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让我们写读后感的名著一定是让你有收获和启发的,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强我们对名著人物的体会,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老舍蜕读后感优秀7篇,供大家参考。
老舍蜕读后感篇1
?骆驼祥子》他为我们真实地描述了曾经勤劳朴实的祥子,最后却变成了城市的 “垃圾”过着行尸走兽般的悲惨命运。
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就立志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拉车,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在强烈的信心下经历了三年的风吹雨打,最后用自己的血汗钱买了一辆洋车,但是没过多久,祥子连车带人被抓走,可怜的祥子用血汗筹集三年的车子没了,遇到曹先生时,祥子非常高兴,在曹宅干了很长时间,但最后被孙侦探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曹先生躲避特务追踪,使祥子丢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再加上虎妞对祥子的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了祥子身心带来了磨难。祥子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卖掉,料理虎妞的丧事。经过多次挫折以后,他的愿望最终破灭。得知心爱的小福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丝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生活的任何祈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真正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碾压的粉碎。这个悲剧有力的透露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
虽然造成祥子这出悲剧是阴暗的社会。但是在祥子的身上只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他的善良淳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一贯要强化不断奋斗,也是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爷的60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这些都说明了他所认为的,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并不是借此往上爬,由此看出他的梦想,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的一种独立的生活。
我们要像最初的祥子一样自强不息,乐观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在生活中最需要的就是希望,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学会坚持。对自己要有信心.对未来要有恒心。
“人之初,性本善”,人本来都是善良的,只因为后天的环境,所受到的教育有所不同,人才会有良莠之分。读了《骆驼祥子》之后,我更觉得旧社会的不公与黑暗,他会埋没人的善良,使人走上不归之路。
祥子,一个旧社会的普通车夫,一个靠力气吃饭的人。刚到城里时,他的心中充满理想和抱负,为了买车,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拼命工作。他自律、自俭,费劲千辛万苦,总算是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可世事难料,不到半年,便又给大兵抢了去,可怜的祥子,就这样他又陷入到一无所有的境地。好在这并没有将他击倒,坚强的他再一次通过自己的双手得到了属于他的第二辆车,本来以为日子就会这么平平淡淡地过下去,可谁又能料到未来的事呢?到头来祥子非但没有所得,反倒是失去了一切,虎妞、小福子的死,空空荡荡的布袋将他重重的击倒,他变得猥琐无耻,彻彻底底沦落为一个见利忘义之徒,恐怕当初善良的祥子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会落得这么个下场。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祥子沦落到这个地步?细细思量,你会惊恐地发现,这便是处于黑暗笼罩下旧社会的下层人民无法逃脱的宿命。
这些个可怜的下层人民究其一生,无非是想摆脱一个“贫穷”“低贱”的身份,可他们的努力往往为人心的叵测、社会的动荡与阴暗所吞噬。正因为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穷惯了,也穷怕了,于是他们更加渴望金钱,为了这些物质的东西争得头破血流。在他们眼里,钱,恐怕比天还高,比地还深,比亲人、朋友、兄弟,甚至比生命还要来的重要。有钱,才能活!
穷人们好像不配拥有志向和抱复。常言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祥子正是如此。好似那吃肉喝血的社会,容不下他这样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善有善报”已不为穷人们所相信,在他们看来他们得到的只有失望,他们只有卖命的份。
当所有追求都化为梦幻的泡影,社会的模样对他而言已毫无意义,祥子不再是祥子,他不过是被黑暗所吞噬的一具行尸走肉罢了。
老舍蜕读后感篇2
在字典里,你总会找到一个词:“伟人。”何为伟人?是能对后世、对人类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他们都是伟人——伟大的人。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群默默无闻的人堪称伟人,她们用乳汁哺育生命,用血汗灌养生命,直至自己油干灯草尽也无怨无悔,她们便是生养我们的伟大的母亲。
古今中外,多少名人义士或作出杰出贡献的大人物脚下,走的都是母亲为他们铺筑的成长之路,如妇孺皆知的爱因斯坦、爱迪生、岳飞、孟子,母亲赋予他们高尚的品德与无穷的创造力,让他们在这条路上坚韧不拔、自信自强。正因为母亲的伟大,才有无数文人学子不惜笔墨,为母亲献上一首又一首赞歌。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满怀心痛地写下了《我的母亲》,我读了也倍感心痛。
就在这么一个不识字的、始终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中国妇女身上,我看到了母性的光辉与伟大,她温柔慈祥却坚贞不屈,她甘愿吃亏却绝不软弱,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化孩子,她给子女的是生命的教育。老舍一岁半时父亲离世,从此,母亲勤俭持家,独自一人将五个孩子拉扯大;当八国联军侵略我国时,她不慌不哭,为保护儿女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当女儿出嫁、儿子求学据婚时,她伤感不已却泪往肚里流,母亲,从不因自己的个人需要而耽误子女的青春与前程!在老舍心里,母亲才是让他刻骨铭心的真正的教师,她传给自己好的性格与习惯;母亲的奉献才是最无私的,她晚年的孤独寂寞与急切的念子情怀让人无奈且不安。老舍的母亲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前还吃的是粗粮,这成了老舍先生终生的伤与痛。其实,这就是母亲啊!聪慧坚忍,胸怀宽广。如果老舍生活的时代好些,他一定会尽己所能让老母安享晚年的。
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不管岁月艰难还是生活幸福,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她们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磨粗了双手,在叮嘱唠叨奔波劳作中花白了头发,在儿女长成飞向远方后望穿了双眼。幸福中游离着一丝悲哀,这也是矛盾的统一体吗?但对一个母亲未免太残酷了。母亲是深爱我们的人,我们也应关心她、体贴她,用一颗感恩的心来慰藉她,这样,就算哪一天我们离开了母亲,心中也会少一份缺憾。
老舍说:“失了慈母的人像插在花瓶里的花,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已失了根。”是呀,母亲就是生养我们的根,是我们永远不能离弃不能忘怀的人!我们只有努力生长,成为祖国的栋梁,开出鲜艳美丽的花朵,才对得起在泥土下不辞劳苦的“根”哪!
老舍蜕读后感篇3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友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渐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老舍在《茶馆》中的机智俏皮的语句,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让我明白了《茶馆》为什么被称之为“一曲含泪带笑的旧时代的哀歌,一个亦庄亦谐的社会葬礼”。
?茶馆》中,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吴祥子与宋恩子这两个特务。一句“谁给饭吃,咱们就给谁效力”道出了他们的“办案原则”。这两个前清的走狗,“专办革命党”的,也许很多从事革命活动的仁人志士就遭到了他们的残酷迫害,他们死心塌地为清政府效力。可是,一改民国,本来应属于镇压对象的他们摇身一变成为“新生政权”的“同志”,“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
这透露出的是一种“狗性”,就像哈巴狗一样,唯“饭”之命是听。无论是哪一个王朝的统治者,都是需要这样的走狗的,他们不一定需要忠臣,却无法拒绝走狗。宋恩子、吴祥子凭着他们原有的狗性被新主人看中。丧家之犬得以找到新家,继续干着走狗的勾当,再一次将它们的狗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实在是“他们前世修来的福气”。这让我想起了《圣经》里的一句话:“恶人茂盛如草,一切作孽之人发旺的时候,正是他们要灭亡,直到永远。”就算宋恩子、吴祥子再怎么像孙悟空般会变,也变不过时代的步伐,时代的潮流终将淹没他们!
在《茶馆》中,王利发的茶馆里挂着“莫谈国事”四个大字,由这四个字中,我似乎明白了崔久峰为何要出家当和尚了:当人们都在闲情逸致地喝着茶,而你崔久峰却高谈国家大事时,别人都会把你当作异类。国事,应该人人都要关心,尤其当今:人民当家作主,国事就是我们的家事,我们理应关心,不能像王利发那样挑选性地关心:“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不管是“打仗”的新闻,还是“不打仗”的国事,我们都应关心。
在此,我想对砍樱花树的大学生们说:你们的确爱国,但你们的“爱国水平”还没到家,你们没有了解日本,何来关怀中国?
最后我想说的是:老舍,无论您想传达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不能评说它的优劣,在你面前,我只有说声:“谢谢!谢谢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宝贵的财富。”
老舍蜕读后感篇4
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走马观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读完了,在读这部名著时,我的心充满了悲愤与怜悯,即使此刻读完了,我的心还是被其中的主人公占据了,我的心在燃烧,我的思潮在翻滚,我是在悲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为自己庆幸,因为吃人的封建礼制已被前人埋葬,我应当感谢他们。在无数的可怜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后,一些可爱的勇敢的人奋起而攻之,打碎了,幻灭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从前饱含女子血泪的旧路我们不会重蹈。这是最大的幸运啊!
作为大哥的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屈服了,理解了,忍受着别人难以明瞭的苦衷,博得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被迫与所爱的梅分离,娶了另一个少女,梅却被嫁到赵家受气,不满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含恨而终。他也热烈地爱着她的妻----一个善良贞静的女子,但他却不能保护她,让她任人摆布,听着她在为他生第二个孩子时的痛苦的呻吟声却不能进房看她,明白妻因难产而殒逝却不能与之见最后一面,却只能够忍受。他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刽子手,逼二弟觉民完婚,但最后,他有了一点觉悟了,他最后帮忙三弟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
我厌恶觉新这样的人,他是那样的懦弱,那样的无能,他不去争取他所爱的梅,也不能保护他所爱的妻,他还是一个男人吗他眼睁睁地看着这个他一向维系的家扼杀他最爱的两个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们啊!他的顺从扼杀了他自己,也摧毁了她们。然而,他却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灭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挣扎,没有幸福可言,更没有期望所在!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人物!这是怎样一个吃人的世界!我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但对于觉新,我就能够憎恨他吗他是最大的牺牲者啊!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二哥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忙,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能够说是《家》中最幸运的一个了!
三弟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坚定,他最初与俾女鸣凤相爱,但无情的长辈把鸣凤迫得投湖自尽,这成了觉慧心中一道永远的痛!在这一点上,我比较厌恶觉慧,因为他的自私,连鸣凤向他诉说一切的机会都给扼杀了,他还曾想过放弃鸣凤,让这样一个十七岁的纯结少女嫁给六十多岁的老头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鸣凤为他牺牲了,她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湿淋淋的尸体,和一个苍白的吻。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最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感情,或许在那个时代,感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这天,在我看来,没有感情的人生是不完满的。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完美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老舍蜕读后感篇5
一直以来,我都对共和国文学避之不及,老舍的《茶馆》自然也成了“政治的牺牲品”,多少次过其门而刻意不入。若不是于是之等北京人艺的老一辈艺术家出神入化的表演诠释使之成为话剧经典,《茶馆》恐怕早就淹没在共和国文学连篇累牍的文字垃圾中了。我之所以看《茶馆》其实也是冲着北京人艺炉火纯青的表演去的。渐渐入戏之后,才恍然觉得,老舍的剧本虽然写于赞歌大跃进的1956年,系奉命而作,但是那颗体恤下层人民的心,却冲破了政治外壳的包围,就像云雀冲破了寂静黎明的禁锢,婉转而悠扬,直击人心。
?茶馆》里有的对白能引人一笑,但是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无奈的自嘲。这些发笑的对白,要么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人无奈之下说出的无奈之话,要么就是那些令人厌恶的角色的溜须拍马。
笑过之后,不禁感到一丝悲凉——“人活着总得有条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愿为国家排忧解难的人们飘零四方,一辈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柜被逼上吊自杀,见风使舵溜须拍马毫无良心的人却有钱有势,不惜让别人用命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打学生的老师追杀爱学生的老师,给官差两个洋钱就能免去杀身之祸,官差指谁就杀谁——“这什么世道啊?”
?茶馆》最后的一部分,三位气数将尽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顾自己的一辈子,让人颇感心酸:心怀浩然正气的常四爷干了一辈子的活却“一事无成”,心怀实业救国理想的秦二爷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厂“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柜“做了一辈子顺民”,到了让人赶出自己开了50年的茶馆。这就是“爱国”“顺民”的“下场”……“我爱咱们的国啊,可是谁爱我啊?”常四爷在同一地点时隔五十年两出此话,着实让人嗟叹不已……
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这大概是中国人对于革命的一贯态度,几千年来未有改变。但是,越是苟且躲避以求自保,就越是被各色无赖欺压鱼肉,一轮轮地盘剥搜刮,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说到茶馆,多数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北京人艺一帮老艺术家入木三分、形神兼备的表演。但我刚开始看时,还是不大习惯,总觉程式化痕迹太浓,一举一动一板一眼,每一个动作的精心雕琢。后来看众人的评论,才知道这其中透出的老北京人生活的尊严和做人的温良恭俭让,那时的人们就是这样见面作揖,硬骨朗朗,言行举止中千年文化的修养一览无遗。中国戏剧唱念做打凌然不乱的套路原来就是那个礼教中国的生动显现。现在这样的就中国人怕是无处可寻了。
旧时的茶馆是市民们几乎仅有的公共空间,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混杂其中,上层人物与平民百姓一桌喝茶聊天,倒恍然间让人忘记了阶级差别的存在。但是再仔细琢磨茶馆中活跃的都是些什么人,就能看出平头百姓是坐不起茶馆的,在茶馆里悠闲品茗,提笼架鸟的几乎都是吃份额的旗人,前清遗老;吃洋人软饭的买办和“谁有钱就为谁卖命、充当打手”的地痞流氓;专心向佛不问政事的参议员……至于底层人民,这里则是他们卖命、乞讨的伤心之地。
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西方大革命时期的咖啡馆。但是二者的意义却更好相反。本雅明说,巴黎的咖啡馆里经常挤进一些付不起80法郎高价订阅报纸的人,围在一起抢读一张报纸,议论国事,密谋革命。西人后来把这造反的发源地(包括小酒馆和街垒)冠上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公共领域”。
但是《茶馆》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贴了几十年的“莫谈国事”,也没听说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是几个爱耍嘴皮子的茶客硬给喝下台的。重农抑商,皇权浩荡的封建社会中诞生不了法国那样的穿着灯芯裤的中产阶级,《茶馆》中实业救国的那位民族资本家最后落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境地。
中国的“公共领域”只是言论无路的上层精英们过过嘴瘾、发发牢骚的地方罢了,不是民主的酝酿所,而是民意的疏散地。后来北京的茶馆渐渐式微了,成都等地的茶馆依然花开遍地,不过依然是“莫谈国事”。至于传说中的“中产阶级”,咖啡馆可是彰显高雅品位,为权钱交易去臭的好地方。
老舍蜕读后感篇6
今天,我读了著名的现代文学家老舍先生的文章《养花》。因为我对老舍先生的作品慕名已久,所以现在捧在手里,心里异常激动。
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的养花实践,体会到养花的乐趣。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收获很大,读的格外仔细。“下了暴雨,邻居家的墙倒了,把还没有种下的菊秧砸死了许多,全家人几天没有笑容。”这句话看出老舍爷爷对朝夕相处的花草的感情多么深啊!这一点我深有同感。记得有一年初春,我把几粒牵牛花的种撒进花盆,每天为它浇水,锄草,对它的关心无微不至。春末,紫色的牵牛花终于绽开了笑脸,可极了!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有一天,我照样去看牵牛花,可阳台上只剩下了光秃秃的花盆,我连忙去问妈妈,才知道妈妈见到花凋谢,便把它丢了,连粒种我也没有找到,我气极了,几天没给妈妈笑脸。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对于文章里的这句话,我是有很深的体会的。做什么事都要付出劳动,想不劳动便得到劳动果实,那只能是空想,只会一事无成。就拿我的学习来说吧!以前,我很懒,连课堂笔记也不记。到考试的时候,便来个“临时抱佛脚”东抄西借,蒙混过关。抱着这种得过且过的态度,正好应了一句名言:“业精与勤,而荒于嬉。”结果,我的成绩很不稳定,今后,我要一改以前的坏习惯,在学习上多付出些劳动,稳扎稳打。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学到的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成绩得到明显的进步。
老舍蜕读后感篇7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最钟爱的作品,他在书中叙述了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塑造了祥子,这样一个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形象。
在我阅读的一开始,我就迷上了祥子。他仿佛不是一个虚构的小说人物,而是在生活中真实出现过,他老实、坚忍、要强,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站在我面前。这都是因为老舍先生出神入化的文笔,他对祥子的不幸深感同情,同时又无情地批判了黑暗的社会,这展现出老舍先生人格的魅力。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欣赏、学习老舍先生的写作手法的同时,我也在思考。祥子一开始是个老实坚忍、自尊好强的人,但最后竟变得麻木、狡猾,沦为行尸走肉,是什么打击的祥子如此堕落?
是他悲惨的遭遇。祥子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他与命运抗争,却屡战屡败,受到了三次沉重的打击:第一次,辛苦攒钱三年买来的车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车还没买上,钱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三次,刚用虎妞的钱买上了车,虎妞就难产死了,祥子只好卖车安葬了她。兜兜转转,一切又回到原点,祥子还是一无所有,倒添了一身、满心的伤痛,自此,祥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是伤害他的人,更是这个社会。黑暗的社会孕育出了残忍霸道的车主_,大胆泼辣、精明蛮横的虎妞,利欲熏心、狡猾_诈的孙侦探,这些吃人的老虎,他们榨干了祥子的精血,蚕食了祥子的血肉,让祥子变得麻木,沦为行尸走肉,堕落在黑暗社会的深渊。
“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生活在没有公道的世界上的人们是不可能凭一己之力获得出路的,因为这个世界不给好人出路!贫穷而心地善良的人们应该团结在一起,共同与命运抗争,争取自己的幸福。这或许是老舍先生真正想说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