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范文网 >事迹材料

鄂豫皖革命读后感8篇

所谓读后感就是指读完一本书后把心里的感受通过文字起草出来的书面文稿,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强化我们对书上理论的了解,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鄂豫皖革命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鄂豫皖革命读后感8篇

鄂豫皖革命读后感篇1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以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许许多多生动的实例著就而成。本书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揭示这种课程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引发课堂和学校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下面就读了这本书后谈一些我的想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育人在先。孩子的教育没有回头路。在今天,教书育人仅靠敬业来支撑远远是不够的。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胜于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我们的眼光绝不能仅仅放在升学上,更要看到孩子们五年、十年之后的发展。

佐藤学教授认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

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场所;教师的劳动是集体性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学校变成“学习共同体”,教育学生不单单是学校一方面的事情。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应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育出丰硕的成果。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作者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用心倾听,更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如化学《溶液的形成》一课中,我们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的导入是通过把概念设成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看书的,并在课堂中讲评这个概念。学生基本是靠死记硬背掌握这个概念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学生不知道为什么会提出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这是因为学生缺少对日常生活的切身体会,只有让他去亲身体会,才会发现问题,从而懂得提出问题,并努力去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去体会,我们做了这样的修改,假设过年的时候老师到你家去玩,你会冲糖水给老师喝吗?老师想喝很甜的糖水,你会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什么发现呢?这样一改,学生觉得这个问题比较贴近生活,会主动的去完成这个家庭小实验,在他切实体会后,会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些想法,从而懂得溶液为什么会被分成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这两种情况,有心的同学还能发现这两种溶液之间的转换。有的老师会说,“这样改过以后,给学生的空间是大了,但是教学难度加大了,没有以往的学案容易操作了,因为学生根本不会讨论,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学生远比我们想象的能力要强的多,关键是我们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师不是“演员”,学生更不是“观众”,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的作用就是“剧本”的编写和活动的组织。所以,请相信学生,他们远比你想象的优秀,他们会观察,会思考,会提问,会解答,解放我们的思想,才能让学生飞的更高!

鄂豫皖革命读后感篇2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虽是朴实的语言,却看的我直冒冷汗。曾几何,我梦想着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园地,学生能全员参与,全心投入,收获知识,增长能力,但理想与现实似乎总隔着千山万水。课堂上不管我有多殷勤切切、长袖善舞,总有部分学生目光涣散,无动于衷。书中佐藤学先生也提到这种现象,他认为这样的现象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一种体现,但也跟我们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关,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创设“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学的课程”,创设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的课程。一读到这些理论,我就觉得我的头脑空空,头脑一空,心里就胆怯,怎能不冒冷汗。

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的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我在思考着,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但“静”不代表没有“活力”,“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教学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但到底要怎么去做,我想这是我以后工作中一直要思考的问题,我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发现“倾听”一词是佐藤学反复强调的重点。佐藤学先生强调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发出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的内在的声音,对于“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应该被评为优秀。所以,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于那些上课发言不积极的现象,我们或能许多一些理解。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我认为首先思想上要有这种“倾听”的认识,其次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地进行活动,使得“各种让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我觉得在所有的改革中,把改革常态化才是改革的关键,把我们所期望的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才能保证教学革命的长期性、经常性、彻底性,才能让每位同学受益,才能让“革命”成功。

鄂豫皖革命读后感篇3

当我读完《革命英雄小故事》这本书后,那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场面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它再现了那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

这本书介绍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但最使我感动的是放牛郎王二小。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凶狠残暴的日本鬼子践踏我们?国的大好河山,强占了我们的土地。晋察冀的人民不畏强暴,奋起反抗,同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搏斗。

一天早上,一百多个如同恶狼一般的日本鬼子爬上山来。但是,他们站在山头上就不敢再往前走,生怕走进我军的埋伏圈。正好,他们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敌人叫他带路。王二小心里琢磨着:如果让日本鬼子自己下山去,一旦他们辨明了方向,找到后方机关和庄里的老百姓,那可就糟了。但他还是镇静地领着敌人走了。他知道在一个山沟里我们的八路军已经设下了夭罗地网。当敌人夸他时,他装着一副很高兴的样子,走着走着,两边的山上就响起了密集的枪声,手榴弹也一个接着一个地爆炸,整个山沟充满了硝烟。一个日本鬼子知道上了当后,端起雪亮的剌刀猛地朝王二小剌去,然后这个残忍的家伙用剌刀把王二小高高挑了起来,鲜血顺着枪把流了下来。接着,敌人又把王二小狠狠地摔在了大石头上。一时间,草地上、石头上、鬼子的大皮鞋上溅满了王二小的鲜血……就这样我们的小英雄壮烈牺牲了,当年他只有13岁。“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弄丢了牛,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我看完后,从中我体会到,我们今夭的幸福生活,今天的一切,都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像对自己的生命一样对今夭倍加爱护和珍惜,用自己学习好、工作好的实际行动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我们还应当学习革命者那种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优秀品质,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国,把有限的生命投人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一流的成绩。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甘愿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鄂豫皖革命读后感篇4

暑假的一天,我拿起了这本名为《红星照耀中国》的书。本以为这是一趟无聊的读书之旅,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陷入了深刻的沉思,因为我不光是体会到先辈的英勇无畏,更是因了解而更加地钦佩。

这本书是一本记述红军生活的书,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而写。作者从中立者的角度,在这本书中记叙了有关红军的重要事件和红军伟人的生活习惯,还记叙了许多我们在书本上找不到的伟人事迹。这本书中也体现了作者对红军的感情变化。从最开始的害怕,到接受,到喜爱。可以体现出红军的和蔼可亲。总之,这本书让我们深刻地了解了红军。

在这本书的开头,埃德加。斯诺写他对红军不太了解,听了传言甚至怕红军身体里的病毒感染到自己身上,以至于他开始是很惧畏惧红军的。但是到后来,他看见了红军对自己的真诚和友善,以及红军将士们的大胆。再后来,他又遇见了许许多多红军的领导人,并细致地记叙了他们的一言一行,使我们了解伟人更多的生活习惯,亲切可感。

我印象深刻的还有:

这本书记叙了红军与人民的关系:每一个村子里都有一个红军军委,每一个村子里都有一些小学生愿意给红军通风报信。告诉红军国民党的动向。其中最令人深刻的,就是红军领导人的住处都没有警卫站岗。反观蒋介石,出门就必须要有几个警卫员跟着他。并且他并没有被悬赏首级。红军领导人这么放松是因为人民对他们的信任。这也体现出了一个哲理。只有爱戴人民,人民才会爱戴你。这就是斯诺渐渐喜欢的原因,也是人民爱戴的原因。

这本书还详细地介绍了红军领导人生活的家常便饭。有一次就记叙了斯诺在跟毛泽东讲话时,一只飞蛾飞来落在油灯上,毛泽东小心翼翼的把飞蛾给抓住,给旁边的警卫员看,还不时地发出笑声。这不是正是一个亲切和蔼的领导人的形象吗?

红军不是神,红军也是有血有肉平凡质朴的先辈。开卷有益,掩卷有味。这真是一本让人真切地了解红军了解伟人的书啊!

鄂豫皖革命读后感篇5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送过来。”翻开《铁道游击队》这本书的封面,耳边不油响起了这首曾风靡一时的《游击队之歌》,这首歌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铁道游击队的风采。

?铁道游击队》讲述的是八年抗战时期,日本鬼子入侵中国,河北枣庄的几位被地主老财叫做“煤黑”的年轻人,在共产党员刘洪的带领下,英勇地扛起了枪杆,以火车站为根据地,血染洋行,打票车,撞火车,拆铁路……在鬼子的眼皮子底下搞破坏,扼住敌人的咽喉,护送刘少奇、陈毅等数千名将士顺利的通过铁道线,穿过了敌人的防线,将五个庄的老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令敌伪军闻风丧胆,被萧华将军誉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

看着这本书,我的心情跌宕起伏,一会儿冲上云霄,一会儿又跌落谷底。当看到他们成功地打票车、撞火车、冲出鬼子重围,做出此类壮举时,我兴高采烈;但当读到鲁汉英勇牺牲,林忠为了不被俘虏,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时,我的心情一落千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铁道游击队”,正是可贵的星星之火,在这样的火势中,中国共产党由起初的二三十人发展到后来的庞大队伍。日本侵入中国时,由中国共产党带领的中国民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英勇抗战,历经十一年,终于打败了日本鬼子、国民党,建立起新中国,让炎黄子孙从此站了起来。

现在,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正是那些革命先烈的鲜血,才换来了我们今日的繁荣富强。没有他们,我们现在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新一代的少先队员,我们一定要勤奋学习,争当四好少年,做“星星之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为祖国的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让中国文化更加灿烂,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鄂豫皖革命读后感篇6

前,当洪战辉也才仅仅只有12岁的时候,犯有间歇性精神病的父亲捡来了一个弃婴,母亲离家出走,养育这位捡来的小妹妹,成了这个自己还是个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几年来,他小小年纪,饱尝艰辛。如今,他上大学了。读大学的他,依然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

洪战辉的事迹确实感人。我是两眼满含着泪水看完他的事迹。是感动、更是震撼!

洪战辉是一面镜子。

从洪战辉这面镜子中,我看到:应该珍惜人间真情。洪战辉从12岁起,就独自承担起家庭重担,抚养毫无血缘的妹妹10多年,他们兄妹间的那份亲情,让人感动。然而,现实生活中,我感到脸红,在家对妹妹我横行霸道、在校对同学我也不够友爱,面对洪战辉,我懂得了珍惜人间真情。

从洪战辉这面镜子中,我看到:应当学会自强自立。面对家庭困境,洪战辉这名年仅12岁的少年没有被吓倒,而是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经历过无数艰难困苦,磨练出了乐观坚强的性格,他不但自己考上了大学,还把“拣来”的妹妹养大,送进学校读书。反省一下自己,我又一次脸红了,每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成为惯例,我从来没有感受到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是多么的辛苦,我完全依赖于父母,把一切都看成理所当然,并心安理得接受,妈妈常常摇着头对我说:“馨馨啊,你什么时候才会长大?”面对洪战辉,我懂得了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一条自强自立的路来,这样,生活应该会更加充实。

从洪战辉这面镜子中,我还看到:应当学会真实与乐观。12年来,洪战辉经历了多少苦难,的确难以想象,他的经历,让许多人流下了眼泪,洪战辉虽然也哭过,但是大多数他都充满了很激昂的干劲和精神。而我呢,稍有不满,就又哭又闹,遇到困难,就又蹦又跳,哭过之后,没有认真地去考虑,怎么改变困境,没有改变困境的勇气和志气,有时甚至选择了逃避。就像前天,钢琴八级的曲子好难,我弹来弹去都弹不好,我又是跳脚又是哭,最后还是妈妈告诉我:“要静下心来,用心去弹,要乐观,不要抵触,没有捷径,只有一遍又一遍地练才能弹好,你这样哭丧着脸,这种心情下怎么能弹好?”在妈妈的开导下,我摇头晃脑地边唱边弹,果然,效果很好,我明白了,其实,生活、学习也象练琴,只要真实与乐观地面对一切,用心去发现美好的东西,会感觉到原来生活如此美好、学习如此轻松。

从洪战辉这面镜子中,我懂得应当珍惜一切学习的机会。洪战辉在生存都十分艰难的情况下,战胜一切困难,初中、高中直至大学,他一路顽强地走了过来,还把“拣来”的妹妹抚养大,送进学校读书。想想我,面对父母为我创造好的一切有利条件,并不十分珍惜,反而认为享受父母给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毫不珍惜学习机会,有时甚至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学,不情愿甚至被动地学习,总找机会偷懒、逃避,贪图轻松、享乐。每天练书法时,我总是磨磨蹭蹭,跟妈妈讲条件,为少写一版总是惹得妈妈生气,等到考级时,我这才知道我与别人的差距有多大,但已悔之晚矣,时间来不及。

一个艰难的环境磨砺了洪战辉的坚强,成就了他的伟大。他用真诚、道德、良知和坚强,他用不向命运屈服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了中国,感动了我,对照这面镜子,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同学们,你们呢?

鄂豫皖革命读后感篇7

今日下着倾盆大雨,我和妈妈冒着风雨,坐着公交车,带着严肃的心情去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来到了上山的入口处,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大正方的花岗石线雕狮形望柱,被雨水冲刷过的它还是雪白发亮!我们继续往山上走去。

啊!我们终于到了,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馆是在1990年3月建成,在4月正式对外开放。这里面讲诉的是烈士们的精神品德、理想志趣与书法艺术的合璧,英雄的伟大风范和美丽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这是多么的让人陶醉呀!

只可惜我们去的时间不佳,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现在是他们的休息时间。我和妈妈就在纪念馆的周围参观了起来,在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左边,我向阶梯的最顶端望去,在那里竖立着一个高约26米的纪念碑,它是乳白色的,形状有点像帆船,象征着革命如帆船,而我们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乘风破浪、奋勇前进!我们又来到右边参观,在右边有几个石雕,他们站得很挺拔,有一位战士还手持大刀,目视前方,他们是暴风雨中的钢铁战士!

走在回去的路上,我将“同志们,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这块石碑拍了下来,我觉得烈士们是多么的英勇呀!他们为了祖国而奋战,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每当我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就会想到这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和汗水编制起来的,你们浩然正气永垂青史。谢谢你们,革命烈士,如果没有你们冒着枪林弹雨前赴后继,怎么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呢?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鄂豫皖革命读后感篇8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刘胡兰主动要求留下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奔往来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这时,她尚未满15周岁。

她是多么地勇敢,当进攻解放区,她主动留下来,我想你们一定是讨厌战争的,更不用说参加战争。而她主动要求留下来战斗,这要有多大的勇气!在战场上有可能会吃不饱,有可能穿不暖,有可能要好几天都不能睡觉,甚至会死!要知道每次战场上都会伤亡惨重,难保自己不出意外,而她舍弃休闲的生活,为了革命,她勇敢地参加了!要知道,没有人逼她,但她却依然主动要求留下,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我知道我刚才语言有点重复,但我觉得就一句话还不够,要更多的话才能表达我对她的佩服。

当我读到“阎军袭击云周西村时,因叛徒告密而被捕”时,我又觉得刘胡兰这次总该用完了她的勇气吧,自己人都背叛了自己,心情肯定会很复杂,脑子很容易乱,可能就会告诉敌人国家机密,而且面对生与死的时候,无数人都会不顾一切地选择生。但是我错了,因为后面说“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这让我震惊了,她不仅在生与死中选择了死,而且这生还附加了很多好处,这真令我完全地感到她的伟大,这简直可以说是视死若归,你们设想一下,换做是自己,能做到吗?

我又读到“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这时,她尚未满15周岁。”我又流下了眼泪,这么伟大的人就这么死了太可惜了,但是这是事实,我不能让她死而复生,这让又感到了老天的不公——为什么许多好人最终都不是自然死亡,而许多坏人却能逍遥法外这是为什么?但我悲伤的同时又震惊了——她竟然未满15周岁!也就是说只比我们大两岁!这么小竟然有这么大的勇气!

她,为了革命视死若归,她就是我们中华的英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上学去读后感8篇

戏读后感100字8篇

妈妈课读后感优质8篇

的读后感100字8篇

圆读后感100字通用8篇

《狼》读后感300字精选8篇

灯读后感300字8篇

忠诚的流浪狗读后感8篇

葱头历读后感优质8篇

读后感100字读后感优质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2578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