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是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的,读后感指看完一本书后把内心的感悟利用文字起草出来的书面文稿,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目送朗读后感精选8篇,感谢您的参阅。
目送朗读后感篇1
龙应台是我非常喜欢的以为作家,也是一位对教育有着深刻思考的学者,她的散文集《目送》正是阐述了关于亲情、教育、人生方面的哲思,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为人父母都需要经历生死,经历亲情的距离感,而这些只有在有了阅历之后才会明白。当我们还小的时候,一定要珍惜亲情,因为它非常宝贵,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它慢慢的消失,而你无法挽留。
?目送》中收录了龙应台的七十三篇散文,涉及的话题很多,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人生历程,但主要是关于亲情和人生的思考。在她五十多岁的时候,父亲离世,给她带来了很深重的打击,第一次感受到了至亲的死亡,之后母亲又失智了,她有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感觉。从年轻的时候起,龙应台和自己的儿子情意满满的一起生活,但长大了之后,和儿子的距离原来越远,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里有一种孤独的感觉,但她明白“不用追”,因为这种状况是无法改变的。而相比自己的人生经历,死去的父亲和失智的母亲不也是一样吗?自己在成年之后也是与父母渐行渐远,只是年轻的时候无法体会罢了。
读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悟很深刻,总觉得书中的情节和我们很熟悉,也许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和龙应台相似吧,她写出了自己的生活感悟,目送着自己的孩子远去,留下的唯有落寞的背影,当我们为人父母之后,不也一样吗?
目送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人生终归是孤独的,而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和自我反思!
目送朗读后感篇2
?目送》是龙应台作的一篇散文集,当中包含了74篇散文。主要讲述作者和儿子,朋友,父母在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离别情境。文中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但却让你有哽咽的滋味。
"我慢慢地,慢慢地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这一端,看看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黙黙告诉你:不必追。"这是《目送》中感受都深刻的一句。当我还是小孩时,每天看爸爸,妈妈出外上班的时候,我会把脸印在窗的玻璃上,目送他们的背影,慢慢地,慢慢地,消失在家门前的转弯处;当我上幼儿园时,每天早上进入学校,我总会不断都回头看着妈妈,好像穿越无边无际的一条时光长河,妈妈的视线和我的眼神充满了依依不舍;踏进小学大门的那一天,妈妈和我拥抱后,我只回顾头来瞥了妈一下,挥挥手便跑进学校。
小学三年班的时候,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身边,独立参加学校的北京交流团,在我踏上旅游巴时,我感到在我的身后,有两双热切的眼神,目送着我,直到旅游巴,慢慢地,慢慢地消失在喧嚣的马路上。
对于现在13年岁的我,人生才刚刚起步,虽然我不能完全体会作者目送的深层意义。但我也曾经历过一次最后的目送。人舆人之间最远的距离,无疑不是隔在生死的距离。在外公的葬礼上,看着载着外公的棺木,由上层缓缓地,缓缓地及降落到下层的火炉,我万分不舍地看着他的离开,给予他最后的一次目送。那一刻,我会能感受作者在目送父亲的感受。
目送朗读后感篇3
?她在彼岸,静待花开—《目送》读后感】
她在浅浅的时光中伫立,蒙着一身光华。微微垂眸,翘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方投下一片阴影——她端守在生命的彼岸,静待一株花开的烂漫……
岁月静好,与君安老。
她是历史罪恶的批判者,她是祖国如今的栋梁才。而在这本书中,她___,却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位母亲,一个女儿。她用细腻的笔触,与敏感的情思,勾勒下一个个稚嫩而引人深省的简单生命。无疑,她是一个用心的浇灌者,对生活,对他人,报以最充沛的热情,而在这儿,龙应___茫然无助的母亲和愧疚无奈的女儿。
她站在街对面的树荫下,看着第一次上小学的儿子团团软软的身子,淹没在一百多个花花绿绿的书包中,她向着远处极目望去,发现那小小的身影回过头来注视她,那眼神是多么清澈而又不舍,透着浓浓的缠绵与担忧——这是她,目送自己七八岁的儿子;她在机场门口停下了脚步,紧紧抱住自己将要美国留学的孩子,她的头只能堪堪到孩子的胸口,但她却那么用力地搂住自几十六岁的儿子,她在身后,看着孩子一步步走向远方。她在等孩子的回眸,但没有,一次都没有——这是她,目送自己十六岁的儿子;母子两人坐在静谧的车里,孩子在听着只有他一人能听到的音乐,她转过头,看着孩子已经长大的眉眼,成熟、理智,以及与母亲的尴尬与隔阂——这是她,目送自己二十一岁的儿子。
她上大学教书,父亲用破旧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学校,父亲猛地停下了车子,转头慌张地说“这不是载大学教授的车”,然后匆匆离去。她提着行李,然后街角拢紧衣服,在风中望向父亲车子离开的背影——这是她,对中年父亲的目送;父亲瘫痪,坐在轮椅上,生活不能自理,她坐飞机急急赶来,在玻璃门后看着护士退走父亲的身影,停留片刻,然后没入街道——这是她,对衰老父亲的目送;火化场中,雨丝斜斜吹打在她的额头,她在远处,看着沉重厚实的黑色棺材,顺着人群,一点点推移,滑行,然后缓缓被火蛇吞噬——这是她,对逝去父亲的目送,也是她最后一次的目送。
世上最深情的声音,是母亲的呼唤,而最动听的,又何尝不是儿女的期盼呢?
她在彼岸看花——看着儿子的生命,在一点点璀璨,盛开,从平庸变得不平庸,孩子的花朵如同向日葵一样,朝气,蓬勃,自由,青春,生命在绕着太阳转动,于是,她,这个母亲,欣慰地笑了;而在她的身后,父亲的生命,在一点点枯萎,花朵已经绽放,渐渐凋零在秋天,叶片蜷缩,色泽黯淡,父亲的生命在走着下坡路。可惜,她,这个女儿,只能看到满地的残花碎叶。
有多少人在叹息亲人远去的同时,能回头看看曾经的幸福,不要只顾着哀怨生命的离去,回首才发现,过去的过去,我们也有太多回忆,值得人去珍惜。
在浮世骄阳中,静待花开。
默念:“岁月安好,我亦不老。”
目送朗读后感篇4
几年前女儿推荐我看女作家龙应台的一本书《目送》,至今为止看了五六遍之多,每次看过的感想又都不同,是越看感触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这真的是一部好书,写的那么细腻、真实、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话,每一件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我们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反省,到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那就是爱。
我对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触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都能背下这段话了,我和父母、女儿和我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的!
记得我考入省城去上学的时候,母亲不也是目送着我渐行渐远,就如我现在每次目送着女儿一次一次的别离……
我们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再目送着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为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越来越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更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
女儿离开我们,独自在外打拼,做父母的又何尝舍得,只愿女儿将来终能明白,现在的付出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因为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儿女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儿女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她学会独自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学会与人分享努力过后的豁然开朗和欣然喜悦,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我知道女儿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既然微笑着迈出了第一步,留给父母一个“不用追”的背影,那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哪怕被扎的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目送朗读后感篇5
?目送》这本书让我认识了龙应台。这是一本散文集,里面的`七十三篇散文满满的都是写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这本书三代人可以共读。它的用词很朴实,没有多少华丽的词组。龙应台从一件件极为渺小的事中,悟出了一个个人生道理。《目送》还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
?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书写了父亲、母亲、儿子、朋友和兄弟;记叙了逝、老、离、牵挂和携手共进。龙应台的文字,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时温柔婉转,如微风过麦田。把书中的一个个故事描绘的淋漓尽致。用鲁迅的一句诗句来形容,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翻开书,第一篇散文就是《目送》,文章通过写送华安去机场的事反映了当今子女们排斥父母的现象。“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读到这儿,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和父母告别时的画面。那时,我是否也是这样的?也许,那时,他们正在心里悄悄的流泪。“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们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几句短短的话语,透露出当时作者内心淡淡的忧伤。父母含辛茹苦培养我们,大半辈子时间都花在我们身上,告别时控制不住的感情,却被我们排斥、漠视。他们想得到的,不是金钱,不是权利,更不是什么荣华富贵的东西;他们希望得到一个拥抱,渴望听到我们说几句温暖人心的话语,更想得到告别时的回头一瞥,回眸一笑。这些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往往是最可贵的。等我们长大以后,告别,也许意味着一两年都见不到,而不是一两天。告别时父母内心的不舍之情,或许比较夸张,但我们必须接受,因为他们是辛辛苦苦抚养我们长大的父母。
记得和同学们去三亚玩的那一次,到了机场,和同学们会面后,和爸爸妈妈说了再见,又强忍着听了几句妈妈的叮嘱,立刻玩了起来。好像监狱里的犯人被囚禁了十年后获释了一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在和父母道别时的不耐烦,他们,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流泪。我们留给他们的,只有背影。告别时,父母内心深处的不舍、忧伤只能通过目送我们的背影来缓解。
处在叛逆期的我们,渴望自由的飞翔,不想再想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离开父母的同时,也许,心里正在暗暗的窃喜:终于可以自由生活了!但是,不论我们走到海角天涯,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父母;最挂念我们的,也一定是父母。告别时给他们的回头一瞥,回眸一笑,就能让他们一颗悬挂的心立马放下,对我们一万个放心。
告别时,我们不能让父母目送我们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要用行动告诉他们,我们在外面不会有事的,让他们对我们的出行一万个放心。不管怎样,请做到:勿留背影!
目送朗读后感篇6
这个暑假,我读了龙应台的《目送》。《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读完这本书,我感受颇深,尤其是《目送》《母亲节》这两篇文章,读完后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些话出自《目送》,读来既令人心酸又无奈。不知从何时起,我们逐渐长大了,也慢慢独立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那个向妈妈撒娇,动不动就问为什么的身影已逐渐远去,换来的是独自寻找答案,一个人作出抉择的背影。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我们承受父母不舍和不放心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在《母亲节》中,龙应台写到“在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络里,‘母亲’是被他们归入垃圾或‘资源回收筒’那个类别里去的。”更有安德烈发了一篇“与母亲的经典对话”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看完后,我深深地责备安德烈,怎么可以这样伤母亲的心,但同时,我也反思。自己有时也对母亲的关心和唠叨产生厌倦,虽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有点讨厌,觉得怎么老是说一样的话,重复又重复。也会有跟安德烈一样的心理,但事后想一想,这是为我们好啊!
14岁的我读这本书或许还不能真正领悟、体会,但我知道,我总会经历的,随着我一次次的蜕变和成长,我会慢慢理解父母的不易和亲人的目送。
目送朗读后感篇7
?目送》这本书,读到第一篇我就哭了,时值中秋,独在异乡,忆起昔日与父母相处的点滴,感念到他们的付出与我的不懂事,还有团圆之夜父母独守空房的落寞,不禁泪眼婆娑。
所谓感动,来源于作者的叙述中,唤醒了我沉睡内心的某一个记忆碎片,在别人的书中读着自己的故事。《目送》这篇文章,以及我的记忆已然模糊的之后若干篇文章,就还原了一个个特殊的场景,让我得以记起我以为已经遗忘,其实早已刻骨铭心的瞬间。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是个有些敏感的人,记得工作前的一个暑假,父亲同一群职员搬运机器时,由于前方的职员一不小心松了松手,机器沉重地扯开了父亲眼角的一层皮,并压在了父亲的脚背上。那一刹那,我就站在附近看着,父亲顿时鲜血直流,那一科,真的感受到天都要塌了,泪水直流,幸好,最终父亲并不是特别严重,恢复的也算快。我曾经很多次有过这样可怕的想象,如果有一天,我一觉醒来,或是拧开房门,发觉这个世界上只剩我孑然一身,我将何以维继?明知父母与我只能携手走过人生的一段日子,现在的我即将为人母,生活安逸,但如果他们的突然离开对于我会太过突然,可是,什么时候,我会“做好准备”,安然接受父母离去这样一个现实?
那么,我为什么会如此恐惧父母的离去?他们的离开于我又意味着什么?
父母于我,又意味着什么?
我细细回想,从小到大我并没有给父母带来什么。也许,我的所谓的相对的“优秀”让他们多少有些在亲友面前夸耀的资本,也许,我偶尔贴心的生日礼物、用奖金买的礼品会让他们感到欣慰;而父母于我,除了扮演着“提款机”和“保姆”的角色以外,也并无极其绵延深切的情感依恋。但是,我依旧害怕他们留下我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我依旧会非常在乎他们的想法,依旧想要努力成为他们的骄傲,想要给妈妈买最好的时装和包包、给爸爸买他喜欢的香烟和衣服,想让他们在退休以后手牵着手去环游世界。我会在知道高考的那几天他们天天顶着烈日在学校附近转悠,却又不敢打搅我时内心五味杂陈。想到下雪天,母亲温馨的电话,嘱咐我开车小心,注意安全。
我和我的父母就这样形成了血脉相通,无法割舍的整体。《目送》中有很多这样的片段,龙女士迟暮而又呆滞的母亲,生命力微弱的如同风中摇烛,龙女士小心翼翼、体贴入微地呵护着她。这宛若一场轮回,昔日襁褓中的龙女士与今日轮椅中的母亲,就这样构成一个爱的回环。我想,我长大的标志就在于,我会更多的去理解和包容父母的善意和希冀,去读懂他们年轻的遗恨和未竟的梦想,他们的人生几乎已是一览无余,那么我要用自己的青春创造更多的惊喜;但同时,我会更多戒掉对他们的依赖,承载着他们的期待,踽踽独行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因为知道他们注定先我离开,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在他们渐行渐远,背影隐匿在地平线的那一天,依然笑着走下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朗读后感篇8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每当我读到龙应台在《目送》中发自肺腹的这一段话,我的脑海里总会浮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关于目送的故事。
记得上幼儿园时,每次我都是紧紧拉着妈妈的手,进教室时还不断回头看着妈妈。后来上了小学,妈妈每天送我到学校门口,我总是像小鹿似的边喊着妈妈再见边头也不回地冲进校园。上二年级时,妈妈给我报了一个钢琴班,这个班离我家不远,步行只要二十分钟,刚开始都是妈妈送我去,去了几次后我强烈要求自己去,在我的倔强下妈妈只好同意。
那天早上我蹦蹦跳跳去上课了,下课时正是交通高峰期,我站在斑马线上东张西望,看着一辆辆汽车从我面前驶过却不敢过去。好不容易到了马路对面,我的鞋带突然开了,正低头绑鞋带时,我忽然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我的妈妈,原来她不放心我一个人回家,就悄悄跟在后面。我一下扑到妈妈怀里,那一刻心里是那么幸福。
母爱是无形的,它需要心灵去感受。母爱是永恒的,它使人终生难忘。母爱是伟大的,它给人无穷的力量。有时我想我会不会长大后也像《目送》中的儿子,慢慢地和妈妈渐行渐远。但不论在哪里,妈妈一定都会默默地注视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以后一定要用爱去回报妈妈。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