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草一篇读后感帮助强化我们对名著知识的了解,一份优质的读后感是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去看相关的书籍的,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对人生读后感通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对人生读后感篇1
这是我第二次翻看路遥的《人生》,感触远胜于第一次。第一次看《人生》时,我很诧异路遥为何要把《人生》作为小说名。记得第一次看是在读高二时,那时候还不能理解小说的资料,只是一味单纯的以看小说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但上大学后,再来看它时,却是另一种感受。先来谈谈《人生》的情节吧。小说背景取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陕北农村地区。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年轻的农村人,他高中毕业当上了小学班级教师,就在他以为自己的才能和抱负能得以实现的时候,命运第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利用关系让自己儿子顶替了他的班级教师位置,而他也由一名光荣的人民班级教师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在这次人生的低谷中,他收获了一份完美的感情,开始与农村姑娘刘巧珍谈起了恋爱,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慰藉,本来照着发展下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取,但命运又垂青了他。没过多久,因转业回乡的叔父的关系,高加林很快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成了一名县通讯干事。此时,加林重新遇到了他高中同学黄亚萍。在黄亚萍猛烈的感情攻势下,并且有机会到大城市发展,他艰难地舍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开始了与黄亚萍“罗曼谛克”般的热恋。然而,好梦难圆,命运又一次捉弄了高加林,高加林透过关系在县城工作的
事被检举揭发,他因此又一次回到了农村。而此时,已是物是人非,巧珍已嫁他人。在听完德顺爷爷的一席话后,高加林也开始真实而深刻地思考“人生”这一命题。
高加林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强坚毅的品格,又同时具有辛勤、朴质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了时代潮流中。然而,真实的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也构成了他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纵观他的人生,总是充满跌宕起伏,不断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后得到,继而又失去。正如路遥在小说中所说:“生活啊,生活,有时候让梦想变成现实,有时候又让现实变为梦想。”而高加林也在其中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什么是人生?无数先哲用事实告诉了我们:人生是从降生到死亡的过程,而这过程怎样走就是人生。我认为人生就是在这过程中对生活的种种选取,或对或错。每个人都有选取生活的权利,但此刻对于我们来说选取的机会多了,倒让我们手足失措,迷茫了。而从高加林身上我们能看到他缺乏一种坚定的信念,对生活摇摆不定,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致命的缺点。所以,不管我们如何选取,就必须要坚定信念,就算错了,也不必垂头沮丧,过错也是试金石,大不了重头再来。正如小说结尾德顺爷爷所说的:“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后爬不起来,那就变成死狗了…….”
而人生的另一特点就是无法预知,在这一秒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正如高加林在当班级教师时不明白社会的残酷,会让他再次沦为农民,在他当农民的时候也不明白他能重新回到他梦寐以求的城市,而他在城市正准备好好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时,更不明白他自己又要重新回到农村。也许我们在抱怨社会的种种不公,但我想说的是,社会本来就如此,没有绝对的公平,世界上只有两种事是公平的:一是时间,二是死亡。所以,我们惟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更多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怨天尤人。无法预知又怎样,人生本就如此,也不必太纠结于此,做好当下,足矣!
作家柳青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个性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能够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能够影响一生。”而我们,也即将踏入社会,也将面临诸多诱惑与考验,如何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人生的选取,选取的人生,或对或错,一切未知!但我在那里想说的是,不要因为乌云遮住了蓝天而止住我们奋飞的翅膀,也不要因为汹涌的浪涛而打破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慎重选取,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对人生读后感篇2
平凡的世界曾经拍过电视剧,但收视率不高。甚至连一些凡迷都没有看过。我也没有。这部电视剧拍摄于90年代初,据说只有10集。我虽没有看过,但我认为10集的含量是绝对无法装下这本书的内涵的。
至于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推崇这部书,我先讲讲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这么不屑这本书吧。
你既然已经看了三遍,我想你应该也看过《早晨从中午开始》这部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在这部随笔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路遥先生构思、创作这部书的全过程。也看到了这本书问世时的命运。
诚如作者所说,这本书的写作手法是极其“落后”的,全本书采用白描式的现实主义手法,同时代的一些“后现代”、“解构主义”等潮流中,显得格格不入。作者也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他果断的与评论界分道扬镳,坚定的认为——只要读者不抛弃我,这本书就有价值。
果然,这本在出版后引起巨大轰动的小说,问世却显得那么坎坷。作为当时已经知名的小说家,路遥居然遭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退稿。因为一位年轻的编辑认为这本书已经不合时宜。我们也看到,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一直是一些小的出版社在出版,比如三秦、华夏等。这为这本书的发行初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但这本书还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几乎从民工到大学生,各个层次的读者把这部作品当成了人生成长的伙伴。孙少平、孙少安兄弟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挫折所表现出的蓬勃向上的精神以及作品中透露出的伟大的人格力量,成为读者的精神支柱和人生力量。
路遥的小说历来体现出两大特色,一个是对困难的体验,一个是人格的美。例如他早期的代表作《人生》,高加林和孙少平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孙少平不是高加林,孙少平对于困难不是逆来顺受,不是被动承受,而是积极挑战,甚至是主动迎接困境。比如他放弃了与哥哥合开砖场的机会独自闯荡世界,这种冒险精神和独立意识是路遥以往作品中所没有的,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情节。孙少平面对困难和命运的坦然和淡定,也为同样处于人生逆境的读者提供了榜样。
路遥小说中的人都是美的。即使是最卑微的角色,你都能从中体会到人性的光辉。那个老实巴交的孙玉厚,那个含辛茹苦的郝红梅,那个冰雪聪明的孙兰香……他们都有各自的缺点,甚至是主人公孙家兄弟都有缺点。比如孙少安懦弱的不敢接受润叶的爱,但他们都有可爱的一面,都有值得尊敬的一面。这种艺术的真实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完美的交融在一起,使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共鸣。
本部书最大的特点便是通过对个人的勾画将10年巨变中的国家发展给描写出来了。达到了个人与时代背景的完美统一。农村改革、农民进城、干部人事调动和斗争……读起来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感觉。
书中的几对恋人的悲欢离合,也是书中的一大特色。
这本书,是那一届矛盾文学奖的第一名,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完美境界。
对人生读后感篇3
时隔多年,当人生再次步入十字路口,我又重新拿起了这本厚重的著作,试图从中寻找一些梦想的痕迹。每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部《人生》,尽管没有了高加林,现实生活中的90后大学生们又何尝不是新时代的杨加林、武加林、薛加林。你以为你考上了大学,学习了经济、检验、护理似乎就真的可以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及金融行业贡献你当初的宏伟大志,你以为这个社会就应该是尊重知识、崇尚自由、注重公平,实则既不是知识欺骗了你,也不是时代辜负了你,其实我们不得不如同高加林面对黄土地一样,对待自己现在的生活,只有真正将自己的根在黄土地中扎稳扎牢,你才能在自己浇灌的树顶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小说通过高加林的几起几落,及其与黄亚平、刘巧珍的爱情纠葛来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它所反映的绝不仅仅是小说主人公的人生起伏,更是对当时陕北农村现状及变化的情景再现,是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沉痛思考,是对国家未来的隐隐担忧。
“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死狗了”(德顺给高加林说)。“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读后感。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小说中类似的论述不胜枚举,无论是通过人物对话还是穿插于篇章之中的对理想、对青年、对人性的阐述无不字字珠玑,读来如梦初醒、当头一棒。无论你身处何地、心在何方,更无论你年长年青、事从何业,一本《人生》都能让你不再感念生活的艰辛,不再模糊心中的理想,不再荒废流逝的时光。
从现在起改变不容撼动的习惯,停止刷动抖音的手指,戒掉想要吃鸡的冲动,不要再让手机挤占你本不宽裕的时间。时间不等人,青春在流逝,活在当下,人应该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对得起曾经的十年寒窗,对得起自己曾经的初心和理想,是《人生》给了我新的人生。
对人生读后感篇4
大家都喝过茶,明白茶,但有没有想过,“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于是,我无意之间翻开了于丹教授写的《趣品人生》。我带着疑问,仔细阅读。原先,“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那么,如何喝茶,必须要喝昂贵之茶吗?每一天,爸妈都会在我的水壶里放上几片茶叶,?诉我这是什么茶,乌牛早、铁观音、白茶、红茶、苦丁茶等等,日复一曰。最后,我忍耐不住问道:“我是为了什么而喝茶的,喝多了跟白开水没啥两样。”于是,我跑到厨房,打开一罐茶,一股我从未闻到的清香从茶罐中飘出,让人陶醉。沏了杯茶,独自走进房间。清静,是茶的本质。我将窗门关上,远离外界之?闹,可静心也。将所有琐事放下,什么作业、考试、课外练习等等统统忘记,只剩下这杯清香之茶。喝上一小口,闭眼,我仿佛蓦然走进了草木之间。这让我明白,“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贵,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喝的快乐,求得自我心意畅快,自得其乐,就是人间好时节。
茶禅一味,对于红尘中的你我,倒也不失为一种启发。有心之人,不妨将喝茶当成生活中一个小小的插曲。静心与清茗相随,必然有所感悟。清茶洗涤过的一生,必有不一样的滋味。
“长短任天涯”,人生只要有茶相伴,我就能喝出一份坦然,喝出一味自在的光景。
对人生读后感篇5
一口气读完整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那金圣叹的三十三则不亦快哉。
于书斋前,拔去垂丝海堂紫荆等树,多种芭蕉一二十本。不亦快哉!
子弟背诵书烂熟,如瓶中泻水。不亦快哉!
夏月早起,看人于松棚下,锯大竹作筒用。不亦快哉!
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
这些体验很稀奇吗?想必不见得,但为什么我们却很少有这一份微小感动了呢?
我们缺少了一颗感动的心,喝茶喝的不是茶叶的好坏,饮酒也不在于酒的浓淡,弹琴不在乎你琴艺的高低,只要你有一颗活着的心,在用心品茶,用心饮酒,用心抚琴,便是好的。
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白岩松在他的《幸福了吗?》里面曾写到过墨西哥的一个寓言,说一群人在急匆匆的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问: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说: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以前,古人能够用一个时辰来品茶,跋山涉水几个月只为去见一个朋友,花很长的时间期盼一封信的到来,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享受一种名为等待的幸福。而此刻的我们,用各种速溶饮料代替了茶水,只要上网顷刻之间便可得知对方的消息,太简易的过程,让我们少了一份珍惜,不再会静下心来感受那每一份微小的感动。不再生活着,而只是活着。
渐渐的,忙成了一个习惯。不再停下脚步,为街口新装的霓虹灯而感到惊喜;不再在吃完晚饭后,到楼下散散步,和邻居打声招呼;不再为路边新开的野花而感动;不再珍惜朋友的关心······不再感觉这个世界的完美。
所以,在一段时间的忙碌以后,我们需要出去走走,走到山水之间,在不经意间,收获一些微小的感动,叹一声不亦快哉!
对人生读后感篇6
“人生的道路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能把人带入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这句富有哲理的话是《人生的开关》里的一句名言。
“我的心开始动摇:这么好的事,挥挥笔就能来钱,不能不做!但总觉得心里不踏实。我把这事说给我娘听,娘听了坚决反对。她说:‘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的。’我听了娘的话,没有理会大毛。”看到这里,我真为作者捏一把汗:差一点就误入歧途了,真险啊!这篇文章让我想起《渔夫的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同样,选择一条正确的、道德的路也十分困难。
记得又一次,我独自走在路上,有人从我身旁跑过,(.)一个黑色的东西从他身上掉下来,正好掉在我身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朝那个东西看了一眼,吓了一跳:一部手机!我想不理它,但总觉得不踏实。我看了一眼那个人,然后我下定决心,把手机还给他。当我把他的手机递给他时,他十分惊讶。他一边接过手机一边感谢我,这让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会拉肚子的!”不是我的东西我不会要,再者,如果我真的不管那部手机,不知道失主会何等着急。
啊!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这“开”与“关”正是道德的选择!
对人生读后感篇7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书中的一份份真情,总让我感动得泪流满面;一件件不幸,总让我感到悲痛万分;一个个警诫,总让我深深地铭记在心。这本书就是《找准人生的北斗星》,它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
在残疾朋友心中,虽然王延勤走了,但他留下的温情和关爱依然感动着人们。人们记得:老王放着几步远的自行车铺不去,宁可推几十分钟的车到残疾人开的修车铺去补胎;年关近了,他找借口说不合胃口,把单位发的油、鸡蛋、水果送给困难户……人们还流传说:“在老王的办公室始终放着一个工具箱,里面有各种工具和配件。每逢残疾人来访,他首先检查他们的轮椅、拐杖等,一有破损就立刻修理。在妻子的记忆中,每当干部例行检查时,他总说太忙了,没时间去。当他身体难受得不行被送进了医院,住院的第一天,王延勤对陪伴自己的儿子说:“我从没帮你找工作,你怨不怨我?”王宁26岁在一家企业做临时工,王延勤帮很多残疾人找工作,唯独没半个儿子找。“刚住院,爸就不停唠叨‘再过几天就可以上班了’。进入2月份,他不再说类似的话,好像有了一种预感,但他一定想不到自己会走得这么快”王宁辛酸地说。
一个多么关心残疾人的父亲,一个不曾为自己的亲生儿子着想的父亲,一个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父亲!王延勤作为残联副理事长,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残疾人事业。如果现在的干部个个都像王延勤那样,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生活中,事事都为他人着想。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