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编辑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强化我们对名著人物的理解,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是需要有自己对于书中情节的理解的,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儿童类读后感优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儿童类读后感篇1
读了《爱的教育》我的感触很深,它是由著名的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写。共有十卷,100个小故事,每一篇小故事都让人回味无穷。其中一则故事《千里寻母记》让我记忆犹新。
它讲述的是很多年前,一个13岁的热那亚男孩,为了寻找他的妈妈,独自一个人从热那亚去往美洲,他走了6000里路,历经磨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他首先持续航行了27天,到达了罗萨特斯大街,没找到自己妈妈。听一个年轻的女孩说,他妈妈跟随主人搬到了另一个叫科特华的城市去了,他又走了好几百里到达了科特华,有一位老人对他说,他们已经搬到图科曼去了。马尔可灰心极了,绝望地说:“我注定找不到妈妈了!”老人非常同情他,帮他找了一个人,带他去了图克曼,走了25天,他终于到达了图科曼。他的母亲在离开布宜诺艾利斯的时候,医生就发现她的身体内长了一个肿瘤,医生劝她接受手术治疗。她妈妈因为离家很远,以为这一辈子看不到家里的人了,就不愿意动手术。当他的妈妈看到了一个像幽灵一样——衣衫褴褛的马尔可站在门口时,突然,她尖叫一声,一下子坐了起来,双手抱头,满脸不敢置信的,紧紧地把马尔可搂在怀里。然后她转过头去,对医生说“快!医生!快做手术吧!我改变主意了!我要治病!”最后医生治好了妈妈的病。
当我重重地把最后一页书合上时,马尔可那高大勇敢的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决心向他学习,做一个能克服一切困难的,了不起的人物……
儿童类读后感篇2
我看到了无数个“为什么?”心想:看这本书一定很无聊的,跟《十万个为什么》差不多。但我还是打开了它,这一打开,它那小小的文字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住我,我便开始认真地看了,我越看越觉得很好,里面写出了每一个诺贝尔获奖者自己的心声。
这本书告诉了我很多我还不知道的事情,还有一些我们想问的问题。这本书教会了我们怎样度过自己的生活,怎样做好每一件事……比如说: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我立刻有了想法,布丁本身就是软的嘛,它就是这样被人类制造出来的,石头本来就是硬的,是自然界产生出来的东西。还有我们为什么要上学?在读的时候我在想:这是因为上学这个东西让我们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错,这是缺陷的,看了这本书后,我的想法与现在的完全不一样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了我为什么要上学,我看完《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后我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想法。
为什么树叶是绿的?为什么会有男孩儿和女孩儿?可是我一看了这本书后这一系列的原因我都明白了!原来大自然都是有一个规律的,都是由许多不同的物质共同演变成一个大的物质,每样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一个一个循环下去,这样就会有现在的我们,然后我们也要循环的规律下去。看了之后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可不是一本一般的科普书,它里面的推理头头是道,但似乎也没有一点不对,这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我一看了这本书后我立刻就明白了!这本书里还有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心声,也给我们下一代的提示:其实大自然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挖掘,只要我们细心发现,就能去找到更多的新鲜事!
儿童类读后感篇3
?儿童文学》是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作家协会于1963年共同创办的杂志,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面旗帜”。今天我看了儿童文学中的一册,受益匪浅。
我看的那一本封面充满童趣与想象:一个女孩和许多叶子,那些叶子是五颜六色的,旁边有绿色的小熊和一只由书本组成的东西,这些不知为什么,充满了艺术感。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属《暖雪》了,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女孩云英喜欢踏雪去上学。有一天,云英在上学时遇到一个怪叔叔,她看到叔叔拔腿就跑,因为她害怕。后来那个叔叔一直纠缠着云英,想告诉云英什么,可那个叔叔说不了话。然后云英知道那个叔叔想告诉云英前面的小木桥上的木板没了,只有稻草,最后云英和叔叔合力把桥修好了。看完这个故事,我认为那个叔叔真善良,无论如何也要告诉云英这件事情,尽管有那么多阻碍、那么多困难。
我最喜欢的就是《静默的白杨树》了,讲述了学生沈静姝很内向、胆小,但新来的顾老师帮助她度过一个又一个难以攻破的困难,帮助她成为一个不胆小怕事、十分勇敢的人,沈静姝非常感谢他。我们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呢?如果有,那请帮助他吧!帮助他勇于面对困难,帮助他走向胜利。开头写了白杨,与题目相呼应。我认为顾老师,就是那个默默奉献的静默的白杨吧。
我想着,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下一页……
儿童类读后感篇4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所编著,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并针对每个不同个案例作了详细的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清楚地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以及孩子顺利通过各个敏感期的关键所在,从而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而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孩子,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自己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为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
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说某某幼儿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读完书我发现,因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承认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儿童犯了错误是很难为情的,尤其是承认错误的时候,如果能让孩子体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那是最好的。
儿童类读后感篇5
捕捉儿童敏感期——尤为重要,敏感期是父母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一旦错失,就不能“亡羊补牢”。当孩子用手,用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要全力投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全面深入地揭示了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让我了解到儿童成长的规律,了解到孩子是如何顺利通过敏感期,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从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开始的敏感期,儿子会对玩具车“情有独钟”,随时手里抱着、口中念着、走在路上看到也要去摸,似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我觉得这是走火入魔的表现,其实这是孩子处在建立概念的敏感期,只要他感兴趣的东西,他会不惜一切反复进行,以满足他的心里渴求。
私有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有时儿子会不让别人动自己的东西,动不动就说“这是我的”,我会解读为自私,进而谴责儿子的行为,其实,这只是儿子自我产生的表现而已。最后发现孩子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孩子占有了自己的东西,当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孩子才能感觉到“我”的存在,这也是孩子自我诞生的标志。
秩序敏感期会让儿子表现出“固执”,比如玩具车不按从前的位置摆放他就会发脾气、哭闹,出门的时候鞋子没有摆放整齐自己就要给归位,有时觉得不可理喻,其实这正是孩子对秩序的追求,使他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每个位置上的事物,从而达到和环境的融合。在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陪伴孩子。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敏感期,我们应该学会耐心等待孩子,会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为孩子开拓一个崭新的成长环境。
儿童类读后感篇6
在平时的日常一日活动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开展活动时,在对小班孩子需要掌握的方面进行指导过程中,我是否为孩子提供了适当的机会,让他们能自己去发现,去理解?我的提问是否能符合孩子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这些疑问我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获得了解答。针对《指南》中提出的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事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到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我了解了3到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能够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建立对我本班,本年龄段的幼儿的发展作出合理的期望,实施针对我们班级自己幼儿的特点,进行保育和教育,让幼儿能够获得最大的发展。
幼儿是否达到了他们年龄阶段的发展目标?有些什么典型行为?通过对这样疑问的梳理,我能够更加清晰的分析我们班级孩子的发展水平,从而改善我的保育与教育计划。从五大领域中我发现了一些孩子们的典型行为。
小班幼儿情绪目标中有:“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时,能在成人的安抚下逐渐平静下来。”记得刚入学的时候,每个孩子在这段适应幼儿园环境的过称中都有自己不同的情绪体验,有的孩子找东西代替,有的和小朋友们玩在一起,能暂时淡忘与家庭分离的情绪,而也有的孩子适应起来比较慢。曦曦他每天都要把娃娃家里的电话机和手机拿在手上,然后自顾自的开始打电话:“喂,妈妈!妈妈,你什么时候来接我。马上来接我?好的。”通过这样自言自语的对话,自我安慰。可是当他没有拿到电话的那天,他就会大哭起来,当我去拍拍他,安慰他后,又能接受我的建议继续参与活动。3到4岁幼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当情绪反应强烈的时候能够通过成人的安抚安定下来。他们虽然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明显,但是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够恢复较平稳的情绪。
小班的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或其他活动。比如他们玩角色游戏的时候都能表达自己想去哪里玩的意愿。有的孩子还能用较清晰的语言说出想做的事情。但是他们在真正玩游戏的时候又经常会忘记自己扮演的角色,说过要做的事情,比如,阳阳今天做爸爸,他说:“我要去烧饭,还要喂宝宝吃饭。”小语今天要做妈妈,她说:“我要带宝宝去看医生,还要扫地。”馨仪说:“我今天要做娃娃家的外婆,我要抱宝宝,给宝宝喝牛奶。”孩子们都说出了自己想去娃娃家做的事情。可是,他们一进娃娃家,都首先去了厨房,纷纷拿起锅子、打开冰箱烧起菜来了,娃娃家里既没有人抱宝宝,也没有人在吃饭,他们都在烧菜。因为小班得孩子主要以自我为中心,只想着自己做得事情,合作意识需要成人帮助。所以这时我就适时的对游戏情景进行推进,让孩子自己发现自己的角色,去做自己扮演的角色该去做的事情。
小班的孩子需要分辨颜色和三种基本形状,许多孩子对颜色很敏感,能够很快就分辨出来,而形状也是同样的。他们对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都比较熟悉,而且做配对的时候也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在命名的时候,有的孩子就会把这三种形状的名称搞混,或者不知道怎么命名,只能根据提示选出他觉得对的名称。
含含在玩图形游戏的时候把一个蓝色的正方形放在了正方形的虚线框中,把黄色圆形放在了圆形虚线框中,把一个红色三角形放在了三角形的虚线框中,整个过程含含做的很快,而且都答对了。但是当我指着蓝色正方形问:“这个是什么形状?”他回答:“三角形。”然后我再问他:“这是三角形还是正方形?”他回答:“正方形。”所以对这类孩子,要经常和他们玩图形游戏,他们对图形的形状和名称熟悉了,就能很顺利的进行命名。
我在与幼儿一起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年龄层的幼儿的需要来开展活动,指导游戏等是帮助幼儿能够得到发展的最好途径,只有熟悉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教育孩子。当然,即使在同一个年龄段的孩子也有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所以不能因为这个孩子超出了年龄段所要求的目标而不帮助他继续发展了,也不能因为孩子没有达到发展目标而急切的拔苗助长,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循序渐进,且不断的调整我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才能真正的帮助幼儿发展。
儿童类读后感篇7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工作的内容是教书育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孩子,该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对待儿童是我们终生思考的问题。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我们应当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介入我每一次教育行为发生之前都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当我一看到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就立刻被它吸引,立场是我们教育行为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的立场才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这本书的立意可谓是直指教育问题的核心。“教育是为了谁?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又是从哪里出发?”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成先生在这本书里指出,一切教育的核心都应当是围绕着儿童本身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赏识孩子才有资格去谈论教育的技巧。
儿童的本质是自由。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规之上的自由。经常遇到家长说:我们的孩子只要快乐就行,学习成绩好不好无所谓。这简直是谬论。成先生在书中指出,学习和勤奋并不矛盾。我时常告诫我的学生要勤奋,并学会“玩”。人要快乐,但这快乐,如果是建立在勤奋之上的快乐,如此便能让自己的快乐更具意义。
儿童的最伟大之处是创造性。成先生在书中指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可能性,既要关注现实性,也要关注可能性。应当着眼可能性,着力现实性。可能性是教育出发点和目标,现实性是教育的实施过程。同样,儿童完整的生活,也包括现实生活以及可能性生活。既要步步生风,也要抬头览月。游戏方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应当遵从儿童的学习方式。而我认为,这种游戏,并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是创造真实的游戏情景,让学生在游戏情景中,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幻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发现或者接受新的知识。
“教师,在赶往伟大的教育事业的路上也常常撞到孩子,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这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儿童在哪里?儿童是谁?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有时候,不得不痛心的看到,教师:高高在上,对学生:管教、施压、重成绩……过程中缺乏温情的流动。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儿童写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