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并且学会写读后感,大家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记录自己内心感悟,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战国读后感500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战国读后感500字篇1
外国人常说,没去过长城与故宫,就等于没来过中国;有中国人说,如果不了解春秋战国历史,就不算真正的炎黄子孙。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我们的中华文化成形于并且膨胀于历时550年的春秋战国。
翻翻我们的书本,一鼓作气、不自量力、老马识途、假道伐虢、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窃符救赵、毛遂自荐、唇亡齿寒、远交近攻、狐假虎威、画蛇添足……这些脍炙人口的成语,都是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有人说,中国三分之二的成语,出自春秋战国。虽然言过其实,但可以说,我们读历史,讲文化,如果不了解春秋战国,那么一切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春秋时代的特色,概括起来就两个字,一个是“乱”,一个是“霸”。周天子对天下失控,所以就会“乱”。正因为“乱”,所以需要“霸”来维持秩序。但正因为大家都想要“霸”,所以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换诸侯旗。霸中有乱,乱中有霸,乱得精彩纷呈,霸得波澜壮阔。
战国时代的特色,概括起来也是两件事,一个是“你争我战”,一个是“变法求贤”。从春秋到战国,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从几千、几万人到几万、几十万人。战得恢宏,争得惊人。黄河水,浪淘沙。当弱小诸侯被一个个淘汰时,有见识的诸侯国便开始革新变法,由弱变强,由小强到大强;便开始求贤用贤,由败转胜,由小胜到大胜。因为有“你争我战”,所以才有“变法求贤”;因为有“变法求贤”,所以胜利理所当然、失败也理所应该。因为有“你争我战”、“变法求贤”,所以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这些形成于春秋末和战国时的不同流派争芳斗艳、各显其能。到底何种观点最适宜?何种思想被推广?春秋战国的舞台一一检验。
如何自立,如何求强?如何避祸,如何消灾?春秋战国时期有着许许多多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些办法,对任何时代的人们处世、立业,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春秋战国时期,折射出的仁、义、信精神,闪烁出的礼、智、勇光芒,为万世称道,从某种角度说,更为今人所惭愧。
正因为此,历经数年,作者撰写了长篇历史纪实小说《春秋战国》。它以《左传》、《国语》、《史记》、《战国策》和当今考古发现为素材,并借鉴了《东周列国志》和一些民间传说情节,经反复查验、构思,创作、撰写而成。相比同类历史小说,本书除了是正统的、唯美的、完整叙述春秋战国主要事件的历史小说外,还有以下几项特点:
一是注重内涵。作者是《读者》杂志签约作家,写小品文20余年,有一股严谨、求实的精神,现今把这部百万字长篇小说当成了千字小品文来写,在注重观赏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艺术性、思想性。在注重内涵的基础上,同时注重可读性。撰写本书时不像一些娱乐性小说盲目、任性和随意,而是努力将这部书写成精品、力作和佳篇。
二是注重史实。作者是山东的一名文化工作者,这些年先后到过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山西、浙江、重庆、江苏、安徽、甘肃、内蒙、宁夏、江西、福建、河北、上海、天津、北京等地,认真参观那儿的博物馆,领略当地的山水和风情,努力让本书所涉及的人物形象、历史情节、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基本符合史实。在注重史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精彩。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很多,本书只留下精髓,放弃一切平淡和低俗。
三是注重逻辑。作者曾被评为《演讲与口才》杂志创刊20周年最优秀作者,写过数百篇演讲口才、做人处世、组织行为、政坛风云类的文章,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智慧恰恰是集中体现在这些方面。作者在处理故事情节、构思人物对话时,不是海阔天空、恣意而为,而是让其合情合理并且新颖独到。在注重逻辑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流畅。把一部时跨500余年的历史写成一部系统小说,确实有点儿难度。为此作者动了很多脑筋,让一个个诸侯国都有了各自鲜明特色,让君主、政客、将军、说客、刺客、壮士、美女、平民、少儿等一个个历史人物出场简短而且有力。整部小说,没有生拼硬凑,而是一环紧扣一环,段与段紧密相接,看了这段想看下一段。
撰写长篇史实小说《春秋战国》的指导思想是:在尊重历史、交代清楚的基础上,方便今人阅读和理解。所以在人名处理上,按今人习惯,姓加名或氏加名,如“姜小白”,而不是古书中出现的“小白”。在人名处理上,还尊重今人熟悉的称呼,如姜小白做了国君后,本小说改用“齐桓公”这个人物称谓。虽然“齐桓公”是其逝后谥号,但依照当今流行文法,使用“齐桓公”。不过在小说的人物对话中,齐桓公生前,不出现“齐桓公”,在其逝后才在人物对话中出现“齐桓公”。
战国读后感500字篇2
中午,我在书柜里找书看,无意间翻看到一本《春秋故事》。
?春秋故事》是林汉达的作品,它记录了春秋时期众多诸候国的兴旺衰弱,弱肉强食,以及治国之道。
书中有一身武艺,办事周到的颍考叔;有文武双全,细心胆大的曹刿;有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百里溪;有任人为贤,合并诸候的齐桓公,还有卓越的政治家管仲和知贤荐贤的鲍叔牙。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管鲍之交。管仲从小就和鲍叔牙是朋友,长大了又一起做生意,一块儿打仗。因为家境贫困,管仲总是占鲍叔牙的便宜。有人说管仲“揩油”,可鲍叔牙说:“管仲家里穷,我和他是朋友,我乐意多给他一些。”
到了战场上,管仲进攻时,能在后则后,退兵时,能在前则前。人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却说“管仲很勇敢,他是为了家里的老母亲而这样做。”正是由于鲍叔牙对管仲的相知相惜,他的行为感动了管仲,也感动了后人。
每当读到这里,我常为鲍叔牙的这种宽广的胸襟和知人善任的高尚品质而感动,他不计较个人私利,知贤荐贤,竭力举荐管仲,执掌齐国政事,自己甘居下位。管仲才有了用武之地,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名垂千史。鲍叔牙对管仲的知交知心,令管仲不得不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想想古今中外,很多人为了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欺骗朋友,出卖朋友,甚至是最好的朋友。知音是何等难求啊!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他没有一个知已的朋友,当他受酷刑时,无人救赎。他多么希望有一个象鲍叔牙一样的知音啊。
战国读后感500字篇3
提到《战国策》,大家都会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其中的一些篇章,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我们在中学时期学过,对其有更深刻的印象。我对《战国策》感兴趣,是因为它与其他史书不同,《战国策》更多记录的是战国时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的游说之辞,全书主要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时代风云。其在语言上的精炼雄浑,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读《战国策》可以提升语言逻辑能力,这也是许多专业人士把它作为必读书籍的原因。
前段时间在图书馆借到《战国策》,最近通过课余时间读完《秦策》,写下此感。
秦国自孝公用商鞅变法以来,逐渐富强起来,在基本国力上高于山东之国,而后惠王虽车裂商鞅,但商君对秦国的影响却一直根植在秦国深处。而山东之国,尤其是韩、魏,对秦国更是心有忌惮。在此背景下,张仪、苏秦等辈,在惠王前连横合纵的主张,改变了秦国和天下的局势。而后经甘茂、魏冉等人治理,秦国日益强盛。韩、魏与秦相邻,受到的威迫也最大。后范雎入秦,为昭王献出远交近攻的策略。此时秦国已然成为一家独大的局面,白起与赵战于长平,范雎用反间计,使赵国大败。东方六国之中,只有赵国的军事实力可以稍微和秦抗衡,此役之后,各国便如坐针毡,不得安宁。秦又使人在六国中游说,六国皆争相割地讨好秦国,却无共同抗秦之心。后范雎失宠于昭王,蔡泽、吕不韦先后相秦,秦已经具有统一天下的实力。
?秦策》中,游说之士多来于六国,或逃入秦,或闻秦王爱才,主动西去事秦。商鞅从魏国逃入秦国,得孝公重用,实行变法。张仪受宠于惠王,而欺楚使楚与齐绝。昭王在位,穰候、太后权大,范雎劝说昭王加强王权,于是昭王废太后,逐穰候,王权得到集中。范雎在秦地位日益提升,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攻三晋,又杀与自己不合的白起。而秦相多由于其他游士在秦王面前说坏话,多被秦王逐走。范雎因为王稽的原因在昭王前失宠,或许自己也预料到自己也会步入其他秦相的后尘,此时蔡泽见范雎,劝其辞退,范雎借此机会举荐蔡泽为相,自己也算是全身而退。
在我看来,秦的强大是必然的,相比于东方六国,秦王更加礼贤下士,任人唯才,且秦王对人才的态度,也要远胜于其他君王。而为秦国出谋划策的历任相国,更是对秦来说功不可没,我认为商鞅、张仪、范雎相比其他相国,贡献更大。他们或是在执政时期攻城略地,玩弄诸侯,或是使秦国赏罚分明,政治清明。想到《过秦论》中一句话,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始皇能统一全国,确实是秦历任君王的共同努力的成果,可以说秦统一中国是必然的。
战国读后感500字篇4
“三寸之舌,胜于百万雄兵。”这句话真实的写出了战国时期政治家的重要。他们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里,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两语就挽救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要是换成那些有勇无谋的将领,不仅会兴师动众,搞不好还会使利益尽失,引起“众怒”。
在《战国策》第一篇“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中,秦国想借口向东周索要九鼎,从而来得到地盘。齐国也想得到九鼎。周臣颜率便出使齐国,答应如果齐国将秦军杀退就将九鼎送与齐国。事后齐国向东周索要九鼎,颜率再次对齐王说:“九鼎不像普通的东西,拿着就可以走,一个鼎就需要九万人才能抬动,九鼎就需九九八十一万人,当路过梁、楚两国时一定会被夺去。”所以,齐王取消了求取九鼎的打算。这个故事让我懂得做事情要名正言顺,就是推卸责任也要找一个合适的借口。
在对付一些小人时,我们可以使用反间计。宫他从西周逃到了东周,将西周的机密全部泄露了。西周国君非常生气。冯且便拿着三十两黄金的一封书信前往东周。信上写:“若能办成,你就尽力,若不能就赶快回来,事情泄露了便自行了断性命。”信使故意让东周军兵抓住,东周国君看到信,马上把宫他杀了。冯且借刀杀人,使宫他真么努力也没有用。使用反间计一定要严密,否则就会引起众怒。
做什么事都要凭智慧,晓之以理才能说服他人。其实很多事只要轻轻一点可以捅破,可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该说的一定要说。
战国读后感500字篇5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个故事。
在齐国,有一位女子嫁给了一个读书人。而这个读书人曾经有过前妻,因病不幸去世了,还留下一个孩子。齐女非常贤惠,过门后,对那个前妻留下的孩子非常疼爱,并未因此子不是自己亲生而冷落、疏远这个孩子。后来齐女也生下了一个小孩。虽然是普通百姓家庭,但读书人和齐女为人善良,本本分分的过日子,虽然日子清苦点,但夫妻相敬如宾,全家人都很和睦。
不幸的事情却突然降临到这个普通家庭头上。天有不测风云。齐女的丈夫不幸身患重疾,一病不起。后来逐渐就不行了。临死前,读书人含泪拉着妻子的手留下了遗言:“可惜吾病不济,愧对妻儿。吾死后,望吾妻善待两子,勿要偏心,勿要偏心。”——就是说,我前妻生下的儿子和我们生下的儿子,希望你同等对待,千万不要疏远前妻留下的大儿子。齐女含泪答应了。夫妻就这样悲伤的诀别了。
夫君去世之后,家中好似塌了半边天。生活压力愈发繁重。可是齐女咬紧牙关,顽强度日,独自担负起养育、教育两个儿子的重担。这位母亲对两个儿子都很疼爱,有时对夫君前妻所生的大儿子还多关照些。这两个儿子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但是相当懂事,为了养家糊口很小年龄就开始劳动了,有活都抢着干,兄长照顾弟弟,弟弟也照顾哥哥。两个儿子对母亲都很孝顺;兄弟俩相处的就跟同母兄弟一般,在外面也不惹事。虽然日子清苦,但母亲心中很欣慰。
祸不单行。好像命运暂时就是要找这个穷苦人家的麻烦。一日,兄弟两人从田间干活回家,路上碰到了一个专门爱欺负别人的臭无赖。那臭无赖自己不小心摔坏了罐子,却硬说是弟弟路过时给碰坏了,恶狠狠的威逼弟弟掏钱赔偿。兄弟两个都是老实人,据理力争。结果那臭无赖见讹诈不成,哥俩又老实,上来得寸进尺就死抓住弟弟不放,再往下,当着哥哥的面居然动手打人,弟弟被逼还手,与这个无赖扭打。可是弟弟年轻,无赖又强壮,弟弟一下子就挨了不少的打,又被打到在地上。哥哥在旁起初是替弟弟争辩,眼见弟弟挨欺负,当时就不干了,随手抡起锄头就打,没想到一下失手击中了臭无赖的要害。那臭无赖倒地后挣扎了一刻就死了。这时围观的人就多了,有人去官府报案,找来了官吏将兄弟俩擒住。
官吏质问:“汝二人害命,是何人所为!?”哥哥马上说是自己。弟弟马上争上来说,是我打死的!——哥哥立即不干了,又说,是我打死的!——就这样兄弟二人争着说自己是凶手。官吏又问围观的人,结果谁也说不出。因为争斗时只有三人在场,被打的臭无赖还死了。官吏这下也迷糊了,无奈将兄弟俩全都带走了。因为没有目击者,臭无赖还死了,兄弟两人仍然争相说自己是凶手,迟迟无法定案;就这么个案子居然拖了一年多。后来地方官无奈,将此案上报朝廷裁决。宰相亲自看了此案的卷宗,也迷糊了。死者头部有重伤,分明是被打死的,而且致命一击明显是一人所为;可为何这兄弟俩要争相做凶手?
后来齐宣王无意当中知道了这件事,对宰相说:”若将二人全部释放,必将令有罪者免受惩处;若将二人都杀了,也必将令其中一人蒙冤。孤意,将此兄弟二人之母召来,使其母参评哪一子善良,哪一子凶狠。知子莫过父母。”宰相遂领命。
宰相召来了兄弟二人的母亲。说:“汝二子行凶伤人致死。今上以慈悲为怀,欲仅处死一人。汝为人母,愿令哪一子伏法?”
齐女哭曰:“如此,即将吾小儿处死尔!”——也就是说,把我的小儿子杀了吧!宰相顿感意外,问道:“为人母者,皆疼爱小儿,汝却令小儿赴死,何故尔?”——这话也有试探之意。
这位母亲哭着说:“小儿系吾亲子,大儿乃夫君前妻之子。夫临终曾有言,须善待大儿。吾当年已许矣。今若处死大儿,留下小儿,乃以私爱而废公义矣!夫君已故,吾不忍欺夫君,亦不欲行仅爱亲子而弃夫君前妻之子之事矣!”
宰相嗟叹不已。立即将此事上报齐宣王。齐宣王见到这位母亲宁可失去亲子,也不负前夫临终之托,对去世多年的亡夫情谊至此,守信至此,不以疼爱亲生小儿子的私爱而损害对夫君的“守信之公义”,大为感动。亲自下令将这兄弟俩全都释放。并授予这位母亲“义母”的尊号。
这位齐女,这位母亲,所坚定不移坚持的“公义”,居然就是一个:守信。对我的亡夫守信。善待大儿。不因他不是我亲生儿子冷落她、出卖他。为了这个“公义”,为了这个守信,居然连亲生儿子都能含泪舍弃。那时的人,把这类质朴无华的小事——“守信”,把这类今天人看的很小的小事,看做“大事”。——春秋时期的中国人,活的质朴。那时的文化思想,那时的人,远无后世什么“八股文”、追求花架子等一类洗脑文化的束缚,更没有今天所谓的现代人那些花花绿绿的思维。通过这个故事和其他不少春秋故事,我觉得那时的人虽然貌似比今天的人“愚”,但是比今天的人质朴、可爱、纯真。他们往往为了一句圣人或先贤的格言或文化思想,就能认真学习领悟并实践多少年甚至多少代;一件我们现代人看着不起眼的小事情,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上至王侯、学者,下至有些普通百姓,却往往都能踏踏实实去做。为了一个“道理”、“义”、“诺言”、“诚信”,那时的人有的居然会以生命相许。难怪有人说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是思想质朴纯真、思想蓬勃、思想灿烂的时代。那时的人,活的质朴、刚烈、纯真。看看那个时代的《乐府诗集》,质朴当中有高贵典雅之气;有浪漫之气;有纯真之气,跟唐诗宋词都是两种风格,更不用说毒害后世中国的“八股文”了。再看看春秋战国时代传今天到的那些无数个四字成语,我们的小孩还在学;这些成语外表和内容朴实无华,可是内涵的道理却经久不衰,能涵盖我们身边无数的大小事物。真是大道无形,大巧似拙啊!——就是“实事求是”这句话,也不是近代发明的,而是汉朝发明的。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多少宝贵文化啊!
本文最后强调一下。这个齐女为守信忍痛割爱的故事,是古人流传下来的,我作为今人,在今天用电脑替古人发个原创(据说电子计算机的基础原理也与中国古代的八卦、《易经》有关),我也借光发篇文章。另外,我可不是借着这个故事提倡打架,今天的法律环境是现代的,打架、打人、打死人可是要付法律责任的。像这个故事,按今天的法律套,结果不可能一样。这是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故事。所真正弘扬的和令我对这位母亲尊敬的,是故事中包含的道理。那就是——这位母亲守信。“信”,古人把这个字踏踏实实奉为高一等的东西而认真去做。“信”、“孝”、“仁”、“礼”、“勇”、“义”、“智”、“严”,在那时的古人眼中都属“公义”。——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比今天的人质朴多了,简单多了。
今天我们号称现代社会,连一个老人倒在地上,都轻易没人敢去扶。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居然是这个样子(当然不敢说代表全部,但这样的事情本身却有代表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不能割裂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