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调查报告的主要目的就是记录我们的调查情况,只有对调查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后,我们才能写出优质的调查报告,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民分民俗调查报告优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民分民俗调查报告篇1
一、调查时间:寒假期间
二、调查对象:家乡人民主要是村里人
三、调查方式:
采访式调查,查资料,亲身实践
一、调查目的
1、围绕风俗习惯、民间建筑、方言土语等主题,指导学生通过网上调查、社会考察、采访等方式和收集相关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传统文化。
2、引导学生通过对身边传统文化的调查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热爱家乡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特色,并在活动中受到
3、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活动成果,互相学习,增强彼此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调查内容
1、风俗习惯
下面是有关春节时候的习俗,虽说小打小闹,但也是地方的风俗吧。大年初二上午,各村民在村领导的带领下,打开祠堂的大门,把里面供奉的观音寿星公公等神仙抬出来,用新毛巾,新汲的井水,由村里辈分较大的前辈们将其擦洗干净,再给他们一番仔细装帧。神门便被打扮的光彩夺目。随着他们便在鞭炮唢呐声中被请入到专制的木架上,将木架放入一顶装饰的十分漂亮的木轿里,由村里的青年人或中年人扛抬围绕游走。后面通常跟着浩浩荡荡的观看队伍,尤其是孩子们喜欢跟随木轿追打嬉戏,场面甚为热闹!木轿过处,人皆欢喜!当然你还可以请他们到你家停放一会儿,但你必须不停地放鞭炮,还得包红包,图的一个吉利。这些财务便充当村费 ,供以后一些农节开支,为各种村里活动提供保障。
农事安排在农村很讲究的。我们村要过农历正月十五才能下田劳作。发试下田之日叫起春早稻插秧时,各家各户先要开秧门,下田栽禾苗时秧不够。不能互相用手递秧,栽不赢后面的人抛在田中间叫吃田螺。我们这有种特产红桔,红桔产区采摘红桔时,摘桔人不能喝酒,还得剪指甲,并要用木制马梯来摘。
我们还有饮茶风俗,以擂茶最为显著。擂茶是我们新干一枝独秀的奇葩。过去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但现在已被新干大多数人接受,尤其是七琴和谭丘。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我一根半米长的擂棍将茶捣碎,边擂边不断的给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也可以。直到钵中东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同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即可食用也可药用。
除此以外,始于宋形于明而盛于清的新干莲花落又称为落离莲或者摇钱树,当地称瞎子戏,是当时盲人乞讨而唱的民间曲艺,内容多为劝世人扬善惩恶,吉祥纳福为主。委婉动人,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具有寓教于乐,淳化民风之功效。
2、方言土语
下面是一些吉普方言,也就是我们吉安人说的话。我们肉不说肉,说妞。玩不说玩,说些。吃不说吃,说掐。掐不说掐,说撅。说不说说,说挖。掰不说掰,说缺(第四声)。丢脸不说丢脸,说跌股。喜欢不说喜欢,说做新。很棒不说很棒,说接棍。倔强不说倔强,说熬咧。闲聊不说闲聊,说唆泡。算了不说算了,说脱卵。要命不说要命,说休命。傻x不说傻x,说大八神。聊天不说聊天,说缺牙膏。骗人不说骗人,说打哑哇。完蛋不说完蛋,说切里货。开小差不说开小差,说过阴。倒霉不说倒霉,说草捏(造孽)。做什么不说做什么,说组咋过。恶心不说恶心,说腻(第一声)却。很不说很,说几哦。你做梦不说你做梦,说你想粉吃。疯疯癫癫不说疯疯癫癫,说懂懂党党。乱七八糟不说乱七八糟,说哈死巴人。你骗人不说你骗人,说你奉鬼啧阎王。傻了吧唧不说傻了吧唧,说神头得脑。 顾左右而言他不说顾左右而言他,说啧七啧八。欺负不说欺负,说掐色。 、吉安人去不说去,说切; 脏不说脏,说瓜啦烦不说烦,说nia吉安人去不说去,说切; 脏不说脏,说瓜啦烦不说烦,说nia吉安人做不说做,说自说畅销不说畅销,说跑火!说好不说好,说掐尬说舒服不说舒服,说撒火
3、民间建筑
新干宝塔山七级状元塔位于105国道旁,是为了纪念何昌言的。他直言不讳,敢疏小人,为当朝做出了丰功伟绩。也是为了激励广大新干学子端正态度,积极教育每一代人要多学知识为国家做贡献。青铜文化公园和大洋洲青铜博物馆都展示了商朝时候的文物。极大地深化和推动了江西对殷商文明的认识与研究,还有利于考古工作的进行。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关于风俗习惯结果的调查分析 通过上网查资料、向父母请教等方法了解了家乡的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可以收集到了很多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关于方言土语结果的调查分析 通过平日收集的一些较为典型的家乡话,了解到我们家乡方言的独具特色,吉普话也可以说是赣方言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如今的小孩都很少讲家乡方言。因此也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若干年后,地方方言可能就会消失。
3、关于民居建筑结果的调查分析 在活动中,我们参观的建筑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家乡的建筑特色,而且了解到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我们也发现这里的文物急需要保护,希望我们的政府和群众积极加以保护。
四、体会总结
这次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活动可以加强我们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深学生与社会的了解,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接受更多的锻炼。并更深的了解了家乡传统文化且对我们学生也优秀教育指导作用,希望广大学子积极行动真正领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民分民俗调查报告篇2
调查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地点:
绍兴市
调查方式:
上网查找,询问父母
风俗是世代相传的文化,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生活习惯。只有全方面了解一个地区的风俗,才能融入到这个地区生活。为了全面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我深入的做了一欠春节调查报告。
1、扫尘
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民谣说:“二十四,扫尘日”。此时,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用青竹叶与柚子叶绑在杆上,清扫屋顶天花,墙壁的尘垢蛛网。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贴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着美好的愿望,是中国独特的文字形式。当人们在自己家门口上贴春联或贴幅字时,就意味着春节即将来临。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每户人口都会挑漂亮的红春联贴在门上,迎接春节的气氛,并辞旧迎新。
3、守岁
守岁是中国民间除夕的习俗,又称点岁火、敖年等。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整夜不灭,据说这样过后,就会使家里财富满满。守岁也指除夕夜家人团聚,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是独特的中华民族特色。春节期间,我们汉族大多数以活动表示庆祝。这些活动都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民分民俗调查报告篇3
一、实践目的
通过调查家乡的民风民俗,使自己开阔视野,更加了解家乡,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二、实践时间
寒假回老家期间
三、实践方法
1.询问爷爷奶奶、姑姑姑父以及当地居民。
2.上网查找一定的资料或翻阅相关书籍,与实地调查到的资料相结合来分析。
四、调查内容
从二十三开始,就进入了春节。周口属于豫南地区,和我们这儿的过年习俗大同小异,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是二十八才到老家,之前几天的民俗是通过向奶奶他们询问得知的。
?采访开始】
问:奶奶,二十三咱们也祭灶吗?
答:当然得祭,咱们家还是简单,摆上麻糖和火烧,放上一挂鞭,再祷告几句,希望来年全家平安。有的人家还会贴上灶爷像,烧香祭拜。
问:哦,原来如此。那么二十四都干些什么呢?
答:二十四是打扫房子,为迎接你们和叔叔家回来,我着重收拾打扫了你们的房间,把被褥晒一晒,屋里的犄角旮旯都扫一扫,抹一抹。好让你们回来时干干净净!
问:辛苦您了,书上说二十五磨豆腐,咱家也有这个习俗吗?
答:以前有的人家还自己磨,现在都是去集市上买几块现成豆腐。不过咱们这边还兴做干豆腐皮,自己拿豆拿油,别人管加工。知道你们都爱吃,我那天让人家给你们做了一大袋子。
问:那二十六呢?
答:我早早的就骑上三轮车来到菜市场,采购鸡鸭鱼肉。鸡子买了三只,肉买了三十斤,还买了两条大鲢鱼。我寻思多买点,怕过年人多不够吃。
(我心想:全是大鱼大肉,这么多还会不够吃?)
问:一大缸馒头是什么时候做的?咱们自己蒸的还是买的?
答:馒头是二十七你姑姑来蒸的,蒸了三大锅。我还嫌不够,自己又去买了一百个馍。
?采访结束】
二十八那天我们刚到家,便看到奶奶在忙着盘饺子馅,一大盆肉,半盆切碎的萝卜,再加上各种佐料,混到一起,用手把它们拌匀。我目瞪口呆地问:“这么多饺子馅!什么时候才能吃完啊?”奶奶笑眯眯地说:“咱家到齐快三十口人,我还怕不够呢!”
二十九,奶奶、妈妈和婶婶又忙着过油,就是把该炸的东西全都用油炸一遍。有鱼块、丸子、豆腐、麻叶子。她们炸着,我们吃着。到该吃中午饭的时候,几个小孩竟一口饭都没吃,许是肚里早已吃饱了吧。
大年三十,吃团圆饭,看春晚。今天要忙的事情可不少,刚吃完早饭,奶奶就催着爸爸叔叔贴对联,说人家隔壁都已经贴上了。晌午刚过,奶奶她们就开始忙碌着准备晚上的年夜饭。五点多一点,饭就准备好了,爸爸先去放了一挂鞭,全家人开始大快朵颐。收拾完,就开始坐在电视机前静候春晚的开始。一直看到快十二点,随着整点钟声的敲响,家家户户鞭炮齐鸣,迎接新年的到来!
五、实践结果
通过对奶奶的采访和我自己的感受,老家的习俗和我们这边,没有大的差别。
六、实践体会
这次实践,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春节,为什么在每个人心里有着如此重的分量。为了团圆,爸爸叔叔驱车几百公里赶回家;为了团圆,奶奶天天忙碌着,准备着,等待着。大家能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就是幸福的。看我们吃得开心,奶奶幸福;看奶奶笑得开心,我们更幸福!
同时祝大家元宵节快乐,阖家幸福!
民分民俗调查报告篇4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寒假期间,我利用走访的形式,对家乡附近的一些老人进行了咨询调查,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我的家乡的春节风俗进行了汇总整理,并作出如下调查报告。
关于我们邢台人的春节习俗,据传颂的民谣来形容:“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转一转......” 在我们这里,春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烟酒瓜果、干菜蔬菜,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春节是从腊月廿三开始的,这一天被称为“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我们这就有“二十三,祭灶官”说法,而且在这天还要包饺子。在我们这里,很多人家的厨房设有灶王龛,有的人家里是将灶王爷神像直接贴在墙上。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祭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摆放供品,这样,他就不会在上天之后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我们这里有“二十四,扫房子”的风俗,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都会认真的屋里屋外彻底地打扫一番,要把这一年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除旧迎新,来年更好的美好愿望。之后的几天就是蒸枣卷、蒸馒头,炸丸子,许多人家要在腊月里置办上半个正月的饭。而到了正月,尤其是初一到初六,天天要吃腊月里置办的年饭,预示着来年天天有好饭吃。
进入了腊月的二十七八了,就开始贴对联了。一般城市里大多住的是楼房就是在门上贴个门神或者福字,而在我们这边乡村中,要把红对联贴满整个院落,不用说门口,甚至拖拉机等农用工具上也要贴个“一路平安”。但其实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并不注重对联里写着什么,就是图个喜庆、红火。不得不提的是,在此期间还有抽空去理个发,因为在我们这里有正月不能理发的习俗,按照民间说法,“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但经询问考证,这一传统来自于清初对汉人强制实行的“剃发政策”。为了抵制清王朝,汉人以正月不理发来寄托对明朝的“思旧”之情,不过在人们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之下出现了偏差,变成了“死舅”,也演化成了一种习俗。不过近些年来这一习俗也渐渐不再被年轻人认可,只有一些年长的人还在注意并沿袭这个风俗习惯。
到大年三十,我们这里值得额外阐述的地方性风俗是有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仪式。这里的“爷爷奶奶”是指家族故去的先人,过年的时有要请回家来一起过年。兄弟几人如果父母在,在父母住处设供桌上供;如果父母不在,在老大家里设供桌;老大不在,老二家设供桌,依次类推。在北屋正堂供桌上方,将画有家庭祖辈家谱的佳布挂上;然后,将爷爷奶奶的神符贴在佳布下方。随后将“天地三界十方真宰” 的老天爷全神符贴在爷爷奶奶神符的左边。最后是再摆放上贡品。请爷爷奶奶的过程是由男性长辈带领子孙,携带三柱香、烧纸和鞭炮,从家里出发,来到老坟地(坟地远的可以在村外路口边)。然后一人将香插在坟头(路边请的,堆个土堆插香)点燃,一人燃放鞭炮。全体跪拜,长辈口念“过年了,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吧”,随后长辈持香带领全体回家,中途不准与人交谈,不准串门,不准回头。接着再到正月初一拜年的时候,兄弟子孙先面对供桌上方的“爷爷奶奶”神符,给“爷爷奶奶”下跪拜年,然后再给父母拜年。同族的其他人或亲戚朋友来家拜年,也是先要给本家供奉的“爷爷奶奶”拜年,然后再给其他人拜年。而到了大年初五这个送“爷爷奶奶”、上坟的日子。初五早晨做好饭包好饺子,先给“爷爷奶奶”上饭,上贡台上摆上一碗饺子,再烧一炷香。“爷爷奶奶”吃完饭后,折贡、撤贡,把祖宗三代爷爷、奶奶的神符摘下,然后去上坟,在坟上将神符和烧纸一起烧掉。这个习俗整个过程就结束了。请祖先归家过年,是延续古代神灵崇拜的“请神”习俗,也是每到佳节倍思亲,后人寄托对先人思念的一种方式,表达出后辈不忘先辈的养育教导之恩,逢年过节对已故先人的思念之情。
到了三十晚上,就是每家要好好吃一顿年夜饭的时候了。吃年夜饭之前,村里的人们要把贡品摆在院落里,意思是上贡请众神,过了一年了,他们要让神先享用年夜饭,之后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聊一年发生的事,开开心心的吃一顿年夜饭。三十儿这天,大人小孩几乎都一宿不睡,有的玩牌、有的串门拉家常,更多人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其乐融融,心情愉悦。这就是“熬年夜”也称守岁。等到十二点整要跨年的时候,各家都要把准备好的鞭炮拿到院子里放,一时间鞭炮齐鸣,过年的气氛瞬间点燃,伴随着喜闹的鞭炮声,旧的一年离去,新的一年来临。
大年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在我的家乡,初一早上必不可少的是吃饺子,接着换上新衣服,准备好糖果、瓜子、花生、烟,敞开自家的大门,欢迎邻里街坊、亲朋好友前来拜年,当然自己也会先到邻居家里拜年,然后回到老家给家里乡村的亲戚拜年。大年初二是女婿看望老丈人,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有女儿嫁出去的人家要热热闹闹的摆上酒席,跟女婿女儿坐在一起吃顿饭,好好聊一聊。初三初四就没有那么多说法了,基本就是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的日子。初五这天是给先辈上坟、送爷爷奶奶的日子,去老家的坟地上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祭祖,放鞭炮,送走“爷爷奶奶”。在我们这的风俗中,过了初五这个年就算是基本过去了,上班的也依次开工,之后就只有一个正月十五元宵节看花灯放烟火的日子。
春节这个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习俗还有很多种,春节习俗也在不断的演变。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此次调查活动,尽管用时不长,但让我对家乡的一些民风民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了解家乡的一些习俗的来源,增长了见识,也增添了对传承家乡民俗文化的责任感。同时,此次调查的圆满完成,少不了家乡中人们的积极配合,也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了家乡民风的淳朴,对家乡也更添一份亲切感。
民分民俗调查报告篇5
姓名:
班级:
学号:
调查目的:了解本地节日传统及风土人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调查时间:20xx年12月
调查地点:临泉以及周边县市
调查对象:老乡、教师以及专家、学者
调查方式:走访、查阅资料 、网络等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临泉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为热闹和隆重。
一、传统流程与习俗
腊月初八
农村有句俗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所谓“腊八饭”,即一种粥,因此“腊八饭”又被称作“腊八粥”。制作很简单,即将五谷杂粮一起煮,预示春节将近,寓意;来年五谷丰登。过了腊八,年味就逐渐浓起来。
祭灶
所谓“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王爷。俗语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这后两句带有玩笑骂人之意)因此,临泉地区祭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贡品以当日晚餐为主,辅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枣。农村地区做饭用的灶称为“地锅”,灶台称为“锅台”,主人做好晚餐后须先盛一份放在锅台上,再摆上事先准备好的糖和蜜枣。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专管监视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汇报这家的表现。给他糖和蜜枣吃,就可以让他嘴巴变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好话,以保来年富贵与平安。贡给灶王爷的吃食,家里人人不许碰,只有在晚饭过后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会遭到大人的训斥。
有的人家会在灶台上供奉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两边也通常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在这一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垛香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气。从此,鞭炮声便接连不断。时不时还有谁家放的焰火,划破夜空,在空中爆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
腊月二十五至二十八
1、办年货
这段时间,集市非常热闹,各种年节所需的食品、用具应有尽有,鸡鸭鱼肉,蔬菜瓜果,小吃点心。
2、蒸馍、炸货
除了办年货,大人们要忙两件大事:一件是蒸过年的馍,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馍上都要点上大红的梅花点,以示喜庆。馍都放在馍篓里,到吃的时候再热一热。这蒸的馍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过年馍。放在贡桌上的馍还要插上馍花,馍花多用塑料纸制成,绑在细细的竹签上,五颜六色的,特别漂亮,增添了节日的喜庆。炸馓子这种工作是亲戚朋友互相帮着炸。把搓好的面条放进装满油的大乌盆里,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面条拉得又细又长。一定不能断,否则不吉利。放进热油锅里反复地炸,炸到焦黄为止。炸完馓子就是炸丸子。把萝卜、豆芽、老豆腐、虾仁分别剁碎,放入大盆里,加入调料拌匀,再加入面粉,做成丸子,丢入油锅,炸至表面金黄即可。除了这两样,还有炸一些鱼块或鸡块。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香飘满院,充满着浓浓的年味。据老人说,家里厨房炸东西的时候,小孩子是不能进的,以防毛手毛脚碰坏了东西,不吉利。
3、上坟
在这段日子里任选一天,家里的男主人买上火纸、鞭炮,带着孩子到自家田里给已故亲人上坟。
大年三十
1、贴春联
有一种说法,春联一贴,就不能讨债。不论欠多少钱,也不论多么急着用钱,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抠”人家的门神眼,对双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债户,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贴好春联了。 主门上贴好春联后,就贴一些什上。什么物贴与其相关的字,床上要贴“身体健康”或“身卧福地”等;堂屋后台上方要贴“赠
福财神”或“金玉满堂”等;后台香炉窝上要贴“满斗香火”等;腊台两边上要贴“大吉大利”;箱子柜子上要贴“满箱衣裳”等;锅台墙壁上要先贴请的灶王爷,再在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贴“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贴“下面如雪”;院内外树上要贴“满院春光”、“抬头见喜”、“春光明媚”等;猪圈羊圈牛棚上要贴“六畜兴旺”等;架车和自行车上要贴“日行千里”等。如粪堆、红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绿绿的纸条子。
要是头年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是不贴春联的。第二年,只贴绿纸或蓝纸春联。只有到第三年才贴春联。临泉旧时的对联有许多讲究,各姓有各姓的联话。如姓张的是:“金鉴名臣第,春钱学士家。”姓程的是:“军容周司马,理学宋名儒”。姓宁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两清”。姓岳的是:“汤阴分世业,颍水振家声”。
贴对联的同时,旧时还要贴新灶君像,挂年画,挂中堂字画,张堂名灯。堂名灯就是大红灯笼,灯笼上写金字、堂名。堂名灯也是根据姓氏有别的。如姓王的堂名灯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灯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灯是“友竹堂“,姓贾的堂名灯是“瑞之堂”
民分民俗调查报告篇6
一、调查对象:
本村村民
二、调查方法:
聊天
三、调查地点:
自己家,村民家
四、调查时间:
春节期间
五、调查人:
李玲玲、房子雯、王泓力等
六、调查准备:
笔、信纸、照相机
七、调查经过:
1.上网了解并搜集图片,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有关的知识。
2.访问附近的街坊、亲戚朋友,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
3.了解当地春节习俗,并写下详细的调查记录。
4.最后总结资料,说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调查结果。
八、春节的起源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有扫尘、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除夕守岁、放鞭炮、发压岁钱、拜年等传统习俗。
3、家乡的春节
在家乡,除夕贴春联,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我们孩子就放烟花,快快乐乐的迎接新年。
老话儿说得好“初一初二满街走。”除夕夜后,就是大年初一,人们穿好新衣,清晨来来往往的拜年人络绎不绝。大街小巷都是拜年声,小辈给长辈拜年,不光小孩,就连老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笑容。大年初一吃饺子象征了团圆和福气。主妇在包饺子的时候会在饺子里放硬币,谁要是吃到了就是最有福气的人。吃完饺子人们都各自出门拜年,给压岁钱,街上还会有一些奶奶们跳舞、扭秧歌,此刻,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
九、调查结果:
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通过这次的关于潍坊春节习俗的调查我对春节习俗的由来和演变也有了更新一步的了解。感受我们节日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过年时的开心,加强了过年的味道。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的春节习俗尽管在形式上有了不少变化,但大致上都是在春节讨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为新的一年做个好的开始,寄托了人们对将来的希望,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十、我的思考:
我们可以通过本次调查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春节文化,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领略中国文化魅力,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节日,发扬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象征着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旧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但不管生活变得多么现代化,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我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民分民俗调查报告篇7
一、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 。“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国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民分民俗调查报告篇8
调查背景及目的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乞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名族特色。地分东西南北,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其特的风土人情,在春节习俗上也各有特色各有看点。
调查对象
1、区域本次调查区域为重庆市东北部山区,以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为重点调查对象。
2、人群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的春节习俗,调查人群为当地居民,对人群年龄等不再细分。
调查经过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式,走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观察当地居民在春节期间的行为,并向其询问具体习俗。调查的第一站是万州区枇杷坪某街道居民秦伯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六,距离除夕年夜还有三天时间。秦伯家刚刚乔迁新居,正在宴请宾客庆祝,当地人称“贺房子”。
从秦伯口中得知,由于临近春节,腊月里许多都是吉利的好日子,摆酒席的人特别多,酒楼至少得提前一个月预定。另外在万州王家坡地区,调查员走了几家型商场和超市,发现里面都是人头攒动,生意十分火爆。一打听,人们都在忙着置办年货。给自己和家人买身新衣裳,给家里添置些红红火火的装饰品,买些待客用的帖、瓜子、饮料等。
第二站是万州区郭村镇某村居民王婆婆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九,正是20xx年的最后一天。王婆婆平时和老伴儿两个人住在家里,儿孙们都在外地工作生活。今年过年,儿孙们都从外地赶了回来陪老两口欢度春节,老两口乐得嘴都合不上了。
王婆婆一家四世同堂,一家子人都在为年夜饭忙碌着,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第三站是云阳县滨江路张女士家,时间为农历年初二,张女士一家正准备出门去拜孩子的外公外婆。张女士夫妻二人提着为二老准备的新年礼物,签着他们的女儿,乐呵呵的出了门。
最后一站是云阳县江口镇某村居民黄先生家,是时间是农历正月初六。黄先生一家基本结束了走亲友,回到自己家里,收拾收拾准备投入新一年的奋斗之中,向着幸福生活继续努力前行。
此次调查共经十天,从节前到节后,观察了解到了重庆市东北部地区居民在春节期间的习俗,为调查结论的得出奠定了良好基础。
调查结论
经过调查,关于重庆市东北部山区的春节习俗,得出以下结论:
1、该地区居民和全国所有群众一样都十分看重春节这一重节日。由于该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特别的多,尤其是在农村,空巢家庭十分普遍。临近新春佳节,许许多多在外打拼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看望父母亲人,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热腾腾的年夜饭。
比较有特点的是,该地区居民十分看重除夕当天的午饭,菜品十分丰盛,猪头肉、鸡和鱼是必不可少的。吃饭前会先在屋外点燃一挂爆竹,在屋内饭桌旁先烧几张纸钱,桌上摆好三荤三素三碗饭三碗酒,请祖先来吃顿团圆饭,撤掉后才能开饭。相邻的几家人之间还会比比谁家更早开饭,抢个步步争先的好彩头。
2、当地人在祭祖方面十分看重,节前一定会给自家祖先“上坟”,即除掉坟上的杂草,给坟上添些新土,有些家庭还会让每一个成员都来添土,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同时乞求祖先的保佑。在过年的时候会给祖先烧纸钱、上香、放鞭炮、挂坟票,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一部分人会同时在坟前放烟花。当地人十分看重风水玄学,据说明年是闰年,闰年不能动坟,除草添土都不行,只能烧些纸钱之类的。
3、该地区居民在尊重传统的情况下也会有些变通,比如说守岁,现在很少有人会真的一夜不睡,通常只会等到零点钟声响起,燃放过爆竹烟花过后便去睡了。听说先前当地还有在零点时放十二个炮仗的习俗,由于安全系数实在太低,出现过很多起被鞭炮炸伤的事故,这个习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继续坚持了。
4、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在这一天会有很多的忌讳,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做不吉利的事,总之一切都要吉利,为新的一年求个好的开始。有趣的是年初一这一天,家长不能吵吵着叫孩子起床,那样不吉利,很多家长会在睡觉前叮嘱孩子一定要自己早起,遇上睡懒觉的小孩儿家长可就没法了,既不能打也不能骂,只能由着他了。
5、在该地区走亲友非常的普遍,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很多小孩便随着父母去拜见外公外婆。从年初二开始,家便忙碌着走亲戚了。为了避免客人来了主人却走亲戚去了这样的尴尬情况,一般会约好某一天去某人家里拜年,这样家才都方便安排。
6、当然了,压岁钱是少不了的。一般是长辈给晚辈给压岁钱,晚辈也会给长辈钱,但不叫压岁钱,只能说是晚辈的一点心意,孝敬长辈的。如果初次带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的话,几乎会收到所有长辈的压岁钱。初次随父母走亲友的婴儿也一样,不光长辈给,已经工作的哥哥姐姐也会给压岁钱。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的春节习俗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习俗相差不,致上都是在春节讨个吉利的好彩头,为新的一年做个好的开始,寄托了人们对将来的希望,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