风情的人生画卷。
我不仅仅被它的魅力吸引住了,还被故事里面的情节,深深感动了。我与文中的小主人公桑桑同乐同悲,当看到桑桑生病时,我哭了,怕桑桑会死掉,我心里默默祈祷,保佑桑桑能够度过难关,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秦大奶奶奋不顾身跳下水“救一只油麻地小学的南瓜”。只是一只渺小的南瓜,她却能把它当成人似的,不顾自己的安危,跳下水去拿。可惜,这么好的人就仅仅为了一只南瓜而不醒人世。我看到这,两行感动的泪水又从脸上淌下。我是多么钦佩秦大奶奶的精神,这难道不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吗?这难道不是我们提倡的雷锋精神吗?
读完了《草房子》,我明白了,童年就是一间充满阳光的草房子,她让我们想起浪漫、温馨、纯真无邪,是一切美好的所在,她美得宁静、温馨、悠远,而且永恒……
寒假悦读后感篇4
买到《兄弟》一书后,饥渴般一饮而尽后,却发现是一杯质量不太好的饮料,喝完后嗓子更加干渴。
还是先说这本书的亮点吧,与余华的其他作品一样,余华在描写感受方面的笔力是一流的, 这是余华的强项,我还不知道当代作家有谁能超过他。“坑里的土升起来,形成了一个坟墓”;写李光头被关起来后,阳光的变化,都非常真切,这样入骨的描写在书中比比皆是。尤其是第17章,宋凡平横尸街头,宋刚和李光头兄弟俩个手牵着手寻找他们的父亲。这两个可怜的孩子就如走在我的眼前,他们的无助和惶恐让我流泪。我想没有人在读到这章时心里依然平静。
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出色的?语言的幽默上也很棒。还有呢?似乎没有了。
做为一部长篇小说,余华将其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的一塌糊涂。在他的笔下,人物都失去过去和未来,也不存在人际关系网,成了没有生气的木偶,根据情节的需要,牵来牵去。宋凡平的挨斗,没有一点铺垫,就写了。如果说是为了造成突兀的效果,那么之后总要交代一下来龙去脉吧。宋凡平的那些邻居,纸捏的人一样,苍白无力。还有宋凡平的父亲,李光头和宋刚的爷爷,这么重要的人物,可以说宋凡平的命运都是由于他造成的,怎么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余华对他笔下人物的轻蔑到了让人无法容忍的地步。那三个少年,每次出现总是在练“扫荡腿”,太假了。宋凡平的乐观、不屈,也太假了,都什么年代了,余华怎么还在写这样高大全的人物。还有宋刚,《兄弟》里的另一个主角,完全成了李光头的陪衬,没有一点自己的个性。小说里的人物刻画,是这部作品最大败笔。我不敢相信,这些人物居然出自余华的笔下。
?兄弟》另一个让人失望的地方是时代和环境背景。文中总是出现“我们刘镇”这样的字眼,全部情节也是在刘镇展开。可是刘镇是什么样子的,它相对于李兰去的上海的地理位置,它的街道环境是怎么样?一片模糊。而____这样的时代,在余华的笔下,只是如老年人的记忆般,通过零碎的事物呈现,与白纸上的线条一样简单。回想起来,余华所有作品的环境描写都有模糊的感觉,只是《兄弟》这篇更明显了。所以 有理由相信, 这方面是余华的一个弱项。
大量排比的运用也损害了作品,我知道余华的用意是在加强笔力,可问题是 什么都不能过了。余华的排比不只限于句子,而是成段成段的,一件事出现了,非要在后面跟一件相似的事,而且用笔均匀,分不出轻重。也许余华太专注于煽情了。余华曾说,写小说越成熟越不需要技巧。可《兄弟》里技巧的 运用,又是那么的刻意。读到后来,我几乎能猜出余华要怎么写,这很没劲,这些篇幅我是一扫而过的。
?兄弟》还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就是全书二十多篇中,单读哪篇都很好,绝对是优秀的,个别地方称的上伟大。可就是连起来看,让人反感。有点象书中的“大白兔奶糖”,吃第一颗,香甜无比。如果一下把一袋的糖都吃进去,就只有难受。
总的来说,《兄弟》这部作品比起余华以前的,比如《活着》,差了很远。在余华沉寂十年后,写出了这样另人失望的作品,我想只能有两点解释:一个是余华的文笔的确不如 以前,一个是商业化的文坛,让余华耐不住寂寞,将尚不成熟还需要修改的作品提前发了出来。我一直喜欢余华的文字,对于我来说,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
寒假悦读后感篇5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四大名著中的一本,书名是《三国演义》。书中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传奇,构成了一本让人津津有味、百看不厌的历史演义。
这本书生动有趣的写了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故事中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演义》里让我记住了许多英勇威武的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仁慈宽厚的刘备……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等一系列计策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没考好的分数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沾沾自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读完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潮流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大势,祖国和平统一,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寒假悦读后感篇6
我读了《红楼梦》一书,书中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贾府的兴衰作为背景,写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腐朽封建社会,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生来嘴衔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虽然她的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就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着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最让我欣赏的还是她诗情画意,聪慧灵秀。黛玉每次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居于首位。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
在一个封建社会里,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总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称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也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是因为木石前盟,使她一人独守空房,误了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却嫁给孙绍祖,被丈夫折磨而死……
我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与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制度的人,同情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他们心中,一边是封建社会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自由之身的追求始终不弃。
寒假悦读后感篇7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周瑜烈火烧赤壁,曹操败师走华容,里面的内容我给大家讲讲:
就在决战的那一天晚上,天边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大喜,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计划就要实现了!自孔明说要借来东南风,周瑜就茶饭不思,这会儿终于来了,他怎么能不高兴?
开战了!曹操率领的50万水军个个精神抖擞,一副毫不畏敌的样子!可是周瑜率领的东吴士兵好像更胜一筹。他们不仅军容整洁,并且高喊诛灭曹贼,保家卫国!诛灭曹贼,保家卫国!
这时,吴国大将黄忠率几十条小船,向魏军诈降,他在小船上堆满干草,洒满硫磺,在离曹操的铁锁大船二里处点火。火借风势,越烧越旺!顿时,整段江上火光连天,死伤的士兵不计其数!幸好魏国大将张辽划着小船前来解救曹操。可是陆军大营早已被烧光。曹操带着几百人狼狈不堪地逃向乌林。在路上又遭到赵云、张飞的埋伏,溃不成军。
走着走着,曹操一行人来到了华容道。这路泥泞难走,前面的人一慢下来,就会被后面的人踩成肉酱!就在一个险要的路口,关羽带着五百名刀校手前来拦截。曹操眼看山穷水尽,下了战马,跟关羽抱拳说:“云长,你以前杀我这么多将军,这次放我们回许都吧!”关羽见那些曹兵可怜巴巴地瞅着自己,于是动了恻隐之心。他掉转马头,让曹军过了这里。
故事讲完了,可我还是觉得意犹未尽,现在我要说说我的感想。
曹操,他是一代枭雄。他以很少的兵力打败了袁绍的二十万兵马,留下了非常有名的官渡之战!可是在赤壁之战中,他却刚愎自用,不顾将士们的反对,接受了庞统的连环计,导致了赤壁之战中的大败。
刘备,他从一介草民变成了汉王是因为他有着一双会发现人才的眼睛,还有仁厚的性格。他爱惜将才,体贴老百姓,是一代英雄。
周瑜,他足智多谋,却气量太小,屡屡被孔明打败,但对吴国有很大的帮助,最后被孔明活活气死。
黄忠,吴国大将,曾跟随孙坚、孙策、孙权的三朝大将。有勇有谋,在赤壁之战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最后的人物是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为人大度。从刘备三顾茅庐起就一直尽心尽力地辅佐他。孔明跟着刘备入主西川、荆州、襄阳、汉中,对刘备成为汉中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备逝世后,孔明又忠心耿耿地辅佐后主,曾北伐数次,留下了至今人们还非常熟悉的出师表!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