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我们对名著内容的领悟,读后感指读完一本书后把心里的感受用文字写出来的应用文体,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1论语读后感精选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论语读后感篇1
在读书月期间我仔细阅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然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了心思,受益匪浅。《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论语》一书中主要讲述了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道理。
读人生之道之后所知,“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指的什么呢?是人们常说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吗?是一个人到了五十岁,就应该听天由命?非也。尤其是当我们老师这一项,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挑战更不能听天由命,而是要把握好时间,真正做到,做到老学到老,特别是对于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对老一辈的人来讲是一种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所以形势要求不允许听天由命,而更应争分夺秒,抓住机遇,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提高自己适应现代工作的能力,跟上时代要求,把工作做好。
通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使我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的如此辉煌。往往比较都是自己缺失和他人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如果真正这样去思考,去看,这样内心就平坦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就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正所谓知足者常乐,你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1论语读后感篇2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千年经典绝学的一本著作哦!相信大家都知道《论语》这本书是记载着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其中纪录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孔子经典语句,让人读了之后深受启蒙,而且里面的语句还简单易懂,很容易就明白做人的各种道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认真钻研这本著作,就一定能胜读十年书啊!
时光荏苒,在逝去的2500多年里,恐怕再没有哪一本书会比《论语》有更多的读者了。我们都被孔老夫子的智慧所折服,无人不佩服他的领悟,他不愧是教育家!
书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每读一句我就会学到一个新的知识,读《论语》让我受益!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 ,深有感触。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知道他怎么可以做人。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怎样走路呢?”
人在世界上处处需要诚信。生活中,你如果没有诚信待人,别人就会认为你是虚假的人,是伪君子,甚至会远离你,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就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面前——伸出援助之手去帮一个没有诚信的人,那时候你就会感到无助;学习时,你如果没有诚信待人,与同学相处时总撒谎骗人,不诚心诚意地交朋友,对同学做事、讲话都不诚实守信,那同学们一定会对你充满了反感,还会讨厌你,大家就会不与你交朋友,那时候你就会感到孤独;社会上,你如果没有诚信待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话,同事们就会认为你是一个滑头滑脑的人,也就不会与你合作办事,大家也会避开你,那时候你就会感到失落!
人与人之间处处需要诚信待人!
1论语读后感篇3
假期里读了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一看。
?论语》汇集了大部分中华传统美德。讲述了天地人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它要求人们真诚做人,追求完美的个性,但又不苛求人们瑕如白玉。它讲求实际,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它不要求人们改变他们的传统信念,而是沿着他们的信念引导人们,将他们提升到最高水平。《论语》的特点写的很平实,在平实中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了些,其实也是比较肤浅和随意的。平时生活中我不会想起读《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当读了于丹的书后,我知道了过去自认为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让我们现代人受益非浅。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从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和帮助。于丹说:“t;论语>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寺院里供着一个花岗石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看了这个故事后心理豁然开朗,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可以做到从心所欲,淡定从容。“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就渺小了”,工作中同事之间,生活中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总会有一些遗憾事,伤心事,面对这些琐事心态不如放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对自己的缺憾正确对待,让我们的内心平和些,知足常乐。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为师,就必须学习,对一个好老师而言要求他能够达到为学、为师、为人的和谐统一的境界。学习要有积累,要博闻强记,要广博。有了厚实的功底,才能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这是一种学习。还有其他“学习”吗?有!于丹老师说,关于“学习”一词,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说得好: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简单标准,“学以致用”。经过学习导致一个人重塑整个价值体系,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才是一个好的学习。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太多了,应当按照孔子所说的那种为己之学,学以致用,才能在学习中汲取必要的营养,推动自己的事业。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1论语读后感篇4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来认识他。
这学期读了《论语》,我发现,孔子给弟子教学时,常常会在很自然的气氛下,诱导学生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孔子从不以圣人、仁者自居,却能好学不厌,诲人不倦,安贫乐道,尽量做好自己本分内的事情,并且能随时勉励自己达到更高的修养境界。
眼看时局纷乱,孔子有心出仕济助世人,但他却绝不肯违背道义和原则,绝不委屈求官。虽然屡屡受到只求洁身自好的隐者嘲讽,他毅然不消极,仍抱持积极进取的精神态度,努力推行正道。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态度谦恭而温和,言行平实而得宜,待人亲切而有情,对物也取之有节。也正是孔子的这些优秀品质,使他深得弟子们的推崇和敬仰。从中让我看出来孔子的梗概,让我获得很大启示,也丰富修养了我的身心。
孔子让我懂得,在日常做学问的时候,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要有踏实的求学精神,要有善于向一切人学习的谦虚品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让我懂得要有勤奋学习的精神,学习上要经常温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思考和学习同样重要,让我懂得做学问要有求实的品格,要善于反思和总结,更应该有谦虚的态度,并且要讲究方法和技巧,这对我的高中学习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读了《论语》这本经典著作,让我对孔子有了更多的崇敬,我深深地感到,孔子和《论语》,不仅对封建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的智慧和思想对我们中学生,乃至对我们整个社会和人类文明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和指导力。
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搜索更多关于孔子的知识,我会努力学习孔子的优秀品质,我会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学识。
1论语读后感篇5
寒假里断断续续地读完了《于丹心得》,于丹认为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她说的没错?孔子让我感到温暖,他就像一位有着温暖大手的长者。读着这本书,就像和这位老人并肩走上了一段旅程,他引领我欣赏沿路的风景,朴素平和地述说他的智慧,拨开我的疑惑,给予我前行的力量。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像一杯茗茶,清香、甘醇;也像一块温润的玉,优雅、谦和。他闪着柔和的光芒,照亮我的世界,使我的世界静了下来,慢了下来,沉淀了下来,让我放慢了匆忙急促的脚步,慢慢发现了世界的美丽,呼吸纯净的空气,跳出自己的舞步。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的真好:“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现在的.我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物诱惑,总是迷失于别人的眼中,别人的世界里。可能因为从小习惯了被拿来和别人比来比去,从学习成绩到穿衣长相,我们在比较中长大,我们习惯了从别人的眼中找自我,找快乐,找成功。所以我们早已忽略了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快乐,我们的感受,以至于忘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前几天奥斯卡颁奖典礼刚刚举行,李安导演再次获得最佳导演奖,我为此欢欣雀跃,不禁回顾他的电影之路。从三次才考上大学到两次获奥斯卡奖,没人知道当年的李安受尽白眼,他曾靠着妻子微薄的收入,在家当起了“家庭主妇”,他一度想要放弃电影委曲求全改学计算机。而李安的妻子察觉到他的消沉;那一夜沉默后,第二天妻子上班前留一句话给李安:“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李安是幸运的,他有一个好妻子了解他,爱护他,帮他守护他的梦想;李安也是智慧的,他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快乐,尊重自己的感受,跟随自己的梦想,虽有波折,但什么也比不上与梦共舞的欢愉。同样和奥斯卡有关,杨澜专访汤姆·克鲁斯,汤姆·克鲁斯说:“我是为了观众拍电影,我是为了娱乐观众来拍电影,而不是要得到什么结果。得(奥斯卡)奖固然很好,但跟我拍电影做演员是两回事。我为别人得奖而高兴。”于丹说:“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当一个人认清了自我,了解了自己的内心,自己的价值,也就可以像孔子所说的那样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用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世界了吧。
上学期期末学校请了金琰老师做家长课程报告,金老师的一段话触动了我的内心。金老师说:“一个班有那么多孩子,为什么只有一个班长?我要是班主任,我们班有多少孩子就有多少班长!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与众不同的优点,我们不能一刀切的去比较,更不能拿孩子的缺点去跟其他孩子的优点比较,这样比出来的孩子只会越来越不敢抬头,他不会自信,不会快乐。到时我们班会有,高个子班长,大眼睛班长,亮眼睛班长,尖鼻子班长??”这段话深深的震撼了我,“人人班长”,这是多么特别,多么有力,多么震撼的想法。每个人都是班长,不比较,不看别人,认清自己,自信,快乐的管理自己,学习生活,这该是一件多么快乐幸福的事情。这不就是君子的境界吗?看重自己的内心,完善自己的内心。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不会在别人的夸赞和指责中走失。有句话说:教育就是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身为人师,不仅仅要教会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自信,交给他们认识自己、尊重内心、做最好的自己,从而快乐生活的君子之道。我们做教师的意义和价值不就体现在此吗?
于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把人生之道变得简简单单;把我从纷繁嘈杂的世界中领出,让我回过头来,面对自己,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做回自己。淡薄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是我应该具备的生活状态,我将带着这份安静的欢愉,和孩子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共同成长??
1论语读后感篇6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章,这章的关键在学和学问的问题。一直以来,不知道多少老师错解了学问的意思,让大家一接触《论语》就觉得极度的反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自己当初学的时候也觉得是句骗人的话。其实也难怪,要讲通《论语》,没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是不行的,以现在的中学教师来说,还鲜有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不过好在还是有见地更高明的学者为我们做了精当的解释,让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点点学而篇,乃至整个《论语》精神的真谛。
南怀谨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研究《论语》,要成章的研究,要把前后联系起来研究。《论语》各章都是自成体系的,而整个《论语》也是一个体系,切不可断句去死读。没有全局的认识,接触到的《论语》就只是一个个枯燥的教条,而且在理解上也容易趋于狭隘。所以,我把每一篇都不加任何注解的抄写到了一个本子上,前后对照,发现果真如此。
就以学而篇为例,一共一十六条,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其实《论语》中讲的学问,是做人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这在学而第六中讲的再明显不过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可以学文。
由此可以看到,学习做人的道理是最重要的,如果道理学好了,有余力,再来学习文学和其他的知识。在学而第二中用有子的话也提到: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也就是说,人的本在于孝弟,在于好的品德,只有本固了,才能生出道来。
学而十六句可以说包含了十六种做人的道理。有作为领导的道理,有作为下属的道理,也有交友的道理和孝顺父母的道理。中间还教育我们不要巧言令色,要自重,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等等。整体来说,的确是自成一个体系,而讲的都是如何做人,是做人的哲学,而不是狭隘的学知识。这一点,是我读学而一章最大的收获。
至于其中的句子,给我感慨最深的还是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第一句可谓是妇孺皆知,而最后一句也是很著名的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不己知者,患不知人也。
其实第一句中感触最深的还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刚好又和最后一句形成了一个呼应。一个人在世,要有一个了解自己的人真的很难。而人们也往往在为自己没有一个知己而感慨。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没有认真的去了解别人,总觉得自己没有人去了解。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是最委屈的,没有换到别人的位置去思考问题。有句话叫做将心比心,也许一个人真的能做到处处和别人换位思考,多了解别人的感受,相信也会有更多的人来了解他。如果一个人真的可以做到这点,那估计每一天都会感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学而一章,讲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但是也不可能把道理讲的那么完全。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去揣摩。自己在读的时候,感觉十六句里的每一句,都唤起了我的一番思考,所以也对孔子由衷地产生了敬佩的心理。一时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一句话来对这篇读后感做一个结尾,就用子贡朗诵的那首诗来总结吧:人生在世,追寻做人的道理,还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论语阅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