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思路,是我们写出一篇结构层次清楚的读后感的首要条件,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强化同学们对书上内容的分析,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品诗经读后感最新8篇,供大家参考。
品诗经读后感篇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 305 篇。原称 “ 诗 ” 或 “ 诗三百 ” ,汉代 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 “ 毛诗 ” 。
关 雎
这是一首爱情恋歌,描写一位痴情小伙子对心上人朝思暮想的执着追求。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渴 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看者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的融融之景,小伙子的眼光被采 荇女吸引。诗人在这里采用了 “ 流 ” 、 “ 采 ” 等词描述小伙子的心里变化过程。 其中许多句子都蕴含着很深很美的含意,千古传颂的佳句有 “ 窈窕淑女 ” ,既赞扬她的 “ 美状 ” ,又赞扬她的 “ 美 心 ” ,可 说是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又如 “ 辗转反侧 ” 句,极为传神地表达了恋人的相思苦,后来白居易《长恨歌》 “ 孤灯极尽难成眠 ” ,乔吉《蟾宫曲 * 寄远》 “ 饭不沾匙,睡如翻饼 ” ,都是 从这里化出的名句。而最后一句 “ 钟鼓乐之 ” ,又更是 “ 千金难买美人笑 ” 之类的故事的原本。通过这不知名的作者的笔,我们完全被这朴实恋情和美丽如画的场景感动了 .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 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 , 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 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从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着特点便是 " 赋, 比,兴 " 手法的运用。 1. 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 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 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 " 月出皎兮 " 、 " 月出皓兮 " 、 " 月出照兮 " 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 3. 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 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 " 硕鼠 " 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 " 赋、比、兴 " 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诗经》还富有现实主义精神,首推《国风》中的两周民歌,其次是《小雅》、《大雅》中的文人讽喻诗。它们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在 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人物形象真实、自然而生动,生活画面亲切感人等。《诗经》在内容和艺术上的主要特征,也就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 特征,继《诗经》之后,两汉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诗歌,唐、宋、元、明、清文学,都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作品。
品诗经读后感篇2
“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题记
有一种情感依托于时间的酝酿,是晨露未晞的江堤漫游,是春光姣姣的曲水流觞,是月出皓兮的闲数河星……就像愈磨愈碎的香料才会辛香交融,时间发酵的不仅是文人墨客的雅情志趣,还有平头百姓的生活劳作,达官贵人的赞颂讴歌。风情逸志雅而颂,赋叙铺陈比起兴。在诗经里赏花赏月赏秋风,快意恩仇任平生。
鲜衣怒马的少年郎,云游四海志八方。随风而停,以地为席,不知何处是家。一日,蔓草妖野,少年随着北斗星的指引驰骋原野。夜色融融,零露漙兮,有一倩影,翩若惊鸿,有一美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便是缘,有些人只一眼便知逃不开也躲不掉。从此过客般的停留也变为了温柔乡的永驻。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善良勤劳的女子自是男子的好配偶,一旦情思燃起,便是星火燎原。幸未将深情错付,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娇滴滴的女子以果相送,事之所从,皆予君。而君子如玉,贴身之佩回赠之,意为交心。愿永以为好也。
小窗幽阁,从日出淡然到日落雄浑,凭栏远眺,玉阶久伫而温润。女子看似若有所思,眼神却平静到空洞,唯有握紧那手心的眷恋,才有一丝相思哀怨在眼眸中流转。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思之如狂,哪顾得什么封建伦常。情之一字,总叫人乱了方寸,失了礼节。终究,抑制不住内心的悸动,夜幕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男子喜出望外,一袭白衣,两袖清风。无奈佳人调皮,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看着玉冠少年,尽染凡尘,为爱而羞,不知所措之举。佳人忍俊不禁,几日无处排解的相思苦闷亦尽得宣泄。回首初遇,一见君子误终生,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戏谑中却见情深,这便是情中的你情我愿,爱中的宠溺包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日光透过满空攀紮的繁枝,影子被剪得细碎,伴着漫天芳华,忽明忽暗,摇摇晃晃,但它却承载着生命的灿烂与绽放。大红轿子红盖头,柔情似水的美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男儿的英雄抱负,或许只有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击鼓其镗,我独南行,我心有忡。家藏于心,天下在怀。漫漫征途,渺无归期。一瞬触及内心深处的柔软,新婚燕尔,岂有不思。伴着更鸣,誓言在耳,无心睡眠。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指之手,与子偕老。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这是思妇的愁绪,你可知我也时刻在想你在念你。但即使我在无心劳作,为了撑起这个你给我的家,为了等到见你的那一天,我也会拼命活下去。可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啊。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日升月落,斗转星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未知来生相见否,陌上逢却再少年。风雨如晦,将空气压制得胶着黏稠。一种深沉到化不开的情愫在蔓延,在宣泄。幻想过彼此无数次的重逢,只得一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沉醉于诗的悠扬,在经的奥义中领悟。读一本《诗经》,应带着生活的情趣去品鉴。因为经典的文学是生活的升华,而最真切的感受便是将诗意融入生活。诗经里的一生,是我幻想的一生,却也是最真实的一生。
品诗经读后感篇3
在中华文化的漫漫长河中,诗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将华夏的远古面貌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出来。而《诗经》又是其中不得不提的存在。
?诗经》汇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诗歌,虽不及《击壤歌》之早,但却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足以证明其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是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编写而成的,既有篇名又有文辞的共三百零五篇,故有“诗三百”之称。
“诗三百,思无邪”是后人对诗经的高度概括,然而其思虽是无邪,但从中透露出的人性又是怎样的呢?
诗经中最耳熟能详的名篇当属《关雎》和《桃夭》,其表达的主旨均是爱情。《关雎》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是克制而谨慎的,体现的是炎黄子孙内里的矜持与羞怯。然而其真的是单单地赞美男女之情吗?不然,细细品味不难看出其中有对后妃之德的赞美,试图达到以明教化的目的。再者,《诗经》中总是很善于运用重章叠句,易使人产生共鸣,把作者的感受不断加诸于人,“关关雎鸠”如此,“桃之夭夭”更是如此。《桃夭》一篇中讲述的是新婚之喜,然而我每每看到其中“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的描述,难免要想到其中对女子三从四德的强调与教化。不过,单论《诗经》,这几篇中透露的情感还是颇为朴素烂漫的,其中的人性是善良纯真的。
诗经有一篇名为《墙有茨》,其诗通篇都在反映卫国的宫廷丑事(即卫宣公强娶其子伋的未婚妻的“秘闻”)。开头开门见山写出“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言之丑也”然而诗人偏偏表达得极为迂回,其意不免让人难以揣测。
?诗经》在歌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时又辛辣的点出了当时腐朽堪忧的社会现状,在显示人们内心的真情实感时又显示了当时官吏和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的叫苦连天。可以说,《诗经》里展示的就是完完全全的中华的十分之一的历史,其意总归是向善的。其实,我们始终无法凭借着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作者的思想,真正需要我们发掘的,是传统文化其中暗藏的智慧与哲思,那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品诗经读后感篇4
淡淡的书香,古朴的气质,随着手中的页数缓缓增加,我仿佛看到了那午后暖暖的阳光,轻拂的柳叶,还有听到小山坡上那低低的吟唱。诗经,没有波澜壮阔;也没有万分柔弱,在我眼里,它有的是那午后的明朗,风儿的轻抚,虽有枪林弹雨中的烟火,却少了那一份尖锐,虽有小桥流水般的思绪,却淡去了那一份娇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们再也熟悉不过的诗音,短短几句,却深深地奏出了那一份对少女的倾慕。河水细流,荇菜参差,道出了在水一方的思绪,道出了翻来覆去的挂牵。“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转眼,又是那坚贞的女子在扞卫爱情。谁道红颜娇弱不已,耳边,是她那誓死的决心。
硝烟漫天,烽火连连,又有谁知叱咤风云的背后,却是深深的无奈,深深的思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百年前,千年前,又是谁在刀枪铠甲之下,脑海中浮现出妻与子的笑颜。只愿弃甲归田,与你漫步庭间。
轻轻翻着这一张张的页码,转眼间,眼前,不再仅仅是那浓浓的亲情,爱情,字词深处,却是那对时事的评价,对人的赞美,以及那处于统治者压榨下的哀叹——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爱惜,是对那些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官吏无尽的赞美。而‘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魏风伐檀》却又用着那声声的哀怨唤出了他们的不满,在那腐败的社会,在那只会搜刮民脂民膏的社会,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惨遭剥削,却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换来的只是这深深地呢喃,叹息,指责,无奈!
诗经,一本不灭的书,她似动听的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赞美;她似哀怨的二胡,唱出了一份无奈。她,拥有着一份典雅,一份清新,一份美丽,是桃花源里那清澈,美丽的小河,在人们心中缓缓的,流淌!
品诗经读后感篇5
【溯源】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几千年来,华夏大地孕育出了灿烂的诗歌文化。秦汉之时,汉赋辞藻极尽华丽,乐府叙事荡气回肠。唐宋之际,有谪仙人的浪漫潇洒,也有杜少陵的忧世伤民,有苏东坡的豪气万丈,也有柳三变的醉心繁华,浅酌低唱。华夏文明里,诗书代代相传,而这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诗经》。两千多年前,中原人烟稀少的旷野中,纯朴的先秦百姓的兴之所至,放声高歌;嘉宾集聚的欢乐宴席上,所奏之乐悠扬清雅;伴随着繁琐周礼的肃穆颂歌在庄重古朴的庙堂奏响。他们所歌之词便是《诗经》的来源。周代的先民们把汉字的音韵之美以诗的形式传之后世,同时传承的,还有那精炼文字中深厚的文化土壤。
“百善孝为先”,孝之道,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诗经》中便有很多相关诗句。《蓼莪》里“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道尽了孩子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体察与感激。《凯风》中“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则以吹自南方的和暖之风起兴,把尚在幼年的孩子比作“棘心”即幼小的酸枣树。小枣树在南风的吹拂下茁壮成长,就像母亲用温暖的爱抚育我们长大一般。如今,当我们吟咏起这优美的诗句,脑海里也不禁会浮现这样的画面:蹒跚学步的幼儿身边,总少不了父母温暖而有力的大手保护;成长的路途中遇到挫折,总少不了父母的安慰与鼓励;当孩子长大,即将远行,总少不了父母的担忧与叮嘱。光阴荏苒,孩子从柔嫩的树苗长成参天乔木;岁月如梭,却也使父母沧桑了脸庞,花白了鬓发。自《诗经》始,历经千年,一代代的父母对他们的子女付出无私的爱,历经千年,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亦在感叹:“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经》中父母子女间的温情体现了先民们对世间美好情感的歌颂。然而许多美好不能长久,因为它总被罪恶打破——那便是战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纵使边关烽火不绝,华夏子民们却从来不是好战之人。征人思妇,自古有之。还记得那句著名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吗,那便出自一位离家征战的士兵之口。这是他对妻子的誓言,却也因战争变成了奢望。而在家中的女子们,则是“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以至于采摘卷耳时都无法集中精神。千百年来,战争使多少妻儿离散,使多少家庭破亡。到如今,世界在高呼和平,但战火仍旧未熄。处在战乱中,最无辜又最受伤的,却是平民百姓。炮火声不绝于耳,死亡的恐惧日夜相随,饥饿与疫病更使他们的生活被黑暗笼罩。而中国人民是幸运的,我们享受着安定祥和,我们不用担心美好家园顷刻变为断壁残垣,我们不用担心无情的炮火将我们与亲人阴阳两隔。因为我们生活在爱好和平的中国,因为自《诗经》始,先民们便把和平的种子深埋心中,代代传承。
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上古淳朴自然的民风贯穿于每一首极富韵律的诗歌中,造就了诗经的“思无邪”之美。在《诗经》中,人们是那么直率地抒发着他们的情感,他们赞君子德行高尚温润如玉,他们讽小人无德不死何为,他们欢欣于他人相赠之物并要投桃报李,他们感叹国家昔盛今衰而痛彻心扉。对于德行,对于为人处事,对于个人发展,对于国家兴亡。《诗经》以精炼的语句包含了世间万象。读诗经,我们能懂得去赞颂美好,揭露丑恶;我们能懂得礼尚往来,相互赠答的处世之道;我们能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这许许多多的情感,自诗经中源起,经过浩如烟海的经书典籍的传承,已融入每个中华儿女的骨血之中,不可割舍。
溯诗歌之源,我们感受优美文字中浓烈的古韵清香,溯诗歌之源,我们回顾精炼语句中灿烂的思想光芒,溯诗歌之源,我们追寻传统文化的起点,感受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变迁。
小编推荐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诗经》讲了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怎么写《诗经》的读后感呢?为此,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诗歌源头诗经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许许多多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诗经》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里的爱情是华夏儿女最古老的悠悠恋情的见证。这些爱情里,都是如此简朴、自由,却奔放、热情。又或是委婉、朦胧。比起唐宋华丽浮艳的爱情诗,《诗经》中的爱情更能使人在平静的语言文字中浮想联翩,似乎身临其境,更为这此爱情故事感动万千。
“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躅。”调皮的小女子与男子约肢,却藏了起来,男子见不到女子,又是着急又是无奈。其实女子就躲在城边一个小角落里,看着不知所措的男子边笑着。“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我爱的不只是荑草,而是我所爱的女子。这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单纯男子的心里对白。《静女》里的女子并不是娇生惯养的贵族千金,而是一个渴望自由的调皮可爱的勇敢女子。男子则是如此痴情质朴,憨厚老实呢。这样的爱情是如此的单纯、自由,就是短短的语句中让我回味无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男子不断追寻着自己的梦中情人,她是如此的美丽,又可望不可得。《蒹葭》全诗整齐的句式,描绘着男子追随着“伊人”移动。这是如梦中仙境般奇妙,朦胧,却可惜不可及也。让人仿佛致身境中,深深体味着诗人那凄婉的心情,却又不顾一切努力的追寻,那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情感世界阿!
前两首是古代人们对理想自由的追求与向往,而《氓》却包含对于现实背叛的痛恨与无可奈何。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贸丝来,来即我谋。”男子热烈地向女子直白表达心意到“以乐车来,以我贿迁。”男子与女子终于如愿相恋成婚。而结局却出乎意料“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简单的话语,吐露出因社会男女不平等婚姻带来的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这也是古代许多妇女在自由和婚姻上悲惨命运的缩影。
?诗经》中的爱情,或是理想或是现实,或是自由或是无奈。却都让人感受到古代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越是如此质朴的承诺,越是感动了现代繁杂的心。
当你能处于繁嚣都市一角,一杯清茶,一本《诗经》。仰望静空朗月,遥感春秋前史的花好月圆,那简单、淳朴、率真的感情跃然而起。放眼当前的爱情唯金论横行泛滥,难道不更让人对古人钦佩、更引人神往?
爱情本就应是真诚,简单才是最美!
思念是一种很奇特的东西,它无形,无色,无味,无法炮制,不可捉摸,却又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你的脑海,直插心扉。正如王菲在《我愿意》里歌唱的那样,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无声又无息出没在心底,转眼吞没我在寂默里。你想抓它,它匿影藏形,你想留它,转瞬即逝。你想躲避它时,它却却像调皮的孩童一样,如影随形,寸步不离。思念究竟是何滋味?《诗经·;草虫》为我们展示一二。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思念无形,但思念却无孔不入。蝈蝈在喓喓地叫,蚂蚱在草丛中欢蹦乱跳,如此欢快热闹的场面,也抵挡不住主人公的思妇情怀。欢乐是别人的,热闹是别人的,它们的喧闹更衬托出了主人公的孤独,这些草虫欢聚一堂,何等开心,而她却与自己的亲人分离。草虫鸣叫,秋已来到。那一声比一声紧促的草虫鸣叫,似乎在向她宣告,恼人秋天已经又要来到了,而她朝思暮想的丈却迟迟未到。在这里,随处可听的声音,似乎都成了开启她思念之门的钥匙。虫鸣蛙叫,风声雨声,好似都在向她敞开思念的大门,要将她吞噬掉,所以,此时,思念无处不在。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陟彼南山,言采其薇”。蕨又叫也蒜苗,乃是春天长出的一种野菜;薇,又叫野豌豆,夏季茎叶柔嫩,可煮食,亦可生吃。为了排遣心中的思念,主人公从春天到夏天一次次地登上高高的南山,采摘野菜,她想通过繁忙的劳动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缓解自己的思念之苦,可是,所谓的劳动,非但没有减弱她的相思之苦,反而将这份思念激化开来。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本想掩饰自己的思念,却让这份思念欲盖弥彰,一发而不可收拾。从开始的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到后来的“未见君子,忧心惙惙”,再到最后的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思念如决堤的洪水一般,一泻而下。思念从开始的心跳不止,到后来的忧虑不安,再到后来的悲从中来,思念的程度越来越烈。
夜夜思念,日日期盼,却终不见想念的人儿出现。所以,主人公才选择“陟彼南山”来采摘随处可见的蕨和薇。因为,登高方能望远,爬山高高的南山,她可以看到更远的距离,可以更早地看到丈夫归家的身影,即便是这只是自己的期盼,她也要进一百分的努力。又或许,站在高高的南山之巅,她可以与自己心中的人儿更近一点。
日思夜想,不得相见,唯有借助梦境来团圆。“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思念已久的丈夫终于出现在自己眼前,主人公该是何等的开心啊。“降”,“说”,“夷”再现了她由不安,到坦然,有惦念到宽慰,有忧愁到欢欣的心路历程。即便是只能在梦中暂借思念之苦,也是值得窃喜的,毕竟是聊胜于无啊。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唯愿沉浸在这样的梦中不曾醒来,思念的滋味可见一斑。
每周日下午的诗经课是常真唯一一节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经典文学课。时隔数年,我与那只有几面之缘的诗经再次相遇。
那个整天有口无心背诵着四书五经的小孩可不曾想到,今后的他,会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重新认知他手里的四书五经。是啊,这把开启传统经典的秘钥熟悉而又陌生,我们以为需要跋山涉水才能够找到它,其实不然,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一直就在你身边。
而这把秘钥是协助我们去重新认知那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里充满了无数道门,每一道门都被牢牢锁住,因此它成为了我们这一路上唯一且珍贵的工具。
人人都有不同的秘钥,我们这群人的秘钥便是“还原现场”,将自己移位至这首诗的处境之中,身边的一切事物尽力还原成这首诗的现场,推开本有的自己的见解,观察和体会处在这个环境当下的自己是怎样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的你则是诗人,他看到的即是你看到的;他听到的即是你听到的;他闻到的即是你闻到的;他触摸到的即是你感受到的。
我们已经进行了四节诗经课,但课堂上的状态和氛围依然是紧张、压抑、犹疑、沉默。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问,可我们总以猜疑和沉默回复,我有时都会受不了自己,但内心又默默问到:受不了可以,那你倒是解决呀。这时我无言以对。
没错!既然你不想让自己的状态变成这样,不想让课堂的氛围如此这般,那你倒是用行动去解决呀。
老师不过是让你用这把还原现场的钥匙去打开这首诗的大门。当门打开了,这首诗也就一丝不挂的呈现在你内心,以至于完全包裹了你,你就身处其中,其实我与诗只有一门之隔。
当你在还原现场的时候,如同在为这首诗画一幅画。它的每个细节都会被你观察和体会(珍视)并刻画其上。对这首诗的还原就如同你向别人介绍院子里的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是什么样,家里养的鸟叫声如何。
每当老师提问我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我都觉得自己的回答可能太片面,不够深度,感觉应该没有那么简单,所以提前否定了自己的答案,并不敢回答,但事实上你直观的体会,就是你的答案,这个答案无所谓简单,对这首诗最真实的感受就是你唯一的答案。
把诗中的每一处细节都看作一粒碎片,将这些碎片拼接起来的时候,你的这幅“写生”才终于完成。
曾经总觉得,《诗经》之于我太晦涩、太难懂,于是总想逃避,更不要说对它有什么感觉。然而今日读《氓》,却陡然让我的心灵为之一颤。我也不知是从何而来的莫名的感动,但可以肯定的是,我被震撼了。
一遍又一遍地轻声诵读,四字一句地,朗朗上口,越发竟觉得余音绕梁。这是来自一个幽怨而悲惨的妇女的灵魂深处的哀叹。几千年前的她和她的刻骨铭心的愁恨,就浓缩在这几段稀稀落落的文字里,经不得挖掘,因为一挖就是痛彻肺腑的悲哀。
一切婚姻都是从美好的爱情开始的。而诗歌开头所描绘的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两情相悦,竟是为悲戚的结局埋下的伏笔。在年轻的姑娘眼里傻得有点楞的小伙子,眼里带笑地抱着布来换丝,她就在窗前等着。一不小心四目对视,小伙子的眼里满是最纯真的热情,而她的眼里是遮掩着的爱意,突然又觉不好意思了,含羞地笑着低下了头。
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一转睛一回眸之间,都四溢着无暇的纯情。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了正处花季年华的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他如何腼腆地说,她如何婉婉地辞以秋期;他如何依依不舍地走,她如何望眼欲穿地盼。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韶华与美好,是如此令人流连,又是如此稍纵即逝。“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样的句子似乎就出于一个含着淡淡忧伤的封建少妇。再怎样强烈的感情,都要被刻意地压制。在这含蓄婉转的话语中,在这饱含激烈的感叹号之后,隐藏着的究竟是警示?是悲呼?还是无尽的哀怨?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爱情悲剧的真面目终于原形毕露。自从她嫁给他,清苦贫寒她任劳任怨。悠悠的淇水啊,你能为我作证么?你有眼么?我对他的控诉,你都听到了么?淇水不言,只是依旧默默地将船帷沾湿。
后面的句子实在太残忍了,默读之时,心中总有隐隐的绞痛。三年的'凄苦生活,她任劳任怨,“承受”就是她生命意义的全部。“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最残忍的是郎心。日日夜夜的亲密无间,最终将美好的感情慢慢消磨,留下的只有空洞、乏味和枯燥。而这一切对于任劳任怨的她,是不是太过不近人情了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我似乎又看到了那个孤单的身影,那个只能对镜黯然自伤的悲惨女子。
她的恨决不能用“后悔”形容得尽。她无力地质问:淇水都有岸,洼地都有边,为什么你,我的士郎,却没有行止?于此时,镜头又切到曾经年少的一幕幕。当初的怎样的海誓山盟,到头来竟全部在岁月的消磨中无影无踪。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面对这样的爱情,面对这样的婚姻,手无缚鸡之力的她能说些什么呢,又能反抗些什么呢?从来不会有,也永远没有。等待着她的只有无尽的承受、承受、再承受。
这就是封建制度下的婚姻。在我看来,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爱情悲剧。
其实印象最深的还是《蒹葭》这首歌。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边……”《蒹葭》一开始给人丰富的想象,很像现在的朦胧诗派,朦胧,不懂什么意思,智者见智。所以几千年来,每个人对这首诗的理解都不一样。“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蒹葭》也是。“任意”是谁?几千年来,人们给出了上千个答案。
以前看的时候总觉得应该是男人对心上人的执着追求。它充满了明显的甜味和明显的苦味。真是千变万化,千变万化。这次又看了一遍,突然感觉心情变了。这可能是一个人对理想的苦苦追求吗?会不会是追梦者苦涩的胡言乱语?
每个人都是追梦人。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会做梦。他们想成为医生和科学家。他们想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是,当我们处处碰壁的时候,当生活磨平了我们的棱角的时候,我们生活中剩下的就只有米、油、盐、酱、醋茶,只有银行账户被提拔加班。这个时候,怎么才能追求一个像年少轻狂时那样的梦想呢?“从它回去,路又长又长,它从它回去,在水中间。”我们还有这样的热情吗?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捕梦网。“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还有激情。我们想成名成仙,我们仍然有信心一切都不是问题。这是未来所在,也是人生最好的方向。即使每天斤斤计较每一个成绩,即使感叹功课,还是有理想的。问大家以后想做什么,很少有人不写一个字就挠头很久。每个人都年轻又坚强。人们会追逐自己的梦想。
但是现在,以后还会坚持吗?会不会有人即使路被堵死,路被打破,也不会放弃追逐梦想?我想到了现在很火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终于弯成功了,也是唯一一个坚持走自己想走的路的人。我不能说坚持下去就能成功。我只能说,坚持原来的梦想,就能成功。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做自己想做的事,做出一定的成绩,我感到满足和快乐。我觉得是成功。我觉得是最理想的职业状态。那么,坚持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生活就像一把无情的雕刻刀,改变了我们的外表。
会不会还没开花就枯萎了?我做了一个梦。"
让人听了很伤感的歌词,有多少人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有多少人放弃了对生活的努力,放弃了成为《蒹葭》主角的可能,有多少人,即使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还有多少
很多年后的歌词我也不想唱得有很深的共鸣。也许我唱啊唱,会流泪。我这辈子就这一次去。我当时为什么不挣扎?如果我尝试失败了,我仍然会感到满意。那么,现在是什么?直到现在都不是一个美好的结局。我真的不想这样。
我对自己说:
那么,请坚持。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我相信每个人看了《诗经》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写关于《诗经》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怎么才能避免将《诗经》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下面的内容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下诗经中代表诗歌的读后感,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在寒假,我读了《国学·诗经》这本书,使我深受感触。再次翻开,“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几个字引入我的眼帘。其中,就数第四单元——家国篇给我的感触最深,不仅歌颂了劳动人民炽热的家国情怀、人间真情,还写出了远在他乡之人的思乡之情。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这句话的意思是:燕子燕子飞呀飞,忽上忽下叫声悲。姑娘就要出嫁了,远送姑娘到南边。遥望不见姑娘影,心里悲伤柔肠断。写出了兄长对妹妹的不舍得,由此也看出了家人的重要。我闭上眼睛,回想着书中的内容,可却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自己的家。我的家,可是一个温暖而又和谐的大家庭。爸爸善良、厚道也从未对我发脾气,每当我学习遇到困难时,爸爸会耐心的给我讲题,不厌其烦的说着,一遍又一遍,直到我听会了为止。妈妈更是每天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为我做可口的饭菜……当我在外面遇到困难受到委屈时,父母亲会为我排忧解难。是他们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人,懂得了成长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可即使是再和谐的家庭,也不可能没有争吵,就在寒假的一天,我不想写寒假作业,正在玩电脑,妈妈就开口说:“别玩了,快去写作业吧!”我不甘心的把嘴一撇,极不情愿地答道:“知道了”嘴上这么说,眼睛和身体从未离开过电脑,10多分钟过去了,妈妈看我还没有停止玩电脑,便生气地喊道:“快去写作业!不许玩电脑!”我只好慢悠悠的转身,妈妈看我动作慢,就一下拔掉了电脑插头。我当时也不情愿,看到这就更生气了,便把头一扭,气冲冲的去了卧室,把门用力的关上,门被弄得叮当响,我写完作业后无事可做,翻开了寒假读物《国学·诗经》看到了家国篇中远在他乡之人的思想情怀,不由得感到愧疚,我现在和父母在一起,他们对我这麽好,我却还不知足,还与他们发脾气,我真不该呀!要是我长时间不见父母的话,还会这么对他们吗?想到这儿,我便跑过去对妈妈说了声:“妈妈,对不起!”妈妈笑着说:“没什么事,我也有不对,不该鲁莽。”我们都一起笑了起来,妈妈的笑容是那么美丽,温和,里面包含着对我的赞扬,笑声久久回荡着,回荡着……
家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一首漫长而精彩的人生插曲。它承受着我们的一切。当我们内心受到创伤,受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不必伤心,因为家成了我们的伙伴,我们的知己。家,是属于我的,唯一的避风港!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诗经》,呢喃着这两个字,仿佛看到一片青涩的芦苇,像泛黄的雪绒漫天扑过来。
芦苇青涩,天真,最接近自然,最让人感到亲近。而《诗经》,诗三百,总结起来,也正是:思无邪。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读完这一段话,仿佛美丽端庄的庄姜就站在眼前,她有着闭月羞花的容颜,有着“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妃黛无颜色”的神韵。这段话,读的似懂非懂的人会感慨她的楚楚动人,而确切理解每个字词解释的人更会惊叹古人的艺术水平:柔荑草,蝤蛴蝎、瓠犀虫,讲人的美貌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这正是最古老淳朴的人,生活在自然的人对大自然亲近、敬仰的体现啊!此时自然与人,已经融合在了一起。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多么妙的一句话啊!细想:在浩荡的淇水浅湾处,生长着绿而茂盛的竹林。它们身姿挺拔,不向风雨,不向烈日低头弯腰,正如为人处世都很正直的君子。经历了切磋琢磨的玉石,光滑剔透,晶莹夺目,温润如君子。这两句话多么恰当啊!而这里又是用自然比喻人,将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尽管只是喻人的品质、性格,在当今我们能脱口而出“温润如玉”、“出水芙蓉”。“亭亭玉立”的时代,看上去好像并没有什么,但是谁又知道它是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始祖呢?
在古人的世界里,他们怀着一颗亲近自然的心,去接受自然,敬畏自然,赞美自然,享受自然。在一句句如“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的优美的诗句里,他们对自然的真挚之情也可见一斑。比起现在的我们,自认为能吟上一两句古人的“关关雎鸠”,就认为自己是文艺青年,在浮躁的社会里用浮躁的心去对待万物,实在是愧对于这一两句诗后不出于任何目的的热爱自然的真挚之情啊!
?诗经》如芦苇,若想真正了解,必须先有一颗芦苇般的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每一字每一句背后那种最原始,最纯真,最贴切自然的心。
《诗经》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过去数千年,但依然能在我们耳边回响。如果说有一本书能够读一辈子,那么我认为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的诗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收集了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有对爱情的期望,有对劳动的赞美,有征夫对故土的怀念,还有受欺压者的愤慨。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周王室的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多为贵族所做,为了祈祷丰年,歌颂祖德。颂,就是宗法制的最好体现,都为宗庙祭祀的歌曲。
正如我们课堂上所学,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就是指铺陈,我们从小听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是用了这种手法,直接表现自己的情感;比就是打比方,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将卫国女子的风情写了出来;兴就是起兴,先言他物,后吟所咏之物,“野有蔓草,零露漙兮”,用蔓草和露珠将对爱情的浪漫和自由显现出来,对诗歌渲染气氛,创造与众不同的意境有很大作用。
爱情,是《诗经》一个很优美的主题,千年之前的情侣追求着自己爱情的自由,浪漫。如果说有一种情感能一直延续下去——那就应该是爱情的纯洁和美好。如《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描写男女相互赠礼来表达对对方的爱,用“琼琚”“琼瑶”“ 琼玖”来强化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一再表白。
亲情,在中华民族的传承中从未中断,《常棣》中“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讲兄弟之间比作常棣花,花托花蒂相互衬托,常棣花显得更加的光灿鲜艳,兄弟之间也更加亲密。诗中诗人不断用注意兄弟之情去撞击世人的灵魂,使人引起共鸣。
服役,每个征夫心里都会有思乡思佳人的想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漫漫征途,佳人等待已久;思乡之心,雨雪纷纷飘过。纵然路途遥远,思乡之情,相思之苦,并没有淡去,心依然向着一个不变的目标——故乡。
恬淡,生活的追求,秦人用“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恬淡的田园生活,与自己心爱的人一道归家,一道劳作,路上欣赏一片片的桑林,阵阵轻笑声传便树林,透人心脾。生活的舒适,环境的优美,人生的自由,这不就是我们现代人不断追求的理想生活么?先人已然为我们描写了一幅如仙境一般的世外桃源。
人生,无论什么时代都会有人感叹时间短促,人生短暂,“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我们能感到诗人对人生短暂而无所归宿的失落。蜉蝣,朝生暮死,诗人用这种小昆虫写出人生的脆弱和消亡前的美丽以及即将离开时的困惑,使人所感昙花一现,浮生若梦的感觉格外强烈。
诗经,我国文化的瑰宝,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学习诗经,不仅仅是对对文化的继承,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涵养的一种成长,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曾经总觉得,《诗经》之于我太晦涩、太难懂,于是总想逃避,更不要说对它有什么感觉。然而今日读《氓》,却陡然让我的心灵为之一颤。我也不知是从何而来的莫名的感动,但可以肯定的是,我被震撼了。
一遍又一遍地轻声诵读,四字一句地,朗朗上口,越发竟觉得余音绕梁。这是来自一个幽怨而悲惨的妇女的灵魂深处的哀叹。几千年前的她和她的刻骨铭心的愁恨,就浓缩在这几段稀稀落落的文字里,经不得挖掘,因为一挖就是痛彻肺腑的悲哀。
一切婚姻都是从美好的爱情开始的。而诗歌开头所描绘的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两情相悦,竟是为悲戚的结局埋下的伏笔。在年轻的姑娘眼里傻得有点楞的小伙子,眼里带笑地抱着布来换丝,她就在窗前等着。一不小心四目对视,小伙子的眼里满是最纯真的热情,而她的眼里是遮掩着的爱意,突然又觉不好意思了,含羞地笑着低下了头。
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一转睛一回眸之间,都四溢着无暇的纯情。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了正处花季年华的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他如何腼腆地说,她如何婉婉地辞以秋期;他如何依依不舍地走,她如何望眼欲穿地盼。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韶华与美好,是如此令人流连,又是如此稍纵即逝。“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样的句子似乎就出于一个含着淡淡忧伤的封建少妇。再怎样强烈的感情,都要被刻意地压制。在这含蓄婉转的话语中,在这饱含激烈的感叹号之后,隐藏着的究竟是警示?是悲呼?还是无尽的哀怨?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爱情悲剧的真面目终于原形毕露。自从她嫁给他,清苦贫寒她任劳任怨。悠悠的淇水啊,你能为我作证么?你有眼么?我对他的控诉,你都听到了么?淇水不言,只是依旧默默地将船帷沾湿。
后面的句子实在太残忍了,默读之时,心中总有隐隐的绞痛。三年的'凄苦生活,她任劳任怨,“承受”就是她生命意义的全部。“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最残忍的是郎心。日日夜夜的亲密无间,最终将美好的感情慢慢消磨,留下的只有空洞、乏味和枯燥。而这一切对于任劳任怨的她,是不是太过不近人情了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我似乎又看到了那个孤单的身影,那个只能对镜黯然自伤的悲惨女子。
她的恨决不能用“后悔”形容得尽。她无力地质问:淇水都有岸,洼地都有边,为什么你,我的士郎,却没有行止?于此时,镜头又切到曾经年少的一幕幕。当初的怎样的海誓山盟,到头来竟全部在岁月的消磨中无影无踪。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面对这样的爱情,面对这样的婚姻,手无缚鸡之力的她能说些什么呢,又能反抗些什么呢?从来不会有,也永远没有。等待着她的只有无尽的承受、承受、再承受。
这就是封建制度下的婚姻。在我看来,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爱情悲剧。
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在阅读了《诗经》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诗经》所深深折服,通过写一篇《诗经》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一篇优秀《诗经》读后感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栏目小编整理的“2022诗经先秦经典诗歌大学读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品诗经读后感篇6
最好的时光是什么?是在晨曦中享受初夏的美好,是在午后时小院中惬意的品茶,是在一个个宁静的夜晚中静静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与我而言,最美好的莫过于在一个暖意、花香交织的清风中读一个无伤人事、只关风月的老故事,就这么犹报琵琶半遮面地款款而来,悠悠地走进你的梦,缓缓地打动你的心,直叫人忆起那些缱绻千年,氤氲万世的旧时光。
初读《诗经》,是在一个雨夜。淅淅沥沥的雨声伴着若有若无的蛙声,伴着沙沙的翻页声,时间仿佛静止,又仿佛是不愿打扰这样美好的时光,所以故意轻着脚步,屏着呼吸悄悄溜走。偶有生僻的字词不解其意,想要起身翻字典,却发现从不碍事,那看不懂得,一定是最妙的,一定是不需要解其意便懂其情的。我仿佛看见,千年前的一群古人,留些呐喊的、呢喃的、低语的话下来。时间一次次精简又精简它们,岁月一回回流传着又流传着它们,它们在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里丢失着,散着,激荡出一层又一层涟漪,一朵又一朵浪花,直到传到今天我们手里。传到我们手里这些,代表的是几千年来人们共同的热烈、共同的躁动、共同的思想。因为没有共鸣的话和片段都已经在千年的历史中打磨掉了,留下来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了兜兜转转的岁月和细细密密的时光的推敲,都是人们心灵深处最能认可的、最能回味的感情。我忽地就感受到了它的巨大魅力,这些诗歌从来没有唐诗的慷慨激扬,没有宋词的婉约秀丽,也没有元曲的清新动人。它有的,好像只是古老的故事和历久弥新的感情罢了。它从来没有华丽迟早的堆砌,只是用三言两语就可以讲完的故事,可这些故事里的情,又何尝只是三言两语讲得请的?
读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就仿佛看到夜色阑珊,明月当窗,月光如水般悠悠洒在房檐上,也冷冷清清洒在女子美丽而忧伤的脸上。那双幽深的眸子里,一定不只是刚抚完琴却无知音欣赏的遗憾,还有着深深刻进骨子里的思念。思何人?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心里都明白,这,是真挚的感情,是纯粹而动人的,或许我想这就是诗经的迷人之处吧。
读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时,就忽然被深深的感动了。这是多么高尚的爱国精神啊!什么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心心念念到极致恐怕也就是如此吧。此时此刻,他一定正在骑着战马,驰骋在沙场上,那种气势令人震撼,那种精神令人感动!读久了,会让它享受丰富的文化盛典,使你更加明智,更加自信从容的面对世界,因为它,我变得更加优秀了吧!
每每回味起诗经,就想到曾经看过的一条微博,曾经有一句这么形容它—仿若山间溪泉,潺潺自流,新妍明丽,悠雅清扬,经卷翻覆之际如见清露被初阳照耀,邂逅这一抹盈盈闪映着的翠色鲜亮。仔细回想起为什么独爱诗经?因为它有经历时光风霜后的厚重,有经历岁月涤荡后的自若,它使人快速成长,内心澄静,通情达理 它会细腻到让你感动到直掉眼泪。
这就是诗经,它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穿越了千年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想紧紧的抱紧它—我人生的引路人,我的精神食粮,我最真挚的朋友,以至于我百转寻之,只为以筑固旧梦。
品诗经读后感篇7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的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最早接触《诗经》,应该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的,这首熟得不能再熟的诗词就连几岁的孩童也能吟诵,但是真正懂得其所表内涵的人却是比较少的。其实,除了专家学者外,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像安意如一样,从书架上随意取下《诗经》,坦然自若地阅读,再坦然自若地向其他人交流自己的所得?这也是我欣赏和佩服她的原因。就如她自己所说:懂得才能够亲近,能想象出它的意境,看到的就不止文字本身,还有一种仿佛鼻尖轻碰的真实触感。如此灵动的话语,非亲身体会无以表达。
?诗经》的每一篇本质上都是洁净的,没有繁复的章法结构,没有过度的语法修饰,没有曲曲折折小心刻意的隐语。文字如一个独立的天地,你立于门前,可看见喜怒爱恨如季节般分明,那翻覆在期间如花海蔓延的情与欲,也自然奔放地呈现在天地之间,无拘无畏。
我真正注意到诗经,并且欣赏她是从《蒹葭》开始的。那是一种何等高的境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一句写爱情,达到了某种极致,如看着开在彼岸的莲花——欲接近而不可得的绝望。这位在水一方的伊人,无论是男是女,她(他)的孤洁,都为世所稀。
书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安的独特见解,那精辟的看法评论,精彩华丽的文字,语句,无一不将我们带到她的世界里,跟她一起徜徉在诗三百的海洋中,跟她一起领略诗中主人公的羞怯、伤心、痛苦与快乐。毫无疑问,《思无邪》超越了一般读诗之人的寻常范畴,带给了我们很多不一样的感受,让我们逐渐享受起诗三百带来的美好。细细品味,安所写所品的精彩之处竟是如此之多,就好像信手拈来的一段也是经典。再难的诗句,在她的笔下就仿佛鲜活了起来,分析得是如此到位,如此精准,如此让人赞不绝口。个中的妙处,只有真正读后才会有所体会。
品诗经读后感篇8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选自《诗经》
这篇《蒹葭》,我们一定都很熟悉吧。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虽然对《蒹葭》有许多种解读,但把它认为是恋歌最普遍了。他书写的是怀人之情,表达了诗人某种执着的追求。在艺术上他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诗经》中的佳作。
第一次接触这首《蒹葭》,是因为《在水一方》这首歌吧。当时还很小,只是觉得这首歌很美,很柔。大了之后,有一次无意间接触了这个,便去查了歌词的出处,查到了这首《蒹葭》。突然觉得,与美同存的,还有一种莫名的凄凉。从开头至结尾,都是有阻碍的,也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尾。
同为《诗经》佳作的还有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同是佳作,同为恋歌,可两者的结尾确实截然不同的。《蒹葭》里,“我”执着的追着伊人,步履艰险,但开头的这种渺茫,却早已为悲剧的结尾做下铺垫。
?关雎》表现了青年男子对爱慕之人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朝思暮想而且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努力,主调是欢愉的。
看来,即使是同一部著作里的佳作,他们的主旨也是完全不同的。
或许,《诗经》本身便也是一部佳作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