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强化同学们对书上情感的体会,在阅读了一篇著作之后,我们一定要有写读后感的意识,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男论语读后感通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男论语读后感篇1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有人说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他的弟子却说“仲尼不可毁”。孔子那一声又一声的子曰,难道没有时时刻刻的点醒着我们吗?每读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仪容伪善,几乎就不具备仁了。我想仁德难道不是人一生所具备的品德吗?花言巧语和仪容伪善都是为了取悦他人而做的行为,所以几乎没有仁德可言。就像一些男生为了夺得女生的青睐而用甜言蜜语、花言巧语去骗取他人的感情,这应该是丧失了他们自身的仁德。更胜者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去获得高收入,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别人的劳动成果,可能他们只是动了动手指,说了几句好听的话就得到了别人的信任,这就是所谓的网络诈骗。在我们看来这可能单纯的就是诈骗人为了谋取收入做的一些非法手段,要严惩。而受害人呢,就是防范意识太差才导致上当。
可是谁也没有想过这难道不也是一种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扭曲吗……仁德什么时候被人们都都丢到了地上一遍又一遍的无情践踏,从来都没有人想过把他捡起来。而孔子将他写下来一遍又一边的警醒着人们不要丢失这些曾经人们所重视的高尚品德,我问要将这些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下去,将被人们扔在地上无情践踏的东西捡起来!
男论语读后感篇2
在学习班里,同初一预备班的学哥学姐们读到了初一上册的课本,其中,《论语》这篇文章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起初,我看不懂这奇怪的古文,看不懂那极其深奥、奇怪的文字。后来,教文言文28年的那位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其中的大意,让我们读三遍,然后,背下来,我觉得非常容易,比死记硬背强多了。最后,我写下了这篇读后感,下面,我选了几则论语,分享给大家。
论语之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大意是:学习之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到来,不也很快乐吗?所以我觉得,人生,好比一块面包,你已经把一块面包吃完了,不一定你的一生就过完了,你可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更好吃,更有用处的东西,不是吗?
论语之二: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大意是:我每日反省自己:替别人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读到这篇论语的时候,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一般都很任性,不会反省自己。我应该学会检讨,学会反省自己,同学们你们也应该行动了!
论语之三:子曰:岁寒,然后之松柏之后凋也。大意: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读了这篇论语。我知道人的知识是无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想出一个创意。
以上几句中,有好几句是孔子先生写的,他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儒家创始人,是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读了上面几句论语,我感觉自己又增长了一些知识,又懂了几分道理。
男论语读后感篇3
今天,我看完这本书的前一半的内容,感觉受益匪浅,我大致认为这本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我们有深刻的启发,一是为人,二是为事,三是为学。今天,我就第一个方面展开分析。
在为人方面的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等等。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这些内容给我的第一个启示就是:做人要正直磊落。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第二个启示是: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第三个启示是: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论语》是一部非常高深的著作,值得我们反复研读,我会继续研究,以更好指导我的人生。
男论语读后感篇4
于丹论语心得有自信者,生命无限可能首先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谓鹪鹩巢于深林,一枝而已。小鸟在大树林子里面也只需要一根树枝。鼹鼠饮河,果腹而已。也就喝饱它那个小肚子,一只小老鼠,也就完了。人在这个世界上,一生能用多大的资源?其实你不管住一个多大面积的豪宅,你那张床也就那么大,人一生占的面积也就那样大而已。
所以,你的资源不可以给别人吗?你为什么会怕别人分享呢?有时候我就跟我的学生讲,我说那是因为你内心不够自信。你可以想一想,在吴越春秋的时候,越王勾践打败了,他在卧薪尝胆的时候,身边有一个重要的大臣一直在佐助他,就是范蠡。范蠡帮助勾践,能够含辛茹苦,最后一举再反败为胜,建立越国。
我们大家都会觉得说,这样一个人,他以后一定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封功受赏、荣华富贵。他的同事文种当时也这么认为,说我们两个等着分封。范蠡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现在这个国家不需要我们了,你要留留下,我泛舟五湖去了。所以这个人就从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在传说中带着美女西施去小舟,从此是江海寄余生了。
但是两三年之后,整个这个社会又出现了另外一个辉煌的名字,就是富甲天下逃诸宫,也就是说他的政治生涯结束了,但是他开始成为一个天下最成功的商人。这个人还有人生其它的可能,这在于他自信,他知道他还有一种可能性。但是他并不是一个为富不仁的人。等到他看到越国重新有难的时候,他派自己的儿子散尽千金,拿着自己的钱财重新去复国。国家再佐助起来以后,他散尽了千金,一挣钱又回来了呀。
我们可以想一想,范蠡他可以说是个成功人士,他的成功在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几个愿望他都能一个人一生做到。其实我现在如果问问大多数成功的男士,你们的愿望都关乎于哪几点?无非是政治的权力、美色还有金钱。你看看范蠡一生他都做到了。这是为什么,其实是在于他永远敢于否定自己。他永远可以去做得更远。所以其实有很多人,他之所以不愿意伸手去帮助他人,是因为他自己的生命不够自信。他不知道自己还有更多的可能。君子不器大家知道论语里面还有一句话,说得很简单但是很好。四个字,叫做君子不器。器是器皿的器。也就是说一个真君子,不要过早地把自己做成一个容器。我就是一个瓶子,或者我就是一个杯子,我就是一个话筒,或者我就是一辆火车。你一旦说我自己就是什么,就意味着你不再可能成为其它。所谓君子不器,是指一个君子的生命,他是流动的、变化的、提升的,他可以应时运。温暖世道农村妇女亦是圣贤
当一个人可以这样的时候,生命境界始大,胸怀始宽,他还有什么仁爱是不能做的?所以其实,我们的态度会决定了当下的行为。你可不可以就在一个最为朴素的,没有什么身份的情况下也对人抱着这样一种内心的友善呢?这是取决于你内心的一种道德、一种伦理的支点。中国大陆现在每一年由中央电视台,最大的媒体要做一个评选叫做“感动中国”,就是它会把全年度中国一些普通人物的作为提升出来,最后全国有一个28人的推委会,大家来遴选,选完了以后由这些评定委员选出来10个年度感动了中国的人物。然后他们最后的颁奖盛典,每一个人会有一座封杯,上面盖着一个幕布,掀开上面都会有四个字,是这个推委会给他们的一个评定词。
那么今年,有一个人我印象非常深,是一个六十多岁,中国农村普普通通的一位阿姨。她从嫁到这个村子开始,就主动地去赡养这个村子所有的孤寡老人。她家也很贫困,她跟人家讲说反正我们家吃窝头你也吃窝头,我们家喝粥你也喝粥,我吃什么你吃什么,但是我一定会给你们养到老。所以有些人她养8年,有些人她养13年,也有些人养了更久,一定是送了终。她自己的四个孩子从小就认为这些爷爷奶奶就是他们家人。所以在妈妈忙的时候,他们从5、6岁就去给老人洗脚、剪指甲,就一直这样做。
那就是这样一个妇女,她做了一生,她一直做到老。其实这个人的最后的推荐词是我来写的,我写推荐词的时候,我说,如果是富人做这样的事就叫做慈善,但是一个穷人可以做这样的事,她就是圣贤。她不可以用很多的物质去完成拯救,但是她可以用自己的心,让这些老人得养千年。其实这是什么?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这还不够吗?所以最后她的那座杯掀起来四个字,叫做温暖市道。她用自己的人心,温暖了很多苍凉的市道。其实,什么是仁人?就这样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在我看来,她是圣贤。
男论语读后感篇5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大家别以为,孔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因为我想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我从书中得知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他宣扬一宗刚整的人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已成仁。”孔子的思想中的精髓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也应学习古人的精神传扬仁爱,不是吗?
男论语读后感篇6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那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做到“学而不厌”,为什么呢?
其一,我们都知道,现在知识的数量正在以几何级的速度递增着,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能总抱着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让你那一桶水长流长新,不能让它成为死水,那就必需要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智慧,只有不断学习,也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假如你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是很无奈的事情,厌倦在所难免,又怎能学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学而不厌”是否也有这层含义。只有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作生命的必须,你就会心甘情愿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并且能在学习中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和幸福。
其三,学习还应该掌握好的方法。会学习的人总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知识,而不会学习的人则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尤其是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获取知识的渠道有许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并且获得信息后又能及时进行整合加工,变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而不厌”,不断探索,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拥有更丰富的知识,也就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了。
其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我们希望学生“学而不厌”,首先教师要“学而不厌”。“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老师,其学生也必然会继承老师的传统养成善学善思的习惯,要是教师厌倦了学习,学生又怎会热爱学习?
所以,教师要“学而不厌”。
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诲人不倦”。没有前面“学”的基础,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诲”,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的话,“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趣味、没有创新了,这样的“诲”自然也不会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只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更不会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健康了,这样的“诲”甚至可能会误人子弟、害了学生呢。
“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乐教、善教。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论语阅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