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种文体,读后感指看完一本书后把内心的感受通过文字编写出来的书面表达,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论语写读后感通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写读后感篇1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像一面明镜,开启了我尘封的心扉,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通过学习,我对自己的工作和如何做人,有了更深的感悟。
首先我认为,对我们来讲,这样的培训太及时了。因为在未学习之前,我的脑海里总认为《论语》一定非常高深莫测,在现代社会中谈论《论语》,未免太过时了。原来我以为那是过去封建社会孔夫子他老人家教书育人的老教条、老方式,可是经过于丹教授的精辟解释后,才知道《论语》的文字如此之“简”,而含义却又如此之“深”。所以,这样简单的道理能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是有深刻的文化根源的。
于丹教授说道:“天地行为一体,而人为万物之灵。”有了人之后,是要有人的思想与精神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军队,可以没有粮食,没有武器,但却不能没有精神。所以塑造人的思想与精神是何等重要。结合现代社会,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中最为重要的也是“人”的精神塑造。一个企业、组织塑造员工的团队思想、团队精神,就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且不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重要性,一个没有核心的企业是没有凝聚力的,更谈不上团队精神和企业文化。在此,通过这样的培训,让我们普通的员工感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用心良苦,也受到了深深的感染。新纪元是个有凝聚力的企业,因为它的管理者不但在为它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在创立和发展它的企业文化,并让这种文化去感染每一位员工。
在学习中,有一节内容为“人生的追求是什么?何为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作为现代人,在这个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都市里,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遭遇事业受挫,身缠疾病,恶语中伤等不尽的苦恼。是啊,生活就是这样,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苦恼总是会不期而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都在苦苦追寻着自己的最大目标——幸福与快乐。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呢?于丹教授告诉我们,其实,幸福和快乐存在于内心。我们现代人往往把它看作身体之外的房子、票子、面子、位子、车子等等。于是为了这些所谓的东西就有了随之而来的无尽的攀比与苛求,最终可能会得到些东西,而内心却无法真正地幸福与快乐,只有苦。这道理讲得多么真实啊!于丹教授还告诉我们,其实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就是一种体验,它既简单又朴实,关键是保持怎样的心态,只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就不难发现幸福与快乐无处不在。严寒孕育着春的生机,失败总是在成功到来之前,挫折总是会有经验的积累,机遇总是在矛盾与痛苦的选择之后,去体验吧,拼搏之后总会有收获,苦难之后肯定会有甘甜。古人李渔说过,“乐不在身而在心。心以为乐,则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这也像《论语》中所说的“人类苦苦追寻的幸福与快乐就在人们的内心情感中”。看了这样的阐述,我仿佛明白了。知足者常乐。
我是一名来自外地农村的妇女,来到繁华的大都市,曾做过洗碗工、粗加工以及其它外来工都做过的工作,其中有酸有甜,有苦有乐。而现在的工作,比较稳定,收入固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团队里,有着良好的工作氛围,我感到非常的满足,我每天都可以用饱满的热情去面对工作,尽管在工作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的同事都会在这种时候及时给予我帮助与谅解,所以,我非常感激。正如于丹教授讲的那样,“作为一个人,要有感恩的心态,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论语写读后感篇2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20xx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xx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现在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论语写读后感篇3
“得半部《论语》者,得天下”。这句话我也忘了是从哪里听到的。以前,我粗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译的《论语》,觉得这句话太过夸张。不过,自我看了《论语别裁》后,我对《论语》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见解。
我看《论语别裁》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过,当我接触了《论语别裁》后我对“做学问”,“作人”有了新的认识。
不过,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时,所以现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论语别裁》上册,更别说整部《论语别裁》了。我只是阅读了《学而篇》,粗略地翻阅了《为政篇》和《公治长》。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对《学而篇》的读后感。
首先,读了《论语别裁》给了我新的认识。现在读《论语别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难懂,而是有种与南怀瑾先生面对面交谈一样。原来读《论语》这类四书五经的书也能这样有趣。同样,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认为的古人读书都得“寒窗苦读”的见地。
然后,是我对“三家店”的认识。南怀瑾老先生生动形象地比喻,让我明白了原来“五四运动”时,那些自称“知识分子”的人竟这样理解孔子的话。
还有就是南怀瑾写这本书是用心在写。他把自己原本的认识与现在的理解,毫无保留地都说出来了。
这是我在读“学而有何乐”时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过字面来解释。说“悦”应改为“苦”。朋友来家是“包袱”,虽然很真实,但我当时就认为这些认识仿佛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不想读书的学生在钻“牛角尖”。
不过,当我接着看下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男老先生把这一切都分开做了解释,而且真正懂是看了“谁来懂得你”这一小节。南老先生在这一篇中对孔子的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将所有自己的解释都总结在了一起。尤其是这篇中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真是恰到好处。不但说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还告诉了读者,做人做学问成功的途径。
还有,我觉得写得很妙的是南怀瑾说,现在的人读《论语》不能依靠朱熹的注解。
刚开始,我认为这只是南怀瑾的片面之解,不过在询问父亲后,才明白这是告诉读者,看《论语》要自己反复品读原文,而不是单单看注释。至于不懂,接着看下去,下文自然有解释。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
还有就是“没有朋友的上帝”中说到的“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这句话很对,大概“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也是这个意思吧!
总之,《论语别裁》是本好书,它有助于你理解《论语》和孔子的为人之道。我现在还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吧!
下文自然有解释。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还有就是“没有朋友的上帝”中说到的“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这句话很对,大概“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也是这个意思吧!总之,《论语别裁》是本好书,它有助于你理解《论语》和孔子的为人之道。我现在还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吧!
论语写读后感篇4
翟鸿森教授说:“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藏。”
而今垃圾一样的文字、俏皮话,不是废话的废话问候语、祝福话,貌似聪明的顺口溜、低级庸俗的小品、让人尴尬的相声铺天盖地涌来,没有美,没有深刻,也没有幽默,真的让人窒息!正如“语言的波浪永远覆盖着我们,但我们的深处却永远沉静”、“树是大地写在空中的诗。我们却把它们砍下做成纸,好来记录自己的空虚。”所描写的那样苍白、无奈。
当前中文热风靡全球,很多外国人都在读中华经典,作为中华炎黄子孙,我们在干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品读先祖留给我们的“宝典”吧!
论语写读后感篇5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xx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xx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 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 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之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 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 的标准:仁者,人也。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 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中华乃至世界必读之经典。
论语写读后感篇6
你们知道《论语》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子曰:“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孔子说:“学了处做人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论语写读后感篇7
趁着寒假的闲暇时间,仔细的诵读了这一本薄薄的小书——《论语》。孔子提倡师生之间应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它是儒家思想的经典。它是我国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
启发式教育,现在的老师都不陌生。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欲教好,因材施。孔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思想,那就是因材施教。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自己会学习。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
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因为内心的坦荡、自信、泰然而自内向外油然而生的从容,宽容。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处世为人,除了要感谢帮助爱护自己的人,同样也要感谢那些嘲讽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因为只有他们的嘲讽才更让人感觉至深,才更让人觉醒与自强。《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且彼此间要留一点分寸。
交友:"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是对我们的忠实劝告,并提醒我们广交益友,不交损友,在与人相处的分寸把握上应"君子之交淡如水"。慢慢品味才深深的感悟什么才是"淡如水",水的纯净与清彻。
论语写读后感篇8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各种西方学说陆续传入中国,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甚至连长期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五四运动曾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文革期间“批孔”思潮也曾盛极一时,而在现在,我们也可以不时地听到“新儒家”等给传统儒学重新定位的概念。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如何看待儒学的现代意义,成为一个思想界争论不休的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学习了半个学期的《中华元典导读》课和阅读了《论语》这部书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学的根,即孔子的《论语》说起。《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