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你们对书上内容的领会,只有写好读后感,我们的文学素养才会得到一定提升 ,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轮自由读后感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轮自由读后感篇1
从“堪笑荣华枕中客,对莲余做世外仙。”到“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自由的向往。然而,站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理解的自由却是不尽相同的:小时候,自由好像就是,想玩就玩,想吃就吃;上学后,发现逃离学校和家长的管制才是自由;步入工作以来,又觉得拥有了足够的金钱就等于自由。但是《自由在高处》一书的作者——熊培云,想要为读者呈现的是:如何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
你即你自由
翻看历史的长卷,人类为了解放肉体而宁死不屈,为了解放思想而奋勇向前,为获取“自由”不断经历着“攻击”和“反抗”。为什么“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永恒话题,甚至为了它不惜以血为代价?作者引用了卢梭的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类,作为自然界中最具灵性的生物,在创造之初,就被赋予了高级的思维与精神,然而这种自由精神往往被禁锢在有形有体的物质世界之中不得释放。
人可以自主地生活,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很多是自我施加。既是这样,作者提出“你即你自由”的观点,你的世界在于你如何选择。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你总还可以做最好的自己,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不久前我认识了一位律师,他人到中年,在律师这个行业已小有声望,但他却跟朋友分享说,当面对世界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改变不了。细想,人有时候是多么的脆弱啊,可能会被别人的一句话打倒;面对环境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可以做环境的主导者?与其忧虑这个社会的走向是不是越来越坏了,不如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好才更切实际!
你须寻得所爱,并且为之守望
最近,因为一篇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把那个曾经在中国广西农村支教的德国人——卢安克,再一次拉回到大众的视野里。一个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德国人,来到中国旅游之后,毅然决定留在这块土地上,做起了支教志愿者。十年如一日,他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献上了自己的整个青春时代。卢安克感动了许多中国人,当然本书的作者,也是其中之一。
作者熊培云说:“在卢安克看来,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因为他们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然后用钱买回一堆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东西来安慰自己。生命长远,但若是为了得到所谓的社会承认而永远要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暂,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
我还记得当年柴静采访卢安克的画面,柴静问:“你为什么生活?”卢安克不加思索地笑着回答说:“有更大的乐趣,有比能表达的更大的乐趣。”后来他又说,我的命就在这里了,离开这里,就是没命了。距离我看那期采访节目已经过去很多很多年了,但如今依然记得,因为我感受到了一股潜藏的,而又庞大的力量。这力量,现如今我所理解的,大概是执着于信念的力量吧。
人若没有理想,就是一条咸鱼;假若咸鱼有了理想,也能翻个身。没有信念,何来力量呢?如何坚强呢?面对外面世界的时候,心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就会更强,更稳定。
凡事走到了极端,难免成为毒药
书里提到一种病,作者称之为“物欲症”,这是一个欲望高涨的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物极必反,过度追求物质,最后人却变成了物质的占有品,沦为物欲的奴隶。
事实上,现今社会的极端现象不止表现在物质追求方面。“极端”似乎已经成为大众的思维模式,就拿阅读这件事来说,大众的舆论声中不泛有这样一些言论,什么没有营养的快餐式阅读盛行;大家都在看手机,正经的读书人越来越少之类的观点。记得在一次读书会上,叶兆言老师将阅读比喻成是无用的美好,他说,读书就是一件开心又随性的事情,不要搞得那么刻意,好像多读书是所有人走向成功的捷径一样。科技的进步绝不是要毁掉人类的大脑,读一些手机里的短文章也未必就是件坏事,古时候的唐诗宋词都是短短的几行字,却是中国的文化财富,流传至今。
急功近利,过犹不及,这些极端的毒药,正在毁掉一部分人的自由。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有节制地思考、做事,不必时刻为风尘奔波,静下心来,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欣赏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作者熊培云相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在逆境中(积极)生活或抵抗
书里一直在讲“自由”,在接近尾声的部分,却说起了“不自由”。生活不是文字印在纸上这么简单,早年做过评论员的熊培云再清楚不过了。帕特里克说过,“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却说,“不自由,仍可活。”
这时,举霍金的例子来诠释作者的观点最合适不过了。霍金的身体状况众所周知,2006年霍金访香港时,有位香港青年曾因意外导致全身瘫痪希望能安乐死,有记者以此为例询问霍金是否曾因身体残障而感到沮丧,有时怎么克服的?霍金的回答是:“我有自由选择生命的结束,但那将是一个重大错误。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至此,我更能体会到霍金为什么钟爱《果壳里的宇宙》这一书名了。“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那些认为这个时代不如意的人,同样要调整心态,像一个正常时代一样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便是一种逆境,谁不是被扔到这个世界中来的?所谓“积极生活”,亦不过是超越了被动与困境,在别无选择中,积极选择罢了。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特别感动:世界就像是一个广场,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处张望,你是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什么时候,当你能超拔于时代的苦难之上、人群之上,你能从自己出发,以内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你才可能是自由的。
灵魂是天空,身体是大地。超脱于一切物质之上的,是至高的——心灵,心灵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可以在你我平凡的生活里的自由。愿在余下的生命里同时守护好自己的灵魂与身体,守卫好一生的责任与自由;愿岁月无负天地;愿此生辽阔高远。这是作者熊培云给予自己和读者最美好的期望!
一位朋友评价《自由在高处》,不过就是一本世俗里的心灵鸡汤嘛!但是,这本书对我的影响,远不止是“心灵鸡汤”这么简单。透过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帮助我打开了看待世界的另一个视角。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阅读的意义,似乎更加深刻了!
轮自由读后感篇2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面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
我们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起快乐、自由地成长!
轮自由读后感篇3
最近在看孙瑞雪的《爱与自由》,除了孙有时候有些过于理想化之外,他对于蒙特梭利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的阐述还是非常到位的,比如智力的形成,智力的形成。
说到我对智力形成的理解我想先说说我最近接触的一个项目,这样比较有助于理解,最近在跟一个电视台谈一个项目,情况是他们有很多的电视节目,以录像带的形式保存在档案库里,但是这些节目没有一个统一的编码,各个部门对于这些节目都有一套自己的叫法,所以有很多节目藏在库里大家都不知道,节目的利用率自己然很低,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节目统一编码,形成一套编码及编码管理体系,可以体现节目的各种属性,发布出来让大家知道并查询,让大家更好的利用这些节目。
好,那智力是什么呢?孙瑞雪说智力就是把感觉概念化,怎么理解呢?幼儿每天通过自己的眼、耳、口、鼻、舌、触觉等各种感官已经把大量的信息摄入到大脑存储起来了,就像是电视台里有录像带一样,可是这些录像带怎么利用起来呢?他必须要和代码,也就是概念结合起来,比如小孩看到了一辆车,这辆车的外形、颜色等信息通过眼睛摄入大脑了,然后你跟它说那是一辆“车”,是“红色”的,于是他将这辆车跟“车”和“红色”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了,这就形成了智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了概念它进而就可以进行分析与推理,通过“车”和“红色”这两个概念把大脑里其它的相关事物给找出来,比如另一辆车、比如另一种物体也是这种颜色的,就像电视台通过编码管理录像带一样。
我们最终的智力的形成大多是基于这些概念上,通过这些概念我们形成了分析、逻辑、推理等能力,就像软件三层架构,应用层是表达,如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绘画能力等;逻辑层,就是对于概念的分析、逻辑、推理等能力;数据层就是通过感觉所得来的各种信息,只有形成了前两种能力才能够很好的调用这些数据,否则这些数据就会存在大脑里无所作为。
轮自由读后感篇4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教育这几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老师,但是看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虐待”。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爱你们。”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子,不能碰那个东西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9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认为我们就应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超多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活动中学习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轮自由读后感篇5
7月份重读了一遍《财富自由之路》,试着通过阅读过程中引起共鸣的点,把投资相关的逻辑串起来。。
投资也要看运气
像上图中,左侧的活动更注重技能,右侧的活动更注重运气。投资是靠右端的,也就是运气的权重比较高。
在投资运气权重比较高的情况下,可能出现你啥也不懂盈利了,你学了好些投资课程反而被割韭菜了。这里要特别警惕,媒体报道的炒币暴富,可能和当事人说的各种策略完全无关,仅仅运气。
投资天生带有风险
在认识到运气权重较高后,就容易理解投资的首要目的为啥是避险了。未来充满未知,一旦有未知存在,就有风险存在。然后就涉及如何判断风险高低。
在学过一点概率的人中,有一个普遍的误解,就是认为“风险的概率决定风险的大小”。可事实上,衡量风险的首要因素不是风险的概率。
衡量风险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赌资的大小。
风险的大小和你的抗风险能力相关,就像感冒对成年人不算风险,很容易扛过来,对婴儿则风险相对大。
拿自己的“闲钱”投资,即使亏损了也不影响生活。根据你的抗风险能力,决定你能出多少“闲钱”投资。
有了闲钱,不可能梭哈完事,这部分“闲钱”,即可以投资的钱又该如何分配。
书中通过”凯利判据”(kelly criterion)说明,永远不要压上全部。近一步的扩展,如果你胜算不高,所有可投资金额的20%可能已经算“压上全部了”(这个比例我随意说的)。
举个例子说明,你有4%的概率亏钱,假设100次里面,前4次都亏钱,后96次赢钱。如果你第一次投入所有钱亏了,就没后99次什么事了。
提高胜算,降低风险
采用定投策略,相当于确定地“捕捉”了一段时间里的均价,也变相的分摊了风险。
熊市定投,牛市定卖。(这条不是书中的,来自张三九,很适合这里)
投资的知识,几乎只能从实战中获得
投资的知识、经验、智慧,几乎只能从实战中获得,书上写的、牛人讲的都跟你没关系—那些东西不仅要在你骨子里生根、发芽且不夭折,还要等上很久,才会茁长甚至茂盛地生长。
投资的知识需要拿钱践行的,不实际操作一把,在大脑中是不会创建相应脑回路的,也就没真正掌握。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