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写读后感的时候,主要是表达出自己读书后的感受哦,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强大家对书上内容的体会,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家书读后感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家书读后感篇1
家书,即寄往远方的家信。里面承载着深深的思念,或殷切的希望,又或者谆谆的教诲。《傅雷家书》不在仅是傅雷教育自己儿子的信,而是传遍万家的智慧结晶。
这本书那浓浓的“亲情之韵”让人读起来似云游世 间的那份真情,直白又易懂,是一本值得我们好好欣赏的书籍。傅雷对儿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见第二封信),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见第一封信)。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两方面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第一封信里所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也都是这个道理。 但“坚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还在于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傅雷说“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他就这么的操心,从孩子呱呱落地开始,直到孩子拥有了自己的天空。他仍期盼着自己能更了解这片天空,更希望能尽自己绵薄之力,让这片天空更具色彩,或者更清澈。他做到了,不管环境如何改变,自己的处境多艰难,他那一份爱子的心仍在家书中对生活充满希望。他爱自己的儿子,这是他的工作,也是他毕生最伟大的艺术,流传至今,
谁能说父爱都是沉默的呢。傅雷表现的那么的淋漓尽致,那么的真。因为真,所以这些家书是那么的动人;因为真,每一句话都那么的循循善诱:因为真,每一句语言,都直击我们的心。
“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但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谓完美像水中花、镜中月,始终可望不可及。”他这么教导儿子。人人都说望子成龙,不假,傅雷也有此心。但,超越自己便可。不需做的太完美,也不需追求的太多,只要尽自己最大的付出,得到的,便是最好的。
“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不是可耻的事”。而我想说的事,不需偶尔,思念了便告诉你;犯错了便教导你;骄傲了便赞美你。流露出最真实的情感,就好。
父爱的韵味如此的伸长。所以,你要认真且细心去品才好。
家书读后感篇2
翻开《傅雷家书》,里面的阅读提示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不知不觉读完了《傅雷家书》,眼角不禁泛起泪光。
这是一部充溢着父爱的教子之作:傅聪因出国留学要长期居住在异国他乡,傅雷夫妇只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儿子联系,对儿子无限的思念和爱也只得用书信传递。书中,傅雷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例,阐述了许多人生的智慧和道理。
“聪”“亲爱的孩子”,信中开头常有这样的词语,短短几个字,却多么情真意切!傅雷夫妇每天以泪洗面,只能通过这样的语句和儿子亲近,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信中有这样一段:“别让我们等你的信再等下去了!孩子!一切保重!凌霄想又学乖了许多,告诉我们一些小故事,好不好?近一个多月妈妈常梦见你,有时在指挥,有时在弹协奏曲。也梦见弥拉和凌霄在我们家里,她每次醒来又喜欢又伤感。”这些话语表现出傅雷夫妇对远在国外的孩子的深切思念。在写最后几封信时,傅雷的眼疾越来越严重了,但仍然坚持,尤其是傅雷养病时向儿子倾诉苦闷的情感,每天都守着孩子的信,像守着孩子的影子,放下严父的形象,表达对孩子的思念,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
记得儿时,因家中经济条件的限制,父亲总是节衣缩食。一件棕黑破旧的衣裳,父亲常年穿在身上,这衣服仿佛饱受岁月的折磨,身上的补丁更是十分刺眼。衣服质地粗糙,拽着父亲的衣角,好似树皮一般刺手。“爸,你怎么不买件新衣服啊?”,我问道。父亲掸掸身上的尘土,笑着说:“这衣服挺好,穿在身上舒服又结实,爸都老了,不用买多少衣服。”那时每和父亲一起走在街上,都不想与他靠近,曾一度认为有失自己的颜面。父亲似乎很了解我,在人多的地方都下意识回避。那天父亲兴高采烈的推开门说:“孩子,快来,试一试这衣服合不合身,爸看别人的孩子都穿,特地为你挑的。”我换上新衣服,看看背后父亲那身衣服,我才发现父亲老了,曾经乌黑的头发早被时光偷偷染上白色,曾经英俊的脸庞早被时光无声的刻满了皱纹……刹那间,我的泪水决堤而出。
想想现实生活中,步入青春期的你也许父亲的关系僵化,但是家庭的负担,孩子的学业,逼迫他必须用时间灌溉,用汗水付出,用肩膀扛起这个家。作为子女,为什么不能好好地孝顺他呢?
父爱是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更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家书读后感篇3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家书读后感篇4
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闲话,闲谈],是有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伟大的父亲傅雷,是儿子学术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好伙伴。不免让我想到自己的父亲,我的父亲不能像傅雷一样成为我学术上的引路人,但这或许正好是值得我庆幸的。因为于我而言,在学术上倘若从小就存活在父亲的权威下,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自身学业的自由发展。而在生活上我的父亲却和傅雷一样,时时刻刻树立了做人的榜样并不断鞭策我,特别是在端正道德和严谨态度两方面,让我感激万分。幼年父亲是权威,而庆幸的是逐渐长大过程中我开始敢于对抗权威,但并没有病态地对抗,使得我和父亲自然地在很多方面成为朋友关系,正像家书中陈述的那种关系一样,“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而做儿子的不断得到鞭策和警戒。强烈共鸣。
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然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在这里产生共鸣的是母亲的形象。一直觉得我的母亲是个相当聪明伶俐的女性,倘若要一本正经的干些事业,不说成为女强人,至少也是个出色的员工。可是为了家庭,她放弃了很多。一个男人最不该让两个人哭泣,一个是爱人,一个就是母亲。面对母亲的唠叨,即便是陈旧的观点,做孩子的真该有足够的耐心。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孩子都要用心真切的理解,体会。
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个人认为这句话说了两层含义:一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道理,被吃掉的羊固然无法复活,但总能避免失去更多的羊羔。遇到挫折人要有敏捷的补救意识,而不是坐以待毙。二是在警戒我们不要在挫折勉强想着如何“洗刷”,这往往会使人走向歪门邪道。既然不能洗刷就得直面挫折,承认罪过。有限的人生阅历让我对这句话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既然先人把此句列为傅雷名言的第一条,必有其更高的价值,或许今后生活中会引发更大的共鸣。
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的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会舒泰,工作反而会顺利。
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
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
这三句是对感情的忠告,句句是谆谆教诲,成熟的人生哲理。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因此受到感情的摧残不可避免。傅雷在这里说的是怎么摆脱感情的负面影响,一言以避之:转移注意力。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把思维从狭小的个人情感世界放到广袤的宇宙中,放到宏观的人生长河中,把有限的注意力转移到对学问的钻研上,那就无暇怀古伤今、无病呻吟了。
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
无奈的现实!但没有“关”的人生又是枯燥无味的。如何把这样的人生过得精彩就涉及到心态问题了吧。悲观的说,人生是无数个关,可乐观的说人生只是一场戏。抱着乐观的心态,不会有“度关“的压力,却是“演戏”的轻快。
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吃亏,一个道理。
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于记住这一点。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
这在阐述从小到大父母都和我灌输的思想——“心”与“行”的一致。原来这不是老生常谈,对于当时已出国留学的傅聪,傅雷还是千叮万嘱。可见这于人的一生都是有鞭策意义的。就像现在父母教育我,我会说这些道理我都懂,但是到底能否做到,鞭策提醒的作用确实很大。一切做人的道理,傅雷说是“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但我觉得,不如说“大小事都要对自己有个交代”,为人做事,至少至少不能违背自己的世界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吧。
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能宏观从人生角度思考问题的人绝不会轻身。所有痛苦只是一个槛,没度过的时候你会咒骂这痛苦,而度过之后你却会长久地感谢并回味这痛苦。“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这句话不是所有人都应该铭记在心吗?
送君十里终须一别,人生不是都要靠隐忍来撑过去吗?
这让我想起两句话。一,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二,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文人都在挣扎,那些挣扎出来的,成了伟人,那些没有挣扎出来的,成了诗人。关键词不言而喻,撑过去!
一个人发泄是要求心理健康,不是使自己越来越苦闷。
现在很多人喜欢在郁闷时候喝酒发泄,但解酒消愁前应当先扪心自问,自己喝了酒到底是会哭还是会笑,倘若结果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话,请别选择这种发泄方式。
艺术家特别需要冥思默想。老在人堆里(你自己已经心烦了),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的整理、归纳。
不仅仅是艺术家,所有人都应该不定期地给自己制造些孤独的空间,审视自身。心理学家说现在短信为何如此多就是源自人类渴望于他人联系而不愿被孤立的心态。这固然是人之常情,但孤独并不都是可怕的,人要学会享受孤独,从孤独中更清楚地看到自己。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效果反而好,精神上平日也可减少负担,上台也不致紧张。千万千万!
作为我个人而言,无数次失败都因为过于紧张和把成败看得太重。傅雷的道理虽然浅显,但要真正做到把成败置之度外,也非常人能轻易办到。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一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平衡是万物生存之道,也是为人处世之道。这与老子的“无为”思想也略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度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回忆是在天使与魔鬼之间徘徊的东西。人的成长过程也就是对“理智分析”这四个字掌握程度增长的过程。
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的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再次说感情,因为真的觉得最后一句说的太精彩了。“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首先是“古”战场,因为他对现实物质生活没有影响了;其次要用“凭吊”的心怀,因为他对于精神生活仍有着重要的警戒与鞭策意义。
家书读后感篇5
这本书,是傅敏选编的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的来信。傅聪长期在国外留学,因此,写信成了与父母交流的唯一方式。这些信写于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间。在信中,他们几乎无所不谈——谈论艺术、人格、家庭、感情,甚至还谈论了国际形势、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重大问题。可以说,这既是一本充满人情味的家书集,又是一本学习如何做人的教育书。
傅聪在钢琴上颇有天赋,因此,他被送到波兰留学深造。在异国他乡,他很容易遇到困难、挫折,以及犯错误,这就需要父母的安慰与教导了。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
这本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这本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这些是意义非凡的信,它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并教育着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家书读后感篇6
我利用假期的时间,阅读了《傅雷家书》这本书,感受真是很多。在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父母对儿女的爱,,尤其对出远门离开家的儿女是多么的牵挂。
?傅雷家书》不但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作为父亲,对于远在地球另一方的儿子,时时给予教海,关心他的一举一动,一生一息,关心他的艺术修养、演奏姿式,这是多么不容易呀,足见他父亲的良苦用心。当儿子法文学习吃力时,父亲给他寄去几本优秀的法语书,告诉他学法文时要利用周围的博物馆,认真地去学习。当儿子演奏时动作偏大,前后左右摆动时,父亲又告诫他艺术的高深内涵在于感情过多时的尽量自制。中国哲学的理想,佛教的理想,都是要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而不是被感情所控制。这些平常的小事,傅雷全为儿子想到了,并且出谋划策。从书中可以看出,傅雷确实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这也是令我十分敬佩的。
阅读过这本书,我懂得了许多。归纳为两点:第一点是我终于明白了父母对儿女的一片无私的真情,为儿女付出一切都不求回报。由此,我想到了自己从前的无知,我的父亲现在广东省惠州市工作,记得他去广东以后,每天都会往家中打电话。有时妈妈接,爸爸与妈妈说一些事后,还要与我说说话。我有时竟很不愿意接,也许是因为电视节目太精彩,也许是因为作业太多,也许是自己的事情还没有做完,总之我把爸爸的爱子之心拒之门外。直到现在,我才真正的明白,爸爸是多么的爱我,而我也濡要用自己的真心去体会这份爱,去接受这份爱,去理解这份爱,去珍惜这份爱。第二点收获是我又了解了一些关于艺术、哲学、科学方面的知识。这本书所透露的不仅仅是艺术方面的高深造诣,而且是一颗更祟高的父亲的心。傅雷也许没有想到,他给儿子的书信,不仅造就了一个伟大的中国艺术家,同时也为后人,为其他青年人留下了多么宝贵的教科书!
家书读后感篇7
?同样是父母,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沟通。正是这一封封的书信,感动着我们,打动着我们。
傅雷是我国着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