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写得好是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相关的文章的,想要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我们就必须熟读原著的内容,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之说新语读后感推荐6篇,供大家参考。
之说新语读后感篇1
见微知著乎?以偏概全也!三国之管宁,避乱世于草莽,身布衣以终老;华歆,登高堂至宰辅,为高官传清誉。
“割席断交”这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讲得即为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现常被用来表示,不能够与志向不相同的人结交为朋友。
故事中,管宁见了金子“挥锄与瓦石不异”,世人褒赞有佳。而华歆拾起来,明白是一块金子
后也随手抛弃,不也体现了他不在乎钱财吗?世人又何为贬损?何来“志不一样道不合”之说?又两人同席温书,见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华歆之所以出去看热闹,也只能说明他读书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并不能够确切地评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宁、华歆、炳原皆为三国名士,有“一龙”之称。华歆是龙头,炳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管宁与华歆又为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宁又怎会只因为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热闹就闹绝交,这难免让人在看文章时引起怀疑。是管宁的“小题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说?
的确,轩冕象征权利尊贵。由于社会时代的因素,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谈,一部分文人尤显得特立独行,守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世姿态,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如此,管宁成就了超逸之名,华歆畅达仕途反而流俗。管宁成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范,华歆注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宁饱读诗书后明白了世情,从而选取全身远祸,还乡做了隐士,与华歆的满腹经纶用于经天纬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浊孰清?据记载,华歆不仅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且功就之时,他不计前嫌,不萦私怀,屡荐昔日故友管宁出仕,大有让位以贤之高态,实在让人感佩。华歆如此德才兼备之人,后世的声誉却一向因“割席”而受累,着实令人扼腕!
两件很小的事情,足见士大夫品评他人与约束自我的尺度之严。见微知著,确有可取一面,但仅因小事就武断绝交,认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管宁因朋友一二细节不贴合自我做人标准,便断然与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须知:
守一身之清固然可嘉,然忍浊染身,辟世之清,更堪一表!
之说新语读后感篇2
我在读中学的时候对文言文不敏感,所以文言文的底子很薄弱。今天读《世说新语》很感吃力,幸得有现代文翻译,勉强读了下去。所以,学问之浅的害处就体现在我的身上了。
一般意义上认为,《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分为政治、德行、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全书共有一千多则记载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读《世说新语》,感觉就像听古人讲故事。寥寥数语便能将一个时期的思想风貌娓娓道来。怪不得鲁迅先生称它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魂奇。”
?世说新语》还是成语的发源地,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出自这本书。比如:“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览无余”、“望梅止渴”、“道旁苦李”等等,这本书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所以,今天读来,受益颇深。
?世说新语》开篇讲德行,通过四十五个小故事讲述“德为本,行为端”的道理。世人效法的典范陈蕃,敬贤人,立榜样;患难中的真豪杰荀巨伯;卧病求鲤、孝顺后母的王祥;还有爱母孝母、感动人心的陈遗……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由小见大,引发我们对于“德”行的思考。立人先立德,德行是为人之本也。一个人如果德不好,那他为人处事定也不得善名。
我们做老师的,教育学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很重要,但培养高尚品德的少年更重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成才先成人”。从教近二十年,我也接触了各种层次的学生,他们大多是向善的,在求学之路和走上社会之后都是稳定、健康发展的。但也有个别的孩子误入了歧途,失去了“德”之本,甚至触犯了法律,受到了惩罚。
我有一个学生,上学的时候就是班里的调皮蛋,打架、逃课都是他常常做得。走上社会以后,因为年少轻狂和人打架造成严重后果,最后被判了刑。在往届的学生中,他是为数不多的经常和我联系的一个。有一年他给我打电话说:“老师,上学的时候不听话,光惹你生气了,这大了也懂事了,也知道学习是好的了,可是也晚了。”他的一番话使我很震惊,一个当年的后进生能有如此感悟,我是该高兴了。可是他的醒悟是花费了自己的青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换来的。如果当年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多加引导,或许,他就不会走上这个岔路口。这件事,我有着属于自己的责任。作为老师,尤其是一名班主任老师不能只盯着学生的分数不放,分数背后,他们的“德行”是不是健全要更重要。
当老师久了,我也成长了。我知道了,分数不是孩子们的唯一,还有比分数更重要的成人。所以,现在的每一节班会课,我都尽可能地去上好,育人立人,不可怠慢。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也经常会根据课文的体裁渗透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们正三观,端品行。我现在正在教的三年级孩子,有几个异常调皮的。他们的调皮中透着痞痞的“坏”,比如会骂别人“傻x”,这是很恶劣的。一旦有这种情况发生,我一定不会放过教育他们的机会。
一个人的成长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来自家庭的,来自社会的,当这些成长中的不好点集中到学校,在学校里暴露出来,做老师的就有义不容辞地教育他们的责任。讲“德行”,才能够培养出“德少年”。
读《世说新语》,可以正衣冠,检品行,思不足,正三观。
之说新语读后感篇3
?世说新语》成书于南朝刘宋王朝,作者是刘义庆。南朝宋这个朝代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我个人觉得是属于夹在中间的一个朝代,南朝宋(420-479)的开国皇帝是刘裕,这个朝代历经了九个皇帝,是南朝四个朝代里面最久的一个朝代,也是一个历经繁荣发展的朝代。
刘义庆这个人呢首先是属于帝王家族的子弟,其次是一个文学家,他有很多的机会接触到各种平常老百姓接触不到的资源,因此我说他的发展起点肯定相比一般人要高很多,加之本身刘义庆天赋异禀,被他的伯伯皇帝宋武帝刘裕称为“此我家丰城也”,所以可以看出刘裕是多么的喜欢这个侄子。刘裕年纪轻轻就做上了大官,深受皇帝的喜爱,基本上都是属于近臣一类的人,二十七岁就做到了副宰相的位置。刘义庆这个人很聪明,善于思考动脑子,很能审时度势。刘裕死后,宋文帝刘义隆登基,刘义隆这个人很缺心眼,猜忌心很重,对朝臣这些人很有戒备之心,登基以后就大开杀戒,反正是杀了很多臣下,刘义庆呢虽然是天子庇佑下的爱臣,但是面对这样的大开杀戒也招架不住,也怕不小心掉脑袋,他处处谨小慎微,当他发现祸事即将到来的时候立即“乞求外镇”,跑到外地去做官。我认为刘义庆这个人生在了一个好时代而不是一个坏时代,他以史为鉴,知道前朝死在政治的风波里面的冤死鬼多如牛毛,因此见好就收,最终不至于死于刀斧之下(元嘉21年病逝)也是死的年轻。
之说新语读后感篇4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作者是刘宋临川王刘义庆。全书共36篇1130则,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直至刘宋初年近300年间的人物故事,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学、思想、习俗、民生等诸多方面,保存了大量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刘宋临川王刘义庆不是诗人,他及其门下文人编纂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也不是一部诗歌作品,然而如果我们从诗的角度对这部中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重新进行解读,则不难发现,这部以记写帝王将相、名士风流遗闻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现着鲜明的诗性品质,放射着夺目的诗性光辉。主要在反映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当我读《世说新语》中的一到三十页时,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尽管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弃协助的那个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以这个故事为例,在开始时如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望了。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答应了别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绝他,他可能会受到损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那么他的损失会更大。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帮助别人。但如果的确无法帮忙,我们也要当即拒绝,如果答应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之说新语读后感篇5
到昨天,终于把《世说新语》阅读完了。以前,我曾经读过纸质的《世说新语》,因为它是一本语录体著作,章节间没有太大联系,适合于随手翻阅,也适合于随时遗忘,所以,基本上已经忘光了。这一次在网上读,我就利用了网络阅读可以迅速、简便做笔记的特点,做了阅读笔记。因为原文很多,我就把其中一些精彩部分精选了一下,逐日登载在我的博客上,希望路过的朋友喜欢。
在这之前,我读过一部分《二十五史·晋史》,《世说新语》中的很多内容在《晋史》都已经读过。不过,当初读《晋史》的时候,很多言行并没觉得有特别之处,读《世说新语》时一品味,居然很有趣味;而《世说新语》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章句,与《晋书》中人物的生平一对照,则往往就有了深意。所以,读《世说新语》,还是要参照《晋书》才能真正读懂。
我读《世说新语》的这点小体会,希望路过本博客、且对《世说新语》有兴趣的朋友周知。
之说新语读后感篇6
本学期学校为了鼓励大家读书,统一发了一本刘墉的《世说新语》之教育秘笈,我在闲暇之余读了一部分,让我回味无穷。娓娓道来的教育秘笈就像与读者对话,许多的困惑也随之渐渐明朗。书中对“新新人类”的理解,我有同感:“他们可能动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们的观念灵活、转变得快、适应得快。”是的,就拿我外甥来说,看似动作较慢,但是对社会的进步事物说起来让人用另一种眼光看他。
他小时候喜欢看课外书,特别是历史和地理之类的,积累了好多知识,高中时学习再紧张,也要挤出时间(如周六晚)上上网浏览一下著名网站,上一下qq,关心一下国内外大事,就餐时,便侃侃道来;去了几个地方,就会告诉你那里人的生活方式,没有一点点的不适应;有时还时不时地评论一下某些社会现象,有时模唱几首流行歌曲还真是有点模样,这就是“新新人类”。
读了这本书,对我颇有启发,我国的家长对孩子太多的企望、设想和规矩,于是束缚了孩子想象的空间和发展的平台,使家长没有办法选择,只有听之任之。想想现在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网络问题少年,做家长的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需要我们家庭的帮助和协调,是非常需要与学校老师经常的沟通。有的家长常把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却不问自己的责任尽到了没有,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书中谈到的“年轻人要有探索的权利”“子弹准备好”,我很赞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实际上就是累积的过程,为自己储存一种能量,为自己积淀一些知识,为自己储备一定的能力,到机遇降临时,你便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大显身手,而非有了合适的机会,只能望此兴叹。我记得教育自己女儿时,她出生才八个月就教她自己学会吃饭,读小学时要求她一定要遵守纪律,要多为他人着想,回家要学会做家务……如今,走向社会了,较快地适应了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一点点事,就是储备生命的价值。
掩书沉思,我们的家庭需要太多地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为他们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要鼓励他们把知识变成技能,要让他们体味与珍惜成长中的困难,明确自己的目标,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