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强化同学们对名著片段的分析,读后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都很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琵琶洞除妖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琵琶洞除妖读后感篇1
自幼聪慧的白居易,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贞元十六年,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便捏造“伤名教”的罪名,说白居易在母亲丧失时还写赏花诗,因此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这首《琵琶行》是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的。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一句“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寄托了自己(江州司马)政治上失意的苦闷。中唐时期的社会生活,现实的黑暗河人民的痛苦,宧官的飞扬跋扈,就连“老大”也要“嫁作商人妇”,“杜鹃”亦啼血,猿亦哀鸣,只怕奏琵琶者此行亦掩泣,听着更甚青衫湿!谁人不想凭借自身努力平步青云呢?然而,众观千万事,事事锁深秋,只要能自保一身清廉阿政,何必耿耿于怀那功名立禄以及世人肤浅可笑的寸光鼠目呢?
琵琶洞除妖读后感篇2
其实在众多诗人之中,我并不喜乐天,无关才情,只因他薄情冷酷,不善体贴人心。将文人的架子摆了个十足,虽有鸿鹄之志,仲永之才,却终难摆脱世俗的枷锁,穷有一身酸臭的腐儒气息。全然不似易安、李白等人。其诗词名篇之间,是难得的真性情。我却独爱这首他这一首《琵琶行》,犹爱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隽永直白,点破人心。落寞洒脱之意不加渲染便透纸而出,令人心悸。
但其实乐天一生大都富贵安乐,并无战乱流离之苦,老年更是坐享美酒佳肴,比起柳永、杜牧的半世漂泊,重光、杜甫的国仇家恨,他简直太幸运了。一生当中的苦难屈指可数,其中最为严重的大抵就是那次贬官浔阳,但也正是因为这次贬官,他才写下这首《琵琶行》,让千年后的我轻吟浅诵,心中大恸。这样悲凉真切的诗句出自他之手,实在让我啼笑皆非,让人顿感意料之外。
但静下心来,细读《琵琶行》,却又觉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茫茫月色,清清江水,悠扬飘渺的琵琶声涉水而来,宛如一名幽怨的闺阁女子凄婉一笑,动人心弦,惊动了这一江瑟瑟的荻花,乱了诗人一片漂泊的心。然后,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歌女身世凄凉,诗人遭遇可悲,可怜人见可怜人,惺惺相惜之感自然应运而生。低沉的弦音掩映着歌女悲伤的情思,好似在哭诉平生的不幸,敛眉低头,琴音倾斜而下,又似说尽心中无限的惆怅。区区二十八字,使我似乎又重回那个清冷的秋夜,淡淡的月光,如烟如雾,就像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丝丝缕缕,伴着琴音,扣人心弦。也就难怪诗人一个七尺男儿,也潸然泪下,泪湿青衫了。同是天涯失意之人,且让我纵笔挥洒,写下一曲《琵琶行》略表同情,也不枉这一番“良辰美景”。也算是对自己这样天涯沦落之人的一种告慰和抒发,只是不知乐天这一贬,是幸,亦或不幸?
我无法评说,只觉得通篇诵读下来,从开始的送友离别到后来的对酒听曲,我最爱的亦还是那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啊,诗人从贬谪此地之时,一切便有了开始的理由,不必相识,更不必相知。相逢,便是缘分,相惜,便是幸运。但愿那轮江上的明月,能永照大地,照尽天下失意之人,沦落之人,让我也能有幸在某一天,某一地,相逢一位与我同样失意的天涯游子,把酒言欢,畅诉衷情,共同感受那苍凉月色之下的丝丝暖意。
琵琶洞除妖读后感篇3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常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琵琶洞除妖读后感篇4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曲有终而情无尽。当人生失意的白乐天遇到沦落天涯的琵琶女时,其心中之失意如同排山倒海一般滔滔不绝。记得晚唐落第秀才罗隐在《赠妓云英》中写到:“我未出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可是,白乐天二十几岁便扬名于朝野,琵琶女也曾“名属教坊第一部”。当初的春风得意红极一时成为今天的辛酸历史;当初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成为今天的痛苦回忆,曾经的一切都已烟消云散,如同这如怨如诉的琵琶声随风飘逝。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当人生得意之时,每天浑浑噩噩地度过。而当失意之时,方能感受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感受到度日如年。然而失意也未必都是一件坏事,经历失意的人会成熟起来,会领悟到以前不能了解的东西,没有失意,就不会有《琵琶行》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如果白居易始终平步青云,高高在上,又怎能理解琵琶女的不幸,又怎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与娼妓之间似乎有着一种说不清的默契。有人说:“才子轻薄,文人无行。”又哪知他们之间的不解之缘。白居易与琵琶女是失意知己,柳永与歌妓们是精神之交——太多太多的文人骚客都在红尘的最底层找到了自己的红颜知己。苏小小的墓前留下多少诗文,柳如是和钱谦益的一段佳话,候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恨情缘——文人骚客为她们的命运感叹、哭泣,同时也抒发着自己的失意、伤感。
也许相同的遭遇让他们有相逢恨晚的感叹,也许对人生的无可奈何让他们走到一起,相互慰勉。
当初,钟子期去世,俞伯牙断琴以慰知音,现在,琵琶女遇到一个真心爱她的琴声,同情她的白居易,是否也产生了那种得遇知音的心情?“感我此言良久立”,也许真的感到了。当她年轻貌美时,那些达官贵人爱的不是她的才艺,而是她的容貌,而在年老色衰之时,能遇到一个真正懂她的人,也可以得到安慰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夫复何求!
曲终情未了,言尽意无穷。
琵琶洞除妖读后感篇5
曾记紫薇郎,默对紫薇芳。紫薇郎不再,紫薇仍馨香。旧时红尘女,门前紫陌忙。岁月卷红尘,只余情凄伤。偶识寒江头,月映水苍茫。酒愁相杂糅,余音悲绕梁。
花开花落,光阴荏苒。不朽的被永远传唱,随势的经不起时间涤荡。又读《琵琶行》,又有所思所想。
乐天是幸运的,是勇敢的,敢于说不,也只落了个远谪的下场。他何故悲?在高堂坐久,难以适应江湖的苦难吧?
他是个“无能为力”的人,见农夫苦辛,也只有“念此私自愧”了,做不了什么,也不知是不是不愿做,现在来到这江湖之中,是否感到了高堂的“自愧”呢?他辛苦为了他的理想,结果是悲凉,又有谁同情他?
忽然,远处的琵琶诉说着一段不忍提起的往事,乐天仿佛感受到了什么,倾听,落泪,赋诗,千古。
这段往事现今谁知晓?那琵琶?那江水?那月?只有诗,这诗,经千年咀嚼,早已成为固式,成为了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浮华褪尽,只留下苍白的无奈与无用的悲伤,远去的华舆卷起红尘滚滚,又有谁来听我倾尽悲肠?月影凉,心彷徨,物寒人伤,只有手中的琵琶还残存自己的体温,于是怆然一曲,引来千古传唱。
千年之后,香魂重游,物是人非,讶然许久。重回故地,寻我的琵琶,却发现这是已枉然。但那诗句,却仍在,万古流芳,我嗔怒,为何曲我之意却可传?为何我之真情却不见?官官宦宦之迁升浊事,怎与我生而残凄之事相提并论!香魂不平,乐天仍在感受所谓“同病”。
完全不同的境遇,却被曲解为“同是天涯沦落人”。对乐天,是斗争之败,会有重来之时;对琵琶女,是命运之悲,但远离繁靡之地岂不是解脱?虽是无奈,但谁又能说那商贾就一定“重利轻别离”呢?或许在远方的他也在思念妻子,可是谁又知道呢?说他的不是,可能是那女子的牢骚,或许是乐天的揣度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