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范文网 >事迹材料

中国青年典型事迹材料8篇

在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会遇到过事迹,对各类事迹都相当熟知,大家怎么来写事迹材料呢,大家在写事迹材料时对于所陈述的情况要有明确的证实依据,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中国青年典型事迹材料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国青年典型事迹材料8篇

中国青年典型事迹材料篇1

20年间,时代发展、社会变迁,颁奖词的写作风格却始终保持稳定,直抵人心。

“好的文字是锤炼出来的。从最开始每个人1000多字,再精简到几十个字,中间还要经过很多同事的传阅、提意见、修改。颁奖词是仪式的一部分,要尽可能短,和仪式紧密结合,才能起到点睛的作用。”刘凯告诉记者,写作中强调朴实、准确,不堆砌辞藻,不过分华丽,尽量用中国人常用的行文习惯,让观众接受起来毫无障碍。

翻开今年的颁奖词,简单、准确、优美的风格扑面而来:杨振宁的“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彭士禄的“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朱彦夫的“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江梦南的“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寥寥数语,感人至深。

颁奖词为什么总能打动人,是刘凯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在他看来,获奖人物的事迹是感动的核心,同时观众心中还要存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欣赏,才有可能被感动。“腊梅生得再好,还需要赏花的人懂得”。

精神是历史的升华,历史是精神的展开。颁奖词打动人心的秘诀,在于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价值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综合部制片人孙金岭,贡献了节目的定位语“一部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他认为,《感动中国》有两大独特气质,一是节目气质,一是历史气质。通过一年一度的广泛评选,通过庄严仪式,将那些普通人的身影和声音在时间中定格,在记忆中凝固,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气韵悠长、绵延不绝的历史组成部分。

中国青年典型事迹材料篇2

2002—2022《感动中国》陪你走过了20年,感人的故事历久弥新,感动的力量经久不息,请记住这些平凡却闪亮的名字。

他们是故事的主人公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但他们用残缺的身体,书写了世间最美家庭的模样。他们用辛勤的劳作,把儿女养大成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甩掉了贫困帽子,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张顺东1974年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他6岁放羊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了右手,双脚重伤。19岁那年,他认识了邻村的姑娘李国秀。

1993年,张顺东、李国秀喜结连理。庄稼人,有耕种才能有饭吃。两个人只有一只手,他们有能力、有决心面对以后的生活吗?

张顺东:生活不是说等出来的,是靠干出来的,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

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健康的孩子是安慰,更是这个家庭的希望。李国秀说,别人的孩子用手抱大,而我们的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

一双儿女渐渐长大,原本仅够填饱肚子的生活,越来越捉襟见肘。

每天天不亮,村里人还在睡梦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就开始忙碌了。想让日子好一点,就要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李国秀练出了绣花的本领贴补家用,他们养殖的鸡鸭猪仔也越来越多。

张顺东:勤劳奋斗去干活,是一个丈夫应该去做的,更是一个父亲应该去做的。

懂事的女儿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考上了师范大学。但同时,张顺东原本受伤的两只脚因为过度劳累而溃烂,不得不先后截肢。命运再次给这个不幸的家庭以沉重打击。

截肢后的张顺东没有倒下,装上假肢继续耕作于田间地头。夫妻二人更加珍爱对方,你就是我的手,我就是你的脚。

坚强,自信,乐观的张顺东、李国秀,没有向命运屈服,在困苦中相互扶持,相亲相爱。

李国秀:我觉得人再苦再难,不能没有希望。

在乌龙镇,张顺东夫妇身残志坚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只要有需要,村民们都会来搭把手,国家又给报销了两万多元医药费。2017年,在国家危房改造资金的扶持下,家里盖上了新房,年收入逐步提高,张顺东家成为村里最早一批脱贫户。

张顺东:汗水不是白流的,总有收获。

如今,他们的女儿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也有了自己的宝宝,四世同堂,尽享天伦。对张顺东、李国秀而言,因为加倍努力了,所以倍感幸福。

中国青年典型事迹材料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xx,毕业于xx科技大学,现任xx分厂设备员。几年来,在分厂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加强学习,使自己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强化设备管理,实现了设备长周期稳定运行;通过克难攻关,多次解决了设备难题。同时,自己也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今天我就自己几年来的工作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夯实工作基础

xx年7月,刚刚大学毕业的我进入了xx碱厂xx分厂工作。当时,正值# 1装置开工准备阶段,由于时间紧迫,分厂领导将大量工作交给了我,当我穿梭在交错复杂的管线和大型设备之间时,顿时不知所措。面对国外引进的大型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我就连最常见的止回阀都不认得,有时听同事们谈论工作情况连话都插不上。那段时间,感觉自己好像被一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为了尽快适应岗位需要,不辜负领导同事们的信任,我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迅速掌握这套装置的技术要领。于是我每天拿着设备剖视图泡在现场,对照图纸仔细研究设备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电机型号、泵的种类等等。遇到不会的问题及时向老师傅们请教,并认真做好笔记。白天积极参与现场设备的吹扫、气密、试车。晚上就拿着厚厚的设备资料,对设备结构、设备参数及维修保养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难问题。经过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不到半年的时间,我就基本掌握了这套装置的工艺流程和设备构造,并且能够解决设备故障及问题,为日后从事设备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强化设备管理,为装置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随着#1装置开车成功,生产逐步进入正常运行阶段,分厂也不断开始强化设备管理工作。我在核实设备基础台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记录并不完善,如果长此以往就将失去台账对设备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于是我在同事们的帮助下,结合分厂实际,制订了分厂设备台帐管理制度。同时,我还积极联系设备工程部和设计院的同志,从他们那里汇总了大量的设备图纸与资料,与之前的.台帐进行逐项核对、整理和补充,建立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设备台帐管理体系。

众所周知,设备管理工作好坏直接决定了装置运行的稳定和质量。为确保生产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行,我与同事们进一步强化了设备包机、润滑、点检的管理工作。通过推行设备包机四级管理制度,做到每台设备都有对应的中层干部、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负责,形成了有效的设备维护、管理和监督机制。经过努力,不仅现场设备卫生实现了目视化管理,还使设备保持了良好性能。在日常工作中我还坚持设备巡检,全面了解设备当天的运行状况,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第一手资料,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针对薄弱环节,做好隐患预判,对于需要检修处理的问题,及时做好计划检修,确保生产的连续与稳定。

在抓好管理的同时,我坚持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很多离心泵机械密封存在泄漏问题,检修时拆卸不仅影响设备的稳定运行,还会造成环保影响。为此,我对机封拆卸下的每一个零件进行仔细检查,最终发现是弹簧补偿器卡死而导致的泄漏。于是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并与机封厂家技术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通过将现有补偿型式改为波纹管式,有效地解决了机械密封泄漏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了自我的工作能力。

三、爱岗肩责,勇挑重担,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自从#2装置立项开始,我便积极投身到建设筹备工作当中。在此期间,我主动承担起了设备和材料采购计划的统计工作。为了不影响建设进度,我将资料室内大量的图纸、材料表和设备采购计划进行分包处理,优先采购那些进口或供货周期长的设备。比较而言,材料计划的下达最为繁琐,哪怕是一个小数点的差错都会让采购的材料无法使用,从而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建设进度。就这样从项目开始建设到最终竣工验收的几个月里,我一刻都没有松懈过,最终圆满完成了各项计划的统计下达工作。在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工作量十分庞大,为确保进度,我主动放弃周六日休息时间,每天盯在现场,爬塔器,钻人孔,各项工作都要亲力亲为,确保工程质量。在羰基合成搅拌器安装期间,由于反应器内通风条件差,在里面呆上半个小时,就全身是汗。为保证搅拌轴的安装精度,我爬着软梯,数次往返于十几米深的反应器。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将搅拌轴的安装精度做到最佳,为装置开车争取了宝贵时间。在xx分厂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xx年9月23日,#2装置一次开车成功,顺利实现了“保九争八”任务目标。

今年1月份,#2装置辛醇压缩机c301突然出现故障导致系统停车。经过检查,确定是压缩机组电机出现了问题。辛醇压缩机为德国西门子进口设备,是整套装置的核心。如果按照西门子厂家的维修方案,电机完全修好至少需要半年时间。这样一来,辛醇工段就要全线停车,严重影响辛醇产量。但是我们不等不靠,积极联系备件部进行调研,最终实现了电机国产化改造。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国产化电机与齿轮箱的对中问题。眼看时间一点一滴过去,分厂领导决定集中全体职工的智慧共同攻破难关。在这个过程中,我反复研究,对比厂家安装试验记录,迅速掌握了压缩机的对中方法及操作数据。在我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连续奋战几个昼夜,最终将电机回装并精确对中,保证了装置开车成功,将停工损失降到了最低。

我十分珍惜企业为我们年轻人搭建了学习和实践的平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一条奋斗的青春之路,与企业发展同行!

谢谢大家!

中国青年典型事迹材料篇4

今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播出。盛典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全面展现中国人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1年。其中,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当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顾诵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院士是著名的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是我国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他主持建立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主持研制的型号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研制歼击机的历史,顾诵芬院士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曾任歼8副总设计师、歼8Ⅱ总设计师。由于对歼8系列飞机的重大贡献,顾诵芬院士被誉为“歼8之父”。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顾诵芬父亲顾廷龙和母亲潘承圭都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旧居在望星桥。顾廷龙逝世后,顾诵芬按照父亲临终前“将藏书一部分捐赠母校”的嘱托,分两次从北京专程到苏州,把父亲生前收藏的4000册(套)珍本、孤本、善本藏书捐赠给苏州一中。为此,苏州一中专设“顾廷龙赠书珍藏室”。2019年8月,“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展在苏州美术馆举办,展出了顾廷龙、顾诵芬两代名人的手迹、图纸手稿、工具仪器等90件实物原件,以及成绩单、珍贵照片等66件文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顾诵芬院士从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国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砺行程。

中国青年典型事迹材料篇5

杨先生是牢记根本的一个人,对中国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多年来和他相处,我深深感到他对中国的关心,关心中国人的生活是不是在改善,关心中国的科学技术是不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关心培养中国的人才,关心中国的前途。对于在美国的中国人,他也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力扶助。不仅我们这批知识分子,就是在华侨社会的人,也都得到了他的帮助。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对于中国的那种骨肉之情,在我和他相处的16年里,是深深的感受到了的。

1971年,中美关系稍有松动,他马上就决定回中国来看一看。回到美国以后,他对中国的情形作了很多报告。由于他的名望和地位,他的作风和为人,他的演讲和报道在美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先生的功劳是非常之大的。

杨先生还花了不少时间,尽力为在美国的华人做些事情。譬如,在美国有一些华裔认为美国的华人不够团结,于是组织了一个全美华人协会。杨先生做了这个协会的主席,对他个人做学问来说这是一个牺牲。这个协会建立以后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宣传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中美建立邦交等方面发挥了作用。譬如,在中美建交之前,全美华人协会在报纸上发表声明,极力主张中美正式建立邦交。

此外,以杨先生为主席的全美华人协会还尽力去促进美国华人的团结。他花了不少时间,费了不少力,设法来把华侨社会团结起来,一方面能为华侨自己争取福利,另一方面也能为中美之间的交流作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青年典型事迹材料篇6

19xx年6月出生,本科学历,20xx年7月参加工作。现是吴起县招生办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兼招生办高考保密管理工作。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2019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以一个优秀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勤奋努力,他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严格要求档案的管理,效果非常显着。具体表现如下:

一、努力学习政治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在工作中积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时参加学校工作会议,为学校工作做出了优秀贡献。

(二)在工作和生活中本着学校的利益高于一切,坚定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信念。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认真执行学校的决定,服从领导安排,认真完成着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积极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把“八荣,八耻”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边优秀的工作者榜样,努力学习荣辱观理论,深刻理解荣辱观内涵,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实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努力缩小与优秀工作者的差距。

二、认真钻研业务理论,提高工作能力

(一)作为我县的教育工作者,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把提高工作能力,把为单位领导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钻研教学科研基础理论,虚心向老一辈及经验丰富的同志和领导学习,学习他们勤奋敬业的品质、刻苦钻研的精神、及其丰富的经验,并把这些宝贵的“财富”综合、吸收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奠定基础,为进一步加强业务能力提供了保障。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前提条件,近年来先后撰写了数篇优秀论文。如以下论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全国优秀实验教师《我的家》案例,在陕西省小学品德课程研讨会上获得壹等奖。《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20xx年吴起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 在学习“民族的楷模、光辉的榜样”征文比赛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古诗与书画的“不解之缘”》在参加全省第十次优秀教科研论文与成果交流评选活中,荣获一等奖。在20xx―20xx年度中,被吴起县招生办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2019年9月获吴起县县委县政府“先进教育工作者”奖;20xx年5月 在吴起“林业杯”男子篮球运动会中,被评为优秀裁判员。

20xx年10月 《激发学生爱上体育课的兴趣》一文刊登于20xx年10月延安日报。

(二)作为一名招生考试工作者,深感招生考试任务的艰巨。在招生考试工作中,不断提高个人理论素质和思想修养,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考勤制度,在招生考试工作中做到了,用真情感动人、用行为影响人、用知识武装人、用品德塑造人。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也使个人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

三、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促进自身素质发展

积极参加单位及县上组织的各项活动,从无缺席、迟到、早退现象,认真作好每次活动资料准备、活动期间情况的记录和活动后的资料收集工作,认真做好总结。努力学习党性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使自己不至于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迷失方向。不断增强能力,在工作中时刻以优秀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出色地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认真地履行了一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该同志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工作中,一点一滴的用实际行动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体现了言传身教的优秀品质,在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做出了较为突出成绩,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添上了一块坚实的基石,招生办评定该同志为优秀。

中国青年典型事迹材料篇7

“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怀着初心和信仰,18岁时不幸失明的朱丽华抛下了一开始的彷徨、无助和绝望,用勇气与双手“推”开了人生的新大门。随着推拿诊所的名气日增,让自己好好活着对她来说已不成问题,但她明白,仅仅满足个体的谋生,绝不是生命的意义。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义。于是,她用诊所“造光”,至今已累计带过盲人徒弟、学生100余人,为他们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穿了10年的白大褂、脚上18元一双的鞋子、居住在20平米的屋子里、每个月自己的花销不足800元……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抠得很的人,却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28年来,朱丽华累计捐助贫困优秀学子480多人次,助学款达333万元。去年,她还签下了器官捐献书。

“朱阿姨的励志故事深深感染了我,她对党怀揣着的感恩之心也鼓舞着我。现在我正努力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将朱阿姨的这颗入党初心传承下去,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报告团成员、受捐助的优秀学生代表、现就读于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的大三学生叶羽艳在报告会上动情地说。

红船旁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拳拳之心在朱丽华身上体现,“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也在朱丽华的事迹中深刻诠释。听完报告后,广大民警深受感动。嘉兴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中心副主任沈月香听完报告后十分感慨,她说:“朱丽华同志朴实善良、坚韧不拔、大爱无私。对照这位我们身边的榜样,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坚守对党的初心,真正担好从警为民的光荣使命!”

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姚钰明号召全体公安民警要像朱丽华同志那样信念坚定,一心向党。自觉开展各类思想政治学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像朱丽华同志那样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在工作中面对困难不畏惧、面对挫折不气馁,直面风险挑战,主动靠前、担当作为,坚决打赢上海进博会和首届嘉兴国际马拉松安保仗。要向朱丽华同志那样心有大爱、为民服务。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交通安全大会战、压降警情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心系群众、干在实处、为民解忧。要像朱丽华同志那样敢于担当,奋发有为。始终保持争先创优、追梦奔跑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全力推动长三角区域警务一体化合作,努力践行市委首位战略,把初心使命变成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真干的行动自觉,打造红船旁的公安铁军。

中国青年典型事迹材料篇8

“人生给了我一双看不见的眼睛,我依然用它来寻找光明。”朱丽华说,她一直到很久以后才明白,心中有光,人生就不会黑暗。

18岁,这是朱丽华人生的一道分水岭。这一年,只剩下一只眼睛看世界的她,又因一次意外,彻底失去光明。从此,五彩缤纷的世界只停留在她的记忆里、想象中、梦境里。无边无际的黑暗,让她在此后的7年时间里,沉浸在失去光明的苦痛与挣扎中。

“那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绝望。我就是想死,觉得自己活着就是家人的负担。”尽管时隔40多年,那时的彷徨、那时的无助、那时的绝望,对朱丽华来说还清晰如昨,“我偷偷攒了60多粒安眠药,藏在枕头套里,准备随时与这个世界告别。后来,护士来打扫房间时发现了,直接把枕头套拿走。她也没戳穿我,只是此后再给我安眠药时,要求我当着她的面吃掉。我的家人也加紧了对我的照顾。”

深烙于心的苦痛记忆,最后化作奋进力量的转折点,是在1983年。这一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向张海迪学习,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广播里报道张海迪的长篇通讯《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朱丽华唤醒了、感动了。

“海迪姐姐高位截瘫,没有进过校园,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等多国语言,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我眼睛虽然看不见了,但至少四肢是健全的,我为什么要等死?”千万次的追问,朱丽华用海迪姐姐的那句话激励自己,“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总是依靠别人鼓劲是不会长久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2011年10月12日,朱丽华终于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海迪姐姐。这个时候,海迪姐姐的身份是中国残联主席,而朱丽华因为自强自立、乐于奉献被推举为嘉兴市盲人协会主席。

从1983年起,朱丽华渐渐明白:“眼前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甘愿沦为黑暗的奴隶。”她决定不再待在家里孤影自怜,而要走出家门,用行动寻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举办第一届盲人中医推拿培训班,朱丽华报名成为嘉兴市第一个勇吃螃蟹的.盲人。

尽管爷爷是老中医,尽管当一名医生是她从小的向往,但第一次碰触到患者身体学习推拿的那一刻,她哭了,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因为她看不见,不知轻重,碰疼了患者的身体,让患者有点愠怒。这个时候的她才知道,要学好推拿,对于她来说是关隘重重!

当一名合格的推拿师,就需要对骨骼、经络、穴位、手法等技能了然于心,在对的地方用对了力量,病人才会感到舒适。这对普通人来说尚且不容易,更何况是盲人。为了掌握推拿技术,朱丽华反复练习,揣摩每种手法的动作要领,她还经常听广播,努力学习中医知识。手练得拉伤还打了石膏,双腿也因为长时间站立而肿胀酸痛,但她没有就此松懈。她反复琢磨穴位的精准度,以及每一个部位受力的强度,细细体会什么样的病灶该用什么样的方法,病人才会发出满意的赞叹。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我朱丽华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新时代好少年典型事迹材料5篇

少先队员典型事迹材料6篇

典型优秀员工事迹材料5篇

典型教师先进事迹材料6篇

廉先进典型事迹材料7篇

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材料6篇

模范典型教师事迹材料6篇

先进典型及事迹材料5篇

典型事迹材料优秀教师6篇

先进典型事迹材料2023通用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9023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