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阅读书籍后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一篇读后感能够强化我们对名著故事的认识,为了积累更多写作素材,我们需要多阅读文学作品,写好相关的读后感,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明朝史读后感最新5篇,感谢您的参阅。
明朝史读后感篇1
这个学期,我迷上了《明朝那些事儿》。刚开始,是因为在书架上翻书,偶然间发现了这已有9年历史的书,我对历史很有兴趣,你让我说说各个朝代的名人,我也略知一二。一看“历史书籍”这四个字就激动起来,翻开书皮又看见“明朝”这两字就更激动了。看一本历史书,犹如穿越到古代,与古人对话,看尽这个朝代的名人故事与兴盛衰败,真是棒极了!我立刻拿起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看了一章,觉得耳目一新:哇,这不正是我想要看的历史书吗?看到好玩的片段,我要哈哈大笑;看到奸臣贪污,我又气得牙齿磨得沙沙作响;看到喜欢的忠臣被设计害死,禁不住扼腕叹息,难过好久。记得每个朝代都有几位正直的君王,可是这个明朝倒好,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检,就愣是一个正直的君王都没有,还好出了很多忠臣,才让我感觉这几百年明朝没白活。
我还注意到本书作者了,作者名叫当年明月,当然这是他的网名,读了这本著作,真是对他的文笔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本《明朝那些事儿》,一改人们对历史枯燥乏味的定位,使历史成为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身边故事。对这本书,我还有几个细节感受:第一:幽默,充满趣味性,人都可以活起来,好钱好色不管国家大事的皇帝、贪污的奸臣、只留清白在人间的忠臣、以及好斗的蒙古人。这些人仿佛就在我的眼前演绎着他们那个朝代的故事。当年明月还特别喜欢跟古人打交道,一会儿称兄,一会儿叫弟,一会儿还攀个i“老大”,轻松诙谐的语言,让我不时捧腹大笑。第二:严谨,这些故事很多都是经过作者查阅资料得来的,有凭有据,不是想象,也不是贾雨村言,是正史,既系统又连贯的文章。
我以后也要像他一样写出自己的文章特色来!
明朝史读后感篇2
昨天几个同乡会的负责人相约到刘陶叔叔家拜年,一走进刘叔叔家,就看到一茶几的书,最上面的一本就是《明朝那些事儿》,前几天和网友牧野还聊到这本书,对它有一点点了解,刘叔叔看到我爱不释手的样子,他就送给我了,回到家,网也不上了,认真的拜读,还真学了不少东西。
?明朝的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00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其实就是以前一直被说书人及老百姓所钟爱的《英烈传》的内容,不过多了靖难之役。
在阅读部分篇章后,感觉到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似乎在写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能让历史写得这样,还真让我佩服了。
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现在好了,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给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呢?
如果是有这样的书再出版,我一定要好好学一下中国的历史,这个小伙子听说是武汉人,才27岁,在广州是一个公务员,如果有缘真想拜访他,好好向他学习,不管人家怎样向他拍砖,我在心中永远支持他,后生可畏。佩服。
明朝史读后感篇3
为什么会正儿八经的开始看这部书,我也不太清楚,或许,是因为厌倦了所谓的正统,所谓的学究吧。
历史本身的事情是很有趣的,就像史记里面的很多故事,百读不厌,很有趣味。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传统的涉入历史的角度,有人选择搞学究,有人选择戏说,要么太正经,要么瞎胡说。
喜欢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史实,也有自己的理解,既进行了研究,又不要读者也跟着板板正正,将历史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有血有肉,很真实。
?明朝那些事儿》,个人感觉,就是这样一本书。
看似调侃一般的语言,却呈现真实的历史事件,让人轻松的就能进入那些曾经或辉煌或暗淡或荣耀或耻辱的岁月,去了解去认识那些曾活跃在历史岁月中的人。
当然,也可能是鄙人才疏学浅,看不懂太学究的东西,所以觉得这种文体比较好接受。但是,我记得白居易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写完之后会拿给街上的老太太看,他的用意很明显:争取让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看得懂。正所谓:通俗易懂。
再有就是今天很流行的大家上讲台---百家讲坛,也是在普及历史,让普通的老百姓也能轻松的了解历史。
所以我觉得,今天有人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呈现历史,很难得。
不过,客观的讲,不会不朽。
明朝史读后感篇4
最近,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作者风趣幽默的话语令我十分喜爱这部书。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真的很令我钦佩。在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个出身于农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当上皇帝。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家中十分贫苦,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对于这种情况,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静的湖面,练不出不畏风浪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宁静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成为一个伟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种本领:果断、让朱元璋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冷静、能让他有准确的策略。这三样宝物、合起来,能让你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应敌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备果断、冷静和坚持会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在这三个本领前,相信无论怎样的困难都回迎刃而解,最后将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还教会了我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胜利之门。当你引领大军作战,当百万生灵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当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没有多少人能不紧张,而在战争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却在关键时刻毫不紧张,他相信了自己的决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朱元璋成为了我生活中的老师,他教会了我果断、冷静、坚持、自信等等必会的本领,他仿佛和我说:乱世之中本身是没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种本领,你就是一定会成功,本领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明朝史读后感篇5
如果有人贸然说,哪本书对他的影响最大,就基本可以判断出他的价值观和喜好。虽然很不想为它背书,但是谁叫咱读书少呢,那么,这就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套书。
这套书作为明史的启蒙读物比较好,可读性非常强。我记得我高二时在操场借了同学的看,意犹未尽,借了来,看到了半夜三点,后又去图书馆读完了这套书。这套书讲述也很完整,一共九部,明朝三百年的历史,从兴起到覆灭。关于版本,我推荐原来的版本,原来只有七本,这个增补版我买来很不喜欢,增加了很多图画和底下的延伸故事。
这套书,我甚至想改一改作为睡前故事给我的孩子读,我喜欢看历史的原因是,如果是文学,作者的设定就是天道,观赏性有余但是我不喜欢。我喜欢看真正的规律,喜欢看各种性格的人碰撞起来究竟是什么样的结局。
第一部书讲的是朱元璋的历史。初时加入农民起义,和诸多名将东征西伐打天下,天下打下来,又上演了一出飞鸟尽,良弓藏。进而肃清朝野和建立制度的一段的历史。
蓝玉是明朝的年羹尧;陈友谅败于铁索连舟,是曹操的昏招;朱元璋又很像刘邦。历史真的是重复上演的。
第一次读时,比较泛泛,这次读也不能说深刻,其实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就是认识了一群人。
认识了常遇春,认识了朱文正,认识了张定边,认识了吴琳,认识了张子明,了解了宋濂。
这本书中,也发现了我最羡慕的爱情蓝本,朱元璋和马皇后,我真的觉得多疑之人的信任,严酷之人的妥协更像爱情。我觉得如果我是朱元璋,我也会折服于马皇后这种人。如果我被郭子兴关起来等着被饿死,有人给我送饼,哦,送就送吧,等我出去了,一定会报答你,那出不去就算了嘛,是吧,哈哈。救命之恩,那么荣华富贵以报。而只是为了让我吃得好点,就把热饼藏在胸前,把自己烫伤,然后给偷偷带进来。我首先是疑惑,我们这种理性的人首先会想到为啥不送凉饼。朱元璋本就是苦出身,我不信他不吃凉饼,也不信凉饼比热饼不充饥。而她这样,是存了珍重之心,被人轻贱欺压惯了的朱元璋,在自己一无所有之时被别人如珠似宝的珍重,怎能无动于衷?谁能无动于衷?痴愚真心,最无以为报。
我也最想求一颗真心,于我而言,风花雪月可以风吹云散,也不算什么。如果有人真的像马皇后一样对我,我也扛不住,命算什么,给你就是。如果真的有人如此爱我,可能我也没机会知道,不是说患难见真情吗?我还是过我一帆风顺而普普通通的一生吧,哈哈哈。
其中也有很多道理,怎样做会产生威信(朱元璋初时作战勇敢,处事冷静,有计谋,身先士卒,在士兵中很有威信),怎样做可以叫贤(朱元璋说宋濂,二十多年,从来不说假话,也从不说别人的坏话,真是个贤人啊),疏而间亲的事能不能做(有传蓝玉跟朱标说找人望过朱标的气,将来会谋反,朱标转头和朱棣说了,朱棣就给蓝玉使了绊子)。其实很多那种圣贤书都明确了什么是道德仁义礼,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什么是豪杰,怎样可以称为好学。这些都不是空泛的概念,但是如果你不读书,你就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就没有是非的观念。说白了,无知。别人无知,尚且可以原谅,自己无知,怎么可以忍受。
还懂了,念书好虽然没什么值得夸耀,书念不好的人也不一定不能成事。但是那些书念得好,又真正能做大事的人,真的是很有能力。
关于刘基之死,说是,有可能是败于朱元璋的忌惮。我之前看那个林正刚老师的培训课的时候,说,新进入一个群体的时候,你要画坐标,看看这群人的行事偏向什么,比如说,合作-对立,友善-敌对,这类。而你要顺应他们的行事作风。好像周易里也有这样的话,具体我忘了。如果刘基能够知道朱元璋是强势不容人的人,他就应该隐藏自己,但是我想诸葛亮不用。
这是一本明史的启蒙书,我还没读透,现在我读书,就是读一遍,做一些摘抄,然后写读后感的时候再过一遍,比之前只是读能了解更多。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