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人都是知道读后感的写作的重要性的,每个人在阅读书籍后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一篇读后感能够强化我们对名著故事的认识,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名人读后感推荐8篇,供大家参考。
学名人读后感篇1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一个是小说家,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
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离成功越来越近时,灾难又一次的降临,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贝多芬以他坚强的意志,以一种不可抵抗的力量扫空忧郁的思想,最终成为名人,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米开朗琪罗表面看上去是比贝多芬幸运的多,他不残疾,也不贫穷,他出生于佛罗伦萨的市民家庭,从小接受贵族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但是他在精神上却比贝多芬更受折磨,更大的压力。因为他的祖国多灾多难,他眼见外族侵略;自己国家的土地被侵占却无能为力,他与贝多芬同样孤独一生,他的家族从未给过他任何温暖与安慰,只是在他身上谋取利益;他到处遭遇嫉妒和陷害,,更悲惨的是,他所处的环境与奴隶没什么两样。贝多芬从精神上是自由的,他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米开朗琪罗却没有自由,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愿依附的教皇,不得不为教皇们服务。唯一幸运的是,至少教皇还承认他的天赋,并且不止一次的保护他的艺术成就不遭破坏,但是他们却剥削了他的自由,拿他当牛马使唤,他一辈子都像拉磨的驴一样拴在教皇的磨坊里,七十余岁的高龄还得爬上脚手架作画。
如果米开朗琪罗没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许他就不痛苦了,就会以教皇赏识为荣了,然而他比同时代的艺术家更不满足于宗教艺术,更追求表现尊严与意志。他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之一,这就决定了他和那些只关心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教皇们永远不能达成一致,决定了他将终生为理想无法实现而痛苦,虽然他的本质性格是骄傲自信而且固执的,只是他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思想和“长子”的责任感,使他不能置身家姓名于不顾,这就决定了他在关键时刻必然会逃跑,或者选择明哲保身,向权力屈服。特定的时代条件成就了他的伟大,却也限制了他天才的发挥。
与米开朗琪罗和贝多芬情况完全不同的是列夫·托尔斯泰,他从小在名门贵族长大,地位优越,无忧无虑,亦不会像米开朗琪罗和贝多芬那样终身忙碌,身体健康,有着幸福的家庭,有着很高的文学天赋,在别人看来,已经是非常的完美,但是他的忧虑和痛苦正是由此而生。他厌倦了优越的环境,藐视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文学声誉,只有生命的真谛才是他未知的亦惟独渴望的,于是他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求索和探寻,他所拥有的幸福感成为了他精神上的沉重负担,如果他只是平庸的亦心安理得的享受他所拥有的这一切,烦恼是不会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正是由于对真理的追求和不肯虚度年华的精神才使他的烦恼接踵而来。
其实纵观全书,在三位名人的传记描写中,都时时透露出了这些名人的缺点,贝多芬脾气的暴躁,米开朗琪罗的软弱和优柔寡断,列夫·托尔斯泰固执和封建。其实《名人传》也告诉了人们,英雄和名人并非没有弱点,也并非就完美,毕竟他们是人,而不是神,但是这并无损于他们所做出的伟大的事业。悲惨的命运和严峻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名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并且坚定自己的信仰。
学名人读后感篇2
近阶段,我迷上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书中给我们讲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奋斗史,当然,让我感触最深的'还属钢琴大师―贝多芬。
贝多芬是一位经历了千万坎坷却创造了无数辉煌的音乐家。童年时期,贝多芬的父母期望他长大后能成为一名钢琴家,所以经常把他锁在屋子里,让他练琴,这一练就是一整天。长大后,家乡爆发了战争,贝多芬不得不逃亡到维也纳。渐渐地,他竟患得耳鸣,最终完全失去听力,那时他才26岁。好长一段时间,他迷茫了,崩溃了,绝望了……但是终于他从阴影中站起来了,以全新的面貌走上了舞台,走进了世人的心中……
读了这些文字,我深深地被贝多芬感动,他震撼了我幼小的心。
对于一位狂热的钢琴家来说,失去听力比夺去他的生命还残忍。可是贝多芬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更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虽然有段时间他自暴自弃过,但他还是挺了过来,更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了音乐之中,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灵魂在黑白键上再度创下了不朽的奇迹。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贝多芬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辉煌时,谁曾想过他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心酸?那何止是十年啊!每每想到贝多芬,我不禁愧疚。同是学钢琴,贝多芬都听不见声音了,却仍那么坚持!而我?一个健全人,遇到一点小小的困难就坚持不住了,就打退堂鼓了,前段时间竟还想着:“算了吧,又没想过要成名,放弃就放弃了!”可是,陪伴了自己这么长时间的琴声,难道就这样放弃了?真的能割舍得下吗?幸运的是,就在我举棋不定,想要退缩的时候,我认识了这样一位传奇般的人物――贝多芬。
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体会出这样一个道理,也是作为自己以后人生的座右铭吧――遇到挫折与坎坷,要看开些,其实困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面对困难。
学名人读后感篇3
合上书,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中记叙了三个伟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他们不向命运低头,疾病缠身,毅视贵族势力,追求真理与正义,创造出无数可歌可笠的杰出创作。
小学时读过有关于贝多芬,托尔斯泰阅读作文与有关名言,只是粗略地认识到了他们。因认识不全面只觉得他们命运悲惨,生活窘困。但他们从未向命运低头过,以坚毅的意志走向音乐的高峰。贝多芬出生于平明家庭,自小就显露出音乐家的天赋。在父亲严格的要求下,他最终走向了音乐道路,七岁便开始登台演出,26岁听觉开始日渐衰弱,这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讲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贝多芬饱受病痛缠身,不幸的爱情,凄凉的遭遇,痛心的亲情将他抛入悲苦的深渊,面对命运给他带来的苦难,他有想要放弃过,贝多芬在魏盖勤写道“无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因为我不能够和别人家说话“无是个聋子”假如我不知道一个人在完成善的行为,之前就不应该该结束生命的话,我早已不在人世了,但他坚毅的意志使在命运的磨难面前没有屈服,他又重新站起来,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就加他说过的一句话“枪往命运的喉咙”,。
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俄罗斯的贵族出家,从小受到高的教育,高等待遇的他同情于残暴的地主残酷地对待农民。面对一个教派之间,教会之间相互仇恨,相互斗争,甚至可以往意地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托尔斯泰讨厌这些家教礼书,于是他脱离了教会,并且教会还开除了他教籍托尔斯泰拥有的地位和财富,使得他时候常为自己的富裕生活而感到惭愧,自己身处社会的上层,心里却想着下层的平民百姓。他厌倦自己的生活,也厌倦这腐败的社会。生活在这黑暗社会的人们多么渴望世界和平,但事实并非他们所愿,也正因为他们生活在十九世纪的阴霾中才创造出了无数优秀作品。没有说顺境中能创造出能者。只有在逆境中经历挫折与磨难的名人。
?名人传》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贝多芬的坚强。列夫托尔斯泰的仁爱的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生活在黑暗社会中,同命运做不屈不挠的精神斗争,为了社会大多数人的福利,他们的一生注定要在痛苦之中渡过。我们只看到他们的成功与非凡成就的作品,却不知道他们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大的沉重代价,痛苦的经历。而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我们应像伟人学习,不要因为生活阔裕而不思进取,不要因为生活窘迫而堕落,不要因为一点挫折就轻言放弃。要知道人一生下来不是为了享乐的,不管一路多么坎坷,我们都应必须勇往直前。
学名人读后感篇4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米开朗琪罗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尔斯泰
?名人传》描述了处于不一样时代、不一样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令我们启示更多,获得更多。
他在《贝多芬传》的结尾这样写道: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能够总结他的一生,能够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迎。”确实,“用痛苦换来欢乐”正是罗曼·罗兰追踪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视野,这句话构成了《贝多芬传》内在的紧张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是什么支持着贝多芬?是不向皇权低头的品质,是不被金钱收买的决心,是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正是依靠着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贝多芬越过了人生的无数个痛苦险峰,到达了对人生最清醒的领悟。
?复活》是托尔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罗曼·罗兰所说:“妻子、儿女、朋友、敌人都没有理解他,都认为他是堂·吉诃德,因为他们都看不见他与之斗争的那个敌人,其实这个敌人就是他自我。”
“托尔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扬的主义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应当被人蔑视。”最后,在82岁的暮年,托尔斯泰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独自逃出了家门,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号啕大哭,对守在他周围的人们说道;
“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为何大家都在那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其实,托尔斯泰发出的是对苍生的疑问,也是对痛苦心灵的回应,在那里我们分明又听到了贝多芬对生命的欢乐歌唱。
只要我们体会到《名人传》给我们心灵崇高的升华,使英雄的鲜血呈此刻我们面前,英雄的红旗在我们的头顶上飘扬,我们就慢慢地感受到,在这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我们的灵魂也被所升华为一种崇高。
学名人读后感篇5
音乐家。艺术家。文学家。三个巨人。忍者永不言弃
“我窥见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标,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如果我摆脱了这疾病,我将拥抱世界……我要坚持,这绝不能让我屈服……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是多么美啊!”这是贝多芬发自内心的呐喊。
从1815年开始,贝多芬就只能和别人在纸上交谈了——一只无形的手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拿走了。这对他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他曾想放弃作曲、离开祖国、过隐居生活。但经过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思考当中,不知多少次激烈的思想斗争中,他终于开始面对命运、顽强的写出了交响曲《英雄》《田园》《命运》,钢琴协奏曲《皇帝》,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钢琴奏鸣曲《华伦斯坦》《热情》,歌剧《菲德里奥》等等……
有个叫密契尔的人,他也许没有贝多芬著名,但也有贝多芬的精神。他曾自认为世界上最倒霉的人:46岁时因车祸烧得面目全非,51岁时又因坠机造成瘫痪。但他不甘心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最终凭借自己的顽强毅力,成了既是受人爱戴的演说家,又是事业成功的企业家。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不管他们是平凡还是出名,凡是有贝多芬精神、与命运抗争的人,都是伟大的人和有名的人。
贝多芬的坚强意志在他的音乐当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他的精神和音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一句话:“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能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勇者无所畏惧米开朗琪罗的性格可真不是太好:软弱、胆小、多疑、优柔、做事有始无终……但在艺术上呢?为了寻找好材料,他在采石场一呆就是几个月;为了运送精心挑选的石料,他亲自带领工人开山筑路;他没有放弃,而一有差错就得从头再来,于是尝试了又失败,失败了再尝试;为了建造陵园、铸造铜像,他不得不从头学习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炼铜术、建筑学;为了掌握人体的结构,他用尸体来解剖,不仅惹来人们反感,还累得大病一场……他在生活中也许不勇敢,但在探索艺术时,他从未胆怯过!米开朗琪罗一生的作品没有失败只有成功。
仁者悲天悯人有这样一个人,他来到人世间后,表现出了不平常的奉献感和拯救感。他为许许多多的人做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却从无所求。他为心中的真理而奋斗,需都的怨言。他写了不少书,展示了历史的广阔画面,谱写了民族之魂,塑造了一大群鲜活的人物形象。慢慢地,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他的书被人们称赞,他的善行被广为传颂,他的名字被人们默默敬仰,永远都在人们的心中。他离开人世间若干年后,他还一直被人们深深怀念着。他有着优越的地位,健康的身体,美满的家庭。倘若他安于现状,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那么若干年后,将没有人记得他的生存。他,就是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喜欢打扮成流浪汉的样子徒步旅行。有一次,他在一个小火车站的月台上休息,月台边列车上的一位妇人误将他当成脚夫,叫他去候车室取回手提包。他照办了。妇人随手塞给他五戈比小费。他先是一愣,而后自然地收起来。这时周围的人认出了托尔斯泰,妇人由惊讶变为了窘迫,请求托尔斯泰将那五戈比还给她。托尔斯泰拒绝了:“这是我用劳动挣来的正当收入,我要把它留下来。……这是件很平常的'事,您不必感到不安。再见吧,祝您一路顺风,夫人。”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他的行动让人们看到了他灵魂的崇高和人格的伟大。
这就是这三个巨人。但却是命运待他们不公:为什么贝多芬没有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那样好的身世?为什么米开朗琪罗没有贝多芬和托尔斯泰的自由?为什么托尔斯泰不像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那样有追随者?……他们有种种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遇上挫折时表现得勇敢坚毅,沉着地与困难抗争。他们所表现出的坚韧与勇敢感动了所有的人。他们的这些精神正是我们需要的,我们也应该像这三位伟大的巨人学习。
学名人读后感篇6
?名人传》里的贝多芬由于他出身贫寒所以很小就辍学在家,他的一生很坎坷不平但他没有放弃勇敢的同命运做斗争,虽然他的一生很孤独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却在这看似痛苦的中创作了一首又一首经典名曲,这些经典名曲是在他耳聋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些都是他不懈努力完成的,他战胜了疾病,战胜了痛苦,战胜了听众的平庸,战胜了困难与障碍,战胜了命运,登上了生命的顶峰。
又比如说故事里的托尔斯泰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聪明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虽然获得成功但他并不满足自己拥有的一切,他不愿享受生活,不虚度年华,他想要通过有些作为来体现自己的生活价值,弘扬真正的基督精神对自由主义的蔑视。
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学名人读后感篇7
传记里的三人,一是音乐家,一是雕塑家兼画家,一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他们或由病痛的折谋,或由遭遇的悲惨,或由内心的惶恐矛盾,或三者交叠加语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
2世纪初,整个欧洲资本社会普遍存在拜金主义的倾向,一切都以利己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使社会变得庸俗不堪。在物质意义决定一切欺小凌弱的暴力成为国际秩序的时代。人们需要的是高尚的精神,甘愿自我牺牲,以痛苦王为人类献祭的榜样。因此,正是罗曼罗兰所说:“我们要打开窗子,我们要让新鲜的空气进来,我们要呼吸英雄们的精神。”他想用英雄主义的精神来矫正时代的偏向。他选择了9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和9世纪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为他们立传,是希望这些艺术巨匠的精神能引导人们脱离低级的生活。
年轻的朋友们,生活是广阔的,但并非处处都开满鲜花,更不能指望处处都有林荫道,有的地方是崎岖陡峭的小路,有的地方甚至棘刺丛生。这里记述的三位伟人虽然出身经历不同性格特点迥异,但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同样都需要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障碍、承受这样那样的磨难、挫折或失败的打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是生而平等的。人生就是奋斗,幸福就产生在奋斗的过程之中。不经奋斗的来的享受不会给人带了任何快乐,只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后攀登上生命的巅峰,才能感受到灵魂升华的喜悦。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创造的,要想让生命迸出火花,没有任何捷径,也不必乞灵于神灵。可以视为神示的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贝多芬所说的:“人啊,靠你自己吧!”
罗曼罗兰说的不错,生活是严酷的,对那些不安与平庸的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搏斗,而且往往是无荣誉、无幸福可言的。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可悲的搏斗。
学名人读后感篇8
?名人传》是一部激情四溢、充满感染力的传记体小说,而其中,《托尔斯泰传》不仅是篇幅最重的一部,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和精华所在,这与作者和托尔斯泰的交往是密不可分的。
在《托尔斯泰传》中,作者将自己对托尔斯泰的爱和自己找到的人生答案都渲染到了极致,书中充满了激动的情绪和战斗的激情。而从主体上讲,三部作品是相通的,那就是:英雄主义的战斗精神。作者是在用三位精神上的英雄来鼓舞每一个人前进和为人生理想而奋斗,用坚强的意志在痛苦的人生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快乐。
?托尔斯泰传》的第一章,被作者称为最近消失的光明,也是作者叙述托尔斯泰整个的人生战斗史的一个引言。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散文一般的结构完成了这完整交响曲的最后一章:时而低沉地追忆他的一生经历,时而饱满地宣誓他的壮志凌云,时而理性地分析他和其他人物的迥异,时而清冷地描绘他的痛苦迷惘
整个《托尔斯泰传》是一部托尔斯泰一生不懈地追求真理和爱的战斗史,他敢于坚持心中的真理,哪怕为此受到孤立。他的人格高尚,敢于用批判的眼光对待周边的一切。
但是,他同米开朗琪罗一样,也有弱点。他的思想似乎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无所知,这导致了他的思维停滞在俄罗斯的乡村生活,从他的文章中也大有体现。他将物种起源、光谱分析、镭的本质等重要的研究,统统称为无聊,他将莎士比亚贬得一文不值,对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无动于衷。有人甚至认为,托尔斯泰是与这个社会脱节的人。但是他的著作打动着我们,他在弥留之际的话语震撼着我们,他还是个英雄,是咱们的兄弟,毕竟人无完人。
我在阅读的过程之中,明显地感受到了一种激情,一种对托尔斯泰崇高人格和灵魂的赞美之情,同时这种激情包含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毫不掩饰的、深刻伟大的爱。这种激情笔端下的文字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纯名人演讲稿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