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范文网 >事迹材料

论语诵读后感通用6篇

起草一篇读后感帮助强化同学们对书上故事的理解,看完优秀的书籍之后写读后感是很重要的,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论语诵读后感通用6篇,感谢您的参阅。

论语诵读后感通用6篇

论语诵读后感篇1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我读了一本书,它由孔子在讲课的时候弟子记录下来的由语言编成的《论语》。现在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孔子吧。孔子,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卒于公元前479年。它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圣人。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全书共分20篇,512章,约20000余字。

?论语》即孔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它是一部含义深远的古代学术理论,内容大多是孔子回答别人的言论。

?论语》是一部伟大的思想总集,他记录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和研究孔子最可靠的原始资料。《论语》言简意赅却含义深刻,字字珠玑,耐人回味。字回行间渗透着圣人的思想、言行和处世为人之道。可以说《论语》是中国文学最成功的传记书之一。它对我国2500年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与《圣经》对西方人一样,深刻而广泛。

论语诵读后感篇2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于丹在本书开头就倡导了这样一种朴素而又现实的思想。是不是在这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孔子的学生有若就以前解释过孝悌的重要性,他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同样,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论语》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就好像这个车子有了横木也是虚架上的,没有关键的木销,不就无法行走了吗?对一个人来说,信誉是什么呢?是你行走于世界最基础的那个保障。

也就是说,只有靠信誉,才能把人生这辆车驱动起来。只有信誉,才能够让你不管穿越什么样的风险,坎坷,都颠仆不破,而在坦途上一路前行的时候,也能够保障你的速度。就是正因有信誉,才让你始终是一个完整的人,能够立的起来。要是没有信誉,就缺少了安身立本最根本的条件。

不足一万六千字的《论语》翻下来,“仁”这一个字前后被提到有一百零九处。能够说,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于丹认为,仁爱首先是一种人格情怀,它就应表现为一种高风亮节,一种胸怀大志的气度。我们那里说的仁爱,不是妇人之仁,不是那些小恩小惠,而是一种深刻,博雅,有使命、有担当的远大情怀。

曾子以前说:“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作为知识分子,他不能够不刚强而有毅力,正因他肩上的职责太重大了,道路太远了。

有时候,仁爱是一种身体力行,点点滴滴的行为,它不仅仅让别人受益,它也会让自己有收获。仁爱是一种不断积累,他需要我们自身的时时呵护。人在生命流光的陶之下,如何时时呵护仁爱,会决定我们跟世界之间建立什么样的关联。

论语诵读后感篇3

对于现代人来说,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对国学的名著是敬而远之的',那生涩的词汇和深奥的哲理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但在近几天政工科组织的学习中,在于丹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教授不但将论语中枯燥无味的古文用现代“心得”的形式进行了完美诠释,而且还用自已广博的知识面给论语重新加入了新的注解,并且加入了一些很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使我接受了《论语》,而且从中受益非浅。我感到,其中很多道理是与我们平常的生活工作有所关联的,如果运用恰当,必会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产生很多益处。

在其天地人之道章节,她用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天、地之间的关系,人的不断强大与天地强大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将其与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和谐矿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结合,我感到,只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等等之间做到真正的和谐,才能推动我矿的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只有社会和集体的不断壮大才能使我们每个人更强大,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只有集体得到的利益较多、集体荣誉感更强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会觉得有一种荣誉感,相应的,得到的利益也就更多。

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他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闻之飘飘然,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难为一下佛印,就说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听后默然不语(也许是气的说不出话)。于是苏轼很得意的跑回家见到苏小妹,向她吹嘘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也就都是一坨屎。”通过这个故事,我从中想到我们有的人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也常常取笑、议论别人,其实在我们取笑别人就是从侧面证明了我们还不够强大,还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心中一直惧怕别人背后议论。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在平常要做到“恕”和“仁”,只要真正把以上两点做到了,就能使自已足够的强大,也就能将得失等身外之物看轻。

还有一个故事: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通过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我们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常常抱怨,我为什么没有某人强,其实这时候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我没有别人强大,是不是还有我哪方面做得不够好,多多的进行自我反省,通过反省不断改正自已的缺点,使自已进行不断的改进,不断的适应这个社会。

以上只是列举一二,总而言之,于老师就是通过这样的故事和他对《论语》的心得将我们引上了一条解读国学名著的道路,我觉得于丹教授的高明之处在于用自已的体会和品尝将《论语》这个我们很多人以前顶礼膜拜的东西给我们加工成了一道美味的心灵鸡汤,让我们过上了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幸福生活。是她让我们在圣人的光芒下品位快乐人生,更好的享受人生,她用再简单不过的语言和词句将《论语》中深奥的道理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可以不断借鉴其中的东西、吸取其中的精华。终生受用不尽。

论语诵读后感篇4

?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级时候,我开始读《论语》。论语中的经典句子让我受益匪浅。写作时,我常常把在《论语》中诵读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我的作文中来。比如要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马上想到了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描绘学习的快乐时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上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孔子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孔子认为孝不能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在《论语》中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古代的黄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纪就会在寒冷的冬天里,为父亲温暖被子。这看似一个普通的行为,其实包含着黄香对父亲深深的爱。

不过,孔子对“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因此孔子赞扬他们的行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所作所为,与古人比起来,我差远了。虽然我还没有到赡养父母的年龄,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没有做到孝顺父母。很多时候我都会耍性子,因为一点小事情和爸爸顶嘴。学了《论语》后,我进一步认识到这真是很不孝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也有所改变。父母都说我变乖了,看来《论语》的力量真大哦!

让我们热爱经典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论语诵读后感篇5

假期,我读过许多的书有:《孟子》、《三国演义》、《窗边的小豆豆》、《论语》等等。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本《论语》。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学的创始人。《论语》就是记载了孔子告诉弟子们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治理国家的方法。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我读完了一整部《论语》,知道了许多平时我不知道的做人的道理和一个人想成就大事必须具备的品格,《论语》这本对我来说是人生进步的一大阶梯。这可是儒家创始人,闻名中外的孔子。教育弟子说的话。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释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贫困之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利用仁。”这句就是讲了一个做人的道理。

我还记得一开始我读《论语》的时候。没读两天就没有兴趣了,不爱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知道了论语中记载的做人的道理是多么的重要,才开始慢慢的阅读《论语》开始还是觉得没什么意思。后来坚持每天阅读,感觉其中每句话都有很深傲的意思,从读完《论语》之后,我的言行举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有条有理也喜欢和人交往了,结交了许多正直的朋友。

?论语》这本书里边讲的道理一直刻在我心里,永远不会忘记,他对我人生的重要作用。

论语诵读后感篇6

孝是我国自古以来最重要的道德规范,“百善孝为先”,孝是德之本。《论语》中“孝”的论述,今日读来,仍觉微言大义,对社会有益,对家庭有益,而对于一个人的心灵,是一种净化,也是一种亮化。

记住父母的年纪:

做父母的,没有不记得儿女的生日的。可做儿女的,不知道父母生日的却大有人在。是否知道父母的年纪,不要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一件小事。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意思是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记挂在心上,一方面因他们添寿而欣喜,另一方面又为他们的高寿而担心。”

这是孔子对一个孝顺子女应有心态的描绘:当看到父母一年比一年衰老时,喜的是父母健在,是儿女们的福气,因为父母长寿并享天伦之乐而高兴,就希望父母更长寿;可生命总是有限的,岁月总是无情的,随着光阴荏苒,岁月流逝,就为父母年高而担忧,惟恐深恩未报,孝心未尽,而时机过矣……

人生有许多痛是不可避免的,有一种痛更是让人难以忍受,而这种痛并不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流逝,那就是“子欲孝而母不在”。一位朋友曾这样回忆:母亲健在时,自己总是感觉日子还早,机会尚多;总是对自己说,等生活好些了,一定好好地孝敬母亲。

然而一场大病,母亲竟然去了。十余年来,每次想起母亲,心中总是遗憾、悔疚和伤感。每当母亲节到来,这种情绪就更加充满心灵。如果母亲能够生还,即使工作再忙,也一定要常去母亲身边坐坐;即使生活再窘迫,也要多给母亲一点零花钱。“子欲孝而母不在”,是一种无法解脱的、说都没处说的痛……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简简单单八个字,读来觉有千斤之重。看到父母年事已高,一方面感到高兴和自豪,但又胆颤心惊,对父母的衰老而恐惧,这是出于自然,也是出自孝子的良知。永远也不要觉得为时尚早,机会还多。记住父母的年纪,常回家看看。节假日,或是在父母生辰的时候,一束鲜花,一盒蛋糕,一个电话,一句“祝您健康长寿”,一顿合家团聚的家常饭,都是浓浓的亲情,都会给年迈的父母带去无限的喜悦和慰藉。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经典诵读后感精选8篇

红岩诵读后感7篇

诵祖国的演讲稿优秀5篇

诵祖国的演讲稿精选5篇

诵祖国的演讲稿优质5篇

诵祖国的演讲稿5篇

诵清明演讲稿优秀5篇

中华诵演讲稿5篇

《论语》读后感500字6篇

诵祖国的演讲稿参考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40079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