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写什么书籍的读后感,我们都要将书籍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相结合起来写,写读后感是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的,而且还能养成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暖教育的姿态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暖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1
翻阅当代教育大师钱梦龙、魏书生、李镇西、于漪等等的书籍,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所流露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他们仰望星空,勾画美好的教育愿景,同时又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努力地为学生的成长奠基,并竭力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
翻阅着这些令人深思的文字,感受着八十多岁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合上书本,椎心的忧思,竭诚的期望、让生命之花绽放、寻找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在价值体系中和记忆与情缘6个专辑的标题,实在就是对教育的姿态最好的诠释。
一页页读过,合上《姿态》,嗅一嗅书香,大爱无疆这四个字悄然浮现于脑际。
本书是于漪老师有关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魂魄闪光。作者一直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发展。
为人师者,我们都知道要心中有爱。但教育需要怎样的爱呢?在学校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于漪老师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漫漫6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拒绝各种利益的诱惑,哪怕在80高龄依然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要为国家培养有魂有根的栋梁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对象无法选择,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老师毕生坚守的信念。
什么是真正的懂学生?说在嘴上,写在纸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才是懂。于漪老师的儿子患了败血症,但她却忍痛割爱,放弃陪伴儿子回到学生们的身边。于漪老师的师爱是超越亲子之爱的,虽然她与学生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她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地培养呵护他们的成长。她认为,学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师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们,不仅是责任,更是她的快乐。
班主任只有燃烧自己,才能辐射学生,教育学生,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找同学一个个谈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家庭,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于老师觉得她的生命就有了价值,生命和历史使命结伴同行。
爱,是一本永远解读不完的书,于漪老师精湛的专业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无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时时流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学习的榜样。
暖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2
?教育的姿态》是于漪老师60年的教育心得,为人为学圣经,教师教育经典。
一直对于漪老师充满了仰慕:于漪,上海市杨浦区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情操陶冶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被评为首批特级教师,首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劳动模范,每当看到于漪这个名字,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刚刚读过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就被她书中的思想所折服。其中,她的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和“以己之短比人之长”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漪老师在书里提到,“教育就是’仁而爱人’”,在这本书的第37页有这样的叙述:
什么是做人?“仁而爱人”,心中是要有别人的。为什么“仁”是人字旁有个二,心中没有别人还怎么爱人?
教育是一门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一直讲,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国民素质。这种客观规律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一谈到教育,心里就着急,着急的是孩子。每个学生都是宝贵的,教是可塑之才。
在书中的第60页,于漪老师还讲到:“陶先生讲爱满天下,这不是亲子之爱,这是大爱,大爱就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仁者爱人’,要做一个名师就要做到心中有别人。”
于漪老师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用自己的真实行动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她这样写到:我教了一辈子的课,我深知教师每一节课的质量,会影响孩子生命的质量,你只是操练还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三个维度,既教知识能力,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给他们以熏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不能耽误他们的青春,这是为师者的一种责任,为师者的一种良心。
读了《教育的姿态》这本书,我为于漪老师的这种“仁爱之心”而感动,我感觉做人就要有大爱之心,学会爱别人,作为教师,就要学会爱学生,我们要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千辛万苦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这是我的收获之一。
我的收获之二就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
书中讲到:校长和书记是这个文化的设计师和引领者,在这里要有拒绝社会上不良风气对我们的影响,怎样才能做到?我没有别的法宝,只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读到这儿,我不禁为于漪老师的谦虚而感动,那么一位令人尊重的特级教师,还这么严格要求自己,的确堪称大家学习的楷模。因为,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我们往往是拿自己的长处比人的短处,结果是越比越觉得自己了不起,高傲自大了还不以为然。
总之,读了《教育的姿态》,感觉自己对从事教育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今后,我要以于漪老师为榜样,辛勤耕耘,做一名谦逊的充满仁爱之心的教师。
暖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3
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所著《教育的美好姿态》分五个专辑,以细腻、优美、清新、质朴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肖老师对教学设计、教学操作、教学细节、教学评价、教学心态以及人生感悟等方面真实又独到的见解。唯美中夹带着犀利,直叩灵魂,肖老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科造诣令人敬佩,看后收获颇丰。其中,令我触动最深的是其中一篇“是什么决定了我的语文课”。是教参、专家、学校、模式、考试?肖老师认为以上在教师教学的某一段时期会有所影响,但后来都应该不是!他希望是“孩子的眼睛、文章的思想、文字的魅力、课堂的生命、师生的精神诉求、灵魂体验、老师的语文梦想……”。“如果这样,我会微笑并幸福着,我会像尘埃一样很自信、很渴求地低语着‘记住我’。
虽然政治和语文不属同一学科,但是,教学是相通的,教育是有共性的。作为一名一线政治教师,我也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决定了我的政治课?教参、专家、学校、模式、考试?这些不能不起重要作用,但是,它们不能替代一切,我的政治课需要有灵魂,有生命、有根系,只有这样的课,才能被期待,被记住。
一、何为“被记住”?
被记住是要老师卑躬屈膝地乞求学生怜悯教师的汗水和心血、同情课堂的无奈和唏嘘、恻隐教学的艰辛和坎坷吗?绝对不是!“被记住”是一种教学愿景,一种教育理想,是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展现个人教学风格和魅力、实现教育理想的自然过程。“被记住”,是教师对自己倾心奉献的教学生涯持有的职业自信和自豪。“被记住”,不是主观上刻意追求、一意逢迎,而是客观上不期而现、始料未及。虽然,我们像尘埃一样,每一粒都渺小得微不足道,但是每一粒却都独具一格,每一粒都有自己的方向和轨迹。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自己潜心教学、专心育人,打造出有灵魂的课堂,多少年以后,课堂哪怕被时间和遗忘风干在岁月的角落,依然会留下清晰的印记。“被记住”是一种教育理想和教学自信!
二、谁来记住?
学生想不想记住?在纷繁的诸多课务中,学生眼前飘走着各科老师,几年甚至十几年下来,很多老师在他的记忆中便都烟消云散,不留痕迹。如果,我的课是有灵魂有特色的,是关注过学生眼睛和心灵诉求的,虽然学生各奔东西,或许,我的课还被记忆着、封存着,就如冬日的老树枝,等到万物复苏的季节,还会萌发新的嫩芽。
自己能不能记住?弹指灰飞间,已走完了教师生涯的一半历程,回首十余载,细想有多少课是能让自己刻骨铭心无法忘怀的?如果仅仅跟着模式和考试走,我俨然成了一个教书机器人,程序化的过程和套路化的经验会让我丧失教学的活力和创造力,我应该在残酷的现实下找到让自己的教学得以重生的泉眼。如此,若干年后,哪怕离开讲坛,对自己的教学生涯也会有清晰的回忆,如一坛自制佳酿,揭开封口,看一看,满足;闻一闻,陶醉;咂一咂,回味!
三、怎样“被记住”?
首先,能记住的课堂需要认真的教学态度支持。态度决定高度,你想收获什么,就要撒播什么。认真的教学态度,既是教师必备的职业要求,也是学生和家长对我们的希冀和要求。对课堂、对学生,都是认真的,像艺术家对待一件艺术珍品一样小心谨慎地欣赏、保存。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秉持认真的态度并持之以恒,然后不断地专心探究,我们能在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越走越宽,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教学天地。
其次,能记住的课堂需要个性的教学风格镌刻。每个人的个性特征不一样,教学风格也会迥然不同,在教学实践中肯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是气势磅礴的恢宏还是小桥流水的细腻,是忍俊不禁的幽默还是入木三分的深刻……总有一款适合自己。多学习、多阅读、多思考、多实践,多积累,在经过岁月这条长河的刷洗后,时间最终会为我们积淀下一副独一无二的画卷。只是,这幅画属于水彩画还是中国画或者油画,里画的是什么、画的美不美,能否给打开画卷欣赏的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就要看我们平时的累积。
再次,能记住的课堂需要美好的教育姿态展现。健康阳光、自信趣广,我们的教学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完成。能用铿锵有力的步伐走上讲台是我们带给学生的最好暗示,能以爱好特长谈心交流是我们给学生的最好教育,能有高效理智的工作效率是我们示范给学生的最好榜样。不要盲目、不要忧郁、不要疾病,健康乐观的活着工作是对生命的最好敬畏,是给学生最生动有力的生命教育。
最后,能记住的课堂需要热忱的教育理想导航。理想,是我们尚未实现的梦想,需要追逐的目标,永不放弃的誓言。“课堂是理想和现实的交织,如一朵莲花,生长在泥土中,花瓣和花苞却伸向天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的教育理想会很容易输给现实,但是,哪怕失败、哪怕破灭,也要一次次重新站起,守望初心,张望理想,在理想感召下的教育才会有持续奋斗的动力,才会有不懈追求的梦想,才会有关注人文的情怀。每一次备课,我都会思考:除了知识,学生还需要什么;除了应试,学生还需要掌握什么;除了课堂,学生还需要打开什么?这样的课堂,让冰冷的钢筋水泥教室内萦绕着教师热情的理想。于是,虽然四周是瓷墙砖壁,但是,每一个丰富精彩的灵魂都能找到前行的方向。
我钟恋和追求美好的教育姿态,在那里,有耕耘,有浇灌,有萌芽,有盛开。
“记住我”。我听到尘埃低语!
暖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4
静静地品读于漪先生《教育的姿态》,其实这本书中并没有专门论及“教育的姿态”这个话题,但“椎心的忧思
竭诚的期望”、“让生命之花绽放”、“寻找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在价值体系中”和“记忆与情缘”6个章节中的每一篇文字都是对“教育的姿态”最好的诠释。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我感动于于漪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崇高的使命感,在字里行间我更深深感受到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希望教育要回归“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和生命发展的诚意。
柏拉图曾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话说:“教育是从一个洞穴中把囚徒的灵魂引出来往上升,达到真实之境界。”我想这是对教育对神圣的定义,这会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事业肃然起敬。前几天在广州参加生命教育的培训,在旅途翻看《教育的姿态》,于漪先生也说:“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是啊,曾经的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老师却并没有那么的“神圣不可犯”,不夸张的说教师成了“高危”职业,我们甚至在自己的权益被侵害时也无法得到合理的维权,我们有了些许抱怨,我们开始对那些因原生家庭出现问题而无法救赎的的孩子感到无力与迷茫,我们开始思考真的是“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吗?
在机场,我和从事学生心理研究的郭老师闲聊,说起了班里满是负能量令我担忧的小高,他的一句话却让我醍醐灌顶,一下子清醒不少,郭老师说:“所有的心理辅导都是建立在信任上的。”其实道理都懂,但当身处困境时,我们更多的是希望能寻求到救赎,在面对的“小高”这个特殊的个体时,我更多的是希望能够立竿见影,找到一种特效药去救赎这颗孤独的灵魂,但此刻经郭老师一提醒,我突然想到了于漪先生在《教育的姿态》中写到:“教育本是细水长流的事业,最忌讳急功近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我们看西南联大,抗战时期最艰苦的时候,培养出了许多人才,几十年后,现在的院士有很多都是西南联大走出来的。教育不是你今天种子撒下去,明天就长出来,那是不可能的。教育本来就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那天回去,我把广州买的特产拿了一些给小高,我塞进她的口袋假装随意的说:“张老师去广州出差,给你带了点吃的。你记得带回去吃哦!好了,好好回去上课吧!”看的出来,孩子满是疑惑,但我却什么也没有说破,就如于漪先生说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打开学生的心门,教育是教心的工作,不知心无法教心”。小高这个个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将自己的心门封闭了起来,谁都走不进去,那既然如此,我就只能从微小的地方入手。这些手信她能接受也好,不能接受也罢,目前我能做的就只有这些,其他的就交给时间吧,希望在细水长流的时光里,我能收获到小高对我的信任,慢慢打开心门。但在这里我们需要切忌的是,于漪老师所说的“细水长流”是指有教育行为的循循善诱而并不能把撒手不管看成静待花开。于漪老师认为,一个人知识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缺陷是无法用知识来弥补的。所以我们在教育中需要去敬畏每位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小高此刻的内心是封闭起来的,如果我们静待花开那或许在她还不太成熟的自我认识中会扭曲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所以我希望通过自己一些暖心的行为让她对这个失望的世界重新燃起希望,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知心要敬畏,或许小小的手信起不了什么大作用,但是我想此刻的我就是在孩子心灵深处耕耘,或许今天还不能收获,但一天天的积累,一次次的努力,一点点的引导,总会让有些让我惊喜的,比如昨天课堂上她那认真的模样,比如她那嘴角扬起的笑……此刻,我坚定地认为:“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一个鸡蛋,从外面打破,成为了破鸡蛋;而从内部打破,则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教师唯有用一颗“爱生”之心掌握其成长规律,对学生的生命心存敬畏,才会真正地去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我想走近于漪先生,细读《教育的姿态》让我们更加坚定“用心耕耘,以期收获”的教育理想。
于漪先生有一句名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像于漪先生那样,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永远保持行走的姿态。
暖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5
她已是80岁的耄耋白叟,有着60年的教育生计。至今,她仍然活泼在语文教育变革的`第一线,据守“在讲台上用生命歌唱”。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育。“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言语不断地鞭笞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生而为人,她是师之模范——于漪。
关于我,立志要做一名语文教师的师范生来说,最早触摸于漪先生,是在校园的图书馆里。“教文育人”“文道统一”于漪先生的阅历让我知道所谓“上辈子杀过猪,这辈子教语文”不过是一句戏言,做语文教师也能够如此的崇高与巨大。
走上语文教育作业的岗位不过短短几年的韶光,初为人师的繁忙、挫折与无法,让我一时忘却了这位当年坚决我从教抱负的领路人。这个月再次捧起先生的《教育的姿势》,细细读来难免慨叹,时过境迁,对先生思维的领会不觉也有了改变,仅有不变的,却是那为人师者,先生那傲岸的模范之态。
在当今年代下,教育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教育几十年来的开展“成果巨大”却也“乱象丛生”。先生以一身之力,振臂高呼。她于苍茫中指点迷津,于喧嚣中展示浩然正气,于乱象中坚决教育之魂。她几十年来亲历我国教育的第一线,她耸峙于层层变革之外,直指社会价值观的功力取向、群众媒体的文娱宣扬,她对“选秀”竞赛的主办者、各种媒体发出了拷问:除了赚取金钱,这些竞赛还赚取了青少年的时刻和芳华,赚走了他们的对错判别,让他们执着于“一夜成名”的梦想,他们赚走了学生的未来,心何故安?不仅如此,先生还直指校园办学的“泛技能化”问题、校外教育问题、教育言语权问题等等,锥心的忧思,诚挚的希望,先生满怀热心的“构建校园的价值取向”,为校园教育清晰价值定位——培养有我国心得现代文明人,先生承教育不能接受之重。
先生的模范之姿更表现在她站在人道的高度和文明的高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要从心底里敬畏孩子的生命”,僵硬的灌注走不进孩子的心里,空泛的说教起不到治本之效,机械的练习也绝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孩子心灵的发育和生长“由情而理,由直觉反应而实质探求,由初级而高档”,作为语文教师要让文字具有情感的温度,让观念具有直指人心的力气,让阅览成为暖心之旅,唯此,才干引发学生的共识,走进他们的心灵,滴灌学生的德行与智性生命生长。
做有“精气神”的教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掩卷而憩,先生之姿犹在,就让我循着模范脚步,更坚实地迈向教师之路。
暖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6
“叙事者”11月共读书目是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一字一句读完,对封面上“60年教育心得”、“百万师生受益”、“教师教育经典”、“为人为学圣经”这样的精要书评有了更深的感受,对这位从教60年、声名显赫的特级教师有了更多的敬仰。
?教育的姿态》是于漪老师有关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全书分六辑,每一辑都是通过一篇篇小文章呈现于老师的真知灼见。无论是正面的赞颂还是直面的建议,无论是发自内心的欢欣还是发人深省的忧思,无不表现了这位教育前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细细读来,每一篇文章都值得回味,每一段文字都令人深思。
然而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却是于老师这句振聋发聩的名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老师是什么人,谁都知道: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劳动模范......光环耀人,令人敬仰。这样的话,初读无法不当作是自谦之词。然而,读完此书,你又不得不承认:这绝不仅仅是于老师的自谦,其实她始终是这样做的,她一直在学做老师。
50年代的复旦大学毕业生,其功底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她却说学历水平只能说明职前接受教育的程度,岗位上是要有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因她是非语文专业的,所以她天天学习,用了三年时间,把大学中文系全部课程学完。她每天都是9点以前搞工作,9点以后自修。这是何等的毅力啊!她一直是那样的谦虚谨慎、好学不倦。
她一生上过2000多节公开课,但她认为没有上过一堂十全十美的课。所以每次课上下来都会认真思考,都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缺陷乃至错误。她说所以她从不敢有丝毫懈怠。
她上课从不带教案,因为她认为拿着教案没办法面对全体学生,她在课堂上要察言观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做到这样,备课要备得多么深入,多么熟练啊。她备课还做到了目中有人,为了研究学生的心灵,甚至去研究只有年轻人喜欢的周杰伦的歌。
于漪老师即使退休了,她还在发光发热,真的是做了一辈子老师,一辈子都在学做老师,,所以她会具有那么高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我从教26年,一路走来也算勤奋,自己也喜欢学习,但是面临的困惑还是很多的。
带了20多年班,教了20多年语文,但是因为岗位变化,不得不放手班级,但心中的语文情节总让我对语文念念不忘,所以只要时间允许,我想方设法听语文课,评语文课。外出参加语文业务学习的机会很少很少,但是我借助网络不断学习,听课、评课、研讨,晚上的很多时间都是都是在网络学习中度过的。于漪老师说教师经常动笔,可以锻炼思维,锤炼情感,增强认识生活、感悟人生的能力,增强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参加叙事者,每周至少写三篇叙事,一篇读后感,其实就是在逼迫自己经常动动笔。
由于岗位的特殊性,我确实很忙碌,而这样的学习、这样的动笔似乎不是我所必须要做的,所以很多人看到我这样忙碌、这样劳累都不理解,甚至不止有人问过我:你到底图什么?很多时候,我只是笑笑,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我能图什么呢?功利一点讲,我什么都图不到。自己不在一线语文教师岗位上,指导老师也不该是我最主要的职责。到这样的年龄,职称也基本到头了,由于岗位的原因,即使我有发表文章,哪怕再多,也不可能有任何奖金。理解一点的人可能会说我比较好学,不理解的人即使说我不务正业,没有分清工作主次也似乎不为过。也曾想到过放弃,但是又放不下,给自己找了个理由,那就是“喜欢”,因为喜欢,所以坚持了下来。
读完《教育的姿态》,发现于漪老师这样一位誉满教育界的名师,一辈子都在学做老师。学和写不也是老师的基本功吗?我这样的行走,不也是在学做老师吗?选择了老师这个职业,一辈子学做老师,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那是一种内驱力的需求,跟所图无关,跟功利无关。这样一想,顿时豁达了很多。
当然,于漪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这样的经典名言对于现在的年轻教师更加有现实意义。
现在的年轻教师,不是研究生就是本科生,学历确实不低,而且都是都过层层考试才走上教师这个岗位的,知识应该说也不会少。然而岗位素质和岗位能力还是得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加上现在的社会、家庭和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所以年轻教师更加需要具有“一辈子学做老师”的精神。我想这也是于漪老师对广大教师的一种希冀和激励吧。
暖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7
11月叙事者的读书活动让我有幸认识了于漪老师。透过阅读于漪老师《教育的姿态》一书,我了解了于漪老师对中国教育个性是语文教育多年的思考。因为好奇我上网搜了一下于漪老师的简介。1927年出生的她1978年就被评为特级教师,但却一向扎根于基础教育的最前沿。已是耄耋之年却一向与时俱进。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深沉热爱引领我们去追寻教育的大爱。
是的,没有爱的教育是残缺和没有生命力的。但于漪老师对教育的思考却没有仅仅停留在爱上。读《教育的姿态》你能感受到于漪老师永远做时代弄潮儿的与时俱进精神。于漪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和认知,绝不亚于任何一位年轻教师。
新课改的理念无疑是重新解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于漪老师却早已跳出这个范畴,思考课堂的情趣、课堂的智能、课堂的思想性。也就是说于漪老师认为教育不应仅限于对知识点的传授,还要做到以文载道。教育不能仅限于孩子学会字词句,还要将“育人”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务必也必然有着德育的功能和导向。
读《教育的姿态》你能感受到于漪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朴实追求。时至今日。于漪老师依然重视教法学法的研究。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于漪教师强调教育务必“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状况、新特点,提出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确实发觉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除了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切实研究学生的心理。任何教育都不是空中楼阁,都应在学生切实的基础之上进行。此刻很多教师对于教育事业、对于教育工作、对于学生,都在一向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去调整和改善,缓慢且谬误百出。但许多老师除了抱怨学生、抱怨家长却从不从自身找原因。
但教育真的是有自身的科学基础。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若想做到“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只能从整体上研究教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教育需要激情,但仅有激情却远远不够。于漪老师已是耄耋之年还能做到与时俱进,你我还有什么借口和理由?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