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书后我们的内心会有很多的收获,赶紧写篇读后感吧,每一本书籍都有值得我们写读后感记录的地方,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初刻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刻读后感篇1
?二刻拍案惊奇》是明末凌蒙初的拟话本小说集。凌蒙初是明末小说家,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明末农民军起,他与之对抗,最后呕血而死。《二刻拍案惊奇》同《初刻拍案惊奇》一起,合称“二拍”,是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宝库之一。《二刻拍案》共有作品40篇,但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拍案惊奇》同卷篇目相同,卷四十《宋公明闹元宵杂剧》系杂剧,故实有小说38篇。
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读来比较轻松,虽无多大多深的感触,不过让人很能想见明朝社会的风土人情,其间的俚语俗谚,也颇有趣味处,有些话其实到今天也还用的。这让我感受到,原来老百姓说话,其实几百年来并无多大变化。不过原来的文言文把其精致、精简到极致而已。
这本书评书式的章回体小说,但都各自成篇,很适合分开来看。每篇诗词开篇之后,先要讲一个,有时是两个相关的故事,然后再切入正题,讲一个此篇所要表述的故事。把这书拿去作说书的本子,我看也是可以的。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是讲因果报应,讲些神仙狐魅的,但其初衷,无外乎要人积德行善,并没多少不妥处。总之,此书作为成年人聊作消遣之书,可以一读。
其中贪赃枉法,颠倒黑白的官报私仇的官吏,“二拍”多有揭露。《硬勘案大儒争闲气甘受刑侠女著芳名》一篇,则是这类小说中的佼佼者。小说叙写南宋台州太守唐仲友同陈亮一起蔑视他的上司、身居监职的朱熹,朱熹衔恨寻衅,竟题参唐仲友,污蔑歌妓严蕊与唐有奸情,将严蕊下狱,严刑拷问。严蕊不肯无中生有,誓不招供,朱熹的阴谋终未得逞。通过这个故事,凌潆初暴露了这个“大贤”表面上道貌岸然,内里却是卑劣的阴恨之徒。
小说虽多有虚构成分,但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直接批判了假道学,把朱熹所代表之“道学”斥之为“害了风痹病,不知疼痒的人”。小说作者写严蕊身为艺妓,但“立心正直”,光明磊落。尽管被朱熹一伙严刑拷打,但始终不为淫刑所屈,一个字也不肯诬陷他人。有人对她说,你即使按照朱熹的要求招供,你的罪名也大不了,何苦不招,让自己受罪呢?严蕊回答是:“......但天下事,真则是真,假则是假,岂可自惜微躯,信口妄言,以污士大夫!今日宁可置我死地,要我诬人,断然不成的!”这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言语,充分显示了她的刚正、高洁,和道学大师的凶残面目,恰成对比。
还有有一篇公案小说《进香客莽看金刚经》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心的残忍,里面写了贪婪卑劣的柳太守,为胁取寺中收藏价值千金的白香山手书金刚经,竟嘱盗诬攀某寺为窝藏盗犯之所,对住持多方迫-害。但最终阴差阳错之下经书得以保还,主持也脱离牢狱之灾,柳太守一无所获。
这告诉我们,做官的切不可率意断狱,任情用刑,也要求个公平明允。它形象地指出了人民之所以惨遭杀害,是由于官吏昏庸,滥用刑罚,草菅人命。故事是用一连串巧合构成的,而巧合只能是造成事件的假象;而任何假象又是可以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去识破的。
但官府却全凭主观臆断,便把复杂问题简单地处理了。这说明,被剥夺了生活权利的市井细民,完全可以不明不白地被处死。小说发出了重视人命的呼声,尽管还十分软弱,但这毕竟是和视人命如草芥的封建专制思想根本对立的。
部分描写爱情和婚姻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李将军错认舅》,着力描写了刘翠翠和金定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先是翠翠迫使父母放弃"门当户对"的习俗陈规而和金定结合,后翠翠被李将军虏去作妾,金定又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翠翠。但迫于将军权势,不得以夫妻相认,最后以双双殉情来表示他们之间至死不渝的感情。
?宣徽院仕女秋千会》里的少女速歌失里,对父 母从势利观点出发的悔盟迫嫁行为坚决抗争,终于实现了和心爱的未婚夫相结合的美好愿望。《错调情贾母詈女》中贾闺娘与孙小官相爱,遭母横加干涉,后经种.种曲折,这对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在《满少卿饥附饱□》里批判了满少卿的忘恩负义、富贵易妻的丑恶行为;并对现实生活中只准男人丧妻后续弦再娶,置妾买婢,而不许寡妇再嫁的现象,表示了不平,实际上提出了在爱情婚姻生活中要求男女平等的观点。
有些作品反映了明代市民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意识。《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写商人泛海经商事。主人翁文若虚,在国内经商破产,一次偶然和一些商人出海经商,他因没有本钱,只好带了只值一两多银子的洞庭红,不料到了海外,竟卖了八百多两银子。回来的路上,在过一荒岛时又拣到了个珍宝,因此大发横财,成了一大富商。联系明中叶后商人要求开放"海禁"的历史背景,就能看出,小说反映了当时商人们追求钱财的强烈欲望。
?叠居奇程客得助》写徽州商人程宰因经商失败,"怕归来受人笑话"而流落关外,后来为海神所垂爱,得其指点,先后通过囤积药材、丝绸和粗布发了横财。海神的"人弃我堪取,奇赢自可居"的指点,表现了商人的精神世界和经营准则。在《乌将军一饭必酬》中,王生两次贩物被劫,使他对出外经商,失去信心,他的婶母一再鼓励他:"不可因此两番,坠了家传行业。"这些十分重视商业的描写,在以往作品中实属少见,这是明中叶后商品经济活跃,市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反映。
初刻读后感篇2
若是当作怪谈奇说,也就图个睡前读物的乐子。书里很多观点和现代文明大相径庭,甚至违背了文明二字。作者三观,无需较真去评判高低,时代不同。若想从这本书里获得当代立世的圣贤之言,切莫在这本书上浪费了好时光。不妨,用它所处的背景去考量。首先,书里对佛道两教的传教者的行为嗤之以鼻,尤以唐代传下来的故事描述寺庙道观见不得人的勾当居多,让人可以联想“三武灭佛”事件,隋唐以来寺庙侵占土地,不用纳税,大兴土木,为恶作乱,甚至违法者躲进寺庙逃避罪责,老百姓苦不堪言。且佛教主张戒欲,与民间传统文化所主张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所违背。自然不拿这些人当反面人物教材,还能用谁?n其二,文中很多因果报应之说,且与古代司法有所联系。一个人是否受到谴责和惩罚,不仅要用朝中的刑法民法考量,更多是以自古以来的道德经义去评判,正是汉代董仲舒所主张的“引经断狱”,例如要是一个人不守孝道,被其长辈打死也是不犯法的,因为孝为百行之先。再有将功赎罪之说,无论一个人做了多大的错事,只要先前立了功业的,便可抵消。因此便出现了前世罪,现世报或前世业,现世消之谈。关于书中,还有很多可以细细考量的地方,例如田庄经济,科举制度等…篇幅过长,就不在这一一讨论了。
初刻读后感篇3
翻阅这厚厚的古典书籍,心不禁变得空灵起来。从午后的阳光下直看到夕阳西下,才发现脖子酸的直不起来了。书里面的内容吸引着你,紧紧抓住你的好奇心,让你欲罢不能全身的毛孔都张开着。 作者的题材很广泛,具有一种很浓烈的烟火味道。我最喜欢的是表现男女婚恋的题材。作者并没有像以往一般,虽对男女恋情给予肯定,赞扬如《孔雀东南飞》,却大多有情无欲,从不敢涉及“礼教之大防”的问题,大多数的描写都仅仅限于“发乎情止乎礼”,而作者却不回避这个问题,柏拉图式的恋爱虽然存在毕竟和老百姓的生活相去甚远,这样就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真实,更容易打动人心。
也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带上了一层淡淡的人文主义色彩。 比如《静观尼昼锦黄沙弄》里面,尼姑对爱情的渴望,尼姑庵里的女尼和男人厮混她只做不知洁身自好,等见到自己心爱之人又毫无保留的与他同赴巫山云雨,这一幕类似于京剧里陈妙常对潘生动心。作者对静观的所作所为确无鄙薄之意,对她不仅十分喜爱,称许其为“德性温淑”。
可以看出作者对男女情欲不仅肯定其有,而且承认其合理性,哪怕采取不被舆论认可的方式。文中对女性所具有的正常情感,予以鲜明的肯定倾向。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所处时代新思想萌芽的标记。他不赞成没有爱情的结合的同时肯定有爱的结合,这比起那些老封建压制爱的结合,制造无爱的婚姻有天壤之别。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宣扬古书里时时流露的“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那一套条条框框。 当然作者没有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他的思想依旧会打上他那个时代的深深烙印,天命论因果论还是浸透在他心里,成为抹不去的印迹。绝大多数的文章被笼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尽管他对社会生活不满意,如《乌一饭必酬陈大郎三人重会》中的反映。但是故事的最后总是以“劝善”式的说教结尾,让人觉得犹有残缺。
初刻读后感篇4
平时看明清小说其实很少,这次翻开《初刻拍案惊奇》是因为我的古代文化常识老师,他在讲课的时候讲了一段话,大意如下:你们现在这些大学生啊,就知道考试的时候背背专业书,你们知道大学最重要的是什么吗?是他有图书馆这么一个巨大的宝库,并且你们现在有时间去探索这个宝库,你们应该去看书,看那些好书,首先要看的就是“三言二拍”……然后我一想啊,三言二拍听了这么多年倒是从来没有翻看过,既然老师提了,就看看呗。
?初刻拍案惊奇》是明朝末年凌濛初所著,它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拟话本小说[1]形式,描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有那商人遇厄运而致富,读书人由清贫而成名;清官们断案如神,贪吏们枉法如虎;恶棍们奸淫揽讼,骗子们尔虞我诈;青年们怎样追求忠贞不二的爱情,而封建礼教又如何制造婚姻悲剧。语言通俗简练,情节曲折起伏,扑朔迷离,然而细思起来又合情合理。
书中对“命中注定”、“善恶有报”这些说法甚是推崇。
如《顾阿秀喜舍檀那物,崔俊臣巧会芙蓉屏》讲的是,崔氏夫妇进京赴任,却在途中被船家所害,崔郎被推入水中没了音信,其妻被船家留了性命,所示要等儿子下月归来收了她作自家儿媳。她先是假意顺从,取得船家信任之后趁夜逃了,逃到一座尼姑庵削发为尼。偶有一日,有人来庵里献了一幅画,她认得这正是当年夫君丢在船里的画卷,一时睹物思人,便在那画上题诗一首。后有香客买了这画进献给御史大夫,正好这御史大夫与那崔郎如今是近交。这崔郎当年不是溺水已故?原来他自幼水性是极好的,当初等这船家远去之后便游了上岸,又恰逢好心人救了姓名,如今靠卖画为生,才结识了这御史大夫。崔郎在御史大夫府上见了这幅画上有自家妻子的题字,便把事情原委都如实相告了。御史大夫听后为他不平,便暗中把整件事情差了清楚,抓了贼人,让这夫妻俩破镜重圆了。
又另一篇里有言曰:“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一时戏言,终身话柄。”讲的是三个人路途中投宿,一秀才在门前夸下狂言说这是他老丈人家,正巧这家老爷在里边听到被惹得不高兴,便请了其余两人进屋而把这秀才留在了外面。恰逢这家小姐不满被强许给一个盲人,计划了今夜私奔,一出门恰遇了这门口的秀才,夜黑,以为他便是那约好一同上路的郎君,便跟着走了,久了才发现跟错了人,又看这秀才人也不错,便就将错就错从了他,这道是,把先前那戏言做了真!
除了故事引人入胜、脍炙人口之外,书中的字句斟酌,也是相当精巧。
见那美人如画,他写:敷粉太白,施朱太赤。加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十相具足,是风流占尽无余;一味温柔,差丝毫便不厮称!巧笑倩兮,笑得人魂灵颠倒;美目盼兮,盼得你心意痴迷。假使当时逢妒妇,也言“我见且尤怜”。
见那清风拂面,他写:风袅袅,风袅袅,各岭泣孤松,春郊摇弱草。收云月色明,卷雾天光早。清秋暗送桂香来,极夏频将炎气扫。风袅袅,野花乱落令人老。
见那秦淮美景,他写:金陵建都之地,鱼龙变化之乡。那金陵城傍着石山筑起,故名石头城。城从水门进来,有那秦淮十里楼台之盛。那湖是昔年秦始皇开掘的,故名秦淮湖。水通着扬子江,早晚两潮,那大江中百般物件,每每随潮势流将进来。湖里有画舫名妓,笙歌嘹亮,仕女喧哗。两岸柳荫夹道,隔湖画阁争辉。花栏竹架,常凭韵客联吟;绣户珠帘,时露娇娥半面。酒馆十三四处,茶坊六七八家。端的是繁华盛地,富贵名邦。
见那漫天飞雪,他写:烂银一片,碎玉千重。幽畢袭和风,贾午异香还较逊;素光映丽日,西子靓装应不如。绰约干能作冰霜,参差影偏宜风月。骚人题咏安能尽,韵客杯盘何日休?更有——是谁人碾就琼瑶往下筛?是谁人剪冰花迷眼界?恰便似玉啄成六杰三陌,拾便似粉妆就殿阁楼台。便有那韩退之,蓝关前冷怎当;便有那孟浩然,驴背上也跌下来;便有那剡溪中,禁回他子丫或猷访戴。则这三口儿,兀的不冻倒尘埃!眼见一家受尽千般苦,可甚么十谒朱门九不开,委实难捱。
……
一字一句,尽是珠玑!
故事引人入胜,字字珠玑是《初刻拍案惊奇》的两大特点,除此之外,看这本书还让我增长了很多知识,比如说,浑家古文里面指的多是妻子,现今也有指整个家庭的;螟蛉之子指的是义子,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苑》一文中,文中写道“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古人以为蜾蠃有雄无雌,无法进行交配生产,没有后代,于是捕捉螟蛉来当作义子喂养,据此,后人将被人收养的义子称为螟蛉之子……
看完书查阅了一下大家的评论,看见有网友说这本书大概就是明清时候的《壹周刊》吧,记载了很多新鲜离奇的故事,多是饭后消遣,想想也是蛮有道理的,在我看来这不是贬低,只是读起来有轻快的感觉,这很好。
另外,最后一句,我看完书跟我朋友说,我觉得古人好淫乱啊,他说——哪个时代的人都淫乱好吗!我竟无言以对呢。
是明代兴起的短篇小说的一种创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创作的。它与话本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白话小说;其不同点是拟话本不再是说话艺人说唱的底本而是专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宋元以来的讲唱文学已逐渐脱离了口头创作阶段进而发展成为作家的书面文学。
初刻读后感篇5
?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均诞生于明代末期。它是我国最早的个人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开创了文人拟话本专集的先河。
作者凌濛初生活在明末,年轻时热衷功名却命运不济,导致他既感慨朝政黑暗又敌视农民起义。而此书恰创作于作者功名无望滞留南京之际,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书中的四大主题其实是作者对社会现象及自身境遇观察思考的四个切入点:爱情与妇女问题,商贾与商业活动,官吏及官场现象,社会及其风气现象。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全书40回的大多故事为作者独立创作,因此能够较好地保持全书思想艺术风格的统一,也便于读者对作者思想的理解。此外,作者为了增加作品的可信性大量描写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这对我们理解旧时封建社会的环境有很大帮助。
这本书作为作者观察社会的思维结晶,不可谓不用心。然而对于近500年后的我们来说,许多思想已经过时。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对明末社会环境的理解及思考。明末的中国社会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思想出现前所未有的开放,这一点在书中的故事里得到明显的体现。文中出现了数名正面的盗贼,而黑暗的官员也可以被批判;女性贞节问题可以得到宽恕,对爱情的追逐开始超越礼法;人们开始主动追逐利益,商人地位较以往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金钱面前,原有的文化氛围开始迅速的崩塌,官职,名声,信誉甚至妻子都可以被金钱衡量。文中的《程朝奉单遇无头妇》一篇中,富人欲与有夫之妇同宿,竟拿银子与妇人的丈夫商量,而丈夫拿了银子回家对自己的妻子说:“如今这混账世界,你就是守着清白,也没人给你造牌坊,倒不如同意了他,落得和同些。”这样的事情,在之前的社会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我们很难用好或者不好概括这样的社会,但是这样的情况一定是当时社会疯狂追逐财利的一个代表。在变革中的社会一路往前看,鲜有人关注自己失去了什么。
这是不是我们当下的问题?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了追上世界学习外国的工业化商业化社会,可当我们蓦然回首,却发现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美好习俗和思维认知,已经开始被遗忘。阅读《初刻拍案惊奇》时,这种感觉更是明显。那中秋的月饼,元宵的赏灯,那七夕的祈月,端午的风筝,历经500年前的风云流转如今早已意兴阑珊,除了现代的商业化,哪里还剩下几许热情?倘若与再远些的唐宋相比,是否更为渺茫了?还记得今年直到正月初六夜空中才第一次听到震天雷,“嘭”,“嘭”,“嘭”,隔着相同的时间间隔,单薄的炮声不断重复着自身。但这种工业化生产的“年”的代表物,毕竟也因城市的过度工业化而逐渐消逝。炮声越来越淡,那种儿时的“年味”,又剩下了多少?
览古而思今,是阅读古书的目的。作者对文笔高超的驾驭能力完美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也便于了我们读者的理解思考。但是,这本书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让人拍案称奇的文字上,对历史的思考,才应该是我们阅读这本传世作品的中心。因此我推荐大家来阅读这本小说集,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要加以思考,相信你一定会收获良多。
初刻读后感篇6
这本书作为作者观察社会的思维结晶,不可谓不用心。然而对于近500年后的我们来说,许多思想已经过时。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对明末社会环境的理解及思考。明末的中国社会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思想出现前所未有的开放,这一点在书中的故事里得到明显的体现。文中出现了数名正面的盗贼,而黑暗的官员也可以被批判;女性贞节问题可以得到宽恕,对爱情的追逐开始超越礼法;人们开始主动追逐利益,商人地位较以往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金钱面前,原有的文化氛围开始迅速的崩塌,官职,名声,信誉甚至妻子都可以被金钱衡量。文中的《程朝奉单遇无头妇》一篇中,富人欲与有夫之妇同宿,竟拿银子与妇人的丈夫商量,而丈夫拿了银子回家对自己的妻子说:“如今这混账世界,你就是守着清白,也没人给你造牌坊,倒不如同意了他,落得和同些。”这样的事情,在之前的社会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我们很难用好或者不好概括这样的社会,但是这样的情况一定是当时社会疯狂追逐财利的一个代表。在变革中的社会一路往前看,鲜有人关注自己失去了什么。
这是不是我们当下的问题?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了追上世界学习外国的工业化商业化社会,可当我们蓦然回首,却发现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美好习俗和思维认知,已经开始被遗忘。阅读《初刻拍案惊奇》时,这种感觉更是明显。那中秋的月饼,元宵的赏灯,那七夕的祈月,端午的风筝,历经500年前的风云流转如今早已意兴阑珊,除了现代的商业化,哪里还剩下几许热情?倘若与再远些的唐宋相比,是否更为渺茫了?还记得今年直到正月初六夜空中才第一次听到震天雷,“嘭”,“嘭”,“嘭”,隔着相同的时间间隔,单薄的炮声不断重复着自身。但这种工业化生产的“年”的代表物,毕竟也因城市的过度工业化而逐渐消逝。炮声越来越淡,那种儿时的“年味”,又剩下了多少?
览古而思今,是阅读古书的目的。作者对文笔高超的驾驭能力完美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也便于了我们读者的理解思考。 但是,这本书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让人拍案称奇的文字上,对历史的思考,才应该是我们阅读这本传世作品的中心。因此我推荐大家来阅读这本小说集,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要加以思考,相信你一定会收获良多。
初刻读后感篇7
古人云:“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经历唐诗、宋词、元曲的中国文化社会似乎已经没有更多的灿烂与辉煌。可是明代的民间却掀起了拟话本的浪潮,喻为短片白话小说集。继冯梦龙之后的凌濛初,不逊色于“三言”的“二拍”应运而生。然后缺有少部分的好事者,又加四言,谓之曰“型世言”虽然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可毕竟确有其事。本人对此类话本白话小说颇感兴趣,于是乎有空闲之时阅读了三言。今日就《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读后感。
先来介绍下作品本身: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别号即空观主人。乌程人,出生官宦人家,却在仕途作为不大,在抵抗李自成不利的情况下呕血而亡。他虽然在政治上反对农民起义,却在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了以民为中心的思想。而在作品之中披露的不仅仅只是上流官宦的黑暗,也有民间的欺软怕硬,仗义疏财。据说《拍案惊奇》创作于1627年之间,当时恰好官场失意,同时有见识了社会的黑暗一面,不免心有所思,必有所指。
他本人曾经在札记中写到,写这两本书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人可以忍不住的拍案而起。不过对于一个多读了历史故事的人而言,这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了。然而“二拍“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却不可以轻易的磨灭了。主要是有两个,特色之一是:追求新奇。由于”三言“几乎已经把宋元旧时题材都已经搜刮殆尽,所以对于凌濛初大多数都是自己创作,而且通过自身取材,强调的是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全书共计有四十多个大故事,然而每个大故事饿开始都会有一个引子,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引出真理。而且多数都是以作者自创的诗句开头,想想大费周章的过程,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追求新奇还有一个表现就是体现在书中较为集中的揭露了僧尼道德丑行的故事,这除了和作者意在抨击封建禁欲主义的创作意图有关之外,还有和作者追求新奇的创作题材不无关系。因为一般人德七情六欲 并不是什么新闻,而僧尼则是禁欲的代表人物。反应的却是只要是人都有欲望,而且可能会害人害己。
本书的第二个特色就是取材大多数来自与民间,这和三言有着鲜明对比。大家都应该还记得《窦娥冤》吧,就是冯梦龙根据案件改编而成的《感天动地窦娥冤》的节选。就如作者自己说的一句话:当今之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为奇,而不知耳目之内用起居,其为谪诡幻怪非可以常理测者固多也。这就是高明的小说家从日常的杀人复仇中演绎出千百个令人感同身受的传奇故事。
作品本身如此丰富,又有教育意义,本来作为百年之后的看客,不该有过多的评价和言辞,然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也就自己的小小心得发表下自己的一些微不足道的见解。
首先我认为作品本身虽然富有创意和创新,但是有时候却过分的夸张其词,让人分不清楚到底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就比如“乌将军一饭必愁酬 陈大郞三人重会”讲的就是一个好于结交江湖朋友义士的生意人陈大郎,再一次偶然的机会既然能遇到了一方饿强盗头目,自号乌将军,可是大郎并不知情,却对他心生畏惧且又像义士,于是乎请他吃了一顿饭。然而不知什么原因的他居然一直没有生孩子,终于一次妻子去海外求观音的时候失踪了。
大郎多方查访居然无果,在一次偶然出海时候也被这一伙强盗擒获了,终于可算是夫妻团聚。这还多亏了乌将军仗义。可是作者却没有考虑过,这乌将军本身就是为了抢人妻子为妻,何为仗义,只是一次偶然的巧合是故人。再说人心本是肉长的,再坏的人,也会有善良的一面不是吗?以此为例虽为佳话,却不免不能自圆其说。又比如写到“唐明皇好道集奇人,武惠妃崇禅斗异法。”
这似乎却有很多的不欠当之处,就比如说唐明皇好道吧,可是其中最为厉害的道人张果却是千年的白蝙蝠,而且可以瞬间决定了人的生死,那么这是仙或者还是妖呢?此番费解。再说武惠妃,既然是皇帝的妃子,如何敢和皇帝较劲呢,既然皇帝信道,何必自讨没趣,要斗法。更何况结果是道家大胜禅宗,这未免不符合中国传统的以佛教为尊的思想。且说唐明皇好道吧,也不至于因此丢了国家社稷吧,虽然说小说不可全信,不可当真,但是
至少不要太过于不真实。这样的话不是会误导很多人么?
再者我认为作品在很多故事上多有重复的地方:就比如提及最多的僧尼吧,只要是一出现僧尼,给人的印象就是必会被淫欲所倡导的。在开始的时候“酒下酒赵尼温迷花,机中机贾秀才报怨”讲的就是尼姑巍峨更多的香火钱,帮着一个想要偷欢的人算计了贾秀才的老婆,幸亏他们夫妻机智才会巧妙的报了这个大仇。可是尼姑却因此丧命,于是乎从这里开始,只要是出现尼姑的,基本都是贪恋情欲,最后落得个不得好死不是吗?所以这会给读者到了一定的人物出现,就可以大概的猜测下面饿情节,对于小说来说,强调情节的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似乎有所违背。
还有就是神灵暗示的一回事,几乎大多数的篇幅在开始的时候就会给人灌输一种思想就是很多事情都是冥冥中自有定数,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无论你怎么努力都将会按着上天安排的既定轨道前进。无论是善恶因果,或者说是千里姻缘。多有些起死回生,千里复仇的例子。
最后我认为文章中等级观念似乎过于偏重,虽然作作者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为了批判封建主义,可是毕竟作者本身也是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所以对于这样的批评,我似乎也没有什么大的见解,也许未来的一天,如果有未来的话。我们的后代也会拿起我们曾经的文章的批评道:这是什么水平、那是那个时代的特色,我们无法质疑我们的祖先。
我也不是天生的挑刺专家,只是发表个人看法,不过既然缺点有了,那也要几点优点。 首先就是让我们看到了结局的光明,即使不免出现一些作恶多端的也会有有应得的报应。就好比卷二十四写到“盐官邑老魔魅色,会垓山大士诛邪”讲的就是一只为非作歹的千年猿猴,专门掳掠良家妇女淫乐,可是其中有一个抵死不从的,一心祈求观音保佑,观音最后显灵诛邪。这不正是善恶到头终有报。
又比如说“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讲的就是一丈夫和父亲都被江上大盗所杀,双亲冤魂不散却又来托梦留言,多亏李公佐机智解字,小娥终于寻得仇家报此大仇。可是多年之后再相遇李公佐问及此事时,他却全然没有印象,这难道不是冥冥中自有注定。终不会出现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遭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结局收场。
还有就是不得不表杨一下作者的文字功底实在是深厚,因为古时候的文文字对于大多数的平民百姓而言简直就是遥不可及,不是就有一个说法说:“万般皆下苦,唯有读书高”么?说明当时的教育是有针对性的,而不是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而作者却有用生动的白话文描述了一个有一个的传奇故事。正如后人说的不得不拍案而起,连声叫绝啊。
总之,文字之所以构成传奇,必然有它不衰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多少人,多少年的积累。只是希望大家都多多品读经典,明白其实我们的精华更胜于精华。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笨兔子读后感7篇
★ 狮子涯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