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范文网 >事迹材料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7篇

大家在平时大量的阅读,可以对写好读后感有很大的帮助,撰写一篇读后感帮助深化小伙伴们对名著故事的领会,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7篇,感谢您的参阅。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7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1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文化的理解,实则,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压迫,一种力量!文化是美丽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愤的,是包容一切的!一切,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世界;而世界,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文化了。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大的就是《废墟》一文了。“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这个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告诫俄……没有废墟,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我们,没有亚洲、没有欧洲、没有美洲、没有非洲、没有大洋洲,当然更没有中国!废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筑者从垒上第一担土的时候就知道,不管这建筑多么雄伟、多么壮丽,依旧有他日后的落寞与孤寂;不久,废墟会被掩埋,将会有新的“非虚”诞生。它的过程是同样的,终有一天他会蓦然倒下,没有昔日的雄伟与一切,最后甚至被人淡忘……这个就像人生,每一个人都是一方建筑,由往年的辉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终究免不过变成废墟;社会也是这样,一个建筑到了,另一个新的建筑就会产生来取而代之。再美丽的人生,终于会成为废墟的。人生的伟大建立在废墟上;历史的悠远建立在废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废墟上;文化的开端建立在废墟上。废墟不仅如此,像作者所说,如果在现代,“黄鹤楼可以装电梯;阿房宫可以作宾馆;滕王阁可以辟商场。”这个不是繁荣,这个才是文明真正的废墟!荒漠化拉感情;淡忘啦以往;摧残拉文明……若是圆明园重建拉,得来的是一颗没有耻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强盗的劣迹,昨日的中华文明。有时,或许废墟比建筑要好得多。废墟真正表达的,似乎是唱响一曲对于现代的文明的悲歌,废墟,是现代的产物,是现代的建筑,或许它的重要不能与天安门、故宫相比,但是,后两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国古人的伟大,前一者让我们永记耻辱,还有一种渴望,一种呼吁。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2

随着作者的脚步,我的心灵也进行了一次苦旅,从阳关到江南。

初见这本书,我对书名充满疑惑:为何苦旅?既是旅行,为何突出苦字?带着疑问进入书中,又了解作者的平生,我豁然开朗,有情不自禁,感叹起来。这苦字,有多含义。 身体的劳苦。作者的旅行是完全自费的,而所到之地大多荒原而偏僻,步行之时最多身体自然劳累。但在作者心中,大概这远行,这劳苦,都成为信徒朝圣圣地而远行一样的虔诚的心情,去朝圣千百年的荒废古址。

眼见古址破败之痛。作者所去的新疆,阳关,敦煌,渤海国,天一阁,所去遗址无不败落,残缺不堪,面对损毁的遗址,作者自然是痛心疾首,苦不堪言,

对谣言攻击的痛苦。作者在苦旅中,苦旅后,受尽了谣言,诽谤,谩骂,及各种形式的人身攻击。然而,在这谩骂声中,并无一家媒体,一家报刊为他说一句公道话,为躲避攻击,作者携妻从上海迁至深圳。然而在这漫骂与孤独之中,作者能继续对此书改版,不断写出新的著作,实为难得可贵。

对文明衰落的凄苦。作者远行出国探访中东,希腊,埃及等世界文明遗址,又到欧洲,与中国进行对比。体现出中国文明的优势与不足,对各地的文明衰落深感悲痛。对当代文明提出紧迫提醒,也是痛定思痛。

理解了这些“苦”,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心情了,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深沉的笔调,悲痛的风格了。说这是 “沉痛”,这是“流浪”一点也不为过。

从阳关到江南,只有苦,又不只是苦。这个字的内涵实在是太过丰富,让人还甚为不解,就走完了全程。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3

最近拜读了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余秋雨不仅仅只是介绍这些风景和古迹,而是通过它们揭示了更为深层次的内涵。

其中有一篇文章《道士塔》,说的是莫高窟如何在一个无知的王道士手中被“抢掠”一空的事情。看后我很受感染。余秋雨在文中写到“……‘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作者是在为那一副副画像、一尊尊雕塑,一卷卷经文的丢失感到可惜;是在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遗失而感到惋惜;更是为当时清政府的无能而感到痛惜……

莫高窟被抢掠并不是王道士一人的错,更是当时无能的清政府的错。如果当时的清政府能稍微重视一下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如果当时的清政府能稍微有那么一点骨气,如果当时的清政府能稍微考虑长远一点,那么那些外国人怎么可能就那么轻易地将如此之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掠夺走?

可是就在这清政府之前的几百年,我们的国家还是世界的强国,唐朝的空前繁荣,元朝的空前强盛,我们的国家吸引着多少外国人前来经商、学习。可为什么到了清朝就那么的备受欺凌呢?

骄傲。就是因为我们太骄傲了,我们变的封闭,我们变的迟钝,我们变的木讷。所以也就有了王道士这样的人,也就会出现莫高窟里的文物仅仅只用了一点点的银元一点点的物品就被交换走,也就有了那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文化遗产被掠夺走的实在太多了,做为国人,真的有无限的痛惜,但这已经是历史造成的悲剧了,无力挽回,或许这正切合了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苦”字吧。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吸取前人的教训,不再让这悲剧再次上演。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4

东坡先生的诗词,东坡先生的才学,东安先生的品行,哪一点不让人叹为观止,哪一不让人心生敬佩?如无数沙丘后一片青葱的绿洲,如被枯枝败叶所掩盖的清泉。他的高山景行,令他就算身处重重深渊,也能怡然自得,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可他的光风霁月,成为了使他失去自由的枷锁。

如秋雨先生所说,“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碜,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于是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苏轼啊,你作为一个君子,怎会敌过那些小人的诋毁?于是乎,他们看见你被他们拉下云端,跌入肮脏而黑暗的地牢中时,他们笑了。

我也笑了。真正的才子,怎么会因身处黑暗而丧失了自己的光辉?无数次的打压,和着数不尽的谩骂,不会将他的棱角磨平,只会使他展现出更加温润而成熟的一面。

我想,当他终于从地牢中出来时,应是带着笑的。

笑自己终于被释放?不。释放,是意料之中的。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廉官,一位让自己的政敌都赞叹不已的文豪,怎么可能就这样凭白无故地死于牢中?那么是笑那些人的不自量力?亦不是。君子敌不过小人,不是因为说不过骂不过,而是因为不屑去做,不在乎他们。君子是不怕任何事物的,因为一切的一切,都影响不到他,影响不到他想做的事。他在笑,是他发现了一个机会,一个能够认请自己的机会。

他被贬至黄州。在黄州,他日日耕种劳作,与此同时,他也时时剖析着自己,想找到自己至真的一面。我虽然不是苏东坡,不是和他同一层次的文人,但我知道,他成功了。《赤壁赋》便是最好的见证。

现在,我想透过他,展望整个历史。司马迁、屈原、李白、杜甫......这些人出现于中华上下五千年。贝多芬、海伦凯勒、托尔斯泰.....这些人,出现于亚洲大陆之外。我还未曾细数当代几位著名人物,便已是一惊:冥冥之中,似乎有什么东西,将他们的什么东西夺走,却又带给了他们什么。

我不会说,也说不出口。但我会在心中暗叹:若是每一位伟人,在成为伟人之前,都务必要受这些折磨的话,那也难怪这世上庸人如此之多,而伟人却如此之稀少了。可转念一想,伟人之所以是伟人,不正是因为无论多大的挫折与苦痛,都无法压倒那始终挺直的骨粱吗?

如此一想,我又释然了,随即更加敬佩不已。道理是人人都懂的,可越懂就越发现,做出行动并坚持下来,有多困难。就像是身处于幽黑而深沉的海洋,每个人都坐在一条小船之上,操控着帆,尝试驶至彼岸。中途有狂风,有骤雨,甚至有海啸。退回起航点的路很近,可到终点的路却“长路漫浩浩”。这就是人生。成功与否,都由自己决定的人生。

纵使不知身处何方,纵使不知前路如何,但我知道,我不再慌了,在人生这场苦旅的路上,我不再慌了。有何可慌?为何要慌?到不了终点又如何?做不到又如何?

人生本不完美,因为品味了成功与失败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5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近年来在国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系列性文化散文。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密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而我感触最深的,则是《道士塔》。

王圆,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他原是湖北的农民,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无数珍奇异宝因此流失海外。

当时是20世纪初,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新世纪的突破。为了寻找灵感,他们中有人已将目光投到瑰美神秘、源远流长的东方艺术上了。但在莫高窟,王道士却丝毫没有感受到这些文物的美,不懂得它们是多么宏伟的杰作。

一天,王道士在洞窟里转悠,觉得里面的壁画暗乎乎的,看着眼花,就用石灰厚厚地刷了一层。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什么也没有了。洞里一片净白。古代工匠们无数的心血,就这样永远被彻底掩盖。他还觉得中座的塑雕过分惹眼,就去借了几个铁锤,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成了泥巴。他雇了泥匠,塑了几个怪模怪样的天师、菩萨。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他疯了!那么精美绝伦的壁画,他却刷上了厚厚一层白色石灰;那么令人叹服的雕塑,竟被他眼都不眨一下就无情地砸烂。这是何等滔天的罪孽!但在他看来又好像是合情合理——我是管这儿的,这儿是我的,我觉得不好,就可以刷,就可以砸。我是道士,当然要在洞窟里摆天师菩萨,而不是那奇怪的雕塑

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清理洞窟中的积沙时,墙壁裂开了一条缝。打开一看,里面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他不会知道,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这都是古代中国人民留下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他们最深的文化积淀,最宝贵的心血结晶。

他捡了几个经卷带给县长看,顺便说了这事。不久,甘肃学台叶炽昌知道了。他懂得洞窟的价值,建议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东西很多,运费不低,官僚们犹豫了。只有王道士随手取出来的一点,在官场上送来送去。

我又为中国官僚的表现感到吃惊、失望与悲哀。王道士虽愚昧无知,但他毕竟是个普通人,太卑微、太渺小,让我们无从怪罪。但官僚们都是读过书的啊!都是满腹经纶才高八斗的啊!怎么会不认识那些珍贵的文物?他们都是明事理的啊!怎么会为了运费而任那些无价之宝荒芜?中国是穷,但看看那些官员家中,有几个不是锦衣玉食、奴婢成群?有几个没有万贯家财、奇珍异宝?这笔钱,绝不是筹不出来,而是他们一点也不想去筹。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能下定决心,好好地将这笔无价的国家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呢?

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赶来。王道士从他们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1905年10月,俄国人博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头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用少量银元换取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

我痛心、我心痛。前人费尽无数心血、耗尽无数精力才留下的这些瑰宝,就这样远“销”海外。也许王道士是很开心的吧,无意中找到的“破烂”,却让我得了这么多银子!

我无言。这几句一个当代中国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勋爵的诗句应该可以描写我的心情: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阴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

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是铁板着脸,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他们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王道士倾泄。但是,让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历史毕竟是历史,我们要做的,是不让悲惨的历史再次重演。不管那些文物身在何方——伦敦、巴黎、彼得堡、东京……它们都深深地烙着中华民族的烙印,永远无法抹去。

这,也是唯一能让我感到一丝欣慰的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6

?文化苦旅》这本书时余秋雨的散文集。全书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有的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象,描述大漠荒芜的黄河文明的盛衰,使人见识历史的深邃与苍凉。有的却是以柔的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的神情俱佳,更神奇的是他竟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现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他在祖国文人所留下的风景中走走停停,行行止止,并在每个所到的地方都能感受到沉重的历史文化气息,让他沉醉其中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由此提笔,做出了自己一些有关文化的评论,希望亦或是奢望。

纵古观今,多少文人墨客抓狂于桌前,消失于桌前。

为什么?

为什么稍稍做点学问生活就变得如此单调窘迫;为什么诗、文人总是要等到他们消失之后才会万古流传;为什么总是等着所有人沉醉、沉溺于其中或消亡于其中之后才能留下辉煌的知识文明,如果现在所创造的精神与物质文明都需要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为代价的话,那再过千百年,文明必定会自己的精神文明压得喘不过气来。若精神与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习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不知何时才能达到一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我想余秋雨一定是本着这样的想法踏上了旅程开始了振奋人心的苦旅,我不能想象真正站在那一个个神奇的景象面前时,秋雨的心灵受到了多大的冲击,我甚至都不敢想象那一次次的精神洗礼有多么的猛烈,一定会像一个傻瓜一样木然的站立着,时而脑海里满脑章句,时而满脑空白,我羡慕、向往、嫉妒。

我羡慕他,有这样的机会,我向往,他有这样的经历,我嫉妒,他有这样的但是和气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那一份才气。

我记得第一篇,《道士塔》有一种心碎的痛,王道士的身影时时浮现于眼前,挥之不去,他干燥的、看看一点碎银就裂开的嘴,还有那一道迎着外国人讽刺的目光恭敬的递出一卷卷经书,拿劣质颜料粉刷精美壁画的身影,我好痛,为国家痛,为民族痛好似我变成了一位真正的智者,心动伴着心碎。

他的那个时代,人烟尚且还稀少,当我读完莫高窟时,发现自己竟大口吐气,平复着心中的激动。在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收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而又沉甸甸的站着,变得神秘且安详。点开莫高窟的图像,愣神,对他傻想,相对于埃及金字塔、印度山奇大塔、古罗马的斗兽场,中国的遗迹真是很难得的具有很大的积累性。

他让我感觉我仿佛成为了漫天飞舞的雪,我瞬间感到历史有着一种不可抑制的美,有着博大的精神,神奇的兼容性、传承性、宏大性和神秘性。

我理解他并且深爱他。

记得印象最深的,其实是一弯泉水。对于那一弯泉水的渴望,见识就像对失落故乡的寻找,对离散亲人的查访,行走于山间、泉间、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到底是月牙泉,隐藏域哈沙山中的月牙泉。

当他向往巅峰,向往高度时,巅峰去仅仅只有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于是,恰好在这时,变发现了那泉,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每个人都在不懈的往上爬,拼命的往前冲,最后什么都可能失去,高处不胜寒。

高有高的险,低有低的平,全由我们自己来断定,每当我们做好一件事前,我们需要停一停手,放一放脑子,思考自己到底做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了解自己,适时放空自己;

理解自己,学会引导自己;

平复自己,懂得优秀自己。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7

在这次短暂的节假日里,我读完了《文化苦旅》这本书,阅读时间虽短,但它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本书中,绝大部分的文字都贯彻了这样一个主题: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秋雨凭着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对许多城市、小镇和它的人文景观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精神进行追溯、反问和思索。

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是这本书的主调。在书中,作者对具体的山水名胜的风貌几乎不置一词,他的过人之处就是在点明某地之后,就以类似电影中镜头切换的形式凝造出浓郁而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进入直抒式的咏叹,这种咏叹以炽烈的情感和夸张的言词力求先声夺人。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和议论,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余秋雨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心路历程等的影响。这种创作意念,始终贯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反复严厉拷问历史,其中,出现了很多悲剧事物和悲剧人物,却很少提及他对1949年以来的历史反思,很少让人感受到其自身心灵世界的隐秘。也许是当代历史过于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梦》中,作者又怎么知道"背着香袋来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无多少教义的踪影,眼角却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外国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闹的城市中吗?类似这样的议论,在书中还有一些。这不禁让人疑心,余秋雨在发表议论时,有时提出的简单问题反而把情况弄得复杂。

我觉得,凭借《文化苦旅》,余秋雨可以在新中国的散文占一席之地。虽然其中不免有矫情之处,甚至有硬伤,但那种思考与提出的问题却是无可回避的。尤其是其中对"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唤。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演讲稿晋文化优秀6篇

综合文化站自查报告优秀5篇

徽文化调查报告优秀6篇

演讲稿企业文化范文优秀5篇

青廉文化演讲稿优秀8篇

鄂城文化调查报告优秀6篇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演讲稿通用8篇

春节寻文化调查报告优秀6篇

文化传承演讲稿300优秀8篇

村文化室自查报告优秀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4244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