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范文网 >事迹材料

读教师读后感推荐5篇

撰写一篇读后感帮助强化同学们对名著人物的理解,看完书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认真写好读后感,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教师读后感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教师读后感推荐5篇

读教师读后感篇1

印第安人有句谚语:脚步若走得太快,灵魂就会跟不上。中国的教育亦是如此,当身为教育者的老师也沉迷于效率上的优先而变得急于求成,那孩子们弱小的灵魂又怎么跟得上这速成的教育?

有幸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感悟颇深。犹记得毕业之后,自己多么毅然决然的走上了教师的岗位。但当初得到亲友一众支持的原因,是他们都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好,工作稳定、待遇高又假期多。但我的心里始终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不仅仅是这样,我选择当老师,更多的是因为孩子,喜欢和孩子相处,喜欢看他们的天真烂漫,喜欢感受他们身上的朝气与活力。但还不止这些,还有些其他的什么让我愿一生追求呢?

带着这一丝丝的疑问,我在踏上岗位数年之后,翻开了这本书。书的前言部分就已颠覆了以往我对教师的认知。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朱先生则说,教师不该是春蚕、蜡烛,或是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该被神化或者苛求,或拿错误的考核标准和行为模式来固化他们的教育,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忙碌中穿行。教师的生命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教师的价值就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读罢,我醍醐灌顶,终于,我找到了那个心心念念的答案,当老师,是因为看到了学生身上无穷的可能性,想尽自己所能去观照孩子的内心并缓慢地、耐心地引导他们的人性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如是,我的生命也就得到了幸福的意义。

朱永新先生接着解释了幸福在哪里以及老师如何享受自己的教育生涯的问题。那就是:幸福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在记录中……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教师的幸福感从哪里来?从孩子们的笑脸中,从孩子知行合一的行动中,从家长感激的目光中,那时,所有的教师都能发自肺腑的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是能够帮助他人、改善社会的。这些耳目一新的说法,都打开了我贫乏而狭窄的世界,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我想起了自己刚站上讲台时的情景。那时的自己可真是手忙脚乱,一段话都说得磕磕碰碰,但望着讲台下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他们的安静、乖巧和对老师天然的一种信赖,让我很快克服了紧张,调整好了心态,并很快的熟悉了自己带的班级。后来,有一天的早晨,大概入学一个月有余,我走在离班级很远的走廊,听到阵阵的读书声,我惊讶极了,快步走过去,悄悄的躲在一旁观察,七八个同学正端正的坐在座位上,认真的朗读着我昨日教的课文,那童稚清脆的声音在那一刹那击中了我,让我觉得幸福、温暖,我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了自己带的这群小家伙,也真的发自内心的感恩这个职业带给我的一切幸福。正如朱老师在书中写道:如果能够并认可每天平凡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坚持不懈地在工作中实现自我,那么,无论是用心地研究学生成长的案例,及时的记录生活,还是和同事们共读共写,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

我相信,正如朱先生所言: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行为;而是融入生活,成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会去寻找在教师这个行业最大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读教师读后感篇2

最近我看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的书,确实是给我在幼儿教育的一个角开启了一扇门,非常吸引人,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眼前展开了一片崭新的天空。在教师如何更好的去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跟家长沟通使家园合作更有效等方面给予了细致的指导。

首先来说教师与儿童:当今社会的孩子都是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全部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生活在被关心的气氛中。所以当一个孩子要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时,总是有很多的问题会出现,比如情绪不稳定哭闹的、注意力不集中、挑食、身体较弱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随机应变”具备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来说教师与家长: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合作伙伴。,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任务,以便双方能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个别家长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只是在玩,自己早上想睡懒觉,便很晚才送孩子来园,不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教师可以利用早晨孩子入园、晚上离园的时间、安康网、家校通以及家长会、半日开放等多种形式向家长介绍幼儿园活动,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让家长和教师保持一致的教育观念。家长可以亲自参与孩子的活动中去,可以更快的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

最后来说教师与社区:作为教师要利用好周边社区的资源,教师要联系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幼儿教育提供帮助。

总之,作者希望教师通过倾听、体察、互动、反思来解读幼儿,通过把探索与创造的自由还给孩子,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发展幼儿;希望教师与幼儿均能在情感、气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达到师生共同成长。

通过学习它让我懂得,设计教学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要以符合人性的方式鼓励幼儿与环境中的人、事、物发生有意义的交互作用,教师要尽力将自己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兴趣及外在限制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相符合,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强调幼儿主动参与,在获得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地建构知识。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门,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也让我体验到了作者对幼教工作的那份执着,更让我今后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想法,并努力去实现。

读教师读后感篇3

最近我读了《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感受很深,特别是本书内第三章内讲到我们教师要关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讲得很有道理,我也很有同感。

书中讲到: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要关注我们在活动中习以为常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关注我们在教学中的每一句话评价、每一次互动。这些细节都能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理念,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在设计每一次活动方案时,都要注重教学细节的预设,让细节成就精彩的课堂;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捕捉精彩的细节,善于发现并利用课堂上孩子的亮点甚至缺点,巧妙、准确地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让这些细节为精彩的课堂增辉。

在我组织的一次活动《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个体育游戏中,虽然是个传统的游戏,但是我班的孩子一直非常喜欢玩。这个游戏能提高幼儿快速四散跑和躲闪能力。在一天早上晨间活动的时候,我问孩子们你想玩什么游戏,孩子们又异口同声地说:“老狼老狼几点钟”,从这可以看出孩子对此游戏一直比较兴趣。活动时我扮演老狼,当我抓住了一两只小动物之后,我依然像以前一样让被捉住的小朋友站在一边等待,等待着下一轮。但我发现被捉的幼儿只得站在边上,不能参加游戏,我想这样对孩子也不好。

于是我急中生智,拉起被抓住的“小动物”往自己的“洞里”拖,嘴里还叨唠着,“天黑我要吃掉你们”。没有被捉住的孩子一下子紧张起来,施豪大喊道:“咱们要把他们救出来”,对呀!可以给幼儿创造救助的机会,于是我给幼儿讲解新的游戏规则,当老师说:“老狼休息了”,全体幼儿可一拥而上去救他们的同伴。另外我还提出要求:“救小动物时,你要当心,不要再让老狼捉了。”这时孩子们开始想办法了,一些孩子吸引老狼,另外的孩子趁我不备抓住自己的同伴就跑。“成功了!成功了!我们救出小动物了。”这时每个幼儿开始欢呼雀跃,也把游戏推向了高潮。通过这项活动,我感觉到在各项活动中应该做一个有心的老师,有心留意孩子,有心观察孩子,那你才能进入孩子的童心世界,教育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一次成功教学,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作为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流程,更应该关注那些看似简单的细节问题。

读教师读后感篇4

今天我读了一篇《母爱》的文章。故事是这样的:在青海省的一个沙漠地区严重缺水,每人每天只配给3斤的用水量。有一天,一头老牛拦住了运水的军车,想添点水喝。军人首先对着老牛大声呵斥,并用火来吓它,但是毫无用处。后来老牛的主人用鞭子使劲抽它,抽得老牛皮开肉绽,但是老牛依然纹丝不动。军人没有方法,只好舀了一瓢水给老牛,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老牛竟然不喝,只是向着夕阳的方向叫了几声,这时从远处跑来一只小牛,小牛喝完水后,老牛轻轻地舔了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轻轻地舔了舔老牛的眼睛,然后,遍体鳞伤的老牛带着小牛慢慢地回家了。读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不禁使我想起了妈妈生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记得有一天,我夜里发高烧,妈妈心急如焚地起来给我找药,可是家里的预备药用完了,急得妈妈连外衣都没有穿上,就拿着手电铜往山上跑去找草药。吃了药还不见效,妈妈又起来用凉毛巾缚在我的额头上降温,用湿毛巾给我擦身上,夜里妈妈就那样不停地换啊擦啊,直到我的烧退了,妈妈才休息。第二天早上,烧终于退了,我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去时,望着妈妈疲惫而又欣慰的眼神,我情不自禁的哭了,抱着妈妈说:妈妈,您真好!昨晚您辛苦了! 还记得有一次,妈妈生病了。我放学回来就对妈妈说:我饿死了,快做饭吧!妈妈疲惫地说:想吃什么?我说:随便。妈妈强忍着病痛尽力去给我做饭。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我多么的不懂事啊!不想想妈妈的病痛感受,而要自私地命令妈妈给我做饭,真不应该啊!如今我做了妈妈才明白当初妈妈为何那样?---伟大的母爱!《母爱》这篇文章,使我真正懂得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意了。懂得了母爱的伟大,知道了世间情为何物!

读教师读后感篇5

近日,再度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重温经典,又一次和大师对话,接受来自灵魂的涤荡,几多感慨,颇有体会,先书写下来,不为成文,只为记录。

84年教育科学版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语言质朴。读后,掩卷反思。朴素的语言如黄钟大吕,撼人心魄。

为什么有落伍的学生?是因为“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作为教师,“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取得成就”,因为成就感是点燃“想成为一个好人”火花的蹊径。

教师要“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进步一点点也好”。

话语平实,却句句珠玑。大师在说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由此,联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迸发出来。

教育是什么?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学生?

曾几何时,一说到上述问题,显得都特别抽象、特别呆板,抽象到如同高深的理论,呆板到如同教科书上的印刷体。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师一直践行,教育就是“教书”,学生就是生产“分数”的机器。曾几何时,也有不少教师“杞人忧天”,不断反思今天的教育,但浅尝辄止,并不能给出真正的答案。

大师就是大师,非常有远见。“学生是具体的,教育并不抽象。”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大师的教诲值得我们时刻铭记,作为教育人心中有学生,眼中更应有学生,因为孩子们是鲜活的、具体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教师入党转正申请书2023推荐5篇

幼儿园j教师自查报告推荐5篇

读《幼小衔接》心得体会推荐8篇

好教师先进事迹材料推荐5篇

教师评职称个人述职报告推荐5篇

教师的职业演讲稿推荐5篇

优秀教师推荐事迹材料5篇

读爱丽丝梦游奇境记读后感5篇

读杂记读后感5篇

读秘密读后感通用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2869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