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进入认真回顾的状态,读后感是大家在读完一本书之后而需要写作的,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书类读后感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书类读后感篇1
在这一次的寒假读书计划书单中,我选择了《简爱》这本书。打开书架,取出爸爸送给我的那本《简爱》翻了起来。在朦朦胧胧的迷雾中,出现了一个弱小的身影,慢慢地走近了。
简爱的第一个身份是里德太太的侄女。她自幼失去父母,唯一爱她并领养她的舅舅又过早地弃她而逝。她从小受尽两个表姐和表哥的欺负,总是待人受过。而且“无论怎么讨别人的欢心,都有人从早到晚地骂我淘气、阴暗、讨厌、鬼头鬼脑”。这种强烈的不公终于在简的心中激起了她的反抗。她鼓起勇气教训了约翰,并且冲破了长期以来一直束缚着她的那个服从长辈的观念。她勇敢的站起来,诉说心中的不公平,控诉以恩人自居的舅妈的罪行。她一针见血地骂她是伪善的女人,把她斥责得抬不起头。面对强权,她开始反抗,也开始走向成熟。她学会了独立。
当走出舅妈的家时,简爱的心情是阴暗的。因为她从种.种蛛丝马迹中已经领悟到第二个住所——劳渥德慈善学校对她不可能会轻松。果然,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伤害了她的自尊心。但她并没有下决心与全世界作战。她对谭波尔小姐和好朋友海伦彭斯都有极大的热心和热爱。在劳渥德,她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区别对待。这给她的反抗蒙上了一层是非和正义。她以别人对待她的方式对待别人,她成熟了。随着成长,简爱的反抗精神真正的散发出光芒。
简爱一生的转折发生之处便是桑菲尔德府。她来到这里,做了一名家庭女教师。而18岁的她,渐渐地与主人罗切斯特产生了爱情。罗切斯特家召开宴会,简爱以不卑不亢的态度与贵族的小姐太太们相处,为自己赢得了尊严。她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是炙热的,也是强烈的。但她决不会因此失去原则。当她误认为主人要娶一位贵族小姐,又要同时把她留在身边,使她成为无足轻重的人时,她愤怒地反驳了罗切斯特。在这个时候,她的愤怒的斥责,正是使我们感到敬佩的。
而命运似乎还要考验简。在她与罗切斯特的婚礼上,她才发现罗切斯特早已娶妻。她不顾内心的反抗,情感的痛苦毅然出走。她用法律的条款约束自己,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光明的天堂。她是自立而独立的。她为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华彩的乐章!
命运是公正的。简最后与罗切斯特获得了幸福的结局。而她的精神也如经久不衰的珍宝,永不褪色。
最后,伦敦的迷雾又加深了。那个瘦小但坚强的身影远去了。我合上书。19世纪的英国渐渐如一艘航船从思绪的海洋中退去。
简爱的一生,从幼稚到成熟;从柔弱到坚强;从懵懂到智慧,她改变了许多,成长了许多。而我们,也在成长,也在从幼稚变成熟,从懵懂变智慧。
简爱的一生,不变的是她的反抗,她的精神。而我们,让我们保留一点不变的精神,总有一天,它会像金子一般发出光芒。
读书类读后感篇2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漂洋过海来到了我身边,那便是《简·爱》。它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她所象征的女性理想和追求已超越了时空,成了人们心中的永恒。 这本书的作者是夏洛蒂.勃郎特,她出生在一个经济困顿、多灾多难的家庭;居住在一个远离尘嚣的穷乡僻壤;生活在革命势头正健,国家由农民向工业国过渡,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的时代,这些都给她的小说创作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因而这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夏洛蒂把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融进这部充满想象力的小说里,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简·爱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了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和呼号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产生了一个疑惑,小说的主人公简·爱只是一个贫穷低微、不美矮小的女子形象,为何会在社会上引起轰动,牵动千千万万读者敏感的心灵,而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呢?当我认真的读完这本小说后,才明白简·爱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让世人为之感动不已。
简·爱一方面具有自尊、自爱,追求平等自由与人格独立的精神。简是一个孤儿,从小就被她的舅妈收养,但她在家里的地位极其低下,不仅得不到亲人的关爱,反而受到百般欺凌。特别是表哥约翰,这个又胖又壮、蛮横无理的家伙,经常无缘无故地打骂简,而舅妈不但不去制止,反而支持儿子的野蛮行径。对于里德一家的侮辱和虐待,简逐渐开始了反抗,期望得到应有的尊重,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简后来是带着满腔怨恨离开舅妈家的,但当她听说舅妈生命垂危时,简饶恕了舅妈的一切不好,并毫不犹豫的陪伴她离世。通过这件事,可见简是一个自尊自爱、善良宽容的形象。
简被送进慈善学校后,认识了一个叫海伦的女孩,她逆来顺受,主张凡事能忍就忍,认为只要对别人宽容、忍让,别人也会对你好一些,这样自己就会快乐些。因而她一直默默地忍受着教师的毒打和孩子们的嘲笑,心里面也感到无比的孤独。可简的性格和处事原则与海伦的截然不同。简自尊自爱,敢爱敢恨,勇于追求平等自由与人格独立。简?爱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也很能体现她的性格。她说:“如果大家老是对残酷,不公道的人百依百顺,那么那些坏家伙就更要任性胡来了,他们会什么也不惧怕,这样也就永远也不会改好,反而越来越坏,当我们无缘无故挨了打,我们一定要狠狠地回击。”我很赞成简的这种说法,因为自尊、自重做人的最起码的要求。
简·爱另一方面具有敢爱敢恨,坦率真诚,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这主要体现在它与罗切斯特的爱情上。在当时社会的正统观念里,贵族和平民恋爱是被人们耻笑、看不起的,而简在罗切斯特面前,从不因为自己的贫穷和相貌平凡而自卑,相反她勇敢而坚定,认为他们是平等的。这正如她所说的一句话:“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用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这是一句多么震撼人心的名言啊,简的独特个性和思想、顽强的自尊心,在打动身为贵族的男主人公的同时,也仅仅抓住了读者的心。
而在他们的结婚仪式上,简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了妻子并还存活在世上时,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婚姻的庄严、合法、纯洁,她不顾罗切斯特的再三恳求,强忍内心的巨大伤痛,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罗切斯特,遁入无依无靠的茫茫人世。简勇敢果决地走出了灰姑娘的通话,迈向一个成为新女性、真正女性的天地。
小说在最后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简·爱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纯洁的心灵”,这与当时信奉金钱万能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可简·爱视金钱如粪土,藐视森严的等级观念,敢于冲破腐朽的陈旧的传统观念,为了追求平等的爱情而抛弃所有,义无反顾。
?简·爱》为千千万万受欺压的下层平民喊出了心声,为千百年来在男尊女卑社会里饱受欺凌的姐妹们喊出了心声,这是它至今仍然是各国的读者最喜爱阅读的小说之一的主要原因。
读书类读后感篇3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
为什么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国,远离硝烟弥漫的阿富汗,阿米尔仍然有着挥之不去的愁绪,仍然想着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是哈桑,那个最忠于他的奴仆,不,是童年的伙伴,是他最愧对的人,让他的心灵永远处在忏悔与不安中。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故事的结局,索拉博的不语跟沉默以及放风筝时他的笑,让我感到一丝悲伤,却也有如负重释。因为阿米尔追过,救赎过,勇敢面对过。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阿米尔,都在不断追寻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许就是在不断怀念跟追寻过去中度过的,我想: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跟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跟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淋漓尽致。
读完这本书就像品一杯茶,有一点点苦涩,但其中的甘甜让我回味良久。其实人生不正是一杯茶吗?
读书类读后感篇4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由常生龙所著,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读书不仅丰富了精神生活,也让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加强,这是一段漫长的修行,但是在这条路上,我们不会寂寞。下面是我读完此书之后的一些感受时代变迁,科技进步,作为教育者,需要不断的跟着时代成长。如何成长?
在阅读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后,我觉得最好的成长,就是丰富自我的阅历。书中精选了好多作者的研究,有关于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书有关于籍,教育和生活的,还有提到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和变革即未来等五大方面。每一篇文章都从作者不同的视角去阐述了其中的利弊,有着启迪和唤醒作用,需要细细品味。不管是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还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话都有它提出的理由和时代背景,准确的说,经济和条件允许,行万里和读万卷书,都是当今时代必须去尝试,去体验,去努力成长。其中读万卷书,是成长过程中最经济实用的办法。
书中还提到教书是为了无须教。我是挺想实现这以目标的,但是如何做到无须教?目前我在课堂上的做法就是布置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希望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自己通过阅读课本找到我预设的问题,并在学习过程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我在预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段留意学生的情况,如果有学生有疑问,就进行一对一的解答,如果有大多数学生问到了同一个问题,则需要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讲述这个问题,如果学生都会的问题,就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自己说出自己自主学习的情况。这个对于预留课堂时间自主学习是做到了,可是在学生展示方面还是比较欠缺,这种操作也在根据学习内容在不断的调整着,具体教学效果也是比较担心的事?想改变课堂上始终充满着教师声嘶力竭的叫喊声,实现教是为了无须教,但是对于效果,我还是不能胸有成竹。
希望我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实现书中所说:教是为看实现不需要教。
读书类读后感篇5
?青蛙合唱团》读后感
在一个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的夜晚,几千只青蛙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了翠湖公园,原先这时来自乡下的青蛙合唱团,青蛙团长忧伤地告诉笑猫。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让它们在乡下再也活不下去了。
那些青蛙们每一天都辛勤地为城里的人们消灭苍蝇和蚊子,而人们可怕的贪欲让青蛙们厄运连连,在笑猫和球球老鼠的带领下,人们放出了好多只青蛙,但青蛙们最终到底住哪儿呢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想到:青蛙为我们服务,为什么有些人还要吃青蛙,还要虐待它们。再想想为什么青蛙会跑到城里来都因为那些化工厂,以前的蓝天白云,小溪纵横,花草虫声。而此刻到处工业污水,小鱼小虾,清澈见底的湖根本看不到。
如果再像这样貌,未来会怎样
读书类读后感篇6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读书类读后感篇7
今年,我受命担任江苏省第二届中小学网络读书活动征文(初评)评比评审工作。这次读书征文要求参加读书活动的同学自选书目,阅读后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标题可另立)写出读后感,文体不限。作品应主题鲜明,感情真实,议论深刻,联系紧密,文笔流畅。小学组的要求是字数在500字左右,可对原文进行适当概括或摘录,根据原作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或启示。中心明确,情感真实,文字通顺。
本次读书活动,连云港市小学组共上传稿件20626篇,初中组7303篇,高中组(含职高)2413篇,共计30342篇,灌南县共上传稿件2万多篇,居本市县区之冠。
小学组共有评委12人,每位评委承担1718篇(入围为1718×7%=121篇),从10月21日起,到11月10日止,共计20个工作日,平均每天评选出78篇(入围为78×7%=6篇),且不能占用白天的工作时间,工作量之大,工作时间之紧,可想而知。面对如此多的作品,如何做到快速,高效地工作,这是工作的关键。经过反复的摸索,用排除法是首选。对照征文评比要求,首先剔除不符合要求的作品。然后,对初步合格的作品进行细读,评出优秀的文章。
对于下列作品,首先剔除:1.字数低于450字的作品;2.不是写读书活动的作品(有的写游记、故事、演讲比赛、演讲稿等);3.凭空抒发感情,没有实际内容的作品;4.大段摘抄原文的作品(超过文章字数一半的);5.对原著进行评论的作品;6.介绍书内容的作品;7.未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体会的作品;8.过于冗长的作品;9.有成人代笔痕迹的作品;10.老师写的论文及读教育经典后写的读后感;11.网上下载拼凑的作品。通过首轮筛选,发现在我评选的这一组作品中,写得最长的一篇文章字数超过了4700字,最短的文章字数仅17字。大部分作品都属于以上十一种类型的,只有300多篇文章进入了第二轮。
对进入第二轮筛选的作品,进一步对照征文书写要求,进行评比,把主题鲜明,感情真实,议论深刻,联系紧密,文笔流畅的文章选拔出来,推荐到省里参加第二轮复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写的文章很多,但对征文的要求没能够把握,因此,文章普遍质量不高。
读书类读后感篇8
巴金,中国文学巨坛上的领导者,曾这样评价这本《昆虫记》:以人性观察虫性。用人类的角度来观察昆虫。在这个方面,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幅专属于昆虫世界的画卷。
法布尔,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中,他年轻时就立志做一个“为虫子写历史的人”,也正是这个目标,让他变得不同于那些成天待在仪器前,解剖昆虫的“冷血”科学家。
法布尔笔下,描绘了昆虫世界的缤纷,可在阅读中,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心灵一次次的震撼,引起对自己一次次的反省,深思。
绿色蝈蝈,在法布尔为我们呈现的形象中,是个矛盾的“两面派”。它们既和睦,又残暴,既宽容又怎么,既礼貌可有时又会十分贪婪,妒忌别人。
“蝈蝈长得很漂亮。”是法布尔对其长像的评价,“身体优美,苗条匀称,轻盈如纱”,在读的过程,你会发现法布尔的描写好像在夸赞模特一般,在他心中,仿佛这蝈蝈就是一名模特,而他自己就是一名用笔记录的“摄影师”,两者互相配合,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一幅幅令人啧啧称奇的文字画像。
蝈蝈喜欢捕杀蝉,可与别种动物不同的则是蝈蝈看上的,是体型比他庞大得多的蝉,而不是像别的动物一样欺负弱小,欺软怕硬。蝈蝈捕猎时的英勇姿态,法布尔作了细致描写,“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将蝉开膛破肚,而蝉只能无助地哀鸣踢蹬,任蝈蝈摆布,虽然过程有些残忍,但我们仍能清楚想像到那个场景,那个勇敢猎手:蝈蝈。
蝈蝈在某种情况下会吃掉同伴,而可怕的是,吃掉同伴不是饥饿,而是内心的贪婪。在有食物时,总是有一只蝈蝈先冲上前,若有别的蝈蝈还在靠近,蝈蝈会出于心中的忌妒用脚去踢开,自己饱餐一顿后再让给别人。法布尔就是这样去描写蝈蝈的,但我们却发现,法布尔其实在借昆虫讽刺人类,人类的贪婪一面,人心的丑陋一面。
这位被雨果誉为“科学界的荷马”的作家,这位以昆虫为琴弦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匠——法布尔。
在我心中,总是有他自己用积蓄的买下的荒石园中,弯着腰细心地观察着虫子一举一动的身影,他值得我们敬佩。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