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是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的,只有认真写好读后感,我们才能记录下读书的感受,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学记忆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学记忆读后感篇1
一本给小孩看的书,让我发挥一下
这是一个完美的世界里,没有罪恶,犯罪和撒谎。只有一个人被选为这个世界的记忆传授者,他也得到了撒谎的权利,从此他也发现了真正的美丽与生活的精彩,但是作为代价,他也必须真正体验痛苦与折磨。人类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痛苦与折磨,创建了这个完美世界,但是代价就是对真正的美丽和快乐的体验,但是为了应对这个不确定世界,人类世界必须保留一个记忆传授者来传递这种记忆。
小说最后是以小主人公的逃离而结束,他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具有喜怒哀乐的世界。
这并不是一个童话,而是在我们每个人每天发生的事情,世界是高度不确定性,它的变化超出了人脑可以处理的能力,更为关键性的是人类对于这种不确定性的本能性的抵触和恐惧,因此,简化和期望成为人类获得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重新塑造了一个世界,一个更为安全的世界。但是我们丧失了对于世界的真实体验。在我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越来越忽视的是真实体验。但我们发现越来越能的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们已经在一步步迈向死亡。
只有放弃对确定性的追求,面对不确定性,珍视那珍贵的真实体验才是真正的生活。只有那样,才会像主人公一样来到那个真实的人类世界,那是才有真正的喜怒哀乐。
告诉你个秘密,其实你从未真正活过。
学记忆读后感篇2
?记忆传授人》是一部科幻小说。里面说着一个乌托邦的社区,在那里生活的人每天都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在那里,没有危险,没有与众不同,没有烦恼,没有快乐,也没有悲伤,没有阳光,没有四季……乌托邦是希腊语,意思就是理想国。
这本书描写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乌托邦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事情都在控制之中,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也没有战争或痛苦的感觉。大家所要做的事情早在一开始就被确定好,没有改变的可能。孩子们都在规定好的统一模式里长大。当12岁的乔纳斯成为新任的“记忆传授人”之后,他却陡然发现支撑这个社会的不过是谎言。于是他决定要改变一切……
读了这一本书,我发现其实算世界并不是没有痛苦才叫完美。在乌托邦里,没有痛苦,但是他们也没有快乐。在我们的现实世界,虽然有了痛苦,我们的生老病死,造就了我们快乐和幸福。因为有了不快乐的感觉,我们才知道快乐是多么美好的事。在这本书所描述的乌托邦世界里,人们都没有爱,他们不懂什么是爱情,不用生小孩,他们的伴侣都是长老依据他们的性格、兴趣分配好的,连孩子也有孕母替他们生。在这里你看不到难产、看不到不肖子,因为他们把一切的老人都安排好,不会带给他们日常生活麻烦。在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心如意。但是,没有爱的世界,会是个怎么样的世界。没有快乐,没有悲伤……
在乌托邦世界,没有颜色,因为颜色会让人产生区别,这样就会有不一样,不一样就会衍生出很多问题,所以他们都分不清颜色。我可以想象得到色盲已经是很痛苦的事,那分不清颜色,世界就只剩下黑与白,还有灰。这让我非常庆幸自己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虽然有时候颜色让人与人变得不一样,就像是肤色,瞳孔的颜色,还有头发的颜色,至少我们还活在有颜色的世界。还有,在那里也没有音乐,没有旋律。他们想象不到旋律在耳边响起,是多么美妙的感觉,多么美丽的声音。
四季在这个世界也是不存在的。在这里没有太阳,没有雪花,没有红色的枫叶,也没有雨天。虽然他们在这个世界不用挨饿,不用因为生活烦恼,但是如果这是条件,我宁可不要。我们这个世界虽然不完美,但是我们依然看得见颜色,看得见雪花,看得见太阳,听得见音乐。就算世界有战争,但是我们依然有爱。虽然我们的世界有很多的不幸,但是我们有希望,有惊喜,有奇迹……
?记忆传授人》让我学会了珍惜、感恩。懂得了因为有不美好,所以才会有美好;因为有了背叛,才懂得真心的可贵;因为有了失败,才有了成功的骄傲……这真是一本值得永远珍藏的书!
学记忆读后感篇3
让我们想象有一些人,他们从小就生活一个黑暗的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够转头看到洞外的光线,只能看到洞穴后壁上投射的影子。他们把这些影子给当成了真实的世界。如果一个过路人发出的声音,在墙壁上面引起回音,他们就会认为这个声音是墙上的影子发出的。
也许你会觉得这些洞穴人特别可怜,但绝大多数的洞穴人却是幸福的。他们彼此之间没有差别,也没有太大的欲望,只要每人按照最高机关长老会的安排,做一点适合自己的小小工作,那就能够满足于简单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事实上,当年他们也有一段辉煌的科学技术,可科学技术带来的丰厚物质并没有带给他们幸福,后来他们就主动放弃了物质,甚至放弃了像颜色这样的诱惑性因素,消除了像“爱”这样复杂的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至于人类的一点小小的生理欲望,完全可以通过药物来进行压制。在这样的犬儒生活中,只要在身体上不受到直接伤害,他们就不会感到痛苦,还能够微笑着面对死亡,甚至把死亡称为“解放”。
然而,尽管出现的机会不多,洞穴人还是可能会遇到外部的骚扰,比如来了一只野兽或者还没有开化的土著人。此时,他们就需要有人能够了解外面的世界,给他们提供实用性的操作方案,这样的人就被称为记忆传授人。对于这样的特殊个体,自然是越少越好,因为一般每个洞穴都只有一个记忆传授人,只有当他快要被解放的时候,才会由洞穴长老会选出下一届的记忆传授人,然后由现任的记忆传授人进行培养。
长老会自然明白,当一个人看到了洞穴外面的真实世界之后,已经很难再重新回到洞穴式的生活了,因此他们不得不与记忆传授人达成一个妥协方案。记忆传授人在洞穴人中处于非常尊贵的地位,可以自由阅读书籍,有自己不受监视的独立空间,可以不遵守他们的洞穴生活法则,不出席他们的“宗教”典礼,但却有一条绝对的禁令,就是不能洞外的情况告诉其他洞穴人,哪怕是自己亲友配偶也不行。说白了就是,我可以给你几乎是绝对的自由,但你不可以影响大多数人的愚昧或者说是幸福。可以想象,记忆传授人的精神是相当痛苦的,他了解了整个世界的秘密,却没有办法把它们都说出来。
洞穴人的这个制度却有一个漏洞,那就是不受控制的记忆传授人可能逃跑。也许他们觉得现在的人都穴居了,外面无人接应的话,就算是逃跑也很难一个人在野外生存,它们可能会饿死,可能会误食有毒的果子,还可能被野兽或者是土著人杀死甚至吃掉。尽管如此,年轻的记忆传授人还是有外逃的现象,此时长老会就会选出新的记忆传授人,但没有上一代的传授人指引,新传授人的诞生就可能会出现意外,比如被洞外忽如其来的强光刺瞎了眼睛,或者是由于太兴奋喊出了洞外的情况等等。说不定哪一天,当外逃的记忆传授人在野外孤独死去的时候,洞穴人却会因为某个意外重新走出自己的洞穴。
以上是罗伊斯·劳里的反乌托邦小说《记忆传授人》与柏拉图《理想国》里洞穴比喻的综合,它暗示着:乌托邦的理想国最容易导致的就是反乌托邦的社会形态。
学记忆读后感篇4
这是一本反乌托邦的儿童科幻小说,以我及其有限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简直可以说是受到了很大的震动。
我从前读过的儿童文学,无论《皮皮鲁和鲁西西》还是《哈利波特》,都是典型的流行读物。想像力也不可谓不丰富,但是内里,无非是好人战胜坏人之类的简单价值观灌输。我从来没有想过像《1984》这样的书,居然也能来个少儿版。
这本书里描述的社区,基本上就是未来的斯巴达,孩子是由孕母所生(孕母社会地位不高),同年出生的孩子,不论几月出生,统一在十二月举行“命名仪式”,被分配到每家每户去抚养。孩子的童年期很短,八岁开始义工,十二岁开始进行工作训练。(这一点倒是颇符合《上学真的有用吗》的观点)
十二岁以后的成年人,年纪被忽略,每天按照固定的程式生活(一岁以后就开始的程式)。工作、娱乐、情绪(甚至梦境)的分享和安抚。长老们会根据每个人的资质、爱好给人们分配工作和配偶。一切都有规则,都是供给制的。
这样的生活,在儿童看来,应该也不差吧。但是作者逐渐开始让主人公乔纳思发现一些不满,这样的生活,似乎还是缺少点什么。由于是儿童文学,作者还提出了几点会让孩子们颇有感触的细节。乔纳思在接受十二岁晋升规则时特别注意到一条:可以说谎。这大概也是所有孩子都思考过的,是不是成为大人以后,就可以说谎?还有抑制激情的药丸,还有小主人公若隐若现的一点情愫,都是儿童文学的特点。
小说的结尾铺陈颇多,但最终还是有些乏力。但无论如何,小读者们读完之后应该都会想想乔纳思说的话,他从来没有选择过,现在他有了选择的权利,可能选对也可能选错,但是,到底什么才是错呢?
本书的创作背景,是作者儿时跟随父母旅居日本,却由于父母刻意保护,他的生活与在美国毫无二致,这样的经历引发了作者的思考。这样的无菌环境,中国也有颇多父母正在或已经给孩子创造,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怎样的保护和自由,犯错、痛苦是不是孩子的权利和必由之路?这也是每个父母都要思考和引起重视的问题。
学记忆读后感篇5
时光的河入海流,长大的人儿分头走。人们直到长大甚至年老才能回想起童年的美好。童年,是一条彩色的河,在无际的沙漠中缓缓流动,变换着色彩。我赤足站在河边,正准备用玻璃瓶盛满我喜欢的色彩之时,我和她邂逅了。
在后面的相处中,我了解到,她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她是把狗尾巴草当成谷穗的女孩,她就是《呼兰河传》作者——萧红。
萧红,一个拥有灰色童年的小女孩,就这样无声地走进了我的视野,让我感受到了无比的心疼和惋惜。
她,从小饱受父母的冷眼、奶奶的打骂,一个几乎没有爱的童年伴随她成长。唯有和蔼可亲的祖父让她尝到了一点爱的滋味,他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向萧红日渐灰暗的心灵。
她唯一的快乐就是在祖父的园子时的时光。她很喜欢在那里玩,看她在鲜花遍地开蝴蝶满天飞的后院中,欢笑不断,“栽”白菜却将白菜踢飞,“拔”野草却误拔谷穗,给祖父头顶插花……园中各种趣事连连令读者也欢笑连连,将先前的悲凉凄惨顿时抛之脑后。
在这部半自传体小说中,萧红的记忆之口像是装上了水龙头,有条不紊地流出,一段段地述说。这里的小村庄,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和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类似于团圆媳妇的悲剧数不胜数。我不知如何去评判哪个值得同情,而哪个值得痛恨……
我和她的邂逅是那么的转瞬即逝,希望她的后来可以弥补她内心深处遗失的美好。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你走了,就像这邂逅还未开始似的……
学记忆读后感篇6
主编章东磐先生说:实际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抗战死士,是死过两次的。第一次死掉的是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另一次则是在全人类历史上空前而且必定绝后地从所有人心里铲除他们用生命本应换得的永生。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泪水禁不住涌出眼眶,书本上的文字也变得一片模糊。如果没有邓康延,章东磐,晏欢等各位民间人士不远万里,飞越大洋彼岸,用三个月时间去翻阅寻找封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几万张战时照片,这本书就不会这样呈现在我们眼前,祖辈的战场也不会这样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抗战的岁月也不会这样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以前也看过不少关于抗战的纪录片,震撼于黑白影像的历史的真实,但今天翻开这本由500张战地照片组成的书时,那种握在手上的真实与虚幻交织着的矛盾与厚重充斥心头,这上面的人物,从指挥若定的将军到满脸稚气的娃娃兵,曾在过去的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这样的在镜头前走过,如今,将军早已逝去,娃娃兵算算也应该是八十多岁的耄耋老翁了,他们是否还在某处好好地生活着呢?对于曾经为保家卫国拼命流血的他们,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们的故事,愿意倾听他们的故事?这上面有些著名的照片,经常被各种媒体引用,象那张身着单衣,脚穿草鞋,奄奄一息的伤兵,很多纪录片将它引为川军北上阵亡士兵的影像,其实他是一名受伤的远征军士兵;又如那位上了美国时代杂志的年轻的远征军士兵,眼神坚毅,神情凛然,多少年过去了,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却永远记住了他的脸孔。
去年曾在某段时间内感动于邓康延先生和晏欢先生制作的纪录片《发现少校——赵振英》。今天有幸从《国家记忆》这本书附带的dvd看到第一手资料,如果没有这些民间学者的努力与坚持,恐怕赵老自己,他的后辈,还有千千万个你我,都不会有机会看到美国记者给当年的警卫营少校营长的一个镜头特写,那不但是老人作为一个军人的无上荣耀,也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见证。今天,我们对于这些荣耀与见证看得太轻,保存得太少,只有在别国它族纪念二战胜利多少周年的时候,我们才能浓烈地体会到,抗战的胜利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那些牺牲的先烈和健在的老兵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只可惜,我们也只能从他们的隆重中去体会,去怀念,去感叹。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学升旗演讲稿6篇
★ 学代表演讲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