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包括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视频和在线资源,在教案的制定过程中,要针对以往不足,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铅笔的家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铅笔的家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铅笔盒上的.图画,通过想象,创编一个有情节的故事。
2、通过讲述活动和做推销员等活动,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语言组织能力及乐于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3、 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爱护文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展开想象,组织语言,创编故事。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各样的铅笔盒,布置铅笔盒展销会会场。
2、幼儿课前设计制作购物券若干。
3、 投影仪与电视机。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入课题。
投影仪展示铅笔盒画面,教师示范讲述故事。
二、参观铅笔盒展销会,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带领小朋友到铅笔盒展销会地点准备参观。
2、交代参观要求,幼儿自由参观,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喜欢的铅笔盒。
三、幼儿观察、想象,讲述铅笔盒上的故事。
1.提示幼儿根据自己喜欢的铅笔盒上的图画展开想象,编讲故事,教师巡回指导。
2.鼓励幼儿与同伴互相交流,讲述自编故事。
3.请个别幼儿到集体面前讲述自编故事,教师进行简单小结。
四、推销铅笔盒。
给幼儿发放购物券,角色扮演,邀请客人参观并向他们推销铅笔盒。提示可从画面的故事、用途、使用方法等进行。
五、结束活动。
庆贺推销活动可成功,提醒幼儿爱护自己心爱的铅笔盒。播放欢快音乐,结束活动。
铅笔的家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自评与互评,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活动一:目标——通过估计、测量与联想,产生1分米长度单位,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一估10厘米红色纸条的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它的长度。
[教师要善于捕捉“创新资源”,如发现不从尺子0刻度开始量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或奖励,如没有发现学生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进行启发引导,体现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教师引疑自答“象这样10厘米长还可以用什么单位表示呢?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分米”也可以“1d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1分米是几厘米?
(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米是多少厘米?1米是多少分米?
(教师板书:1m=100cm1m=10dm)
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见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估计学生会说:手掌长大约是1分米,半支铅笔长大约是1分米,尺子的一半长是1分米等。]
活动二:目标——通过测量、观察与联想,产生探究的欲望,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6.3厘米的`黄色纸条。先估一估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长度,记下来,然后看看估得怎样。
[估计学生会疑问,纸条长“6厘米多一些”“6厘米多三格”怎么记?]
2、教师自问自答“是啊,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然后介绍,1厘米中的1小格长是1毫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毫米”“1m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10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10毫米),板书:1cm=10mm。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长度大约是1毫米?
[估计学生会说:纸皮、硬币、小圆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
反思:
铅笔的家教案篇3
1、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借助直尺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演一演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材与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动口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每次测量时,都要先估计,再测量,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教学策略:
本课时的一个教学难点就是学会正确测量,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自学,然后,分组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单位化聚也是本课时的难点,先让学生完成练习,再讨论单位化聚的规律,突破了这个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2、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资源:
两人一把米尺,直尺、借书卡、1元硬币、一张光碟。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老师带来了你们的两个老朋友,大家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出示米和厘米并贴在黑板上。问:这两个老朋友能帮助我们做什么?这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米和厘米用什么字母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学生比画)
同学们还想认识多几个长度单位朋友,帮助我们测量物体长度吗?下面来进行一个小组比赛,在比赛中认识长度单位朋友。
设计思路: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和它们成为好朋友。
一、活动一:估一估、量一量。
(要求:合作把结果填在表格中,同时不影响其它小组的思考,最后小组评比出优秀成员)
1、我们还学过了用尺子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同学们还记得测量的方法吗?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谁能准确地测量出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不过老师有个小要求:就是在测量每条线段之前,先来估计线段的长度写在()里,再用尺子进行测量,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近。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活动:测量线段。
3、汇报发现(出现不够整厘米数怎么办?)
导入:第三条线段比2厘米多出了5个小格,但是又不够3厘米,我们写2厘米或3厘米都不太准确,有办法解决吗?(用毫米表示)
板书:毫米mm
4、揭示长度单位:毫米
同学知道得真多!你能汇报你的发现吗?(由学生说出:当
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如果学生不能说出,由老师引导)。
二、自行探究,建立模型
活动二:找毫米
1、感知毫米
1m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厘米=10毫米
小结:量比较短或者比较精确的物体时,我们需要用到毫米,直尺上任意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由于毫米非常短,你能借助铅笔进行比画,在尺子上找出1mm有多长,告诉你的同桌吗?
3、请找出3mm的长度与同桌互相判断找对了没有。再找5mm,8mm呢?你能找出10mm的长度吗?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板书:1厘米=10毫米
1m=10mm
4、1厘米等于10毫米,那么2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呢?3厘米?
5、动手测量,再次感受毫米的长度。
请每组的组长从学具盒中迅速地拿出(借书卡、1元硬币、光碟盒等)放在桌面上,组织本组同学先估一估每种物品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进行测量。
设计思路: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测量能力,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
名称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借书卡厚度
1元硬币厚度
1张光盘厚度
三、活动三:找分米
1、引入:除了米和厘米外,我们今天又学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量比较短或者比较精确的物体时,我们需要用到毫米,那如果要测量书桌面的长,我们选择毫米做单位,大家认为合适吗?有更好的选择吗?
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
板书:分米dm
1、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2、用手比画出1分米大概有多长。
3、1分米=10厘米,即10厘米就是1分米,你能找出1米有多少分米吗?请四人小组在米尺上找一找。
4、介绍1柞和中指尖到手臂肘窝的长度。
5、闭眼回想四个长度单位有多长,再听老师口令比画它们的长度。
四、活动四:说一说、排一排、选一选。
1、说一说:我们一共有几个长度单位朋友了?
2、排一排:请四个学生扮演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几兄弟,让学生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
3、选一选: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本长约2()课桌宽约4()
一栋楼房高24()数学书厚约5()
小亮身高是135()一把直尺长约20()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五、活动五:说一说,评一评
1、你有哪些收获?
2、你觉得本节课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
2、估一估,量一量。小组评价(在选中的脸旁边打:)
名称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借书卡厚度
1元硬币厚度
1张光盘厚度
3、选一选:小组评价(在选中的脸旁边打:)
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
练习本长约2()课桌宽约4()
一栋楼房高24()数学书厚约5()
小亮身高是135()一把直尺长约20()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铅笔的家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图意,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2学会买东西时所必须的几个生词及部分没学过的礼貌用语。
3知道买东西的基本程序,并可以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学会有几句完整的话表达课文图画的意思;基础好的能理解图意并能脱离书本完整的讲清买东西的整个过程,并恰当使用礼貌用语。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买东西的基本程序并在其中使用礼貌用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
小朋友,大家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有没有到商店买过东西啊,买东西时是一个人去的还是爸爸妈妈陪着去的呢?大家都有铅笔,铅笔是小朋友们自己买的吗?
啊,有些同学买过,有的没有,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一篇课文——买铅笔(板书)。这篇课文不但有趣还很有用呢,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小朋友们就会一个人去商店里买东西了,商店的营业员阿姨还会夸小朋友能干,有礼貌呢。
2指导看图
那好!现在请小朋友们把课本翻到第65页,我们一起来看看第65页的图,想一想这幅图讲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丁丁去干什么?丁丁是怎么对营业员阿姨说的?大家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看图画,用一句话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从那里看出来的?(文具店,从图上的字和摆放的文具看出来的)
(2)丁丁想干什么,是怎么知道的?(题目告诉我们的)
(3)丁丁对阿姨说什么?(阿姨我要买铅笔)
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啊,那么哪位同学来说说看“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丁丁在文具店买铅笔)。说的真好!那么,丁丁是怎样买铅笔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上课的重点了。
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来当丁丁,老师来当营业员阿姨,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个“买铅笔”的游戏,同学可要看仔细了。
点一位学生来表演,(生:阿姨你好,我要买铅。师:那一种?生:这一种。生接过铅笔,递钱,走人)
这位同学表演的真不错,他买到铅笔了。同学们说说他哪里做的对,哪里做的不够好。(他说了“你好”)对!小朋友一定要有礼貌,(他拿了铅笔没说谢谢就走了,走的时候没说再见,买东西时没问多少,也没说买几支铅笔)
将同学们的话整理出来列在黑板上:您好几支多少钱谢谢你再见。啊,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宝贵意见,那么这些话哪句先说哪句后说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呆会儿我再请同学来表演。
3连贯的说话
(1)同桌练习
请同桌之间,一个当营业员阿姨,一个当丁丁,用刚刚学会的几句话来对话。(学生各自在座位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演示
点名请两位学生演示(丁丁:阿姨,你好!我想买铅笔。营业员:好,要那一种的?丁丁:请您给我拿这一种的,营业员:要几支?丁丁:一支。多少钱?营业员:五毛。丁丁:谢谢阿姨。营业员:不客气。丁丁:阿姨再见!营业员:小朋友再见!)这些步子,基础好的可以说的更好一些,甚至一个人可以讲明不同角色所说的话,所做的动作,程序方面也可以更灵活明了。
(3)师生评议。谁讲的好,好在哪里。
第二课时
学习生词:营业员阿姨谢谢(重点在讲明意义及读音)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礼貌用语和他们的用法,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礼貌用语的儿歌,好吗?
好孩子,懂礼貌/文明用语记心间。/客人来了说请进,/与人相见说您好。/求人帮助说请你,别人帮助了说谢谢。/打扰人家对不起,/分手别忘说再见,/互相尊重有礼貌,/礼貌用语温心间。/大家相亲又相爱,/社会风气大发扬。
对别人说话有礼貌是很重要的,它是尊重别人,对人有礼貌的表现,是一个好孩子的行为。我们在买东西是要有礼貌,对长辈对同学也要有礼貌。同学们请看书本第69页的这幅图,请同学们说说这是什么意思。(一个同学见到里一位同学要说您好。他们要分手时说再见。)对了,看起来同学们已经懂礼貌了,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校里讲礼貌,在家里,在社会上也是一样的,大家说对不对啊?
好!我们已经学会了礼貌用语的儿歌,我们就要在实际中应用起来。上一节可课我们请同学表演“买铅笔”现在我们请几组同学上来表演“买东西”,就是你到商店里去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来!哪些同学想表现一下,一定要注意使用、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过程略)
再一次复习儿歌。
4布置作业
(1)小朋友回去将生词每字写10遍。
(2)放学回去后,到商店去买一样东西,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3)预习下一课。
铅笔的家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7的分合,知道7分成两份有六种不同的答案。
2、能够在6种不同答案中找出相象的两组,并想办法做出记录。
3、会用比较清楚的讲述自己的发现和记录,并关注和学习同伴的记录方法。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放大的记录单,水彩笔。
2、幼儿用书第1、3页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分铅笔--学习7的分合。
把铅笔分给两个幼儿,试试可以分几次,要求每次分的答案不一样,进行记录。
二、师幼交流讨论"分铅笔"的结果。
师幼共同检查结果是否有重复或遗漏,确认分成两份的6中答案:如有错误进行改正。
三、尝试用标记表示两组相象的分法。
1、幼儿观察6组答案,找找哪两组相似。
2、师幼讨论:谁能有办法,让大家一下子就能清楚地看出记录单上的6组答案中,那两组是相像的?
3、启发幼儿大胆地说出各自的办法。
4、教师引导幼儿关注记录单上最后一列空格,针对"可以给这两组相像的分合式做什么样的标记?在什么位置做标记合适"等问题,鼓励幼儿发表格子的意见和理由。
5、请一名幼儿在放大记录单的最后一列空格中,尝试用标记表示相像的两组答案。
四、幼儿分组操作活动。
1、翻片子。
2、剪贴格子。
3、分蜡笔。
五、交流与分享。
活动反思:
?分铅笔》是让幼儿"学习7的分合,知道7分成两份可以有6种分法;能在6种不同答案中找出相像的'两组,并想办法做出标记"。在上一次幼儿学习6的组成时,已做过"找出相像的两组作上标记",因此,幼儿结合7的分合,很快地就完成了作标记的任务,但有部分幼儿给三组相像的数做的都是同一个标记,经过引导幼儿马上明白并进行了修改。在第二环节分铅笔并记录时,我强调了"用什么方法,可以记得又快又准",并让幼儿完成后进行交流。我的本意是希望幼儿能从相像的二组数字中受到启发,能从一组分合数字中推导出另一组,这样的话,7的分合共有6种分法,只要分三次,就能得出6种结果了。从幼儿交流的情况来看,所有幼儿都运用了数字变大变小的规律进行有序记录的方式,说明幼儿已很好地掌握了数字渐变的规律,这和前几次活动一直在强调"有序"记录,发现记录中的秘密分不开的。在幼儿交流结束后,我展示了一组运用交换数字的方式进行快速记录的方法,给下次活动留下了伏笔。
铅笔的家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在买铅笔的情境中探索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理解算理。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并能简单运用。
3、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
学习重点:
学会正确的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学习难点:
对退位减法的理解,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凑十”儿歌。
2、口算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8=6+4=9+6=10-8=15-5=+
8+7=4+9=16-5=8+8=5+9=
3、填一填
9+()=13()+9=15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买过文具吗?小兔妹妹和你们一样也买过文具,看看它是怎样买文具的,好吗?(课件出示课本主情景图)
师:在袋鼠妈妈开的文具店里,小兔妹妹正在买铅笔(板书课题:买铅笔)。
师:谁能说说小兔妹妹说了什么?袋鼠阿姨一共有几枝铅笔?卖给小兔妹妹几枝铅笔?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谁来试试看?(可多抽两个孩子)(师板书:有15枝铅笔,我买9枝铅笔,还剩几枝铅笔?)
2、独立思考,探索算法。
师:解决“还剩多少枝?”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15
铅笔的家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铅笔盒里文具对话的含义,表达自己听故事后的感受。
2、知道爱护文具,形成爱护文具的良好习惯。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实物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教师出示铅笔盒及各种文具)这是我们上小学要天天用到的东西,可是有一天,铅笔盒变成了医院,到底发生什么事了,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幼儿听故事录音,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1.铅笔盒里发生了什么事?请你根据故事来说一说。
2.为什么铅笔盒会变成医院?
三、结合挂图,分段讲故事,帮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先讲故事第一段,提问:铅笔盒里有哪些文具,小男孩要读小学了,这些文具怎么表示了,幼儿根据故事回答。
2.教师再讲故事的第二、三段,提问:铅笔盒里的文具为什么不高兴了?
3.教师讲故事的最后两段:提问:第二天早晨他去上学,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小男孩的作业写好了吗?为什么?
四、看图讲述故事。
1.看幼儿用书第19~24页,仔细观察画面,阅读故事,教师引导幼儿理解铅笔盒里文具对话的意思,鼓励幼儿学习讲述文具的.对话。
2.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我们要爱护铅笔盒里的文具。
五、迁移经验,扩展想象并交谈。
讨论:假如你是铅笔盒的小主人,你会怎么做呢?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通过分段讲述故事,逐层分析故事内容来逐步完成,从中感受文具的心情,迁移自身,现在本班幼儿在写数字的时候,常用到铅笔橡皮等,但由于用法不当,也会让它们变成医院,通过这个活动,每个小朋友都知道要保护好自己的文具,知道每个文具的用法。但活动结尾教师可以出示几组破旧的文具,让幼儿找找修谱的方法,能更启发幼儿保护的愿望。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小蛇的家教案6篇
★ 玩娃娃家教案7篇
★ 继承案演讲稿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