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写好心得体会,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应该注重情感表达,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我们的思考和感悟,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1500字的读书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1500字的读书心得体会篇1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幼年家贫,毫无家学,对国学经典无从涉猎。长至入学后,语文数学仅是入门而已。逮至小学四、五年级,方翻阅《三国演习》和《西游记》。从邻家借阅,用繁体字写成。懵懂读其部分,兹是读古典作品之开端。及至中学阶段,幸赖语文教材之文言作品,始涉古典作品。而立之后,对经典作品备感兴趣,读儒家经典。几读之后,始感儒家之华而不实,实乃国民思想一大束缚。国民思想若求得根本之解放,非破除儒家之囿围、思想之禁锢。故转而功读墨家经典。感二者之区别乃前者是贵族哲学,维护贵族统治之工具;后者是平民哲学,从平民之角度观世界而演绎出来之学说。墨子出身平民,其兼爱、尚贤、节用、尚同、非攻、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并重之观点,追求兼爱、平等之政治理想,暗合思想根底,佩服至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经济变革和发展达至今日之高度,若想继续深化,必需有根深之文化基础。儒家讲究中庸,“扣则鸣,不扣则不鸣”,缺乏进取精神,缺乏积聚财富之动力,缺乏对草根平民关怀之胸怀,对国家经济的更深发展缺乏新教那种骨子里进取动力。唯有墨家精神,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体现对平民之深厚关怀,远甚于儒家精神。
儒家重人文教育,意在学而优则仕,功利思想重。墨家人文与实践教育并举,其科技成就实乃中华古代科技史上之一奇葩。墨子其人也是技艺高超之工匠,墨家强调做中学,换成今日之语言,强调动手能力之培养,实乃今日职业教育之鼻祖,其目的是为平民寻求安身立命之技能。教学内容涉猎天文、几何、力学、光学、数学等,均有深厚造诣。
古代思想家,大多又兼教育家。收徒办学,教学中宣传并完善其思想。诸子百家诸流派都重视教育,以实现本学派之理想。惟道家例外,其独善其身,无兼济天下之意愿。儒家从人性善恶入手,强调教育之于人格发展之重要。孟子认为人性善,仍需要教育才保证人性不会由善变恶,正如《三字经》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荀子认为人性恶,须通过后天教育,才能改变人性,由恶转善。墨家未卷入人性善恶之讨论,以其救苦救难之使命,应社会需求之目标,说教行义,办学收徒。
有感于墨家教育之平民性、实用性、应时性,思量深探墨家教育思想,选读《墨子》之所染篇。墨子是譬喻大师,以染丝所见,比喻教育之重要、治国亲贤臣之必要。“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己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古代以染料染布,布色随染料颜色而变:染料为青色,则布青;染料为黄色,则布为黄;染料色变则布色变。墨子在此譬喻周遭环境之于个人影响重要,左右个人命运;人才对于家国之重要意义,决定国家和家族命运。墨子在其文章中,举多例从正反两方面阐述身边人对其人之影响。列表如下:
类别人物影响者结果
圣王舜许由、伯阳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禹皋陶、伯益
商汤伊尹、仲虺
武王 太公、周公
恶王夏桀干辛、推哆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诟病,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殷纣崇侯、恶来
厉王厉公长父、荣夷终
幽王傅公夷、蔡公谷"
诸侯齐桓公管仲、鲍叔 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晋文公舅犯、高偃
楚庄王孙叔、沈尹
吴王阖闾 伍员、文义
越王勾践 范蠡、大夫种
国君范吉射长柳朔、王胜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中行寅藉秦、高强
吴夫差王孙雒、太宰
智伯摇智国、张武
中山尚魏义、偃长
宋王偃唐鞅、佃不礼
士段干木、禽子、傅说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
子西、易牙、竖刀 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 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
叙述、比较此等人之不同命运,墨子引《诗经》中一句“必择所堪,必谨所堪”,结束全篇。墨子悲天悯人,谆谆教诲,告诫要交友得当,国君要用人得当。其寓意可适用于教育,教育要得当,否则后人受人影响,易入歧途,施教之重要不言而喻。墨家人本主义思想,深厚关怀,博大胸怀,跃然于纸上。
1500字的读书心得体会篇2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内含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能够互相转化的,在必须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之后,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明白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之后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此刻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方我们就透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好处,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之后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1500字的读书心得体会篇3
轻轻翻开《道德经》的扉页,我彷如梦回春秋……
函谷忽见骑牛像,心中方明是老聃。
若无一部一言道德天荒破,世事几多尽浑沌?
那令人惊叹的五千言,是一位智者思考的结晶;是一位隐士对后世的嘱托;亦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哲学的成果!
说到《道德经》,中外很多人都曾给其写过书评。譬如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卢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而作为读者的我,更加切身的感受到,八十一章、五千字的《道德经》,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以说,它是一部旷世奇书!
它森罗万象,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但是,其中给我思考最多的,还是“上善若水”。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致坚。”“上善若水”,仅此一句话,便叫人体会到了水的意境、善与德的境界。
的确,“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历来是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恰似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因此,何谓“道”?“水”即是!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却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她,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事事计。人进我退,彼挤我溢,能屈能伸。她,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坚硬易折,柔软耐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尽管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但她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再回过头来,品味老子对于水的看法。
在老子看来,天下最大的善性莫若水,水不仅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与处世修养的尺度,同时更体现出一种顺其自然而与世无争的人生心态。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是天地之间最有善德的事物。水柔弱而不争,养育万物,无所不容,无所不用而泽被万物;水行天道,顺自然,处卑下而不亢,始终如一而勇往直前。
老子以水喻道;以水喻德;以水喻政。以水喻道,说的是道的雄浑而不张扬;以水喻德,说的是侯王的虚怀若谷心怀天下;以水喻政,说的是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而治。不得不说,老子思想的哲学体系是严密的。因为侯王心中有道,就会有德,而后就能依照心中的道与德为政,而达到无为而治的高境界了。道,德,政,此三者,是统一的,特点也是相似的,老子找了个最为贴近的喻体,那便是水了。
道如水,德如水,政如水,一国便达到了长治久安的最高境界。水,纯净、透明、如此简单。其实,往往,最简单的东西却是最好的。它以无招胜有招,以不变应万变。这也是写老子所倡导的无为,是顺应民心的无所作为,是一种简单的为政之道,也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治世之道。
老子说水,他说恒道像水,玄德像水,圣王治国也应当像水。我说,纯净如水,会收获一份纯美的结果;穿过世俗的纷繁,会回到最初的纯净。我想,这就是老子“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在如今的现实意义吧!
“上善若水”堪称我们的座右铭!
一句“上善若水”,使《道德经》更多了几分玄妙外的灵动。水映《道德经》,万古英灵智慧开。俯览人间多少事,至今思圣人,函谷关口,一片紫气东来!
1500字的读书心得体会篇4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代表平民阶层立场的思想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汉民族三大哲学体系。但墨家代表平民的社会立场内在地决定了其思想学说与封建统治阶级的需求之间有难以调和的矛盾。加上墨家的“非儒”观点,在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墨家不断遭到打压,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墨子》作为阐述墨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虽然有幸流传了下来,但原七十一篇只剩五十三篇。
现存的《墨子》一书,虽有十八篇亡佚,但内容依然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逻辑学、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光学、力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一般将其内容分为思想类、科学类、军事类三大类别。在墨家思想类作品中,很多人对《兼爱》、《非攻》等有所耳闻,一说到墨子,也就想到了其“兼爱”、“非攻”的主张。但我独爱《非命》。
?非命》分上、中、下三篇。所谓非命,即否定宿命论,不相信命运早已注定。三篇逻辑脉络基本一致,只是侧重点略有不同。综合来说,墨子认为,“古者王公大人为政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因为“执有命者以杂于民间者众”。宿命论的人说:“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命……虽强劲,何益哉?”,宿命论者对上游说王公大人,对下阻挠百姓从事生产。所以“执有命者不仁”。对于宿命论,“不可不明辨”。但怎么证明宿命论是错的呢?墨子认为,说话做事“必立仪”、“不可而不先立义法”。而这个“仪”或“义法”具体来说就是“三表”或“三法”:本(考)之、原之、用之者。本(考)之,就是考察古代圣王的事迹;原之,就是追寻百姓的耳目见闻;用之,就是将这种观点运用到处理政务上去,观察它是否符合百姓的利益。墨子从本(考)、原、用这三个方面否定了宿命的存在,并主张依靠人的努力实现国富民强。
?非命》上、中、下都有“天鬼”、“上帝”等表述,貌似与墨子的“非命”思想相互矛盾,在整个墨学体系当中,也显得有些不协调。但我认为,这不是墨家学说的历史局限性,更不能因此认为墨家学说是唯心主义。我认为这是墨家朴素唯物主义学说的一种历史现实性表现。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宣传自身学说以取得明显成效而采用的一种借力打力的手段,是一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恰恰体现了墨家的“显学”特质。
我独爱《非命》不仅因为其朴素唯物主义的客观性,更因为它所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的.工作有系统化的指导和帮助。《非命》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概括为:“非命”的世界观和“三表(法)”的方法论。“非命”让我相信个人命运不是上天安排的,国家兴亡也不是早已注定的,国富民强需要的是自身的努力。“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故不敢怠倦。那如何努力才能实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富裕与强大呢?“必立仪(义法)”,“岀政施教,赏善罚暴”,出台并实施能够惩恶扬善,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公开、公平、公正的政策。那怎么制定这些政策呢?“有三表(法)”:一是“本(考)之”,研究发达国家或地区相关问题的发展路径,以及以往国内出台相关政策和开展相关工作的背景和目的,分析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并推测此类工作以后的发展趋势和路径。二是“原之”,对有关问题深入基层进行调研,调查和分析问题出现的根源和逻辑路径。调研对象不仅要包括政策所服务或约束的对象,还应该包括政策的执行者,也就是说调研对象要能代表政策涉及的所有群体。同时,对单位或个人提出的问题或建议不能简单吸取,要根据“法制化”、“市场化”的基本原则,全面地、发展地看待所有调研对象提出的问题或建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察百姓耳目之实”。三是“用之”。“用之”,简单一点的做法是试点。但是对于国内这个统一大市场来说,很多试点工作会有政策洼地或者“寄生”效应,不仅难以真实反映政策全面开展的影响,甚至会产生一种难以逆转的不公平现象。所以,最普遍的“用之”,应该是以“本(考)之”、“原之”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的根源和发展演化路径为基础,判断和分析假设我们“用之”之后,对群众利益的影响以及政策的综合效用。这就是我从《墨子》中学到的指导我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500字的读书心得体会篇5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中华瑰宝,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记得上学时跟着老师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候还不知这是出自何处,更甭说是什么意思了。时过几十载,再次看这部道家巨作,虽然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道德经》提倡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头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匮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都应该从老子《道德经》里面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静心是安身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古语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 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在物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否则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与创新能力。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照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自己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感动和惆怅,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令人佩服。
道德经全文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道,下部德。
道,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如果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为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区区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社会、自然是如此,大家小家是如此,为人处世亦如此,对待老人尽心尽孝、兄弟姐妹和谐相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1500字的读书心得体会篇6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
一、“慢”而不“怠慢”。
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
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告诉他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
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吧。
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