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范文网 >事迹材料

读东坡读后感精选7篇

有价值的读后感是需要依据实际的故事情节表达自己的看法的,将读后感写得全面之后,才能吸引更多人阅读原著,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东坡读后感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读东坡读后感精选7篇

读东坡读后感篇1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面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情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起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责任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面对他自己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读东坡读后感篇2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读东坡读后感篇3

据说这本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然而读起来并不像编年体的人物传记,评论和文学性的描述更多些,仿佛是远观了苏东坡。也许是因为原著是英文版,最初是给外国人看的缘故吧。但总体来说,特别是进入书的后半部分,会渐进佳境,令读者沉迷,你会发现,此书不逊色任何一部传记。因为林语堂也是苏迷,文者相隔千年,亦同声相求吧。

苏东坡是世界上凤毛麟角的天才,诗书画文词样样精绝。文是唐宋八大家,书法是宋四家,亦是文人画的先驱。他的豪放词,被世人形容是关西大汉,弹铜琵琶,执铁棹板,歌大江东去。

然而细细了读苏东坡,他绝不止是这些巨大光环之下的大圣贤。他的灵魂和他的才气一样令人万分景仰,又万分的望尘莫及。读他的《东坡志林》,你屡屡会被逗的捧腹大笑,直呼妙极。他不仅会讲段子,他会酿酒,会制墨,会烹饪,会瑜伽,会炼丹,会医术。他无所不会。

当你细细了读苏东坡,他不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他也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感叹,有“春色三分,两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伤怀,也有“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的凄苦。他是除去圣人外衣的凡人。

词与诗以及写诗词的人,均可以一读再读,一品再品。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对于景仰他的读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读东坡读后感篇4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林语堂在序中这样说道。我经常见到有作家只是为了乐趣而写文章,但没想到会记录得如此完整却语言婉转自然。在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我不仅更加了解了苏东坡,也对林语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原来我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过许多苏轼的文章诗词,也仅仅听过一些有关他的佚事。我心中已经赞叹,这真是文学大家。望着书的封面,我想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思绪;我想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柔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我也想起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象……怀着满满的好奇心我读完了此书。我知道了许多曾不知道的事,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人好朋友,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

林语堂写道:“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尽管如此,苏轼的一生无疑是成功而值得我们借鉴的。虽然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不平,但得意之时还是比失意的时候多,怎能不自在逍遥呢?

认识林语堂也是在课堂上听说过其奇闻佚事,他以幽默的文笔出名。但在《苏东坡传》中我却更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专注与感性。有人评论道,没有人能像林语堂一样把苏东坡分析得如此透彻。我也十分赞同这点,对于一个自己崇敬而喜欢的人,每个人都会对其深入地了解,但能将之记录为文字并继续影响其他人为之动容的,少之又少。林语堂读懂了苏东坡的朴实而高尚,读懂了苏东坡的固执而善良,亦读懂了苏东坡的真性情。或许就是这样,林语堂对自己崇拜的人的描写中并没有用太过华丽的字词去堆砌,而只是朴素地完成了这部传记。这样也的确和苏东坡的性格十分相符。

在读《苏东坡传》时,既能读出苏东坡那淡淡的'味道,也能读出林语堂这淡淡的味道。林语堂说过:“我不是把书当小说写的。”虽然他写的都是事实,但是那事实读来却并不乏味,通过合理的想象修饰,人物都活起来似的。这些,也正是我们读者想要的。

读东坡读后感篇5

清风霁月!

从古至今,诗人词人无数,但我最偏爱的是苏东坡。苏东坡,即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世人所称颂的奇才。许是天妒英才,他的一生是我们无法想像,更描述不尽的曲折。

他生于眉山,这个温暖如诗的城,那所庭院的门,走出的便是"三苏”。他青年时正好遇上文字的革新,而他那清丽朴质的文字便脱颖而出了。也许你会想,这可是千年攒来的好运呀。别急,接着向下看。

王安石变法,苏轼为朝廷上小人所嫉妒,遭遇毁谤,度过了130多天的牢狱生活。这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经朋友多方相助,得以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他也曾陷入颓唐之中,好在天生的乐观使他支撑了下来。在黄州,他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作文实现了精神境界的提升,他成了名声赫赫的东坡居士。

太后掌政,他步步高升,自然又成了小人们的眼中钉。虽遭遇各种谗言,但他一心只为百姓。

高太后去世,反对派执政,他二度被害,流放岭南,后又被贬海南儋州。

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却因路途艰险,人已暮老,病逝途中,令人惋惜!

黄州至惠州,岭南到海南,越来越远也越来越苦。政坛风雨多变,宦海一生沉浮,幸运的是,他是苏东坡,他笑着面对又挥挥衣袖,携两股清风而去,这凡世间的尘俗似乎与他无关。

他不羁,却有禅意。而他的底色,则是儒家的——济世救人。是他的初心,以及他的大爱,又将他拉回这世间,与这疾苦对峙。他放下手中之笔,亦能扛起重担,他修洪抗灾,他真真切切对百姓好,“百姓之友”形容他,便也真真切切。

是的,我偏爱他,不止于他的诗与才华。我偏爱他的清澈,如清风,掠过这世俗而不沾染一星半点;我偏爱他的仁慈,似乎如月般将其温柔的光辉洒向世间,穿透黑暗。

如清风,也如霁月,我偏爱这样的苏东坡。

读东坡读后感篇6

他是宋代最可爱的奇人。他是苏东坡 。

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没人能说清。

有人说,他是一个诗人;有人说,他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也有人说,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他的职业多得像天上的繁星般,让人数不过来。但用林语堂先生的一番话来概括他这个人是最合适不过了:“我若说一提到苏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苏东坡的一切了。”不过,我又想起了自己的观点。

苏东坡是个很有趣的人,这却也导致了他的可怜。他几经入世却又几经出世。他渴望入世,又期盼出世。他既想为国家献上自己的力量,却又不得不糟人迫害,最终黯然隐退。也许,是他的本性导致了这一点。他就如同一个顽童,拥有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这是他身上最神秘有趣的一点,也是他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这一点使他的身上一直有着一种魔力,有着常人所没有的能使别人注意到他的能力。但,我不得不说,这也是他为何遭人迫害的最直接的原因。他天真淳朴,自然流露,写诗作赋随时随地,不拘束,且纯粹是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思所感,但对于对自己的利害关系,会不会影响到自己的“乌纱帽”,是从来不管的。正是因为他作品中流露出来的一份真,使得如今人们也以读他的作品为乐。而对于世事,他始终都是亢言直论,从不避讳,“不吐不快也”。对于某官的看法与不满,都是当着人家面说。你说,这不使人家难堪吗?于是,他就得罪了某些人。与此,官,不是越做越大,而是越做越小了。可他的文章却越来越有名了。这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该喜乎?该悲乎?也许这就是苏东坡最有趣也最过人的地方了罢。纵使贬到万里之外,我还是写我的诗,饮我的酒。虽然坎坷,但依旧乐观。这是他的本性。

苏东坡也是个很纯粹的人。他的纯粹,在于他没有一点架子,对什么都充满好奇。直到今日,我还是惊叹于他认识的人之多。简直包含了各种行业,各个部门。用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子由弟说的话来形容他自己也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园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又从另外一个方面体现出他的纯真了。“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是啊,心中是佛,世间万物皆是佛。他和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好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能和他说上话,都能一起饮酒,一起畅谈。他能狂妄怪癖,也能庄重严肃;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他对美食也充满好奇。他将无人食用的猪肉烧烂,就成了至今都流行的一到美食——苏东坡肉。身处黄州那样的贫困小镇,依旧纯粹,依旧对什么都充满好奇,这也是他的本性。

苏东坡是拥有大智慧的人。他也研究哲学,并从根本上悟透了生命。苏东坡混合了佛家、道家、儒家对生命的态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他认为,生命,不是苦难,而是福音。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也够长了。历代皇帝之所以追寻长生不老,是因为他们害怕失去一切。于是他们劳民伤财,追求仙丹,追求不灭,将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殊不知,这样,他消失地更快。他的肉体虽然会死去,可他的精神会永远存在,时常给人以帮助与启迪。这就够了,不是么?这也是他是乐天派的原因了吧。这,照样是他的本性。

在现在,某些人唯唯诺诺,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自己会跌入万丈深渊。所以,他戴上了面具,他掩盖了自己的本性,在违心地做事。相比较这些人而言,苏东坡无疑活得更加潇洒。

虽糟迫害,却坚守本心,一直本色出演。

这是我对苏东坡的诠释。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与充实,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像一汪清泉,洒脱豁达地度过了一生。

我想的是,苏东坡的行动,当下有些人值得学习与借鉴。毕竟生活,最好还是要活得潇潇洒洒,本色出演。

读东坡读后感篇7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向十分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

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可是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

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可是,我很佩服苏东坡。第一是因为他为人十分乐观。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应对每一个人。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资料,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并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

同时我也异常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这一刻不明白下一刻的命运。就连最终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读莎士比亚读后感7篇

读宝莲灯读后感7篇

读《影子》读后感7篇

读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7篇

读一本好书演讲稿600字7篇

读《大学》演讲稿推荐7篇

多读书,读好书演讲稿7篇

读长征演讲稿7篇

亲子共读家长心得体会7篇

读长征演讲稿最新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2333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